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白輪船》有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白輪船》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白輪船》有感1
一個男孩正看向遠處的白輪船,他的眼角掛滿淚水,身體泡在一片藍色的湖水里。這是一本書的封面,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它就是《白輪船》。
書里講了一個七歲的男孩被離婚的父母拋棄后,跟著外公和繼外婆生活在一起。繼外婆經常打罵他、嫌棄他,殘暴的姨夫經常欺負他,除了外公沒有人喜歡他。男孩會跑很遠的路去看伊塞克湖上的白輪船,他覺得白輪船上有他的水手爸爸,他幻想著有朝變成條魚游到輪船邊去看親。他喜歡聽外公給他講長角鹿媽媽救護他們祖先的故事,他覺得自己也是長角鹿媽媽的孩子,也能得到長角鹿媽媽的愛。在男孩的心里白輪船就是爸爸,長角鹿就是媽媽,所以游到白輪船邊以及和長角鹿媽媽一起生活成了男孩努力生活的愿望和信念。
因為這個信念,男孩不再感到孤單,他會和望遠鏡交朋友,會給石頭起名字并和它們聊天,和自己的書包談心、訴說。
讀到這里我明白:一個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麻煩或是苦難,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目標,總能找到生活的'動力和前進的方向。
這讓我想到了我自己,二年級時我的左眼被檢查出嚴重遠視,于是每天放學后媽媽都送我去視力康復中心做訓練。開始時我做的很認真,后來每天重復的、枯燥無味的訓練內容讓我很不耐煩,做得也不認真了,媽媽發現后耐心地給我講視力的重要性。從那以后“讓左眼視力盡可能恢復正常”成為我心中的一個小信念,每一次康復訓練我都十分認真,現在左眼視力也恢復了很多。
信念猶如路標,指引著前進的方向,能給人以無窮的力量。魯迅先生小的時候因為要照顧生病的父親,上學遲到了。在老師嚴厲的批評后,他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了個“早”字,從此這個字激勵著魯迅先生奮斗一生。
信念猶如一盞明燈,為黑暗中的人指引前行的路,如果失去信念,就像生活在黑暗中。故事的最后男孩因為長角鹿被殺,希望破滅,信念消失。他內的五彩繽紛的幻想,猶如個個脆弱泡沫,紛紛炸了開來,最后他跳入了冰冷的河水里。
故事結束了,我緩緩的合上書籍,內有種說不出的五味雜陳,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男孩維護信念的勇氣深深地感動了我,我希望他真能如魚樣,由的在中遨游!我仿佛看到男孩終于游到了白輪船邊,見到了他日思夜想的爸爸……
讀《白輪船》有感2
小說留給我們三個故事,一個是白輪船的故事,一個是長角鹿母的故事,還有一個人魚的故事;三個浪漫而又虛無的故事。
每一個故事中男孩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孩子的爸爸媽媽在生下孩子之后就離開了,媽媽在遙遠的城里做織布工的消息對男孩來說,根本就是虛無飄渺的東西,所以他把對媽媽的這種留戀融入爺爺給他講的長角鹿母的故事里,似乎長角鹿母就是他心中那神圣無暇的母親,爺爺會在夜幕降臨的時候,一遍遍地重復母親的這個故事。可是后來,長角鹿母被兇煞的奧羅茲庫爾殺了,而給他說長角鹿母故事的爺爺卻軟弱地成了幫兇,這無異于對他幼小的心靈施暴,他選擇了變成人魚,尋找白輪船,尋找爸爸。
他能找到白輪船,找到爸爸嗎?他曾經幻想過,幻想爸爸會把他從水里撈起,但是最終,幻想并沒有一個好的結局,爸爸要回家,岸上有人等爸爸,而自己卻不可能跟著爸爸去打擾爸爸現在的家庭。也可以這么認為,男孩其實很清楚自己的尋親不會有結果,但是他卻毅然跨進了水里,不顧滑跌,急急忙忙地在淺灘上奔跑……
他的選擇,有評論說他是被惡勢力征服了,也有評論說他這是和惡勢力的分離,是勝利的表現,我個人覺得,他是一個男孩,他根本還沒有善與惡的意識,但是他清楚自己的感覺,變成人魚是他跟著感覺走的.結果。而這種感覺來源于弗洛伊德的戀父戀母情結。他非常渴望,渴望有爸爸媽媽的愛,當母親的愛在他心里徹底玩完的時候,他就奮不顧身的撲向了父親。
小說人物簡單,故事清晰,思想也單純。它以男孩死的抗爭來啟示世人:給自己的孩子愛吧!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包括自己的生命,但他不能沒有愛,爸爸媽媽的愛!
讀《白輪船》有感3
在故事趨近結束,我也在遐想著故事會以怎樣的方式結尾,只是我猜中了故事的悲劇性,卻沒想到作者又會在流血的傷口上,狠狠的撒了一把濃鹽。
如果說我們以某一類別將這世上的人歸為三類,一類是生活在童話世界里的人,一類是用童話來麻醉生活的人,一類是對童話世界嗤之以鼻的人(本想如此,可又一想,畢竟我們是小說之外平凡世界中的普通人,我們是敬畏童話,在現實中鍥而不舍掙扎的好人)那么,故事中的孩子(我們叫他小魚兒吧),莫蒙爺爺,小魚兒的姨夫奧羅茲庫爾之流便可以對號入座了。
小說是這樣開始的:他有兩個故事,一個是他自己的,別人誰也不知道。另一個是爺爺講的。到后來一個都沒有留下來。我們說的就是這回事。只有在看完整個故事之后,再回過頭來才能感受到作者似在以一種怎樣的淡然的口氣講述著一個多么酸楚的故事。或許,這樣的開場或許可以表述成這樣一個意思,小魚兒的世界有兩個,一個是小魚兒想象中豐富多彩的世界,一個是愛小魚兒的爺爺給他創造的純真的童話王國。
小魚兒的身世是凄楚的,小魚兒的世界是單調的,但是像很多孩子一樣,他們總是能在縱使這樣枯燥乏味的世界創造自己的童話王國,那里的花草數目都是有生命的,那里的石頭不是石頭,是坦克是駱駝是狼,那里的花草也是分為勇敢的膽小的快樂的'聰明的。那里的色拉爾珍草可以是很可靠的伙伴,他可以讓你在傷心難過而不想讓別人看到時給你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天空,那里的天空獨為你而變幻多姿,那里的氣味獨為你而芳香撲鼻。那個世界中的書包是可以談心的,那里的望遠鏡是可以說話的,那里的伊塞克湖可以像大海一樣遼闊,那里的白輪船上是有爸爸的,那里的小魚兒也是可以像魚兒一樣自由自在的在水里遨游。
那都是屬于小魚兒的故事,那是小魚兒的童話,小魚兒的童話是不會破滅的,即便爺爺的童話丟了,小魚兒依舊可以變成一個小魚兒,一個頭是人頭身卻是魚身的小魚兒,小魚兒依舊可以游向白輪船,然后向白輪船熱情地打招呼:嗨,白輪船,我來了,我就是那個經常用望遠鏡看你的小魚兒!
小魚兒想象自己幻作魚兒游向了白輪船,去尋找爸爸,去尋找庫魯別克,因為小魚兒從來沒有想過長角鹿媽媽會死的,他從來沒想過會有人殺死長角鹿媽媽,更沒有想過莫蒙爺爺會殺死長角鹿媽媽。爺爺愛小魚兒,小魚兒愛爺爺,小魚兒搖晃著躺在灰土里死一般的爺爺,作者在問“誰知他那孩子的頭腦是否懂得,莫蒙爺爺躺在這里,是在為自己那長角鹿媽媽的故事的幻滅而痛心;是否懂得,是爺爺違心地背棄了自己要他終生信奉的東西,背棄了祖先的遺訓,背棄了良心和自己珍貴的信念,而于這種事是為了自己苦命的女兒,也是為了他這個外孫……”,也許小魚兒不懂,也許小魚兒嚇到了,也許此刻的小魚兒更需要有人來保護……“我要變魚。你聽我說,爺爺,我要游走了。要是庫魯別克來了,你就告訴他,我已經變魚了。”也許小魚兒就應該這么變成一個魚兒游走,也許小說就應該以這么一種方式結尾,至少小魚兒的故事小魚兒的童話還是存在的。但是,歷經世故的作者似在淡然的撫摸著流淚的小魚兒“可是你游走了。你知道嗎,你永遠也變不成魚。你也游不到伊塞克湖,看不到白輪船,不能對白輪船說:”你好,白輪船,我來了!“,但是在作者的世界中小魚兒是可以這樣選擇的,也是我們的選擇”你游走了。你沒有等庫魯別克來。非常遺憾,你沒有等庫魯別克來。為什么你不朝大路上跑呢?要是你在大路上多跑些時候,你一定會遇上他的。你老遠就能認出他的汽車。你只要招一招手,他馬上就會停下車子。“也許作者就那一類人,敬畏童話,但在現實中鍥而不舍掙扎的好人……
莫蒙爺爺騎著奧羅茲庫爾的阿拉巴什帶著小魚兒忐忑不安的走在路上,那是莫蒙爺爺第一次反抗奧羅茲庫爾,結果證明那不是一次徹徹底底的反抗,他也確實沒有能力來一次徹底的反抗,但是那一次他確確實實的頂撞了奧羅茲庫爾,對于這么一大把年紀的老人來說已經無所求了,只希望大女兒能夠生個兒子,只希望外孫能夠健康成長,也許正因如此他才不能反抗,也許正因如此,莫蒙爺爺背棄了祖先,背棄了信念,背棄了外孫,背棄了自己,親手殺死了長角鹿媽媽。莫蒙爺爺是悲劇性的一個人物,奧羅茲庫爾之流這樣的法西斯告訴他,那些個傳說,那些個童話,都是封建,都是迷信,都是地主老爺玩弄農民的把戲,一位社會主義小青年也說,那些個傳說那些個童話都是迷信,他應該接受一下社會主義再教育,唯有小魚兒是相信莫蒙爺爺的童話傳說,但他卻親手將之扼殺!莫蒙爺爺給外孫講長角鹿媽媽的故事,外孫高興,他便也高興起來,作者寫到”幸福來的時候,不幸總是悄悄守候在旁邊,時時要闖進你的心靈,闖進你的生活,寸步不離地跟隨著你,永遠跟隨著你,叫你甩也甩不脫。甚至就在此時此刻,在爺爺和外孫都覺得十分幸福的時候,在老人家心中,同時又是喜悅,又是擔心:奧羅茲庫爾在那里怎么樣了啊?他在打什么主意,打算怎樣來整治人呢?他想出什么點子來處罰他這個膽敢不聽話的老頭子呢?“,有沒有感覺到在寫自己呢,不通于孩子,孩子的幸福是純粹的,傷心也是純粹的,可是大人們的世界,幸福就像是黑夜的蠟燭,他們看到不僅是幸福還有光之所指的黑暗……莫蒙也許是悲劇的,可誰又不是呢?!
即便是奧羅茲庫爾,這么一個可恨至極的家伙,可誰又不是呢!不僅僅小魚兒又兩個故事,奧羅茲庫爾也有兩個故事,他自己的故事是想象自己像一個達官顯貴一般生活在城市,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在那里,他可以娶個演員,他可以有幾個孩子,而且他也會使勁的寵慣著他的孩子。”他對一切人、一切事惱恨透了。惱恨頭頂上哇哇直叫的寒鴉,惱恨倒霉的老頭子莫蒙,惱很能掐會算、三天前就跑到城里去賣土豆的懶家伙謝大赫瑪特“奧羅茲庫爾就是這樣一個家伙,他恨一切東西,對一切不滿,永遠將錯誤歸咎于他人,愛面子,愛耍酒瘋,永遠的自以為是,他將我們身上的所有缺點集成化了。他討厭莫蒙和尚一般叨叨他的童話傳說,可又有些害怕,可是像這樣一個毫無憐憫之心的家伙,越是害怕越是瘋狂,他毀了莫蒙的童話,毀了小魚兒的童話,像個法西斯一般在掠奪,在掠殺……
讀《白輪船》有感4
七彩暑假,閱讀領航。在暑假中,一本書讓我領悟了童心的純潔,它就是《白輪船》。
主人公是一個七歲的男孩,被父母遺棄后,在山林里和外公相依為命,在外公的故事里,有一個美好的母親——長角鹿媽媽。某天,男孩在山林里遇到了長角鹿媽媽,他十分高興,卻沒想到外公在姨父的逼迫下開槍殺死長角鹿媽媽。男孩跳入水中,變成了魚,去追隨白輪船了。
男孩純潔如冰雪的心靈,是美好、善良的代名詞。雖然被父母遺棄,但他有追求信仰、有童真。在那毫無樂趣的生活中制造樂趣,會用童聲呼喊:“你輪船,我來了!”他的聲音像百靈鳥婉轉動聽,是那樣地空靈,那樣地純潔。仿佛我也蕩漾在這樣的童年里,我也珍愛著我的童年,在這夏日靜謐的夜里,會伴著陣陣蟲鳴,暢享思維外的'天地;在我幸福可愛的家庭里,會與家人快樂共處,盡情享受每個瞬間;在這安定和諧的日子里,會珍惜自己每寸時光,讓每天都變得有意義。
每個人的身上都永遠葆有童心,它就像是一粒種子,在身體里慢慢發芽,它不會消失,當你覺得自己成熟了,但卻并不是,它只是躲到深處去了。珍愛自己的童真,珍惜當下,創造美好!
讀《白輪船》有感5
我緩緩的合上書籍,內心有種說不出的五味雜陳,初看《白輪船》,覺得有點像曹文軒的《草房子》,小時候充滿童真,可以與任何生物對話,沒有那么大的追求,有個新書包,就能高興想與所有認識的人分享快樂,“快腿莫蒙”是個老好人,熱心幫助鄰里,疼愛自己的外孫,即使自己穿著寒磣的衣著,也要為外孫買個新書包,文章的開頭這種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不禁讓自己聯想到自己小時候,但是奧羅茲庫爾的登場,噩夢也就開始了,也許早就開始了,奧羅茲庫爾是莫蒙的女婿,也是別蓋伊姨媽的丈夫,他可以什么都不干,讓外公莫蒙去干幾乎所有的`活,因為別蓋伊姨媽沒有給他生一兒半女,他可以整天對姨媽拳加腳踢,外公想去勸說,外婆卻不讓外公去管,因為他們要依靠奧羅茲庫爾生活,所以無論奧羅茲庫爾怎么把別蓋伊姨媽打的半死,別蓋伊姨媽總是原諒他,外公也總是原諒他,由于可怕、蠻橫的奧羅茲庫爾的存在,注定了孩子、外公、姨媽的命運會是悲劇。
文中的“孩子”由于住在山上,無人可以與他玩耍,所以他跟大自然成了朋友,有“坦克”石頭、愛拍拍“睡駱駝”等等,帶刺的田薊是主要的敵人,他一天要跟田薊廝殺好幾次,表面看著很快樂,卻透著孩子兒時的孤單;孩子是善良的,當別蓋伊姨媽因未生個孩子多次遭到毒打時,他懇求著長角鹿媽媽能偕個神奇的搖籃,給他們帶來孩子;孩子又是正義的,長角鹿媽媽是他的信仰,當奧羅茲庫爾把別蓋伊姨媽打的半死時,他幻想著能去懲治惡人,當看到所有人都在分吃長角鹿媽媽的肉時,他想像這充滿正義的庫魯別克能給奧羅茲庫爾一些顏色看看,但是他還小,他沒本事,他只能選擇逃離,他要去變成魚,游走,去追尋自己心中的“白輪船”。
外公莫蒙一個老好人,古往今來現實都在教訓這樣的人:“別做好人,快做惡人!給你一鞭子,再來一鞭子!快做惡人”,可惜的是,他始終是一個老好人,他很愛自己的女兒和外孫,也許在他這里,你才能感受到一點親情,他又是懦弱的,面對惡人多次暴打自己的女兒,他選擇隱忍、原諒;而他又是富有反抗的,當奧羅茲庫爾讓外公把木頭拖到地點,不讓他去接孩子時,他開始是順從的,當外公怎么努力,木頭就是拖不到目的地時,他放棄了,他要去接自己的外孫,無論奧羅茲庫爾怎樣打罵,他還是去了,可是也因為這件事,他后來不得不到低聲下氣的去“巴結”奧羅茲庫爾,他殺害了他信仰的長角鹿媽媽,他很痛苦,他不單是為自己那長角鹿的媽媽的故事的幻滅而痛心,也為自己違心地背棄了自己要自己終生信奉的東西,背棄了祖先的遺訓,背棄了良心和自己珍貴的信念而痛苦,但是他干這種事是為了自己苦命的女兒,也是為了他這個外孫,他很困惑也很痛苦,只能用酒精來麻醉自己。
看完艾特瑪托夫著,力岡譯的《白輪船》,你會發現作者的文筆很細膩,人物的形象刻畫的也很清晰,內容很豐富,通篇就如曹文軒老師所說,通過一個七歲孩子的悲劇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話、孩子的幻想與嚴酷的現實緊密交織在一起。
讀《白輪船》有感6
《白輪船》是吉爾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瑪托夫的巔峰之作,發表于1970年。剛滿七歲的主人公男孩沒有名字,沒有爸爸媽媽的疼愛,從小只有外公照顧他,在外公為他搭建的美麗童話里對一切都充滿美好的期待,但男孩的信仰卻在現實中破滅。
主人公是一個七歲的男孩,從小就被父母拋棄,被莫蒙外公收留和外公相依為命。在這個家里只有莫蒙外公疼愛他,繼外婆和姨夫經常辱罵讓他有了想要離開森林去尋找白輪船的想法。為什么要去找白輪船呢?因為聽莫蒙外公說自己的父親在白輪船上當水手。讀到這里我心里莫名的難受,對于我們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和關心,可想而知這個男孩有多么可憐,多么傷心!男孩為了盼望能夠見到白輪船經常拿著望遠鏡跑到山上遙望海面。他幻想自己變成魚游到白輪船旁,能見到父親時他卻又不想打擾父親的新家庭,多么無辜啊!
外公經常講守護家族的長角鹿媽媽的故事給男孩聽。他把對母親的留戀融入到了長角鹿媽媽故事里,覺得長角鹿媽媽就是自己的媽媽。消失很久很久的長角鹿媽媽再次的出現讓男孩興奮不已,甚至求長角鹿媽媽用角給自己沒孩子的姨媽姨夫送去孩子!可是長角鹿媽媽被狠心的姨夫逼著善良的外公殺死吃掉!外公也因背棄了自己終身信奉的東西羞愧得用大醉來麻痹自己躺在地上仿若死人。那一刻,男孩的世界被撕碎了。男孩告別了這個給他信仰又親手打破它信仰的外公,告別了心愛的書包、望遠鏡,搖搖晃晃地走到河邊禁止跨進水里,“你好,白輪船,我來了!”
男孩的快樂、單純,成了永恒,他在孩子的年紀永遠成為了魚,游向了自己心中的白輪船。那是信仰,是對愛的執著!或許,只有孩子的目光是純凈的,他們的目光所及都是美好。看完這本書,我不由地想到現在的我們是幸福的,是在父母的手心里開心快樂的成長!也有一些父母忙于工作、沉迷網絡世界,對自己的孩子關心太少,這些人的小孩就像《白輪船》里的男孩一樣缺少陪伴、疼愛!最終男孩的結果我們不知道是什么樣,但是我希望我們的父母能夠放慢腳步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多給予關心!愿全天下的孩子都是幸福的,一生都平安,不再孤苦伶仃!更希望父母無論怎樣都不要拋下自己的孩子!
讀《白輪船》有感7
第一次接觸《白輪船》是在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里,曉霞和少平深刻的熱愛使我對這本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圖書館偶然翻到這本書,便一發不可收拾。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七八歲、生活在森林、連名字都不曾有 的男孩,在整本書里,孩子就是他的代稱。孩子是一個遭父母遺棄,跟著外公生活的少年。父母的遺棄、繼外婆的冷眼和辱罵是孩子離開森林、尋找白輪船的不懈動力。為什么尋找白輪船呢?孩子聽人說,自己的父親在輪船上當海員。讀到這,不禁淚目: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便是父母的陪護與關愛,在被拋棄后孩子仍想著去尋找自己的父親,孩子多么無辜,父母何其殘忍!
孩子一直盼望著能夠見到白輪船,為此拿著望遠鏡跑到山上遙望海面,不惜忍受繼外婆的辱罵。而夢中變成魚游到白輪船上時,孩子卻猶豫了:父親的妻子和孩子看到我做何感想,父親如何自處……多么善良、多么無辜的孩子!
在漫長歲月中,外公講的守護家族的長角鹿媽媽的故事是孩子繼續生活下去的動力。消失多年的長角鹿再現森林,孩子是多么興奮、激動,甚至求長角鹿媽媽用角給可憐的姨媽和殘暴的姨夫送去孩子。可是,夢想幻滅了,長角鹿被那殘暴不仁的姨夫和他的朋友殺害并食之,外公和孩子信仰破滅了—外公倒下了,孩子在悲痛之后也繼續開始了他的尋找白輪船之旅。
故事到這截止,我們不知道孩子旅程的結果,可我們仍然熱切地希望孩子不再孤苦,一生平安!
讀《白輪船》有感8
暑假里,我從圖書館借來《白輪船》一書,整整兩天時間,我把它讀完了。這本書語言優美,畫面感很強,讓我感觸也極深!
《白輪船》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個七歲的孩子,他純潔無暇,世間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那么的生機盎然。他能將石頭當作他的馬匹,他能將書包當成他的摯友,他的父母遺棄了他,他與外公相依為命,他從未抱怨過生活的不公,樹林中靜止的事物他都能幻想成可人的動物。七歲的孩子,玩伴只有漫山遍野的石頭和花草,護林所唯一的孩子,卻常常被人忽略不計:他不懂得哭泣,不會撒嬌,不會在長輩面前祈求任何東西,雖然每次都那么熱情地、得意地告訴大家他是第一個發現流動售貨車的人,但是他卻連買上一件東西這樣的奢胡都不曾有過·外婆(外公的第一個妻子)總說他是外人,“無論怎么養活他,無論把他拉扯多大,外人總歸是外人”,即使常聽這樣的話,他不曾當面抱怨,只是在心里常常想:“外人呢……要是他不想當外人呢?為什么偏偏他該算是外人呢?”這樣的一個孩子啊,從未有人注意到他的需要,也從未有人留意到被外婆說成是外人的時候,他常常眺望遠方白輪船的心事。終于,當外公從流動售貨車上給小男孩買了一個書包的時候,“孩子感覺到,喉嚨眼好像突然被什么東西堵住了……“這孩子自己都沒有料到,他會高興成那樣”“他馬上就歡天喜地地跑去找護林所的所有居民”。他有了不一樣的情緒,他的歡呼雀躍是那么的激烈,卻讓人在高興之余,心疼他的懂事乖巧。他小心翼翼地不曾流露出悲傷,卻每每在被人忽視、被人當成外人的時候更加想念他的親生父親,更加渴望投入到親生父母的懷抱。這個七歲的'孩子的悲傷,沒人看見,或許,甚至他自己都不覺得那是悲傷吧,他只是太渴望被父母疼愛了。最后,七歲的孩子選擇走向生命盡頭的方式也是選擇最靠近父親的方法--走進河水里,靠近白輪船。?
讀完這本書書,如鯁在喉,我希望數千根麻繩鞭笞在那些世俗的人們身上,這是我的幻想,法律以及道德無法約束他們,我唯有用微不足道的想象去懲戒那些罪有應得惡人,我想為孩童重鑄起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可這一切都不可能了,當孩童化作魚游向白輪船的那一刻,他的幻想實現了,但他的生命也就此終結了。這是一個沉重的故事,一個猶如千百斤石塊壓在胸前的故事,一個走遍天涯海角也無處救贖的故事,只愿孩童真能如魚一樣,自由的在水中翱翔,愿他的天堂就是夢中的模樣。
讀《白輪船》有感9
“為什么有的人兇惡,有的人善良?為什么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為什么有的人大家都怕,有的人誰也不怕?為什么有的人有孩子有的人沒有?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發工資給別人………”《白輪船》里的這句話,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是啊!人世間有太多的.不幸,可這些不幸卻偏偏匝進了白輪船的主人公一個僅僅只有七歲的小男孩的世界里。
《白輪船》的主人公小男孩在山林里跟外公相依為命。小男孩有三個愿望:一是可以去上學;二是變成魚游到白輪前,讓水手爸爸看看自己;三是希望長角鹿媽媽能夠回來,跟他一起快樂地生活。
一天,山林里真的出現了鹿,男孩激動不已。可是,外公居然在姨父的逼迫下向鹿媽媽開了槍。男孩膽戰心驚地看著死去的鹿媽媽,他聽見大人們在笑著喝酒、吃著鹿肉。男孩渾身發抖搖搖晃晃地走到河邊,跨進水里。誰也不知道,他變成一條魚游走了……
我十分同情這個小男孩,雖然他的雙親拋棄了他,但他依然積極、樂觀,可到了最后是姨父的做法讓小男孩對整個世界都喪失了信心,就如最后一段話寫的一樣“我現在只能夠說一點——你摒棄了你那孩子的心不能容忍的東西,而這就是我的安慰。你活過,短暫得像亮了下就熄滅的閃電,但閃電劃過并亮了天空,而天空是永恒的。這也是我的安慰。”這句話觸動了我的心靈也讓我感受到了孩子的幸福是簡單的,傷心是純粹的,可大人的世界,幸福就如同閃電一般,一閃而過,大人不僅看見了幸福,也看見了光明所指向的黑暗。
再看看我自己,有疼愛自己的父母,生活幸福,從來不會缺衣少食。在讀完了這本書《白輪船》,我覺得雙親在身邊我們更應該珍惜生活,去熱愛這個世界!
讀《白輪船》有感10
同事周老師推薦閱讀的這本仿童話小說《白輪船》,是蘇聯作家艾特瑪托夫的巔峰之作,該作品發表于1970年,作家把神話、幻想與現實三條線索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深刻揭露了人與自然的斗爭、善與惡的較量。今天剛一字一句讀完,語言優美,畫面感很強,感觸亦極深。
“小孩”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七歲的男孩,是故事發生地護林所僅有的三家人之中唯一的一個孩子,他是被父母遺棄在外公(莫蒙爺爺)家的孩子,父母都已有各自的新家庭,他們的新家庭或許容不下這個“小孩”。“小孩”什么也沒有,連名字也沒有,但他心存夢想,盡管這些美好的夢想最終以悲劇結束。
上學的夢想——這是他的第一個夢想。“百事管”的莫蒙爺爺幫他實現了第一個夢想:貧窮善良的莫蒙爺爺在流動商店售貨員的固執堅持下為可憐的“小孩”買了“這只不尋常然而又是最普通的上學用的書包”,他高興急了,向所有人炫耀,分享自己的喜悅,盡管阿洛斯古爾姨夫對他不屑一顧,“他才不管什么倒霉的書包呢!還有這個被父母拋棄了的孩子、老婆的外甥,跟他有什么相干!”“小孩”喜歡與書包對話、訴說。他向往與長角鹿母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幻想著有朝一日變成一條小魚游到白輪船邊去看父親。
與“長角鹿母”快樂的生活——這是他的第二個夢想。這個故事是爺爺反復講給他的:很久很久以前,吉爾吉斯人遭到外族的殺戮,正當全族人幾近滅絕,僅剩的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也將被麻臉瘸腿婆婆推下懸崖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只長角鹿母,挽救了兩個孩子......重新建立了吉爾吉斯民族。但到了后來,吉爾吉斯民族的后代,以惡報善,忘記了長角鹿母的救命大恩,以獵取鹿角賣錢為職業,捕殺鹿母的后代。“小孩”夢想著長角鹿母的歸來,夢想著與長角鹿母快樂地生活,他還祈求長角鹿母帶個白樺木的搖籃給阿洛斯古爾姨夫和別蓋依姨媽,“讓他們有孩子吧”,好讓別蓋依姨媽免除因不能生育而經常遭受姨夫的痛打和侮辱。莫蒙爺爺在一次幫阿洛斯古爾姨夫偷運樹木的時候,為了接“小孩”放學回家而遭到阿洛斯古爾姨夫解雇,意味著他們將沒有生活來源,“小孩”非常生氣,“為了不讓別人看見他哭,他沿著河岸跑了起來”,而就在河邊,他看見了三只真正的鹿,安詳幽靜地散步,“小孩”被這優美的畫面和長角鹿母雍榮的體態所吸引,我想,這可能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家”。
去看父親——這是他的第三個夢想。這個夢想他從未和任何人說起,他想要看見白輪船,因為父親是個水手,他相信白輪船上有他的父親。他“幻想著能變成這樣的一條魚——身體、尾巴、鰭、麟都是魚的,只有他的頭仍舊是自己的!……”沿著小河,一直到湖里,去到白輪船邊,去看看自己的父親,也讓父親看看自己。
“小孩”的三個夢想是緊密相連的。莫蒙爺爺給他買了書包,雖然家離學校很遠,但莫蒙爺爺每天騎馬送他上下學,他的第一個夢想得到了實現。一天,為了接“小孩”放學回家,莫蒙爺爺與林場領導阿洛斯古爾姨夫發生了激烈沖突,莫蒙爺爺將因此失去賴以生存的工作。為了保住工作,莫蒙爺爺不得已在阿洛斯古爾姨夫的強迫下違心地向長角鹿母開了槍,內心痛苦難捱,一夜酩酊大醉。這夜“小孩”病著,他聽到院子里人們飲酒吃鹿肉快樂的聲音,他的心靈受到強烈沖擊,第二個美好夢想隨之灰飛煙滅。“小孩象魚一樣在河里游走了”,現在,他心里留存的只有第三個夢想,他要變成一條小魚找白輪船,要孩,在整本書里,孩子就是他的代稱。孩子是一個遭父母遺棄,跟著外公生活的少年。父母的遺棄、繼外婆的冷眼和辱罵是孩子離開森林、尋找白輪船的不懈動力。為什么尋找白輪船呢?孩子聽人說,自己的父親在輪船上當海員。讀到這,不禁淚目: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便是父母的陪護與關愛,在被拋棄后孩子仍想著去尋找自己的父親,孩子多么無辜,父母何其殘忍!
孩子一直盼望著能夠見到白輪船,為此拿著望遠鏡跑到山上遙望海面,不惜忍受繼外婆的辱罵。而夢中變成魚游到白輪船上時,孩子卻猶豫了:父親的妻子和孩子看到我做何感想,父親如何自處……多么善良、多么無辜的孩子!
在漫長歲月中,外公講的守護家族的長角鹿媽媽的故事是孩子繼續生活下去的動力。消失多年的長角鹿再現森林,孩子是多么興奮、激動,甚至求長角鹿媽媽用角給可憐的姨媽和殘暴的姨夫送去孩子。可是,夢想幻滅了,長角鹿被那殘暴不仁的姨夫和他的朋友殺害并食之,外公和孩子信仰破滅了—外公倒下了,孩子在悲痛之后也繼續開始了他的尋找白輪船之旅。
故事到這截止,我們不知道孩子旅程的結果,可我們仍然熱切地希望孩子不再孤苦,一生平安!
讀《白輪船》有感11
如果要說最能表現出人性的“善”與“惡”中,那么我想,它一定是《白輪船》這部兒童文學作品。
《白輪船》講得是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在這里面的主人公是個天真可愛的七歲小男孩,他沒有見過爸爸,就連他的媽媽也早就離開他到城里了。因此,小男孩便只能來到他外公的家,要知道,這個可憐的小男孩,也只有外公愛他。
莫蒙,也就是小男孩的外公,非常勤勞,善良。別人叫他干事情,他肯定答應,并且又快又好,所以,又被人們稱為“萬事管的莫蒙”。莫蒙外公唯一擔心和害怕的事情,就是怕阿洛斯古爾(小男孩的姨夫)打自己的女兒,(小男孩的.姨媽,稱為別蓋依姨媽)這件事讓他痛苦不已,當女兒在哭,哪有父親不心疼的啊!難道就全因為別蓋依姨媽嗎?但是,要是莫蒙去阻止的話,外婆也不讓啊!難道就要眼睜睜的看見別蓋依姨媽打嗎?
當然,我必須要好好說說阿洛斯古爾姨夫和別蓋依姨媽到底怎么了,正如書中所說,就因為別蓋依姨媽不會生孩子,就因為這件事,就這樣的一件事,莫蒙那天都是唉聲嘆氣。阿洛斯古爾狠狠地打罵別蓋依,還用腳把她踢出了家門。這里可以看出阿洛斯古爾是個兇惡的人。有時,我讀這一章節時,會想:要是別蓋依姨媽會生孩子,河洛斯古爾就不會這樣,或許會改成個好人;而別蓋依姨媽也不會這樣,可能整天笑嘻嘻的,那該多好啊……但這只是我的想象,世界上總有像阿洛斯古爾一樣的人,讓人不可理解。
當然書中也有一部分章節令我特別喜歡,是關于長角鹿媽媽的故事,故事中說,兩個小孩被長角鹿媽媽撫養長大,成了長角鹿媽媽的后代,而長角鹿媽媽這一族,正是莫蒙外公屬于的布古族,后來布古族的人們瘋狂追殺長角鹿,長角鹿媽媽說,它再也不會回來了……
后來長角鹿媽媽回來原諒人們了,可是在阿洛斯古爾的逼迫下,老頭兒痛苦的用槍殺死神圣的長角鹿媽媽。做了一頓好吃的,男孩驚恐的望著死去的長角鹿媽媽的頭,人們還笑著說那故事是假的……
在結尾,誰也不知男孩去哪了,或是說,我們都不知道男孩怎樣了,但在大人的“惡”中,黑色的地方又能發出芽兒嗎?誰也不知道,可我期望著游走的小男孩,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童話世界的城堡。
讀《白輪船》有感12
純潔、天真的男孩,長角鹿媽媽悠長而善解人意的叫聲,一顆純美的童心,貪婪的鐵石心腸,構成了這讓人讀起來悠遠而惆悵的故事。
男孩的兩個故事
這個男孩有兩個故事,第一個是關于他自己的,他的心像純潔、清澈的伊塞克湖,這就是小孩子的善良。男孩還想象出了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東西:石頭有些像“睡駱駝”,有些像“狼”,“睡駱駝”“狼”“馬鞍”和“坦克”都是他最熟悉的伙伴。另一個故事是關于長角鹿媽媽的,它延續了吉爾吉斯族,把最后一對男孩和女孩帶去了美好、永恒的伊塞克湖畔。
白輪船
男孩有了一個望遠鏡,他天天都在看白輪船,看它在湖上來來往往。男孩幻想它能變成這樣一條魚:身體是魚的,尾巴是魚的,鰭、鱗都是魚的,只有頭是他自己的,他的眼睫毛很長,就像小鹿的`眼睫毛那樣。他和他的水手爸爸講了很多事情。
你好,白輪船,我來了!
有一天,男孩的最美好的愿望實現了——長角鹿媽媽回來了。男孩十分高興,但是,外公被姨夫逼得朝長角鹿媽媽開了槍,男孩心驚膽戰地看著被姨夫不斷劈著的鹿頭。他聽見大人們在大肉宴上大笑著喝酒、吃鹿肉。男孩不想聽這些聲音,走到河邊,跨進水深流急的地方。誰也不知道,他變成魚游走了。
讀《白輪船》有感13
善良是卡拉烏爾山上盛開的花朵,絢麗多姿;愛是伊塞克湖上流淌的湖水,碧藍純凈。——題記
深藍的海面上,飄來一艘銀白的輪船。
賦有生命的石頭:“睡駱駝”“機靈鬼”“狼”……可以和花草對話,與石頭交友,對心愛的書包談心……多么令人神往的情境,多么與眾不同的童年啊!暑假里,我讀完吉爾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瑪托夫的《白輪船》后,腦海里就常常滾動著這些最美麗的畫面。
一個男孩,七歲,在世上只有他最親的外公疼愛。但是男孩是快樂的,是善良的,他對生活依然充滿了無盡的熱愛和向往。而他心里那束向善的光,是來自外公的愛以及關于“長角鹿媽媽”的美麗傳說。這些美好的,純善的,閃亮的情愫,如同一串跳動的美妙音符,輕輕撥動著我的心弦。
無論生活多么困難,都要微笑著去面對。去年,我的父親生了場大病,需要手術。可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每天我像是夏日盛開的向日葵那般燦爛:開心地上學,課余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活動,“保護野生動物”“愛心捐贈”“節約一粒糧”……生活處處灑滿了愛的種子,我快樂得像只小斑鹿!一天,我驚訝地發現母親頭上竟然多出了一些白發。拗不過我追根刨底地問,母親撫摸著我的頭,微笑道:“一切總會好的。無論多難,都要笑著面對。”我才知道,母親為這個家承擔了多少!我卻什么都不知道!我難過,懊悔,自責不已。那天,我在日記里寫到:“我是一個男子漢了。我必須要學著照顧這個家,照顧母親了。”陰霾散后,美麗的太陽一定會升起。我父親的'身體逐漸康復了!
只要心中有愛,生活總是充滿了陽光。書中小男孩經常拿起望遠鏡,望向深藍的海面,望向他的白輪船,因為船上有他的爸爸。小男孩愛他的爸爸,愛他的外公,愛長角鹿媽媽。
康復后,我的父親變得更加忙碌了。我和小男孩一樣,也有很多很多心里話只想對父親說。幸運的是,我可以每天和父親視頻聊天、談心。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刻。暑假,父親終于回來了。他看起來愈加清瘦了。午夜,我被父親一陣劇烈的咳嗽聲驚醒了,模模糊糊聽到他在電話里說,“好的。明天,我一定把工人的工資發下去。”第二天,母親說,父親一早就趕赴工地了。
“每個人都有他要走的路和要到達的彼岸,只要他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清晨,我推開窗戶,微風輕拂,父親堅定的聲音一直在我耳邊回響。迎著第一縷陽光,我開始了今天的閱讀。
讀《白輪船》有感14
《白輪船》是吉爾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瑪托夫的一篇中篇小說。它是通過一個七歲孩子的悲劇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話、孩子的幻想與嚴酷的現實緊密交織在一起,深刻揭露了人與自然的斗爭、善與惡的較量。
在《白輪船》這部作品中,它講述了一個被父母遺棄跟著外公生活的少年。父母的遺棄、繼外婆的冷眼和辱罵是孩子離開森林、尋找白輪船的不懈動力。孩子一直盼望著能夠見到白輪船,為此拿著望遠鏡跑到山上遙望海面,不惜忍受繼外婆的辱罵。而夢中變成魚游到白輪船上時,孩子卻猶豫了:父親的妻子和孩子看到我做何感想,父親如何自處......多么善良、多么無辜的孩子!最讓人感動的是,在那樣艱難的生活環境下,外公講的守護家族的長角鹿媽媽的故事,這個故事在男孩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美好的種子,也是孩子繼續生活下去的'動力。消失多年的長角鹿再現森林,孩子是多么興奮、激動。可是,夢想幻滅了,長角鹿被那殘暴不仁的姨夫和他的朋友殺害并食之,小男孩看到這一切,再也無法忍受。小男孩繼續向前走去。走到河邊,邁步跨進了水里,他不顧滑跌,急急忙忙地淺灘上奔跑著,被冰冷的水凍得發抖。到了水深流急的地方,他被沖倒了。他在激流中掙扎著,順水流去,逐漸閉住了氣,凍僵了。小男孩用死來捍衛它心中的信仰。那一艘白輪船,雄偉又漂亮的白輪船,寄托著男孩成長的哀思,象征著他心中的自由與美好,同時,也是男孩渴望得到父母寵愛的象征。男孩總是拿著望遠鏡久久地等待著白輪船的出現,每次看到白輪船時,他的心便激動不已。可惜,他離去了,他永遠也無法靠近這艘船,但或許,在他到達的另一個世界中,會有這樣一艘白輪船等待著他,滿足他心中的所念所想!
在每個人的心中其實曾經都有一艘這樣的“白輪船”,它代表著一個人的信念,一個人的希望,一個人所向往的自由,它是一個人最初的模樣,是生命中最初的自己。但在時間的洪流中,因為生活的風浪,這艘白輪船似乎也在正漸漸離我們遠去。這個故事打動了我們,告訴我們,我們的白輪船從未真正離開過我們,只要你想看到它,便一定能夠看到它。
讀《白輪船》有感15
想起俄語文學,很多讀者首先想到的是普希金、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到他們筆下對倫理道德的關注、對現實人生的追問,以及對宗教真諦的求索。不過,除此之外,俄語文學還有另一抒情傳統,以伊凡·屠格涅夫、普里什文為代表,注重對俄羅斯山野、河流、森林的描繪。在后一傳統中,其實還可以加上艾特瑪托夫(雖為吉爾吉斯斯坦作家,但若依據語言文化,便不太勉強)。
艾特瑪托夫出生于1928年,全名欽吉斯·托瑞庫洛維奇·艾特瑪托夫,漫長的文學生涯中,他創作有《白輪船》《花狗崖》《草原和群山的故事》《永別了,古利薩雷》《一日長于百年》《斷頭臺》《群峰顛崩之時》等作,曾榮獲前蘇聯國家文學獎、列寧獎。艾特瑪托夫的作品,多寫鄉間故事、兒童經歷,語言簡潔流暢,故事飽含詩意,征服了世界上很多讀者。
《白輪船》被中國讀者歸為中篇小說,譯成中文大約十一萬字,但看作長篇小說未為不可。雖然是長篇小說,但結構比較獨特:收錄七個可獨自成篇、彼此聯系而又緊密的短篇小說,主人公是一個七歲的小男孩(以“孩子”稱之,卻沒有點出姓名),父、母親雖生下了他,但都離開了他,各自建立了新的家庭,留他與外公外婆(第二任外婆,第一任外婆去世了)一起生活。
《白輪船》虛構出了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世界。在深林中,住著三戶人家:男孩與外公外婆、別蓋伊姨媽和奧羅茲庫爾、年輕媳婦古莉查瑪同謝大赫瑪特。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看護森林,防止別人偷伐樹木。奧羅茲庫爾是護林員,謝大赫瑪特給他幫忙,男孩的外公、他的岳父,被他“雇傭”,因此,在基層的倫理關系外,奧羅茲庫爾與男孩外公,還存在著上下級關系。也正因為此,兩人之間失常爆發沖突。
在男孩的生活中,日常的“娛樂”(如果可以這么說的話)是在森林中奔跑、跟各種各樣的石頭說話,聽爺爺反復講述長角鹿媽媽的.故事。當他逐漸長大之后,爺爺送給他一個書包,每天騎馬送他上學。在空閑時間,男孩會來到山頂,用望眼鏡看著湖上的白輪船——他父親在上面工作;他還會想象著自己變成一條魚,游到白輪船上,好父子團圓。這是俄語文學中少見的精靈一般純潔的兒童形象。
不過,男孩,這個山之子的生活中,也有些那么不如意的地方:外婆不疼他,經常冷言冷語,將其視為外人;姨媽別蓋伊因沒有生育,長期遭到姨夫奧羅茲庫爾的家暴,甚至自我內疚;男孩沒有父母的疼愛,整天只能與書包、石頭交流,很少人有意識地呵護著他幼小的心靈。在進入成人世界之前,他已經見識到了太多成人的不堪:尤其是外公獵殺了長角鹿這件事,直接促使他對成人世界感到“惡心”,最終投水而死。
與男孩的最終命運,與圣艾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中的主人公,小王子(同樣無名)相似,在長成大人之前,他們便失去了生命。無論是男孩,還是小王子,都呼應了“永遠的少年”這一原型,他們注定了不會來到成人世界。不過,誰能知曉,這到底是福氣,還是悲劇呢?福氣指的是不必被卷入成人世界,麻痹自己的心靈;而悲劇指的是,一個年輕生命的凋亡,生命諸多可能性尚未展開。
【讀《白輪船》有感】相關文章:
《白牙》讀后感08-30
《麥克白》讀后感05-08
麥克白讀后感08-30
讀《少年讀史記》有感11-15
白落梅的語錄08-24
讀《人生》有感02-03
讀故鄉有感01-04
讀愛迪生有感07-03
讀簡愛有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