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節日冬至廣播稿范文
在學校廣播站鍛煉的同學們,我們廣播前都會預先做好廣播稿,廣播稿寫得優秀才會有更好的節目效果,優秀的廣播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節日冬至廣播稿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傳統節日冬至廣播稿范文1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冬至”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在這一天,因為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根據以前的.傳統,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會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涂染一朵花瓣,花瓣涂盡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來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稱為“九九消寒圖”;也有的是橫十畫、豎十畫,制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涂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最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聯,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絕妙佳聯!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湯圓,根據民間的說法,我又長了一歲。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張“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時候就會是百花盛開,百鳥爭鳴,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現在眼前了。
謝謝大家!
傳統節日冬至廣播稿范文2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為測標,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所以又稱這天為“長至”。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后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涂一瓣,涂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冬至餛飩夏至面”,山東相當大的一部分地區這天要吃餛飩或者水餃。有的還要喝酒,據說喝酒是為了暖身子,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餃兒”諧音“膠耳”。臨沂、鄒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用五谷雜糧面蒸窩頭,鄒城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為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為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后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團圓子或冬至團,以象征團圓。餑餑和蒸窩頭是團圓子的演變。
古代對冬至十分重視。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從漢代以來都舉行慶賀儀式,到了宋代,達到頂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長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節日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三日歇市,學生放假,民謠說“冬至大似年”,所以舊時利津、夏津等地又稱冬至為亞歲、小年,同春節差不多,只是沒有拜年這一條。濟南、濟陽、福山等地,官府慶賀如同春節,讀書人也相互贈送賀片。莒縣的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畫“消寒圖”。鄒城則畫九九圖,同時親朋之間互相贈送御寒用具,農家兒童則做“拿寨”、“打瓦”的游戲,少年開始學武術,叫做“看冬”,但是沒有拜賀的習慣。據說孟子死于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于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山東其他地區普遍有學生拜老師和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的習俗。臨沂民間認為,冬至是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剪制衣服,焚于墓前,爾后添土。莒縣則祀祖于祠堂,儀式十分隆重。嶗山縣舊俗,冬至分兩天過節,第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吃水餃;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臨沂、歷城、臨朐等地的婦女,習慣回娘家,慶云、無棣從這天開始窖菜,婦女開始做針線。鄒城開始筑地窖、織席和紡線。日照民間傳說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則來年大吉。即墨民間根據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當年冬天的寒暖,民謠說:“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
【傳統節日冬至廣播稿】相關文章:
冬至廣播稿08-23
冬至廣播稿范文04-08
關于冬至的廣播稿12-08
冬至的校園廣播稿12-14
冬至校園廣播稿12-20
有關冬至的廣播稿12-09
冬至廣播稿15篇12-14
2022年冬至的廣播稿12-15
關于冬至的廣播稿8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