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
我們有一些啟發(fā)后,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我們思考的習慣。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讀論語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1
前陣子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帶著,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為了幫助孩子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說:“你不要和他玩,他仗著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他聽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fā)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
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我沒有能好好guǎn lǐ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yè)、看書。我又想到,我的一個姐姐在常熟市重點1200名學生的入學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媽媽卻向來不太管孩子的學習,我對姐姐的聰明絕頂佩服不已。而媽媽卻說,姐姐能取得好成績,都是靠自己的'勤奮與自覺。她沒有參加任何輔導班,媽媽也只讓她自己學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姐姐自己抓重點、做練習,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優(yōu)秀成績。我想,我也像姐姐一樣學習,我會不會也會有她那么好的成績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姐姐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而我卻仍然事事靠老師,靠家長,總希望別人推著自己前進。可現(xiàn)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們不能靠老師、靠家長,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奮。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及時改正錯誤,自我約束,奮發(fā)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2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
用逝水象征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斗中才會實現(xiàn)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東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經(jīng)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
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
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fā),兩手空空。
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3
這一則短短的語錄讓我了解到了學習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在探求學問或了解事物時,應取誠實的'態(tài)度,千萬不能不懂裝懂,這也讓我聯(lián)想到了孔子,在《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請孔子判定誰是誰非,孔子不能判定誰是誰非,但是這兩個小孩并沒有嘲笑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認識自然、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實事求是。
作為中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對于后世的人們一直有著指導意義,我們今天還可以從中受益。
朋友,多讀一些好書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心動不如行動,試試看!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4
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jīng)歷使他仁德兼?zhèn)洌瑢W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而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變化過程中,每探究出新的內(nèi)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guī)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的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和,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是驚人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
為了學習,可以三有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是謙虛;我如老農(nóng),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容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邃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專業(yè)知識,又具備著經(jīng)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的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為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jié)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事師表的學習內(nèi)涵,但每一個人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5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币馑际牵喝齻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yǎng)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wèi)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圣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tài)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埃皳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暗膽B(tài)度和精神,也體現(xiàn)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笨梢哉f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并不是經(jīng)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yōu)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yōu)點少;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闭J真領會它的深刻內(nèi)涵,并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6
近一星期,謝老師用了寶貴的語文課時間來讓我們細讀《論語》這本書,今天下午又用了整整四節(jié)課的時間讀《論語》,雖然已經(jīng)讀了這么長時間,且自己又積累了很多語句,但讀這本書的感受竟不知如何寫起。
初讀《論語》,你會有些懊惱,因為里面全古文,跟現(xiàn)在話語完全不同,讀起來比較吃力,即便下面有注釋,但有些句子我們?nèi)匀徊恢郎顚右馑迹热纭案欢汕笠玻m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富貴如果可以求得來,就是執(zhí)鞭的低賤工作,我也愿意做,還是順從我自己的喜好。下面的注釋看似已經(jīng)把這句話的'意思翻譯的易懂,但我還是不明白,為什么前面說的是富貴,后面卻又要說順從自己的喜好呢?也許這就是《論語》獨特的魅力吧!里面有許許多多文學深奧的問題等著你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
可能《論語》沒有科幻小說那樣吸引人注目;也沒有作家寫的書那樣令人陶醉在其中,但它給人們思想上帶來了深遠的改變。這本書里全部記載了孔子說過的一些有益的話,雖然每個表達方式有些不同,但離不開儒家思想,給讀者也灌輸了一些儒家思想,而且我發(fā)現(xiàn)里面大多數(shù)都圍繞“君子”來說的,能給我們的所作所為做出很大的改變。
《論語》這本書值得大家去細讀品味,漸漸地你會發(fā)現(xiàn)孔子是一個很偉大的人,他的思想會使你一生受益的!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7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云里霧里,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干嘛要說成這樣,在我眼里,古人的經(jīng)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里面的內(nèi)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jīng)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著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yè),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于推卸任務,也許源于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系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床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著書柜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里說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8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面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fā)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后,我下定決心:從現(xiàn)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干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獲!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會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shù)臅r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這是最簡單的人生哲理了。但是為什么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許多人們并沒有過得很快樂?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個人不僅要會學,更要懂得思考。如果只知道學習而不去思考,那就很難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只知道思考而不去學習,那就很容易鉆牛角尖。所以,我們要懂得衡量“學”和“思”的重要性。
3、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說:“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謀劃共事。”所以說,人各有志,不能強勉。正如詩人但丁所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結交與自己志向相同的.朋友。
4、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習染不同才互相有了區(qū)別。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有的人后來日趨蒙蔽才變得與他人有所差別。這個世界那么美好,我想一直善良下去,我相信善良的人總會被善待。
讀書心得: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復向他的學生強調(diào)的。學習了《論語》之后,我卻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我雖是平凡之人,也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我會努力去做一些不平凡的事,用一顆真誠且善良的心去面對生活、結交朋友。做一個樂于助人、積極樂觀的女孩。作者:張丹妮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10
《論語》真是讓人百讀不厭,它優(yōu)美洗練的句子,精辟的思想,既給人美感又給人啟發(fā),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讀《論語》有感作文。如學而第一的第十章: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聞、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一章的意思是:子禽問子貢道:"先生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有心求人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先生憑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制和謙遜的態(tài)度來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動把政事告訴他。先生這種取得別人信任而獲知政事的方法,與別人獲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通過讀這一章,我知道了,如果要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首先,必須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要如何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呢?這就要做到子貢說的:聞、良、恭、儉、讓。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11
這兩天引導學生自學漢語閱讀中的古文《推敲》,引導學生趁熱打鐵學習《論語》。
教文言文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陶冶道德修養(yǎng)。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更好地引導學生在情感修養(yǎng)、立身處事、治學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性格和氣度。當然,我也想利用這些短文來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習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絕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閱讀指導,將按節(jié)奏閱讀,養(yǎng)成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困惑和困惑的問題,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鉤,對學生有很大的啟發(fā)。把《論語》和生活結合起來,化難為易,化無聊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
1.因為古文中知識點比較多,畢竟是初中生,有些學生可能對個別知識點了解不夠。
2.學生可以積極參與討論,但他們的質(zhì)疑能力仍然相對較差。如果學生能夠自己討論問題并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1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相信大家對這句古文非常熟悉。沒錯,它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儀式上擊缶的誦讀臺詞。作為第一首出場的誦讀臺詞,可見《論語》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上的重要性不一般。
《論語》——是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雖說乍一看《論語》,不過是孔子與其弟子們的日常瑣事和言語對話罷了。但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孔子對“忠、孝、仁、禮”的定義與其理解也囊括在了這本書中。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懊舳脤W,不恥下問。”這是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前一句提醒我身邊各式各樣的人,總有人能夠當我的老師,有值得我學習和尊敬的地方,要懂得取長補短。后一句話提醒我要做一個聰明敏捷的'人,這樣才能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這兩句話我深深地記在心上。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身為一名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13
兩千多年前,一位學者正在教他的弟子們。他告訴弟子們生活的真相和方式。一節(jié)課結束后,弟子們寫下了老師剛才說的與學生和老師的對話。老師是孔子,弟子和老師的語錄,是照亮整個中國歷史的《論語》。
《論語》是孔子生活真理的精髓。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名聲就傳遍了世界各地,吸引了無數(shù)的學習者。后來,《論語》被列入《四書五經(jīng)》之一,成為文人必讀的書籍。宋代著名政治家趙普說,一半的論語治天下,這表明《論語》在歷史上是多么高貴。
在孔子和弟子的對話中,深刻的'道理巧妙地體現(xiàn)在對話中。有很多熟悉的名言,比如大家熟悉的學而不思則無用,思而不學則危險、學而時學則危險、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人性的光輝和道德無處不在。
20xx多年過去了,曾經(jīng)的孔子已經(jīng)過去了,但還沒有過去。正是這經(jīng)歷了幾千年歷史的論語,依然閃閃發(fā)光,給人們講述了一個輝煌的道德故事。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14
最近,我又拿起《論語》心得這本書,《論語》心得讀后感。
記得《論語》心得幼兒園曾每人都發(fā)一本,讓我們拜讀,去好好體會書中的精華,我也曾粗粗去看了幾張,沒有好好的去思考。
上次聽了金麗菊老師的《論語》的讀書報告后我就決定仔細地看看直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去體會一下孔子的`儒家理論。
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15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床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著書柜里常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里說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
俗話說:“讀一本書,會使你更加堅強,更加聰明,更加坦然。”我這一周讀了一本書叫《論語》。我讀著這本書我仿佛在和高尚的人交流,我體會到: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
我讀著《論語》這本書我仿佛正在孔子與他的學生身旁和他們交流。我體會到他們高尚品德。其中有這幾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覺得有道理。第一句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說的原文是這樣寫得:“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就是:曾子說我每天屢次自我反省:我為別人幫助是否盡了最大努力,我與朋友交往有沒有撒謊不老實,我傳授課是不是把我知道的都教了、讀了這句話我感受很深,我知道了自我反省是一種好習慣,這樣就可以知錯就改,讓自己更加完美一些。
第二句是孔子說的原文是這樣寫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就是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兒,不是該很快樂嗎?人家不知道我也不生氣去教他,這樣才是君子的作風、是啊!不斷溫習是一種好習慣。可以加強知識的印象,牢記這個知識,從而是你進步。
才剛剛品讀了幾天論語,我就受益匪淺,好似在和孔子與他的弟子在交流心得。是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應該堅持讀書。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相關文章:
小學生讀論語心得07-20
讀《論語》心得09-21
讀論語的心得04-23
讀論語心得范文08-30
讀《論語》心得通用11-21
讀論語的心得感悟01-11
讀論語的心得14篇05-14
讀于丹論語心得范文12-07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