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
最近幾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咨詢入門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過去做心理咨詢,重新發現自我,了解自我,最終找到自我、重獲快樂的故事。
書里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來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家世顯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開心果,但現在的蛤蟆先生卻神色黯淡,變了一副模樣。朋友們十分擔心他,決定送他去蒼鷺先生那里做心理咨詢。在開始咨詢的時候,蛤蟆先生坐在那里等著接受指導,希望聽到蒼鷺先生告訴他應該怎么做。但是蒼鷺卻拒絕了他,蒼鷺先生對他說:“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處于自愿。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來咨詢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對于蛤蟆先生來說,“合作”是個新鮮詞,第一次他不再被人當做命令或是說教的對象,這些年來,不論做任何決定,他總是習慣性地問問別人,不管是嚴肅的獾還是明智的河鼠,仿佛這一問,責任就從他自己的肩頭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壞,都和他無關。
在后續的咨詢過程中,蒼鷺先生問了蛤蟆先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蛤蟆先生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因為以前的蛤蟆先生總是讓周圍的人告訴他答案,他也會努力地讓大家對他感到滿意,為他驕傲,甚至壓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經過每次和蒼鷺的聊天,蛤蟆先生開始重新尋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會勾起痛苦的'回憶,但在這個過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斷地找尋自己,接納自己。
蛤蟆先生和蒼鷺在最后一次面談中討論了“高情商”的含義。“它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成年以后“高情商”是我們需要培養的,情緒穩定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為一個做過心理咨詢的人,我在這本書中更能找到共鳴,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之前做心理咨詢的經歷。心理咨詢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進一步了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慶幸當時去嘗試了這種方式,并從中獲得了成長,走出了當時的焦慮,并且現在也能夠主動地探索自己、調整自己,讓自己處于平和快樂的狀態。
了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題,在探索內心的過程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甚至驚喜地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從而接納自己、順從內心,幫助我們變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2
“大家好,我是蛤蟆先生,盡管我不想說,但不可否認的是,我病了。我很想哭,卻一滴眼淚也沒有,望著我的家。樹籬枝葉無人修剪,玫瑰花壇雜草叢生,草坪上落滿了黃葉,整一個蓬亂凋零,無人打理的樣子。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對外界的評價如此的敏感,習慣在被朋友數落時,會感覺極端的委屈,我常常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在朋友的建議下,我帶著幾乎絕望的心情找到了我最應該感謝的人——蒼鷺先生。他的幫助下,我漸漸找回了自我,找回了那個熱情而積極,樂觀而又向上的蛤蟆先生。開始了新的生活。”
初讀這個故事僅僅是被童話般的情節所吸引,漸讀漸深,發現蛤蟆先生身上,又何嘗沒有照出我們這樣普通人的影子呢?
“你要明白世界還在繼續,不會因為你的情緒不好而就停下來”
這是在一次治療中,蒼鷺對蛤蟆先生說的。其實他不光是在告訴蛤蟆先生,更是在對那些因短期的情緒不滿,而將生活的好全部遺忘的人。其實我們真的很渺小,對于這個世界而言,不過是鱗次櫛比的大廈下那只來回踟躕的螞蟻。
“一星隕落暗淡不了整片天空,一花凋零也慌不了整個春天。”———巴爾扎克。
我們并不會因為某些失敗或是某些閑言碎語而就一蹶不振。其實有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比如故事中的蛤蟆先生的家庭,從小他父親對他就是嚴肅的斥責,很少以關愛或是平等的語氣與他溝通。這讓蛤蟆先生曾經無法正視自己的童年,無法對自己予以肯定或是贊同的態度。但在蒼鷺先生的幫助下,他開始明白,生活所治愈的永遠都是那些想要被治愈的人,只要你愿意,一切都可能改變。想要變好想要新的生活,所以他發自內心的.改變將生活恢復讀心,用勇氣和毅力戰勝了病魔。
這個短而治愈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里我們看到了自己,并不一定就是我們所喜歡的樣子,所以我們渴望改變,就像蛤蟆先生一樣,在變化中我們可能會聽到很多閑言碎語,但這并不重要,因為生活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我們終究會成長為獨擋一面的大人。
余華先生曾在《活著》中說過:“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人的看法,如果只是按照別人的想法做事,你不為自己活出的人生,還有誰為自己而活呢?”
是啊,如果你自己都想放棄自己,妄想從別人口中得知自己的整個人生,那么無疑你將是個失敗的人;如果你永遠依靠旁人,試圖用運氣過完一生,那么無疑,你注定會是個失敗的人。
改變的唯一前提就是認識自己,這個世界上能幫到你的人也只有你自己。希望我們可以在長長的人生里,用力生長。無需在意旁人的閑言碎語,在生活里,認真且堅定的活著,活成真正的自我。
如果無人做光芒,那就獨自照亮遠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寫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輯,看過這部書,就會明白,在人生長河里沒有誰是你的擺渡人。
蛤蟆先生看似樂觀,其實內心傷痕累累。他從小生在這一個刻板陳舊的家庭,爸爸嚴苛,媽媽懦弱,蛤蟆先生從未感受到溫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責難。
蛤蟆先生七歲被送到私立學校,大學畢業繼承產業,他絞盡腦汁經營父親留下來的蛤蟆莊園,但是大家看不出他的付出,為了得到認可,他努力取悅他們換來的卻是橫加指責。為了看起來合群,他活成別人的開心果。這一件件的瑣事,讓蛤蟆先生無法自拔,身心疲憊,借酒澆愁,于是再一次大醉之后他偷了一輛車有化妝成洗衣服逃跑,他搶過馬,偷過錢最終入獄。
蛤蟆先生在出獄后身心崩潰,他患上了抑郁癥,家園被黃鼠狼霸占,曾經光鮮的蛤蟆先生,最后活成了臭蛤蟆,作者通過蛤蟆先生,反映了人們的縮影,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蛤蟆先生,每個人都在費力討好一個人,然而對方卻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盡心盡力工作生活,但是命運總是給你使絆子,讓你的辛苦付諸東流。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帶傷,不論愿不愿意,你都無路可退,所以不管什么讓你停下腳步,但是都不可以讓自己倒下。蛤蟆先生一度傷心,一度輕生,好在朋友給他推薦了心理醫生。他第一次來到蒼鷺小筑,蒼鷺問他誰讓他來的,蛤蟆說是河鼠。蒼鷺搖搖頭說能讓你來的`只有你自己。不能指望別人來救贖自己,只有自己為自己負責。
之后每周蒼鷺都會給蛤蟆一個問題思考,每次都是問他這件事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覺?你會怎么做?蒼鷺一路引導蛤蟆,打開了他的內心。經過幾個月問診,他始終記得蒼鷺說要不要與生活和解,你自己說了算。
蛤蟆終于重新開始,早起劃船,感受世界,接納痛苦。幾個月后,蛤蟆結束治療。這次蒼鷺告訴蛤蟆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知道你有力量改變環境和自己。于是蛤蟆重拾愛好,買了新船參加皮劃艇比賽,開啟了大篷車短途旅行。蛤蟆找回自己的勇氣和魄力。他奪回了屬于自己的東西。干起了自己喜愛的房地產事業。他賣掉了蛤蟆莊園,另建新居。生活能治愈的永遠是自己愿意走出來的人。“面對傷害,我們無處可逃,但必須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很多迷茫。但不要灰心,不要沮喪。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當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新世界的大門,也會隨之為你打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4
簡單有趣的心理學方面的書,利用可愛的動物們做主角通過對話的方式帶入心理學中。這樣的敘述方式和《被討厭的勇氣》一樣容易讓人讀懂并理解。
主人公蛤蟆抑郁了,他的朋友獾,河鼠,鼴鼠一起帶他咨詢心理醫生蒼鷺。蒼鷺通過引導蛤蟆自己的訴說而展開。
我們生下來就有的基本情感是什么??我在看書的時候也在考慮是什么:開心,憤怒,生氣。最簡單最基本的就是喜怒哀樂,非常直接。孩子們就只有這些情感,高興就笑,不開心就哭。當我們察覺內心悲傷的情緒時,要允許它存在,并理解這些情緒。想哭就哭出來,要讓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
想起蛤蟆先生他小時候父親根本不允許他哭,突然想起我對福寶的行為。看這些書你總是能帶入情緒,聯想到自己的種種。福寶哭的時候我也會很煩惱,直接懟他,讓他忍著別哭。孩子也會順應我的情緒停止哭泣,我想這就是“適應性的兒童”。如果我能合理的理解孩子的哭鬧,能讓他發泄了他的情緒,開心就笑,難過就哭,這應該就是“自然型兒童”。可是做不到,或者能做到真的還挺難的。孩子很會察言觀色,他們可以馬上調整自己來適應家長的情緒反應。蛤蟆先生和蒼鷺探討的關于適應型兒童的行為特點有:順從,取悅,道歉,依賴。當孩子感到憤怒的時候,同時他們又很無助,因為那個讓他生氣的大人,孩子沒辦法用暴力或者帶有攻擊性的行為去回應,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撒潑,躺在地上大喊大叫。看到這里好像能理解為什么一些孩子會在公共場合躺地上哭嚎。
“慪氣”也是適應性兒童的表現憤怒的一種方式。確實有趣,發現很多福寶身上出現的問題我都能對號入座。雖然也懂得他生氣的點,但是在我煩躁的時候不愿意去理會他的情緒反應。我想看書的好處就是在我想要逃避這些問題,沒有耐心的時候給我當頭一棒,讓我更加清醒,去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我是成年人,在與孩子抗衡的時候他是弱者,不能用不對等的方式或者以我本人碾壓式能力來讓他屈服,聽我的.。最終逐漸變成順從型的!
處于“父母自我狀態”的人我們現在的表現正如當初自己的父母一樣。人會變得挑剔,嚴厲。我們經常會看到身邊的某個人的行為模式會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長輩。
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父母,成人,兒童。當我們處在“兒童狀態”時,更多的是感受體會童年的情形,讓你一直處在過去的時光里,沒辦法成長。而處于“父母狀態”會讓我們重復父母的行為,從而沒辦法自我思考自我成長。
要繼續成長和完善就得有目標,而要實現目標就必須好好工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5
因為惰性,20xx年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于是打算跟著“有書”APP一起讀書,20xx年共讀的第一本書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因為來不及買紙質書,于是下載了“微信讀書”APP,首次閱讀電子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作者英國作家羅伯特˙戴博德,聽書名像是一個童話故事,實則是延續了《柳林風聲》的故事主角(20世紀最著名的童話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國肯尼斯˙格雷厄姆,該書以動物為主角,以浪漫的筆調塑造了一系列可愛的動物形象。有機會也要讀一讀這本書),講述了得了抑郁癥的蛤蟆先生通過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10次心理咨詢走出自卑、軟弱、憂郁,重新開啟獨立、自信、快樂的人生,從這本書了解了心理咨詢是怎么回事,咨詢師如何通過傾聽、分析、共情、溝通等技巧,帶領病患走出憂郁。
曾經自己也有憂郁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網名叫“藍色憂郁”,后來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熱情、開朗、寵溺,把我慢慢從自卑、敏感和軟弱中引領出來,這樣想來與書中的蛤蟆先生還是有共鳴和共情的點。
蛤蟆先生抑郁的'根源多半來自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古板嚴苛,母親懦弱無能,父母從未給過蛤蟆愛和溫暖,只有指責和冷漠。這樣的傷痛,帶著他來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時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終折磨著他,雖然他極力讓自己看上去像個樂觀的“開心果”,但內心的脆弱,讓他日漸憂郁。一個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將伴隨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為無知不知道這一點,把孩子帶到世上,卻不能愛、不會愛,讓這世界多了一個不快樂的靈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坐標有四個象限,分別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咨詢之初,處于我不好,你好的狀態,對自己不自信,如果發生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自己好。經過治療,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帶領下,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了自己,慢慢變得自信、友善,來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坐標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記得自己曾經也有這樣的感受,如果有錯誤或問題,總覺得是自己引起的。
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危機重重。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遭遇無常,遭遇洶涌的暗流,如何才能跨過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蒼鷺告訴蛤蟆先生,心理咨詢必須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雙方都必須處于自愿,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愈自己也一樣。的確,人生的長河中,能夠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癩蛤蟆》讀后感11-08
魯迅先生的名言11-21
《藤野先生》讀后感04-18
《波普先生的企鵝》讀后感05-04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后感03-12
魯迅的《藤野先生》讀后感10-09
《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09-21
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09-22
(優)《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12-19
《藤野先生》讀書心得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