- 廬山實習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熱門)廬山實習報告
在現在社會,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廬山實習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廬山實習報告1
實習目的:
調查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況。
實習時間:
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實習地點:
江西省廬山
實習內容:
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
實習生:
[一]、概況: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到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到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到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二]、分述:
廬山植物實習報告
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實習內容:調查廬山主要植被類型及組成、結構動態和分布規律。
實習路線: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到大月山簡易公路到植物園到含鄱口。沿途認識植物。8月3日上午:廬山會址到回龍路1000米處。下午:黃龍寺、三寶樹簡易公路。土壤植物綜合實習。8月8日:乘車下山,經秀峰觀察常綠闊葉林。
一、植物概況:
廬山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在鐘靈清秀的廬山,更有集廬山植物景觀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到廬山植物園。
1、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到大月山簡易公路到植物園,沿途認識植物。其中,廬山牯嶺街10種植物的科名、屬名:①、黃山松:松科、直條型。②、扁柏:柏科。③、馬掛木:木蘭科。④、化香樹:胡桃科,落葉闊葉樹。⑤、金錢松:松科。⑥、小葉柏了樹:安息香科、落葉闊葉樹。⑦、燈臺樹:回照科,落葉闊葉樹。⑧、大花金雞菊:菊科。⑨、胡桐樹:胡桐科。⑩、紅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廬山植物園10種植物科名、產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鵑:杜鵑花科,原產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用途:觀賞。②、杉木:杉科,原產河南、安徽、廣東、廣西。用途:材用。③、金縷梅:金縷梅科,原產廣西、湖北、江西。用途:觀賞。④、山茶:山茶科,原產云南。用途:觀賞及藥用。⑤、平枝荀子:薔薇科,原產陜西、四川、云南。用途:觀賞。⑥、南方鐵杉:松科,原產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觀賞。⑦、青桿:松科,原產河北、山西、陜西。用途:材用及觀賞。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產日本,用于觀賞。⑩、么錦杜鵑:杜鵑科,原產云南、貴州、江西。用途:觀賞、花作為藥用。
二、廬山群落類型:
廬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處中亞熱帶,海拔1400多米,屬于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離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帶是常綠闊葉林,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分異,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導致植物群落類型多種多樣。從大的方面來分,主要分為兩部分:針葉林和闊葉林。
廬山實習報告2
1、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2、實習內容:廬山土壤地帶性分布;廬山非地帶性土壤;廬山土壤的分布規律。
3、實習路線: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大月山簡易公路——植物園——含鄱口。8月3日上午:廬山會址——回龍路1000米處。下午:黃龍寺、三寶樹簡易公路。土壤植物綜合實習。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條件
第四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廬山沿著斷裂上升為目前相對高度達1000~1400米的山地,為土壤垂直地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廬山在氣候上處于中亞熱帶的北緣,這決定了本區植被土壤垂直帶譜的性質;地貌和水文條件對土壤的形成和發育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影響到局部地區土壤發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帶性的土壤。
二、主要土壤類型
(一)垂直地帶性土壤
1、紅壤:
廣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以及灌叢草本。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巖、片麻巖、石英砂巖等殘積和殘積坡積物。從紅壤的顆粒組成來看,各層次間質地相當均勻,說明成土過程當中有紅壤化的性質。
2、黃壤:
黃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較低平的部位,或發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質上,山地黃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帶,局部地區可達1000米左右。二者母質大都為花崗巖、砂巖、混合巖及第四紀風積物。
3、山地黃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帶的各種母質上,植被為常綠、落葉混交林,或灌木、草本,現以三寶樹簡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和三寶樹簡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這兩處的土壤剖面為例。
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3
日期:20xx年8月3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
土坑編號:00-3土坑類型:對照剖面
土坑地點:三寶樹簡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稱:山地黃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質:沖積物+砂巖指示動植物:毛竹子、灌叢、草木
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
土壤剖面圖Ao枯枝落葉層Ah有機質層發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
AoAhB1B2B3Bc0-77-4141-7070-9191-140>1405YR4/25YR5/47.5YR5/67.5YR6/85.5YR5/8暗灰棕紫棕淡棕暗黃橙淡棕紅中粘中重粘中粘輕粘中重粘團粒塊狀塊狀塊狀棱柱狀潤潤潮潤潮潤潮潮松緊緊緊很緊很多多少無無多多少無無無無5.15.45.15.15.4;
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4
日期:20xx年8月3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
土坑編號:00-4土坑類型:對照剖面
土坑地點:三寶樹簡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稱:山地黃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質:坡積物指示動植物:純柳杉林
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
土壤剖面圖Ao1Ao2AhABB1B2B3發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
Ao1Ao2AhABB1B2B30-33-77-2323-3838-5353-71>717.5YR4/47.5YR3/47.5YR5/610YR5/82.5YR6/6暗棕棕淡棕黃棕淡黃棕較粘較中粘較中粘中粘重粘團粒小團塊小團塊小團塊團塊濕潮潮潮潮潮濕松松松松緊多多多多多很多多多多多無無5.45.55.65.75.8
由表3和表4可知,山地黃棕壤全剖面呈較強的酸性反應。有機質全氮量含量較高。這說明,山地黃棕壤,隨氣候的冷濕,生物小循環的速度減緩,水解性酸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代換性酸明顯降低,代換量不高,吸收性復合體不飽和度達80%以上。土壤酸度以活性鋁為主。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為落葉闊葉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壞,目前大都成為灌叢草類,母質主要為砂巖,板巖的坡積物,局部地區以風積物為主。現以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的土壤剖面為例。
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5
日期:20xx年8月6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
土坑編號:00-5土坑類型:主要剖面
土坑地點: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50米,海拔200米處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稱:山地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質:坡積物指示動植物:黃山松、灌木、草本
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
土壤剖面圖AoAhB1B2發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
AoAhB1B20-77-2828-68>687.5YR2/27.5YR5/610YR5/8黑棕淡棕黃棕中粘中重粘重粘(有石礫)團粒小團塊團塊潮潮濕濕松緊緊多少少很多少很少無無5.55.35.3
由表5可知,山地棕壤的特點是:有機質含量較高;粘粒下移現象不甚明顯;由于山地降水較多,物質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應,土壤代換量不高,吸收復合體不飽合;代換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鈣的含量遠比前述土壤為多。
(二)、非地帶性土壤
1、山地草甸土
這類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較平緩地段,植被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長季節中,土溫并不過低,草本植物生長高大而旺盛,不論地表或地下,都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過程旺盛,但由于暖濕的生長季節不長,土壤經常保持濕潤,有機質分解緩慢,較深的土層,積聚了大量的有機質,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質層。現以大月山水庫下游海拔1100米處的土壤剖面為例。
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6
日期:20xx年8月6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
土坑編號:00-6土坑類型:主要剖面
土坑地點: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50米,海拔200米處地形部位:水庫下游
土壤名稱:山地草甸土地下水位:高
母質:坡積物指示動植物:灌木、莎草、箭竹
排灌情況:周期性滯水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
土壤剖面圖AoAhAh1J發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
AoAhAh1J0-66-2929-61>617.5YR4/47.5YR2/210YR5/2棕黑棕灰黃棕輕粘中重粘中重粘團粒小團塊塊狀-棱柱狀潮潮濕濕很松稍松緊很多多中少很多多少無無銹斑無無無5.25.65.5
由表6可知,山地草甸土的粉砂粒和粘粒含量均較高,特別是表層,隨深度增加,粘粒下降,這可能由于表中礦物粘化過程相當快,但小于1微米的粘粒含量,除表屋外,均較其它土壤偏低。
2、山地沼澤土
該土類分布于地勢平坦、低洼,容易積水之處,其有機質含量較高,粉砂粒含量也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時期積水,土壤有機質分解程度較強,呈酸性反應;水解性酸較高,且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3、古紅土
古紅土在我們8月2號實習的那個點上有出現,它分布在海拔1088米處,植被為針闊混交林和灌木草叢。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廬山地殼運動抬升的結果。第三世紀來,廬山氣候濕熱,風化殼粘粒含量高,較粘重,擋水效果明顯,水只能從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動,形成還原環境,氧化鐵還原,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二價鐵溶解性強,二價鐵流去,顏色變淡,初步的網紋層為白色。另外,在1000多米還有網紋層,說明這是廬山在抬升過程當中形成的。
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I
日期:20xx年8月2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
土坑編號:00-I土坑類型:主要剖面
土坑地點:大月山簡易公路去植物園小路50米海拔1088米處。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稱:棕壤+埋藏古紅土地下水位:低
母質:坡積物+古紅土指示動植物:松木、灌木、草本
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
土壤剖面圖AhABBB1B2發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
AhABBB1B25-2525-4343-7878-95>955YR5/25YR4/65YR5/85YR6/82.5YR5/8灰棕紅棕淡紅棕暗黃橙淡棕紅輕粘中粘中重粘中重粘重粘團粒小團塊團塊塊狀大塊狀潤潤潮潮濕潮潤潮潤很松稍松稍松很緊很緊多多中少少很多多中中少無無無5.25.55.35.55.4
由表I可知古紅土的典型特征是有網紋層。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規律
廬山在“中國土壤區劃”中,屬于中國紅壤及黃壤帶中的華中山地紅壤、山地黃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區。400米以下山麓及山麓以外的丘陵和沉積階地為紅壤和黃壤分布區域;400--1200米之間山坡地帶,為黃壤和棕壤的分布區域;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為山地棕壤和亞高山草甸土分布區域。
廬山實習報告3
一、實習目的及意義
1.通過本次實習,掌握地質羅盤的實際操作和應用的方法
2.加強教學與實際的結合,使學生認識普通的地貌,巖石類型以及地質的演變過程
3.熟悉廬山上面生長的植物,認識一些珍貴樹種,以及植物的地域分布規律,及所生成的土壤及土壤的變化
4.了解廬山地區的宗教文化以及人文環境
二、實習時間及地點
1 20xx年年0 10月月4 14日——1 20xx年年0 10月月7 17日
廬山國家地質公園
三、實習安排及路線
時間
地點
0 10月月4 14日
(第一天)
廬山會議舊址
美廬
含鄱口
犁頭尖
植物園
0 10月月5 15日
(第二天)
廬山抗戰英雄紀念碑
諾那塔院
小天池
望江亭
如琴湖
天橋
仙人洞
大天池
龍首崖
石門澗
0 10月月6 16日
(第三天)
三疊泉
五老峰
廬山松
待晴亭
0 10月月7 17日
(第四天)
黃龍寺
黃龍潭
烏龍潭
蘆林湖
廬山博物館
四、實習詳細內容
1.廬山概況
廬山,位于我國江西省北部,xx5 ° 52 ′E E — xx6 ° 08 ′E E,19 ° 26 ′N N — 29 ° 41 ′N N,面積約2 302平方公里,與長江和鄱陽湖相望,主要山峰有9 99座,最高峰為大漢陽峰,海拔高度為1473.8m 。廬山的地貌特征發育較為明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評判廬山為第四紀冰川的遺跡,并于7 1947年發表《冰期之廬山》,總體的講述廬山的形成,使廬山的地質歷史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第四紀的典型地區。以伸展運動為主體,伴隨廬山出現的斷塊山構造和變質核雜巖構造[1],組成廬山地學景觀的一大特征。廬山溝梁相間,且溝谷相對開闊,山脊陡峭如刃,其可以為冰川地貌的研究提供真實的證據。山谷有大量碎石沉積,且石塊大小有明顯不同,也可以說明此地區有流水的搬運作用。
廬山山體四周多陡崖、瀑布,從總體上來看,廬山屬斷塊山構造、冰蝕地
貌和流水地貌綜合的結果。廬山地處亞熱帶,雨量充沛,氣候宜人,由于地形原因,雖然位于我國的長江熱爐一帶,但廬山卻是熱浪中的一處清涼之地,因而很適宜作為避暑之所,我們所見有解放軍療養院,南療養院,美廬,毛澤東舊居,朱德舊居都建立在此處,山水相依,文人佚事多于此,因而使廬山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2.廬山地貌
廬山地貌總體可以分為構造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
a a、構造地貌
廬山為地壘式斷塊山,據廬山博物館介紹,廬山地區在幾百萬年前為淺海環境,或經火山爆發隆起,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大規模的陸殼重熔型花崗巖侵入,廬山地區在這種水平與垂直力的作用下,廬山呈現不斷上升的狀態,從而形成今日之廬山。
與其他名山大川相比較,廬山不算很高,但是由于它位于長江和鄱陽湖旁邊,由于周邊地勢平坦,因而將其襯托的海拔較高,站在廬山上給人一種登高望遠的感覺。
廬山多背斜、向斜、斷層和單面山
含鄱口為廬山看日出最妙之處,山高谷闊,站在此處可以遠眺鄱陽湖,日出于湖,并且可以遠眺廬山主峰—五老峰,五老峰原是連在
一起的五座山,遠看像五位老人靜坐沉思,因而得名。而經人指點,仔細一看又像領袖仰面的神態,甚是逼真。
而五老峰在地貌形態上屬于單面山:它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平均高8 1358米。
廬山山系褶皺發育也很完整,我們站在含鄱口可以清晰地看到巖層的基本走向。
在走錦繡谷沿路的地方,也可以隨處可見大的斷層,以及斷塊山,整個山系像是被神斧整齊的劈開一樣,還有去三疊泉的沿路可以看到很開闊的山谷,山谷的對面是大片的斷塊山系。
圖中是實際拍攝到的鐵壁峰順層剪切帶,根據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這種現象是鐵壁峰巖層在下滑過程中,形成密集的剪切破裂面,巖層因受到剪切旋轉而形成桿狀構造。使人驚嘆天工造物的.神奇。
在錦繡谷需途徑一個“仙人洞” ”,毛澤東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就是描述的這處景點。
仙人洞相傳是呂洞賓得道成仙的地方,洞寬約約4 4米、深2 12米。洞內巖層層面平緩,據導游介紹,“仙人洞”形狀像右手手掌倒扣下來,五個手指都很明顯。
它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廬山大多為長石、石英類巖石,石英質地堅硬,不易風化,因而被保留下來,形成這樣的景觀。
而長石類容易受風化或是流水侵蝕,所以就不復存在了,這可從洞穴上面的泉水下滲可以推測到。
這是第四紀冰川遺跡— “冰桌”。碑石記錄,“冰桌”為震旦紀長
石石英砂巖構成的長條狀桌形獨立巨石,石身滑潤,上下巨石沉積放埋極不協調,為冰川漂礫,老師介紹說,這個“飛來石”,據說其形成有不同的說法:
①冰川學說,認為此石為冰川漂礫,因為西谷是U U型谷,而這么大的石塊也只有冰川才能搬動,而周邊地勢平坦,不可能有這樣的產物,所以才有此推測,冰川的外力作用使得上面的巨石旋轉,形成桌面。
②外力作用,因為沿西谷兩岸都是高山,地勢較高,受外力作用,石塊從高山跌落,剛好掉到此處,而上部的石塊也是跌落而形成的“冰桌”。
③流水作用,這是一條河谷,而巨石巨石明顯的層理構造,經過了多少萬年的沉積,使得巖石在重壓之下逐漸形成,而上部巨石也因為外部原因而旋轉。
其中的間隙,是后來形成的礫石填充物,而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還需我們繼續探索。
b.冰川地貌
廬山是第四紀冰川遺跡,因而其大多地貌,被一些專家學者定義為冰川作用的結果。
犁頭尖都第四紀的典型地貌,在冰川刃脊處有大量的巨石,其與周邊的巖層走向都不相同,且其巖石外部都是有棱有角,因為在高山山脊處易形成冰川,冰川受重力作用,向下滑
落,形成中部錯亂的巖石排列。
這是蘆林冰磧泥礫剖面,是40 —0 20萬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磧物,冰川漂礫與碎石混雜一起,其中埋藏的冰川條痕石、熨斗石,均是研究冰川成因的有力證據。主要物質為長石石英砂巖,石英堅硬,因而被保留下來,而長石經過外力風化,流水侵蝕,逐漸變質,成為碎沫。而兩邊未被流水侵蝕的地方,其內部的巖石應該是一些大的巖性相同的碎石。
老師說,若是刨開外部土壤,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壤里面含有大量的由冰川下滑所攜帶的碎石。
在青蓮澗U U型谷與九疊谷交匯處有一個高達0 120米的階地,因為九疊谷也曾是一個冰川U U型谷,這個階地有三期冰川階地疊加而成,后經過流水侵蝕加大了階地高度,所以形成廬山最壯觀的三疊泉。而在流水的向源侵蝕下,瀑布的高度會越來越高。而水量也分為豐水期和枯水期,因此形成的瀑布也會有不同的壯觀的景象。這一現象在廬山國家地質公園屬于普遍現象,例如石門澗,錦繡谷,天橋都是由于冰川侵蝕而形成的,河谷地區堆積大量的石塊,長年累月,石塊雖已被郁郁蔥蔥的樹叢所代替,但是冰川遺跡仍可以清晰地在我們眼前呈現。
c.流水地貌
廬山位于亞熱帶地區,因而雨量充沛,降水以及河流對于地區的侵蝕不容忽視,終年因流水的侵蝕、溶蝕,對于早期形成的構造地貌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烏龍潭是一個小型瀑布,河流上游近距離內較為開闊平坦,而不遠處就有高山聳立,河內的巖石大多平滑,可以推測其已有很長時間,流水在這里經過,而黃龍潭的形成也是如此,沿黃龍潭的階石路直走,沿途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河流流經的痕跡,河內流水的痕跡很明顯,是豐水期的流水痕跡,可以知道烏龍潭和黃龍潭水流大多最后都匯集于此條河中。
在石門澗,已建起一座懸索大橋,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深達數十米的深谷,而上游的流水也日日不斷,夜夜不停。河流的向源侵蝕,使得寬谷和窄谷之間會出現裂點,小的河流也有此現象,它是受巖性和構造的影響,與地殼上升無關。
2 2、植被、土壤
廬山的亞熱帶氣候,以及山地的垂直遞變性使得廬山的植被和土壤都呈現規律性的變化。我們在植物園看到很多樹種,有的見過,而有的也是第一次見到,廬山大多在海拔0 1000米以上,因而植物也與平原不同,其中大多數為松柏科和杜鵑花科植物為主。
在黃龍寺前有三棵寶樹,一棵0 1600年的銀杏和兩棵0 600年的柳杉,我酷愛銀杏,因為它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且葉子小而精致,甚是可愛。柳杉雖只有0 600年,卻長得比銀杏樹干還要粗,可見柳杉是一種比較容易成活,而且成長速度極快。在我們自山下上山的途中就可以觀察到植被的變化,海拔較低處以毛竹為主,且有向上蔓延之勢,而且在我們住的附近也可以看到毛竹。而愈往上杉柏樹木較多,其樹干筆直挺立,大片的生長,而其生長的地面上幾乎沒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長,由此可以看出,這類樹種是一種強勢樹種,陽光透過叢林,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而沿路的土壤由于植被覆蓋,我們并沒有看到很多,但是由于土壤和植被具有指示作用,并且與當地氣候,成土條件等密切相關,所以在一些土壤裸露的地方,我們可以看見土壤的明顯分層,并且土壤的顏色也有明顯的變化。說明一個地區的土質會隨時間、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在山中行走時,我們也發現了,沿路杉柏的樹根盤根錯節的顯露出地表,而在路的邊沿,土壤卻看起來比較松散,這說明,廬山地區的降水較多,而高大的喬木,灌木不適合作為保持水土的植被,因此工作人員應該尋找一些矮小的叢木來進行水土保持。
五、文化圣地
廬山的外險內秀,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從神話故事到名家大作無不體現這這座名山的秀麗與內涵。
“匡廬奇秀甲天下”是多少游覽過得人的真實體會,呂洞賓選擇
在此修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爛漫,李白《望廬山瀑布》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蘇軾《題西林壁》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而毛澤東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更是引來的多少人的頂禮膜拜。
廬山是古代戰事決戰的地方,天橋據說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短兵相交之地,而小天池也是朱元璋駐扎此地飲馬的地方。一個名山必定有傳說流傳,這樣才會襯托出山的靈氣。
廬山也是近代中國最厲害的兩個政治家決戰的地方,蔣介石和毛澤東,他們都是我國的有功之臣,只是時代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和膽識,最終毛澤東戰勝了蔣介石,贏得了這座名山,也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敬仰。
廬山保留了很多抗戰時期的建筑,例如“美廬”,“廬山會議會址”,“抗戰英雄紀念碑”,他們是見證人,見證著那個時代的烽煙戰火,雖歷經磨難,但屹立不倒。
而廬山也被成為“宗教圣地”,在我們行走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些宗教建筑。“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由此就明白了,廬山在宗教名山的地位。
在這座云霧繚繞的靈山中,有基督教、佛教、道教、天主教、釋教,有洞、有神、有仙,也有神話、有故事、有傳說、有詩、
每天晨鐘暮鼓,誦經禮佛,祈禱拜謁也不失為一種恬靜的生活。而在廬山最著名的寺院是西林寺、東林寺、大林寺,而一山的文化又
怎少得了書院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
在廬山的五老峰上有一個待晴亭,在它旁邊有一個碑文記下了它的建造原因,是說美國的一位學者和朋友曾一起游覽廬山,而中途遇到下雨,這邊沒有躲雨的地方,致使他的朋友感染風寒而死,為了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所以他就出資建了這個“待晴亭”,以紀念他的朋友。看到這個我覺得,這個世界有什么景色能比得上朋友之間的感情,這個亭子不僅是一個躲雨的亭子,更是對朋友的思念之亭,之前我覺得廬山風景秀美,看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廬山更美了。景美,情更美。
因此廬山的文化內涵沒有那一座山能與之媲美,美在心中,而不彰顯。
六、實習總結
廬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國家地質公園,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而廬山的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成為我們認識廬山最好的名片。廬山在地質時期的演變比我國大多數山脈更加漫長,更加復雜,而植被和土壤則更加清楚的記錄著近時期內的環境變化,對于廬山更進一步的認識,還需我們繼續追尋。
收獲:通過本次廬山實習,我對廬山的地質地貌,氣象水文,植被土壤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認識,之前在課本上所講述的東西,很難讓人有個清晰的概念,而在實際中所認識到和感覺的景象卻給人另一番感悟。登山之高,才能眺目之所及。
而且對于野外實習本身,我們親身體會,走叢林,爬臺階,這更是一次體能的鍛煉。只是在我們實習
期間,由于居住條件和路程原因,只是我們覺得身心都比較疲憊,并且由于之前的準備不是很充分,因而行程比較匆忙,所以在老師講授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我們也不是弄得明白,但是總歸,野外實習是一次了解自然最難得的機會,因此我們會將這次野外實習作為一次美麗的回憶,并寫下此拙文來記錄下來。
【廬山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廬山實習報告05-23
廬山實訓心得11-10
我的實習報告工作實習報告05-18
審計的實習報告審計實習報告08-21
it實習報告09-13
實習報告05-16
餐飲酒店實習報告_實習報告01-27
文秘實習報告,文秘實習報告新版04-23
汽修專業實習報告任務_實習報告01-09
暑期實習的實習報告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