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上學路上》觀后感范文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會觀看欣賞許多優秀的作品,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觀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種思想感悟,觀后感相當注重“感”,也就是從作品中領悟出的道理與思想。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看《上學路上》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上學路上》觀后感范文1
這天下午帶女兒看了電影《上學路上》。故事的主人公王燕生活在大西北的一個貧困家庭。學校放暑假那天,王老師告訴大家,開學的時候,每人要交二十四塊八毛錢的學雜費上來。十二歲的王燕三姐弟上學,七十多塊錢對于這個貧困的家庭不是一個小數字。媽媽告訴她,為了保證兩個弟弟上學,下個學期她不要再去上學了。生活在一片漫漫黃土地上的王燕,只通過自我的聰明和努力,在暑假里把自我下個學期的學雜費掙出來才不會失學。
王燕從十個雞蛋開始了她艱難而富有想象力的積累"財富”的過程。她把這十個雞蛋拿到集上換回了三塊錢。當媽ma逼她前去相親的'時候,她從前來相親的男孩那兒用這筆錢買到了一支漂亮的筆。在老師那兒,這支筆賣到了五塊錢,她又拿這五塊錢到集上賒了一只小羊,把養大的小羊賣掉以后,她掙到了去枸杞園的路費。
新學期開始的時候,王燕攥著自我掙來的`學費和其他孩子一齊邁進了學校的大門。與此同時,隨著國家開發西部步伐的加快,當地孩子上學也得到更多外部的資助。也是這一天,而同樣還沒讀完小學的女孩三花卻屈從了命運的安排,輟學回家并聽話地出嫁。王燕送給她一只筆,也給她留下了對知識的渴望。影片在歌頌綠色的小詩中結束,象征著黃土地綠色的期望。
追求夢想的路是曲折的。影片向大家展示了一種精神。在貧困地區,資助只能讓很少的人受益,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得靠自我努力,靠知識改變命運。但這種努力只是孩子的智慧和想象力,而不是大人的沉重和老練。
觀看《上學路上》觀后感范文2
在黃沙滿天的山區中,每天孩子們都會朗誦綠意盎然的小詩,在山區中綠色對于他們是一個美麗的夢,他們被窮困壓迫著。
故事發生在一個偏僻缺水的山村里。王燕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在她的家中還有兩位弟弟。也許是母親重男輕女的思想吧;也許是作為姐姐的他要承受的更多吧;或者說家庭條件不夠好。王燕被迫離開了自己熱愛的'學校。王燕為了上學,偷偷的撿雞蛋,把筆買給了老師,最后獨自到100多公里外山上摘枸杞。終于攢夠了那24、8的學費。影片中王燕送給了三花姐一支筆,那支筆是三花姐最后的留戀。對于她來說那不僅是一支筆更是一種不放棄的信念,它似乎在向世界宣告要堅持、不可放棄。
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開學那天王燕氣喘吁吁得跑到學校,把幾張汗水打濕的錢拿到老師面前說:“24·8我掙夠了!”那一刻我哭了,和影片中的王燕相比起來自己是多么幸福!24·8對于90后的我們來說根本不算什么,買點零食買點玩具一會變所剩無幾了,看了這部電影后我突然覺得自己就像法西斯般肆無忌憚地花著錢并不知道珍惜。
影片中的王燕敢于面對困難失敗,他的那種堅持讓我感動從她身上我領悟到了什么叫人窮志不窮。失敗與成功讓王燕感受到希望的陽光,也讓我感受到了自強不息。幸福是什么?愛是什么?錢是什么?曾經在我眼中父母把零花錢給我。任我花,任我吃,任我玩,這才叫愛。可現在我明白了,現在的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條件,幸福不是必然的,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報答父母,這才是愛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觀看《上學路上》觀后感范文3
當我看了這部片以后,我的感想有很多,受到的教育也很大。當我看了這部片之后,我心有余悸,我經常在想,我們的學習條件已經那么好了,和那個小女孩比真的是綽綽有余啊!和她一起玩的三花姐,因家庭條件不好,逼不得已嫁給了別人,而小女孩的媽媽也叫她嫁給別人,她卻不肯,她還要堅強讀書,她卻沒有被家庭條件壓制住,就算家里沒錢,她也要堅持讀書,在這一個暑假里,她到村外打工,到開學時,他已經掙夠了讀書錢,并把這些錢親手交給老師。
當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我真的忍俊不禁地掉了眼淚起來。回想起我自己,自己卻有那么好的家庭條件,也不好好讀書。看,小女孩的家里窮得連一支一元五角錢的筆也買不起,她卻拼命地掙錢供自己讀書。我自己呢?卻沒有把握這么好的`條件,好好讀書,總是貪玩,連書也沒有看,和女孩家比,她家點著蠟燭,她在蠟燭下學習,而我家點著燈,我在燈下學習。看,小女孩多么勤奮好學啊!
看了這部電影后,我下定了決心這樣做: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上課的時候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主動舉手發言,上課時不開小差,不講話,做作業的時候,不馬馬虎虎,認真地寫好每一個字,認真地回答好每一條題;要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例如:放學回家我要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做完家務后自覺回到房間里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主動請教老師和同學,在要買東西的時候,要想著家庭條件如何,才能出手購買,應該買的就買,不應該買的就不買,要服從父母的意見。
你看,生活在兩個不同環境的兒童,生活條件多么懸殊啊!我們要熱愛社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觀看《上學路上》觀后感范文4
在前幾天,我觀看了電影《走路上學》。
這部電影講述了生活在小山村里的孩子瓦娃和娜香的故事。因為在山村里,非常貧窮,孩子們每天只能溜滑索到對面的山嶺里去上學。瓦娃因為渴望上學但無法經過許可去上學而偷偷地在每一天溜索過去學校。但是最終被學校老師發現而被訓斥。姐姐娜香為了安慰他,想送他一雙鞋。可是因為貧窮而不能買。這時城市里的老師得知并買下這雙鞋叫她帶給瓦娃。可是在溜索途中一場意外,娜香喪失了生命。這反映了山區貧困而帶來的極大的安全隱患。
我們城市里的.孩子,開車上學是家常菜。即使走路上學,也并不困難。而山區里的孩子們呢?他們卻渴望著走路上學。
能走路上學,是他們的一種想象,更是一種愿望。一座橋,能讓他們避免山路和溜索;同時在我們城市孩子眼里平平常常的在一座橋上走去上學,在山區孩子的眼里,甚至是一種享受般的快樂。
通過影片,我真正感受到了山區孩子說不清的痛苦。而生活在城市中的某些孩子,卻身在福中不知福。
他們上學,穿的都是拖鞋,甚至有些光著腳。在寒冷的冬天,很容易被凍傷。一旦被凍傷,在山區的醫療水平很難醫愈。一旦他們失去了雙腳,在山區中的生活可能會失去一切意義。相比我們,他們就像是生活在災難中啊!!!
《走路上學》以后期的凄慘場面向我們展出了山區孩子的痛苦,使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生活是多么艱難!多么痛苦!
但是我們可以獻出一份愛心,盡力幫助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觀看《上學路上》觀后感范文5
《上學路上》這部電影講述了王燕為掙二十四塊八的學雜費完成上學的心愿,整個假期奔波掙錢的故事。整部電影用進取、完美的情感感染著每位觀賞者。在本是貧窮和苦難的大西北,人性之美閃爍的耀眼光芒就像影片里自始至終流淌的西北明亮的陽光樣直射人的心間,帶來心靈的震撼與感動。質樸的村民之間互相幫忙,互相關愛;農村母親對自我女兒那份別樣深沉的母愛;孩子們雖然生活貧窮卻依舊堅持著歡樂和童真;王燕為了上學的那份堅持和不放棄,這些無不給我帶來份暖暖的感動。
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場景,個是王燕追在媽媽身邊不停的說:“媽,讓我上學”,王燕的媽媽最終說:“行,想上學,自我掙學費”;另個就是在影片的最終,王燕歷經千辛萬苦,氣喘吁吁地跑到學校,把幾張被汗水浸濕的鈔票攤到教師和媽媽面前,說:“二十四塊八,我掙夠了”。這兩個場景給我的觸動很深,也讓我想到很多。想要的東西,別人給不了你,只能靠自我爭取。生活的艱辛逼迫王燕早早背負起生活的重擔,可我也不得不說這是苦難帶給這個孩子最寶貴的財富,我想她以后的人生也會直這么堅強、進取、不放棄地走下去。人生固然艱辛,可是應當像王燕那樣樂觀的應對,掙學雜費的路上困難重重,波三折,可她從不氣餒,我們能看到的僅有她不停向前奔跑追逐的腳步。每個人的人生都應如此,想要的.就要靠自我的努力去爭取,勇敢應對遇到的種種困難,想辦法去戰勝它,堅持不放棄,不斷地奮斗,最終的結果就像電影里的最終幕,看著王燕緊攥的小手松開后那幾張浸滿汗水的鈔票,固然辛酸和不易,可其中的滿足和喜悅卻難以言喻,這便是收獲和成長。
觀看《上學路上》觀后感范文6
這個故事發生在西部農村,它講述的是13歲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時間為自己掙學雜費的故事。在我們眼里微不足道的24元8角錢,王燕卻掙得很辛苦。要賣雞蛋,結果雞蛋被別人踩破,王燕好不容易向踩破雞蛋的人把錢要回來;賣圓珠筆,筆丟了,千辛萬苦才把筆找回來;賣小羊,又沒賺到錢——最后,王燕歷盡艱難,終于掙夠了錢。開學那天,她氣喘吁吁的跑到學校,把幾張汗水打濕的錢拿到老師的面前,說:“二十四塊八,我掙夠了!”
看了《上學路上》這片電影讓我很感動,貧困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憐憫和同情,王燕身上的閃光點很值得我去思考和學習。她敢于面對困難和失敗,還有她的勤勞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人感到西北雖然窮,但人活得快樂充滿希望。讓我們向王燕學習,走在上學路上,體會奮斗的失敗和成功;走在上學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陽光。現在我們生活在這么好的環境里,有嶄新的書桌,有嶄新的課本,有嶄新的文具……
可她有什么呢?即使她什么都沒有,可她上學的決心沒有絲毫的動搖。我們這些有好的環境,好的學習條件的人卻還有時候不懂珍惜。
所以,同學們!抓緊每分每秒,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珍惜我們良好的環境條件,努力學習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對得起我們的父母老師,只有更加努力才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望!
【觀看《上學路上》觀后感】相關文章:
《上學路上》電影觀后感08-15
《上學路上》觀后感范文08-28
《走路上學》觀后感02-17
《走路上學》觀后感15篇02-20
《走路上學》觀后感(15篇)03-01
《走路上學》觀后感15篇【通用】11-15
翻山涉水上學路觀后感01-03
觀看春晚觀后感02-09
觀看《榜樣4》觀后感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