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讀后感【集合】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堂吉訶德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堂吉訶德讀后感1
一個自稱唐·吉訶德的“英勇騎士”,在大多數人眼中卻是罪有應得,不過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很棒,你瞧,一場辯論大賽就這樣開始了:
甲方:你們倒說說,瘋子一般的唐·吉訶德哪里好了?
乙方:哼!唐·吉訶德他至少有冒險精神,遇到挫折不屈不撓,你們有嗎?
甲方:可他那些“冒險精神”以及“不屈不撓”都是多么異想天開,多么不可思議啊!太憑空幻想了!!他的'魯莽行動給多少無辜的人帶來了災難啊!杯具呀!杯具!!!
乙方:可是那些人先激怒了唐·吉訶德呀,如果不是這樣,唐·吉訶德就不會“虐待”他們了。
甲方:你看,你看,你自己不都有說了嗎,唐·吉訶德是“虐待”他們了。“虐待”人的人又怎么可以受到尊重呢?
乙方:為什么不能?我都說了是那些人有錯在先嘛!你們不尊重唐·吉訶德,那就是包容那些激怒唐·吉訶德的人。
爭議的聲音不斷持續著,那么你又支持哪一方呢?是厭惡唐·吉訶德的甲方?還是稱贊唐·吉訶德的乙方呢?
堂吉訶德讀后感2
在暑假期間,我看了一本名著,它的名字叫做《堂吉訶德》。讀了這篇名著,我感受頗深,并增強了我的語文功底。
這篇名著的作者是著名的西班牙小說家米蓋爾臺塞萬提斯,同時他也是西班牙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家,贏得生育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作家。這部《堂吉訶德》就是他的代表作。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窮鄉紳堂吉訶德讀騎士類的文學書籍入了迷,一心想要復興騎士制度,于是他背井離鄉,離家出走,想鋤強扶弱,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以垂名史冊,可惜由于騎士制度早已成為歷史,堂吉訶德的辛苦奔波最終只能惹出一大列笑話,他狼狽地回到故鄉,再悔恨中死去。
在我的眼中,主角堂吉訶德是個多重性格的人,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我看出作者對主角的態度,有諷刺和贊許,嘲笑和肯定。
曾記得小時候看這部動畫片,只看到一個瘋瘋癲癲的騎士,做出一些蠢事,把我逗得咯咯發笑,那是只覺得他是個瘋子,可是而現在讀起來卻有新的體會。隨著故事情節的深入,我被他的執著精神鎖打動,且不說他是真瘋還是裝瘋,做的事是正確還是荒唐,但是他對認準的那個目標的鍥而不舍追求的精神就值得我們去學習。堂吉訶德永不言敗的精神令我敬佩,雖然一次次的失敗,但他仍然像騎士那樣要求自己,不畏強玩,堅持正義!
雖然一次次的被抓回家里,但他仍然一次次的去游俠四方。而某些現實中的人,碰到一點小挫折,小困難就退縮,多么可悲!他們應該向堂吉訶德學習!自信是最重要的!
讀完一本書,要從中有所收獲,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就是我從堂吉訶德學到的真理!
堂吉訶德讀后感3
在西班牙的中部,有一個叫拉曼查的地方,這一帶空曠遼闊,除了稀疏的村莊,緩緩旋轉的風車,以及零星的牧人、羊群之外,幾乎別無他物。
一天,在拉曼查的一條大道上,來了兩個人。一個是騎著一匹瘦馬,手提長矛的騎士堂吉訶德,另一個是他的侍從,騎著驢子的農夫桑丘。前方空曠的田野上出現了三四十座巨大的風車。堂吉訶德說道:“看那,桑丘,前面出現了三十多個巨人,我要和他們打,我們得了戰利品可以發財,這是正義的戰斗。”說罷,不顧桑丘的阻攔,提矛沖向這些“巨人”,一槍扎在了風車的翅翼上,巨大的力量把他扯下馬來,驚走了那匹瘦馬,那柄長矛也被打成了幾段。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代表作《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原名阿倫索·吉哈達,只有一個侄女。是拉曼查的一個窮鄉紳,因為讀騎士小說入了迷,整天幻想著成為一個游俠騎士,于是從家中翻出一副破爛不全的.盔甲,給自己改名為堂吉訶德,找來鄰居桑丘做自己的侍從,并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當作意中人。他前后三次闖蕩天涯,干了許多蠢事,把風車當巨人,羊群當敵人,酒館當城堡,甚至學習小說中的騎士,獨自在山里發瘋。他在臨死前終于醒悟,痛罵騎士小說害人,并告誡侄女不許嫁給騎士,不然就別想繼承他的遺產。
初讀《堂吉訶德》,感覺這本書只是在描述一個瘋騎士和他干過的一些荒唐可笑的事。但是,堂吉訶德為什么會變成一個瘋騎士呢?他被風靡一時的騎士小說所蠱惑,只想建立騎士功勛,沉溺于幻想,才干出這些傻事。但這些傻事卻又體現出堂吉訶德正直、善良、勇敢的本性。比如,為了別人去和不存在的“巨人”拼殺,與同村學士扮演的鏡子騎士、白月騎士決斗時毫無懼色。把堂吉訶德的本性與他做過的蠢事聯系起來,就不難看出塞萬提斯的意圖,通過《堂吉訶德》針砭,控訴和批判腐朽的騎士制度,害人的騎士小說以及丑惡的社會現狀,同時贊揚了堂吉訶德善良的本性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也告誡每一位讀者,不要沉溺于虛幻之物,而忘記現實生活。
堂吉訶德讀后感4
《堂吉訶德》的作者是西班牙偉大的作家米蓋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
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一位名叫吉哈達的破落鄉紳受騎士小說的影響,仿照騎士的做法,拼湊了一副舊盔甲,騎上一匹瘦馬,并為自己取名為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先后三次出門游歷。第一次,他單槍匹馬來到一個他認為是城堡的客店,哀求“城堡長官”封他為騎士。他離開城堡后,看見一個牧童被主人綁在樹上打,他上前去解救,當其得意的揚鞭而去后,小孩又被主人打得死去活來。之后,堂吉訶德遇上幾個商人,他認為他們是一伙騎士,便與之比試高低,結果被打的遍體鱗傷。后來,他找了同村農民桑丘·潘莎做侍從,再次出門行俠。
這次堂吉訶德把田野上的風車看做無法無天的'巨人——干了一樁樁荒唐可笑之事。
最后,堂吉訶德與桑丘·潘莎第三次出游,經歷了一次次離奇的冒險——最后他從自己古怪的思想中走出來,痛斥騎士小說的危害。
從這部小說中我感到不能空想、虛幻、異想天開、主觀主義,不能像堂吉訶德一樣迷信。
堂吉訶德讀后感5
這兩個星期內,我看完了《蘇北少年‘堂吉訶德’》這本書,他講了畢飛宇的童年故事。
畢飛宇寫了一個啞巴的故事,故事中他講述了:在畢飛宇的頭上有一道疤痕,那是啞巴用菜刀造成的。畢飛宇的鄰居因為沒有孩子,所以去“抱”了一個,他是一個啞巴。沒過多久,他的鄰居生出了一個孩子——夏網存,他和畢飛宇差不多大,啞巴則比他們大好幾歲,他們經常欺負啞巴,因為夏網存是養父養母的兒子,而畢飛宇是他的弟弟,有一次,啞巴忍無可忍了,拿了把菜刀,把畢飛宇砍傷了。
看了這個故事,讓我覺得畢飛宇他是自作自受,他是一個啞巴,他也是你的'哥哥,怎么可以欺負他呢?既然是哥哥就應該去尊重他,既然是殘疾人就因該關心、愛護他,而不是欺負;啞巴也不對,就算對你不好也不應該去拿菜刀,刀是很危險的,萬一把手砍斷了怎么辦,不應該拿鋒利的武器。在生活中,我們要關心身邊的殘疾人,不要使用暴力,否則就是害人害己,自己要被懲罰,別人會受到傷害。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這本書讓我收獲很多,讓我的知識又向前進了一步。
堂吉訶德讀后感6
當今社會,國家昌盛,社會穩定,人們只要愿意付出一點力量,就可以得到一口飯吃。在這種人人溫飽的小康社會里,表面上顯現出的是一種安定的局面,但實際上卻隱藏著很大的危機——如果人們不加以重視的話,那就是人的進取心的喪失。思考到這里,我不得不提到我的一位特別的朋友——堂吉訶德。
一提起這個名字,你第一時間內想到的肯定是“他是個瘋子”。沒錯,他的確是,但他的瘋在某一方面卻賦予了他比你我都要強很多的品質,那就是他的奮斗精神,他是為理想不計任何代價而奮斗的勇士。
《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小說家,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情節寫得很滑稽,主人公堂吉訶德因為愛看騎士小說,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名游俠騎士,做了很多讓人諦笑皆非的事。
一天,堂吉訶德穿上祖上留下的發過霉盔甲,戴上自制的破頭盔,騎上一匹瘦馬,拿上矛,就開始了他的騎士之旅,他的意志是異常的堅定(實際上也真是異常)。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常常突然想到一個完美的夢想,那時我們是多么的驚喜!我們規劃好自己的行動,想著如何完美地實現它,順便幻想一下夢想實現后的`情景。然后我們開始一天天地去做我們規劃好的事情,比如多寫幾道題什么的。結果沒過五天,我們便將理想忘得一干二凈。再看看堂吉訶德,他既然想成為一名英勇無畏的騎士,他就絕對遵守騎士道精神。他從來不會違反他所制定的規矩。他與人打斗,被人用劍砍下半只耳朵,半塊頭盔,他也從不想著逃脫。他說:“騎士從不喊疼。”之后的旅程里,他多次身受重傷,險些丟了命。他被人用石頭砸碎了牙,被打斷了肋骨,燙傷了頭等等,但這些都沒有阻斷他想成為偉大騎士的目標,他毅然走在自己追尋理想的崎嶇之路上。他從不害怕任何人,任何事物,當你我和他的侍從桑丘都害怕得縮成一團時,他仍勇敢地拿著矛去與怪物戰斗(結果怪物是紡錘)。不管怎樣,即使他的目的荒唐可笑,即使他的頭腦出了問題,但最起碼他愿意為了他所想的目標而奮斗不懈,不懼任何困難。
我們曾經多少次,合上一本書,或看完一部電影,會從內心產生一種想干大事的沖動。可惜,毫無例外,每次我們剛站起身,就又坐下來,再嚼一顆爆米花,有點恍惚地想:“我剛才是想干什么來著?”隨即我們就搖搖頭,不再搭理那并未出世的理想。但堂吉訶德——合上書,穿上盔甲,提起予,決心拼了也要成為偉大的騎士。這個瘋子,我們難道比得上嗎?
既然如此,不如讓我們放下爆米花,拾起掉在地上的理想,像堂吉訶德一樣,用他那“瘋勁”去奮斗一下,朝著自己內心的目標舉起長矛,勇敢而執著地前行!
堂吉訶德讀后感7
第一次接觸堂吉訶德是因為看到張小嫻在她的一本書里提到堂吉訶德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形象,很好奇這個人究竟有多悲劇,就借了一本《堂吉訶德》回來看看。
堂吉訶德是一位癡迷于騎士小說的紳士,身材消瘦,雖然年近五十,體格卻依然健壯。他喜歡打獵,但自從迷上了騎士小說后便把打獵忘得一干二凈,也不管理家財,甚至變賣田產去買騎士小說來讀。他經常和當地的神甫及一位理發師談論各位騎士以及騎士小說里多得難以計數的神奇英雄。他覺得除此以外沒什么事值得他費神。他癡迷到整日想入非非,滿腦子都是游俠騎士戰勝巨人、拯救弱者的影像,最后他決定當一名游俠騎士,游遍天涯去尋險。
他把鄰村粗魯的村姑想象成高貴美麗的公主杜爾西內亞,把自己的瘦馬當成健壯的羅西南多,甚至把風車看成是巨臂怪物。他夢想自己能成為一個英勇無比的騎士,鋤強扶弱并邂逅一個美麗的貴婦人然后與其擁有一段浪漫的愛情。但是這種夢想在現實中卻寸步難行,他只能向想象出來的杜爾西內亞吐訴衷情;他把過路的商隊臆想成游俠騎士向他們挑戰,結果卻被騾夫打得站不起來;他把貝尼教會的教士想象成劫持了公主的魔法師并襲擊他們,卻挨了一頓暴打。
初次看到這些,只覺得滑稽可笑,堂吉訶德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越表現得淋漓盡致,就越發的讓人瞧不起他。但是看完之后仔細回想,又覺得堂吉訶德其實是最勇敢的人。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自己的.夢想。而堂吉訶德卻做到了,他不顧世人的眼光,不理家人的反對,毅然踏上了尋夢的旅途,執著地追隨著自己的夢想,雖然屢遭慘敗,他的行為甚至在別人看來有些荒誕無稽,但他始終不放棄。
有人說堂吉訶德是個瘋子,我卻不那么認為。騎士小說里灌輸給他的盡是些勇敢的騎士鋤強扶弱的故事,堂吉訶德只是因為太單純而整日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才會做出如此癡狂之事,從他的這些行為中也能看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
故事的最后堂吉訶德在彌留之際頓悟到騎士小說對人類精神的危害,在他經過一系列的游俠生活之后他終于明白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可以說堂吉訶德是個充滿辛酸的理想主義者。
堂吉訶德讀后感8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反騎士小說。故事發生時,騎士早已絕跡一個多世紀,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堂吉訶德原名)卻因為沉迷于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堂·吉訶
德·德·拉-曼卻”(德·拉-曼卻地區的守護者),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俠仗義”、游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但最終從夢幻中蘇醒過來。回到家鄉后死去。文學評論家都稱《堂吉訶德》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我最最喜歡同時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堂吉訶德》,這本書是一本好書,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我為什么喜歡堂吉訶德呢?那是因為堂吉訶德里面有許許多多好笑的故事,比如說
第三章,堂吉訶德的第二次冒險:堂吉訶德因為他的胡思亂想,把風車看成了妖魔鬼怪,提起長矛就沖上去。一陣風吹過,風車開始轉動,堂吉訶德以為是邪惡魔法師的魔法,一下子刺中了風車翼結果被轉動的風車帶到天上轉了一圈才掉下來。再比如說第十九章,堂吉訶德在獅子面前展示勇氣:堂吉訶德看到一個籠子里裝著兩個巨大的獅子,以為是邪惡的`魔法師又來用獅子害他了。那獅子懶得從籠子里出來,堂吉訶德以為是他的勇氣和力量鎮住了獅子,繼續發瘋。看到這里,我的肚子都笑疼了,眼淚也笑出來啦!更有趣的是前言里說西班牙菲利普三世在皇宮陽臺上看到一個學生一面看書一面狂笑,就說:“這學生一定是在看《堂吉訶德》,要不然他一定是個瘋子。”派人過去一問,那學生果然在讀《堂吉訶德》。這就說明《堂吉訶德》這本書有多好笑。這些好笑的故事讓我笑口常開。
我還喜歡堂吉訶德和桑丘這兩個人物。堂吉訶德是這本書的主人公,他有著瘋狂的騎士意識和怪念頭,惹出了不少笑話。桑丘是堂吉訶德的侍從,他憨傻可愛,有時很聰明,有時像他主人一樣想入非非。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堂吉訶德的勇敢和不分青紅皂白。堂吉訶德的勇敢是在是讓人佩服,居然敢去和獅子決斗!要是我的話,我估計就會嚇得躲到樹上去了。但是堂吉訶德的勇敢也不一定都是優點,比如說和獅子決斗,如果那時獅子從籠子里出來了,那堂吉訶德不就死定了?所以說,勇敢還是適當的為好,過度勇敢就很有可能沒命啦!堂吉訶德真的是不分青紅皂白,看到一隊送葬的人就以為他們是吃人尸體的魔鬼,不由分說就上去砍殺起來,一個教士說:我們只是送葬的。我覺得堂吉訶德應該先弄清楚他們到底是不是魔鬼再說。后來堂吉訶德說他是除暴安良,可是那一隊送葬的人被砍的死的死,傷的傷。所以,干事情不能像堂吉訶德一樣不分青紅皂白。
堂吉訶德讀后感9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紳,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游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 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后騎上 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里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 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臥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 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看《堂吉訶德》,可能會認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 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蘊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 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桿兒似的游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為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同時,他為了追求理想而不顧一切做出近乎荒唐的舉動的膽量也讓人有一些感動,畢竟,世上能有如此勇氣執著追尋心中圣地的人并不多。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時,為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后來寫著寫著,他把自 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現代人了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 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百科全書。
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針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丑惡現象,一方面贊揚除暴安良、懲惡揚 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感。相隔四 個世紀之后,仍感動著每一個讀者。《堂吉訶德》中出現了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 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名作家推選成為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
堂吉訶德讀后感10
堂吉訶德尚不知道,人們從一開始對他的驚訝到現在徹徹底底地認為他是個瘋子。人們開始在嘲笑捉弄他了,他還一個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樂,只沉醉于自己的美麗幻想中。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與與生俱來的功能意義就是針砭時事,反映問題。塞萬提斯將當時社會上的各種不良現象與風氣全部濃縮在堂吉訶德個人和堂吉訶德的遭遇中,以堂吉訶德理想化的人生和截然相反的現實做了強烈對比,反差巨大,色彩明艷,意義深刻。一部文學作品能升華到社會層面,引起劇烈反響、爭論、共鳴與檢討自省,映射社會弊病,促使社會進步,這才是文學作品帶來的積極方向與正面力量。塞萬提斯做到了。
騎士離開客棧后的遭遇簡述:這一章著重講述了堂吉訶德正式開始了他的行俠行為,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從惡毒的農夫手中挽救被鞭打的小男孩,當他得意洋洋地以為自己旗開得勝時,小男孩的情況反而更糟了。之后,他又為自己心目中的貴婦人爭得美譽,但這回挨揍的是他自己。
當堂吉訶德走在半路時,隱約聽到樹林里傳來抱怨的聲音,他最先感到的不是差異而是興奮。“‘謝天謝地,沒想到機會來的這么快,我該去盡這一行的職責去。我愿意之果這下可有了收獲了!這抱怨聲當然是那個遭不幸的人的呻吟聲,他需要我幫忙呢。’”這是堂吉訶德用自己的言行在告訴讀者,他是在模仿騎士小說來做一切事情,終于有機會可以讓他發揮自己的騎士精神了,即使這聲音來源的真實情況他還沒有弄清楚。
堂吉訶德走進森林發現有一個農夫在打一個男孩子,于是他怒喝一聲制止了農夫的行為。“農夫一見一個渾身披掛的人舉著山閃閃發光的長矛在自己面前揮舞著,嚇得不知所措,趕忙小心翼翼地說:‘……’”。從前文農夫對男孩子的打罵,到此時被堂吉訶德制止后立刻顯露出的驚慌神色可以看出,農夫是個典型的欺軟怕硬的人。也可以看出,被騎士精神滿溢膨脹的堂吉訶德自信力已經高漲到頂峰,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害怕,身為“騎士”就應該勇敢面對任何事情,更因終于有機會展示自己而精神抖擻。
在解救男孩子的過程中,堂吉訶德說:“我有資格指揮他,這樣也就能夠控制他。要是他憑騎士稱號起個誓,我會放他走,他也會遵守騎士道的規定的,你盡可放心,他會還你錢的。”這里可以從堂吉訶德的話語中體會到,農夫向他示好軟弱的態度更加滋長了他的自信,這段話與中醫線了堂吉訶德完全有信心幫助男孩兒要回錢并使他不用再跟隨農夫回去,使堂吉訶德更相信了自己作為一名“騎士”的偉大與正義力量。可是可悲的堂吉訶德并不知道,農夫害怕的只是這身奇怪的裝束打扮,也許更害怕的是這個看起來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對自己做出什么傷害,暫且只順著堂吉訶德的要求來,而并非折服于他的“騎士道”。
狡猾的農夫保證自己會還回孩子的錢,并且會放孩子走,不再讓他給自己干活。堂吉訶德因遵守自己的諾言,覺得自己既解救了守壓迫的男孩兒,還因自己的騎士精神與包容慈悲心,饒恕了一個愿意改過的人,心滿意足地放心離開了。可是他不知道,自己剛轉身離開森林,男孩就立刻遭受到了比先前更殘忍的對待。“說著,他抓住孩子的手臂,又把他綁在原來的那棵樹上。他狠命抽打孩子,一點也不留情,把那孩子打了個半死。”農夫因自己剛剛在堂吉訶德身上受到的低微的對待,而把怒氣全一股腦變本加厲地撒在孩子身上,使他受到了比先前更兇狠的毒打。而堂吉訶德還全然不知,正為自己的善舉而心情大好。這里騎士是在暗示,因堂吉訶德自以為是正義的`,毫無意義的插手,使本來不公平的事更加不公平了。顯然,堂吉訶德幫了倒忙,他本來的想法是幫助受困的男孩脫離困境,卻沒想到適得其反,將其美好的愿望與殘酷的現實進行了對比,諷刺、暗示了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的截然不同,相距甚遠。
堂吉訶德在離開了樹林之后,繼續前行,一路上為自己剛剛的“義舉”洋洋得意,大家稱贊。認為自己立下了赫赫戰功,為自己的騎士路途創造了一個可以可賀的開頭。“這時,他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心想,這樣的十字路口正是游俠騎士停馬擇路的地方。他于是學他們的樣,也停了下來。仔細想了一會兒之后,他撂下韁繩,讓駑難得的自己做主。這馬隨著自己的第一心愿,想自己的馬棚跑去。”不僅是行為,甚至是在選擇一條路的方向是,堂吉訶德都要靠回憶騎士小說中的情節來判斷選擇,此時的他已經失去了自我思考與辨別能力,被騎士小說洗了腦,完全將小說中杜撰的騎士的一切作為了自己的行為準則,完全成了幻想的騎士精神的癡迷服從者。甚至在實在想不出小說里有相對應的路線選擇的細節時,沒有一點點自己的主見,居然讓馬自己選擇路線,導致馬直接奔向了自己的馬棚,造成了喜劇的效果,帶給讀者一種可笑的感覺。其實也是作者在暗示堂吉訶德完全照搬騎士小說情節做事的行為,與動物在人長期壓迫的偶爾放松下露出的本能反應一樣,讓人感到可笑,這里的堂吉訶德可能想不到自己以為的偉岸的英雄形象在別人嚴重不過是個滑稽的跳梁小丑,做出的“正義之事”不過是讓人哂笑的舉動。
堂吉訶德遇到了一隊商人,由于商人們有仆人相伴,堂吉訶德心想自己冒險的機會又來了。“由于他早已決定盡量照她在書上讀到的那樣去做,因此對這一奇遇甚為滿意。他雄赳赳、氣昂昂地在鞍上坐穩,緊握長矛,用盾護胸,勒馬路中,等待他心中的騎士們的到來。”堂吉訶德以為一切都是按照書中的情節發展的,甚至“甚為滿意”,這一連串的動詞短語,將堂吉訶德的形態描摹得惟妙惟肖。“商人們一聽都停步,看著他們的對手那副離奇古怪的樣子。從他那裝束和言辭中,他們一下子就知道,這個可憐的人精神失常了。”旁人一看就會發覺堂吉訶德的行為不正常,更有甚者會惡意地戲弄他、耍他,讓他更以為自己真是個騎士。自以為是英勇的堂吉訶德在別人眼中不過是一個精神失常的人,實在是可悲可笑。
而后因堂吉訶德要這些人贊美他臆想中的女神是個美人,而遭他人奚落嘲笑和毒打。堂吉訶德將自己以為存在的愛人形容的無與倫比,只因為小說中的每個騎士都會有以為屬于自己羅曼蒂克的浪漫情人。“她眼里流的是龍涎香,還有麝貓香,她的體格、她的身段,都無可挑剔,筆直得就如同瓜達拉瑪的紡車軸一般。”對于不存在的人堂吉訶德竟然都可以形容得如此真實,足以體現了此時堂吉訶德的自欺欺人,作者用反諷手法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堂吉訶德雖有鎧甲在身,仍然被打得像翻滾的麥粒一般。”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堂吉訶德挨打的程度與情形,像翻滾的麥粒一般的堂吉訶德與之前騎著座駕,自視英勇的騎士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加強了諷刺效果。
總結:堂吉訶德想要從惡毒的農夫手里挽救被鞭打的小男孩,本想替人伸冤,結果卻適得其反。他想為自己心目中的貴婦人杜爾西內婭爭得美譽,結果挨了狠狠的一頓揍。堂吉訶德所有的行為都要以騎士小說為參照,可見他已病入膏肓。在本章中作者通過鮮明的事例,運用生動形象而又充滿幽默的語言,將堂吉訶德的性格特點盡情展現于讀者眼前。
堂吉訶德第二次出游簡介:堂吉訶德又說一個叫桑丘·潘沙的農夫做他的侍從,跟他出門行俠。他又是引誘,又是許愿,并許諾給他一個海島。于是,桑丘騎著一頭驢,帶著他的袋子,拋下老婆孩子,在一個夜晚,跟著堂吉訶德開始了出游。
來檢查堂吉訶德書籍的牧師和理發師,而堂吉訶德因為被打而生病臥床,此時堂吉訶德因病情發作大喊。“當他們走進堂吉訶德的臥室時,見他已起了床,像原先一樣瘋狂,張開喉嚨,大叫大嚷,手里揮劍,前刺后劈,四面八方到處亂打。”堂吉訶德此刻已經因為干涉他人的行為,影響到別人的事情活動而被打得很嚴重導致生病需要休養。然而這樣失敗慘痛的經歷沒有使他醒悟與后悔,反而更變本加厲地加劇了自己的空想。這一連串的更加夸張的連續動詞運用,將堂吉訶德此時誤認為自己是騎士的狀態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堂吉訶德癲狂的對小說的癡迷逐漸進入高潮。
堂吉訶德讀后感11
經典之所以可以被人們廣為傳頌,我認為可能是因為人們能從作者筆下看到作者所理解的不一樣的世界,甚至可以看見一個時代的縮影。作為中小學生必讀書目,乃至到了大學,仍然在我們“經典百書”名列的《堂吉訶德》就是這樣一部經典之作,盡管小說的結構不夠嚴密,有些細節前后矛盾,但不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它都可謂是世界文學的瑰寶。
中國學者周作人在《歐洲文學史》中寫道:塞萬提斯“以此書為刺,揭示人以舊思想之難行于新時代也,惟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時之諷刺,至今或失色澤,而人生永久之問題,并寄于此,故其書亦永久如新,不以時地變其價值。書中所記,以平庸實在之背景,演勇壯虛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與實際生活之抵觸,亦即人間向上精進之心,與現實俗世之沖突也。堂吉訶德后時而失敗,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現時而失敗者,其精神固皆堂吉訶德也,此可深長思者也”。
在騎士早已絕跡一個多世紀后,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因為沉迷于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唐·吉訶德·德·拉曼卻”,拉著鄰居叫桑丘·潘沙的農民做自己的仆人,“行俠仗義”、游走天下,在兩次外出游俠冒險中,鬧了無數的笑話,傻把風車當巨人,把旅店當城堡,把苦役犯當作被迫害的騎士,把皮囊當作巨人的頭顱等等。做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在周圍人眼里,堂吉訶德是一個對騎士小說走火入魔了的瘋子,但他卻不以為然,大戰風車就足以成為他在人前人后吹噓的資本。他深信自己是一位行俠仗義的中世紀騎士,決心以后親歷危險,解救苦難,建功立業。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么一些人為了心中得到理想鄉,面對眾人的不理解和現實的打擊,或愈挫愈勇,或漸漸消沉,也許他們心中的伊甸園和堂吉訶德的騎士夢一樣,不過是白露與泡影,虛無,然而不管最后結果是否達成目標,他們百折不撓的.勇氣和韌性都使這段經歷鍍上不一樣的光彩。
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科學家叫萬戶,他一直熱衷于研究研煉丹技術和火器制造。在晚年時期,他萌生出一種想法——想利用火箭將人送上天空,目睹天幕以上的世界。他嘗試用民間自制的煙花來產生動力,于是發明了一種自制火箭,在一把椅子上裝滿47枚煙花,自己捆綁在椅子前面,兩只手各拿著一個大風箏,然后讓仆人點燃這些煙花。最終在火箭的推動下,萬戶也升上了天空,但由于第二排火箭自行點燃,引起爆炸,萬戶也葬身在火海之中。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飛往航天的英雄,盡管萬戶的行為看似荒誕且愚蠢,但也正因這種探索的精神,也推動人類對天空向往,人類社會也不斷進步。
書中,堂吉訶德被同村的加爾拉斯果學士假扮的白月騎士徹底打敗后,臥倒在床,一病不起。臨終前,他最后的理智在垂危中醒來,發現過去自己的荒唐嚴厲斥責了科幻騎士小說,并且立遺囑說全部遺產留給侄女,但是侄女如果嫁給騎士的話,一分錢也不會得到。這個偉大的“騎士”在傳奇一生的盡頭回歸了現實,也揭示了作者寫作的真正意圖。
堂吉訶德在他自己世界的大部分冒險中里可謂是為所欲為,一個鄉紳,硬是挺著一副老骨頭,拖著一匹瘦馬,四處行俠仗義,最終他幾乎為了這個騎士夢付出了浪漫而荒誕的一生。曾有書評這樣寫道:“堂吉訶徳和他的創造者塞萬提斯,他們身上有一種瘋子精神,雖然我并不認同堂吉訶德的無效行為,但我仍能感到他們像一把紅日的余暉,燭照人間。"
堂吉訶德讀后感12
小說不僅僅是一部供人茶前飯后談笑的閑書,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對無知者的諷刺,不朽的著作更是如此。
——題記
這部長篇小說的作家塞萬提斯,作為黑暗中歐中世紀被誣陷、誤會三次并入獄的可憐人,他可能從沒想到過自己的這部小說會獲得如此高的評價,甚至連書中贊詞中贊揚的貝哈爾公爵——堂阿隆索·迭哥·洛貝斯·德·蘇涅加也因此名垂青史。他去逝后甚至被在后來的狄更斯、托爾斯泰等人譽為“現代小說之父”。
這部巨著中有兩個主要人物是堂吉訶德和他的隨從桑丘。潘沙,堂吉訶德和桑丘的'瘋狂且搞笑的游歷便是整本書的主體框架,塞萬提斯利用種種矛盾因素的結合,形象的表達出堂吉訶德的瘋狂與理智、桑丘。潘沙的勇敢與怯懦矛盾人格,從而使得角色更加鮮明、更加活靈活現。
這部著作包括當時社會各個階層:小到奴隸,大到貴族。使我能看到當時社會0的黑暗,作者運用了隱晦的方式對現實社會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同時借助堂吉訶德錯誤的作為:沖向羊群、與風車大戰。弘揚了民主、自由、平等觀念,也體現了人們對這些觀念的迷盲,同時也諷刺了——人們向往民主的美好社會,但所做所為卻總是得到了相反結果的事實,更表達了作者的悲哀。
人不能只靠空想或者幻想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與理想,要懂得切合實際,理想中美好世界終究與現實世界相差甚遠,只可臆想,正如陶淵明所著《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依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對于當時已顯亂兆的晉王朝,這里實在是一個理想的世界,但終究是一個烏托邦。而漁人再次尋找時的結果也只能是“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才真的是令人感受頗深。
這對我來說,這部小說更為直接告訴我做事要行動與實際相結合,否則只能損人損己,只能像小說中人物一樣,堂吉訶德從病中清醒過來沒多久便離世死去,而在他去世后,桑丘卻瘋了。正應了佛言“一切皆幻、一切皆空”。我們在生活中不可以只沉迷在自己得黃粱美夢當中,要分清現實與虛幻,看清兩者之間的差距,更要生活現實而非虛幻當中,以免將來后悔,造成堂吉訶德的悲劇重演。
堂吉訶德讀后感13
“讀書是人進步的階梯。”愛因斯坦說。所以我就多多的讀書。我從七年級的課本上發現了《堂吉訶德》的片段,覺得十分有趣,便買了一本讀。我讀完這本書有不少心得體會,所以和你一起分享一下。
這本書的作者是塞萬提斯,是16世紀一個西班牙作家。這本書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講述了一個年輕人由于讀當時風靡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效仿騎士小說中的那樣給自己取名為堂吉訶德,并親身扮成騎士出去冒險的事情。他后來三次被送回家鄉,最后一次被送回家鄉時臨終悔悟給這本書增添了色彩。這本書塑造了堂吉訶德這個可憐可笑又可悲的人物。我認為堂吉訶德的做法是不對的。一件事都應該把握好合理的尺度,不能太過于依賴或排斥,就像玩游戲一樣,只要把握好合理的分寸,不要沉迷于其中,適量游戲還是十分有益的。另外,書本上的內容不可以全部地相信,孟子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多讀書必然好,可閱讀時對書本上的知識也要進行合理的選取,不要一味、盲目的相信書里的一切都是對的。
但是堂吉訶德身上也有我們需要向他學習的優點,比如他十分正義。雖然他身上一股魯莽的沖勁我們不應該效仿,但是我們必須為他的`正義點贊。幫助弱小,樂于助人是他所奉行的騎士道精神,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品質,盡管他十分的愚昧,莽撞。在生活中,也許有些事情我們并不敢挺身而出,可我們可以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比如給行動不方便的人讓座,這便是我們中國公民所奉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二字。
堂吉訶德身上另外一個優點,也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品質:守信。當堂吉訶德被打敗后,遵守約定,回到家鄉,一年內不離開家鄉。最后終于在那里逝世了。可能有人會說,堂吉訶德是因為騎士道的原因才乖乖回到了家鄉,可我們不可否認,堂吉訶德還是一個守信的人。如今,守信才能交到朋友,守信才能生意興隆,守信才能國泰民安。所以由此可見守信的貴重,古代的郭靖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的收獲,遠比你想象之中得到的要多。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一起遨游在書的海洋里!
堂吉訶德讀后感14
今天,我讀完了整整一本堂吉訶德。心想:這本名著真是當之無愧!
故事發生在16世紀末西班牙的一個叫拉。曼卻的.村莊,這里的窮騎士堂吉訶德因為閱讀過度的騎士小說而走火入魔,想當騎士掃除天下不平之事。為此,他備齊了破甲、病馬,還找了一個農民當侍從,倆人開始出門行俠,任何磨難都不能使他們動搖。這樣,主仆倆一胖一瘦,一傻一瘋,到處闖禍,四處挨揍,成為西方文學畫廊中最可笑的一個人物代表。可以說,在歐洲所有文學作品中,堂吉訶德這部長篇小說是將嚴肅和幽默、平凡和偉大融為一體的最杰出范例,因此它甚至被西方一些評論家稱為“千年一書”。
哦,堂吉訶德之所以被評為“千年一書”和十大傳世名著,是因為它將許多有趣和嚴肅的事融在一本書里。
堂吉訶德讀后感15
暑假里,在難得的空閑時間中,我看完了剛買不久的《堂吉訶德》,書里的主人公故事使我著迷,感受到許多。
小說中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不朽的典型人物。由于愛讀騎士文學并入了迷,他竟然要去游俠,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于是他以一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一向執迷不悟。而堂吉訶德,到死前才悔悟,但已經來不及了。
堂吉訶德的騎士之旅可謂是滑稽透頂,他把風車當成巨人,把美麗的農家女當成公主,把一家普通的小客店當做被實施了魔法的堡壘。他第一次出行就被人打得動彈不得,被馱在驢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終以被人裝在木牢里帶回村里告終;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學士裝扮的騎士打敗后郁郁寡歡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終一病不起。如果說堂吉訶德的`故事是一個喜劇,那么堂吉訶德臨終前的清醒則是對于我們所有人的悲哀。堂吉訶德臨終的一番話與其說是所謂的清醒倒不如說是他對現實的一種妥協,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與凄涼,諷刺與無奈。但堂吉訶德也是有令人敬佩之處。
我在這位大名鼎鼎騎士的荒唐行為里,看到他的執著而公正的品質。他嫉惡如仇,總是正面向他的“敵人”發起不屈不撓的沖鋒。即使打不過,他也從不從背后捅刀子,更不用說用下流的中傷和惡意的誹謗來進行戰斗了。
我們可以學習堂吉訶德的優點,但我們同時也要了解他的缺點,并改進吸收,達到更好的效果。
【堂吉訶德讀后感】相關文章:
《堂吉訶德》心得05-03
《堂吉訶德》閱讀心得04-15
閱讀《堂吉訶德》心得04-13
堂吉訶德閱讀心得02-25
《堂吉訶德》讀后感04-03
堂吉訶德讀后感04-03
《堂吉訶德》讀后感【精品】07-11
堂吉訶德讀后感21篇04-19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07-06
堂吉訶德閱讀心得15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