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好的告別》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1
我一直覺得我是開心的,快樂的。
從咿呀咿呀說話,到跟著老師學拼音,學漢字,學英語,一直都在成長,一直都在進步,眨眼間讀完了二十年書。從穿著褲襠開始走路,到村口的石頭山上滑下去,褲子的屁股都磨出兩個洞洞,慢慢的學會了打乒乓球、打網球、踢足球,甚至馬拉松都跑到了324。
我一直以為人最大的幸福就是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
一天早上,我照例出門晨跑,父親語重心長的說:“不要跑的太過了,不惑是道坎。過了這道坎,人的巔峰也就過去了,要注意保護自己。”父親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記得他十八歲就遠離家門闖天下,練就了一身的經驗和閱歷,一身的肌肉、使不完的力氣也一直是我仰慕的。 直到近十年來發現他的記憶力衰退,視力變差,聽力下降的很厲害,高血壓、冠心病以及其他派生疾病也一直困擾著他。看著他滿頭的銀發,花白的胡子,因年長而松弛的皮膚,走起路來也不再精神抖擻。不得不感嘆:父親老了。
母親,又何嘗不是這樣的。經常忘記了鑰匙放在哪兒,經常忘記了冰箱里的食物。衰退的記憶,變形的體型,衰弱的智力,突然發現,我母親怎么就是這個樣子呢?原來只要教育兩個孩子就可以了,現在要教育四個“孩子”了,小孩子越來越好教,老孩子越來越難教。
《最好的'告別》,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自己好好的審視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定位。不是可能,是真的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真的老了,電視廣告里的腰酸腿痛就真真切切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突然之間發現自己老花了,不再擁有那雙洞悉社會的眼睛,忽然之間發現自己耳朵也背了,從未背叛的耳朵也不靈了,就這樣,通向世界的大門變得越來越窄,如同慢慢地掉進一個深不見底的井里,一天比一天深,離井口越來越遠,任憑你再怎么呼喊都無濟于事。自己的孩子也擁有了更加多的責任:工作,生活,配偶,子女的撫養,子女的教育。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們,是不是也開始慢慢嫌棄這個眼花耳背的父親?
老了,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告別肉體的勇氣,以及做好告別肉體的準備。總有一天,還是要告別的。不管是自己極不期望的方式,中風、大小便失禁、滿床的大便、口齒不清晰、孤零零的周圍一個人都沒有;還是自己期望的方式,正如我97歲的外太婆,一大早洗好衣服,然后躺在床上一覺睡去再也沒有醒來......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2
生命,尊嚴,死亡……阿圖葛文德的這本《最好的告別》的標簽讓我在閱讀的時候一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宿命感。的確,死亡離我們很近,是每個人終將走過的宿命。但,我們要怎么迎接死亡?
死亡到底是什么?從生物學的角度,身體里大多數細胞的凋亡意味著生命的死亡;還有人說,人會經歷三次死亡,當最后一個知道他的人死了,他才真真死去,這里強調的是人的影響力;相似的說法還有文學家臧克家先生筆下的“有的人或者,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里更突出一個人的貢獻。
這本書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他先告訴,無論是從生命的長度還是生命的質量上,我們對病人無微不至的,為了讓病人活得更久的照顧未必對患者真正有用。在這一部分作者期望說服讀者,并不是活得越長的人生越有意義,以及現代醫療設施,比如手術,化療,很多時候并不能延長生命,甚至會讓情況變得更糟。而生命的價值是什么,本來就難以一概而論。作者引用塔基的基本需求,并提出“人們的優先需求顯著改變,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關注當下,而不是未來”的觀點,試圖說明幸福感讓一個人的人生有意義,而在醫院治療的方式顯然無法讓人幸福。
接著作者從美國現有的制度,或者說存在的機制,提出讓病人活得更好的兩種可能。在有活力的療養院里,病人們能盡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接受臨終服務,讓一個人在臨死的最后時間里盡可能舒適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較兩種方式,我認為他們只不過是運作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他們的核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病人盡可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說到想要的生活,其實真的不那么容易獲得。第一,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這種生活不是簡單的可以復制的.。這也是療養院的困難所在。第二,很多人可以說出自己不想要什么,卻很難講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這樣容易導致的結果是,病人總覺得不滿意(畢竟身體每況愈下是一個事實),更難得到自己想要的。這也是很多人不得善終的重要原因。
因此,找到“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尤為重要。作者在原文的表述類似于“有什么可以替換的東西”,但我喜歡管這個叫生命的判準,或者底線,理解為一個人決定最想做的事情,最無法割舍的事情是什么。可是這一點,自己尤不知道,何況是在危機時刻做決定的家人們?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治之于我最大的意義,在于他讓我開始思考我生命中難以割舍的東西是什么?我在腦子里搜索了一圈,答案還是不知道。我覺得,這樣子其實是有一點可悲的。
所以,為了讓人生更加豐富,為了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好好學習,出好作品吧。這樣已有所得的人生,大概才能更清楚地說出,自己這一生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3
對敬老院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時期,那時候每個周末從學校回家,都會路過鎮上的敬老院,位置偏遠,透過唯一能進出的大鐵門,看到老人們稀稀拉拉地坐在小房間的門口,好像一副靜止的畫。那時,只覺得這些老人可憐,畢竟不能在家里終老。受中國的孝文化的影響,家庭的主要模式仍在于幾代同堂,老人往往是家里的一家之長,大多數的老人都能在家里得到幾代人的照顧走向生命的終點。
互聯網的發展導致了崇老文化的弱化,也改變了年輕人的生存境遇,他們逃離家庭的束縛,選擇去任何想去的'城市,做任何想做的工作,然后在那里安營扎寨,當然也正是因為這種流動和突破,也反過來加速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也讓如何處理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變得更加復雜。生命總是會走向終點,伴隨著身體機能的不斷衰減,或多或少地需要承受不同程度的疾病困擾,大多數老年人依然能保持獨立自主性,居家養老也還算安全。但在失去了獨自居住的安全性、又不至于需要靠醫療體系維持生命,如何從這個階段過渡到生命的終點?如果說《無緣社會》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社會現象,那么對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老了,但對生活的要求不僅僅是安全和健康,更不是每天像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讓起床就起床,按部就班地吃飯、穿衣、洗澡、睡覺,有時甚至還要忍受各色室友的各種煩擾。療養機構的整個運作流程都是為了實現療養機構的目標—護理。但似乎這和監獄沒什么區別。“當我們年老、體弱、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是什么使生活值得過下去?”著名的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求層次理論,這個理論經常被描述為一個金字塔,生存和健康位于金字塔的最底端,成就、創造力、自我實現位于金字塔頂。當你覺得自己時間很多,“一切皆有可能”的時候,最想要的是金字塔頂的東西;當你開始覺得未來是有限的、不確定的時候,你的關注點更多的是此時此地的日常愉悅以及身邊的親人。所以即使是入駐療養機構,也需要考慮能否實現個人日常的愉悅,依然可以在權利框架的允許范圍內保持做自己,以此提升晚年的幸福感。而作為療養機構又如何建設和運營才能滿足這種需求?假想自己有一天到了生命的這個階段,希望能享受到社會提供給我什么樣的服務,而這就是我們現在需要去推進的方向。
全過程咨詢因其貫穿項目全生命周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提供一個滿足各方需求的解決方案,在政府需求、投資者需求、服務人群需求、運營者需求以及社會發展方向的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引領項目實現社會價值。這需要掌握的知識容量和復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個體所能承受的極限,需要各類型的專業的人士像機器的各個零件一樣默契配合,需要群策群力的智慧。任重道遠。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4
這本書讀的格外艱難,翻看記錄,發現自己在20xx年12月就看過,可是,我們年輕時都害怕衰老,害怕面對死亡,甚至連想想都覺得可怕。而這本書就被我擱置了。
直到奶奶去了,我忽然發現死亡原來離我們這么近,我很遺憾自己沒有多陪陪她,為這,我希望能更了解衰老和死亡。就在返校的車上,我看起了這本書。
前言里就知道了這本書主要告訴我們:“在人近黃昏時,所需的不僅僅是醫藥,還有生活有意義的生活,在當時情形下盡可能充分的生活。”
書中具體舉了很多例子,都是阿圖身邊的實事,因此也更讓人真切的感受到文字背后所傳達的故事。
但對于一個對醫學一竅不通的我來說,有些專業術語讓人敬而遠之,尤為頭大;且書里大多講老人的癌癥,生病,這些肯定不會像小說題材那么好讀,一邊讀一邊就會想到過去,想到未來會老去的自己。
所以這些天,其他書都進度很快,這本卻是龜速的前進。
圖片
書里講了一些作為子女的我們,在面對親人日漸衰老,疾病纏身時要怎么做。比如“腳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險”,我們要尤為關注老人的腳;老人怕孤獨,可以在家里養動物和植物,帶孩子回去看看他。
同時我們(不止家人,還有醫生)要聆聽老人的心聲,而不是以自己的意愿選擇該怎么做。他們可能要求的不是萬無一失的安全護理,而是自己做主的尊嚴和獨立的空間。
在讀到關于有沒有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時,我想到我爺爺對于兒子提議“去養老院怎么樣”的反應,他嗚嗚的哭了起來。我知道,爺爺是真的害怕去那里。
可能在子女看來,養老院多好,有健全的設備,有老人一起聊天。可是他們沒想到,對于一個孤零零的老人來說,最怕的就是子女不管他,讓他去養老院,其實也是讓他在不斷看著身邊的老人的死亡啊。
想想眼睛花了,不識字,不會用手機,連電視都不會用的爺爺,他的老年生活該是多無聊和無助啊。他基本上都是躺在床上,唯一的樂趣就是聽聽豫劇,那漫長的一天天他是怎么度過的呢?
書里講“對疾病和老年的恐懼不僅僅是被迫忍受對種種喪失的恐懼,同樣也是對孤獨的恐懼。當人意識到生命的有限,他們就不再要求太多。他們不再尋求更多的財富,不再尋求更多的權力。
他們只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被允許保留塑造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權利——根據自己的優先順序作出選擇,維持與他人的聯系。”也就是按他的意愿度過余生吧。
雖然東西方在文化上會有差異,但大部分內容都是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希望我們國家也能有一座像書中提到的有動植物、老人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的療養院,有健全的善終服務。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5
在我過往的三十年中,歷經過我外公外婆的去世,爺爺的離開,那種親人般離去私心裂肺的痛還長留心間。去年,我更遭受過我的第一個孩子在我腹中,未滿三個月就已經胎停的打擊。我更不敢去想像我父母的離去及其愛人的永別會是什么樣的情景。但是我一天天的成熟,父母一日日的老去,這是都我不可回避的事實。人真的在生老病死自然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于是我拾起了這本書《最好的告別》。作者阿圖本身是一名醫學工作者。在書中既有作為醫者的專業角度,也有作者作為子女,朋友的角度。全書更多的是對讓我們很羨慕美國完善的養老機制的批判,但不是枯燥無趣的講述養老院的制度,而是穿插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患者的小故事,甚至還有作者的父親在罹難腫瘤的案例,我讀到最后真的是已經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了。
關于衰老,首先我要承認是一種不可逆的現象,我想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老了就要承認,但是在老的過程中要學會如何優雅從容的老去,該放手的時候就應該坦然地去放手。
關于死亡,我從來不知道為什么我會常常思考到死亡,尤其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只要想要有一天我會死去,再也見不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就會感到一種難以呼吸的痛。我們總以為我們時間多到無聊,總以為有時間讓我們任性一回……誰讓那時候的自己年輕呢?現在的我,時間不在是“畢業遙遙無期”的那種慵懶,帶給我更多的是一種緊迫感,我也終于意識到生命從開始就已經意味著結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嘗試,多經歷,多感受。可能真的怕死,因為我還有還多未完成的心愿,可能真的舍不得死,因為留下太多遺憾。在書中我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面對死亡的勇氣,雖然在死亡面前,我們是那么的無助痛苦,但是至少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實。
結合我自己的平日教學教育工作,在中學階段開展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使學生正確認識死亡,消除和減少危險因素的影響,進一步明確健康和生命的意義。類似C同學的慘劇將不會在學校發生。更重要的要學生尊重生命的價值。了解死亡并且坦然接受的必然性并不會讓人消極和悲觀,反而會促使人更加積極地思考該如何更加自主。更有勇氣,更有尊嚴的走向生命的終點。
人生就是一場場的別離,當臍帶被剪斷那一刻,寶寶和媽媽經歷了第一次“別離”。斷奶,寶寶和媽媽的第二次“分離”。上學時我們的第三次“別離”,孩子的青春期,我們的第四次“別離”。愛情使我們第五次的“別離”。永別是我們最后一次“別離”。一次次別離,一次次成長。
皮像再漂亮也會衰老,不變的應該是有趣而深刻的靈魂。多看書,看好書,也是變美的修行。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相關文章:
《最好的告別》讀書心得12-23
告別陋習倡議書04-01
《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后感10-16
《做最好的自己》的讀后感01-07
做最好的自己讀后感03-11
你是最好的自己讀后感12-29
《做最好的家長》讀后感01-03
《做最好的自己》讀后感09-21
我最好朋友讀后感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