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命的追問》讀后感 ,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 1
“障礙有時成為一張無處不在的網,只有精神的解放,才能掙脫這張網,獲得自由。”這是張海迪在《生命的追問》中說的話。短短幾行字,卻將她不向命運低頭、追求美好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便對張海迪有所耳聞,她自從八九歲患病,此后的一生都是在輪椅上度過的。可是,她從不甘心就此沉淪,她堅信:即使被痛苦的磨盤壓碎軀殼,也會留下靈魂閃閃發光!于是,張海迪開始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不管穿越多少“大山”,她永遠要讓生命之泉發出最清脆、最快樂的聲音。
打開《生命的追問》,我讀著讀著便笑了起來。書中的女孩是多么天真呀!她整天瘋跑瘋玩,爬樓頂、攆公雞,還把姐姐的蝴蝶拋撒在秋風里。書中的少女又是多么浪漫啊!她吹口哨,唱蘇聯歌曲,并幻想去跳芭蕾舞;她教鄉村小學里的孩子唱《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這本書是張海迪對生命的回憶,同時也在詮釋生命。本以為會是本讀后讓人心情沉重的書,但是我卻遇見了這樣輕快明麗的語言。雖然它承載的道理是深刻的,但是它卻向我們展示出作者在面對生命的桎梏時那份恬靜與淡然。這令我頓時肅然起敬,這樣的生命是何等的堅毅啊!
朋友們,讓我們向張海迪致敬,并像《生命的追問》所闡釋的那樣,把握時間,把握生命,即使生命并不完美,也要昂首前行,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 2
六(1)王藝淇
“面對生活,我想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這是張海迪在書中的一句話,表現了她樂觀向上、頑強不屈的精神。
張海迪小時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她沒有沮喪,沒有沉淪,以頑強的.毅力與疾病做斗爭,自學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從書中,我明白了:人總有一天會老去,誰也無法抗拒。但是,正因為生命有限,所以才顯得更為重要;正因為生命有限,所以更應該不懈努力。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艱難,我們都不能自暴自棄,要做生活的強者,用汗水與努力和時間賽跑,讓自己的生命更為燦爛。
我6歲開始在媽媽的陪伴下開始學習鋼琴,一開始看著五線譜上的一個個“小蝌蚪”很是好奇,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天1小時左右的練琴時間讓我漸漸厭煩起來,特別是冬天雙手觸碰冰冷的琴鍵讓人難以忍受。我哭過,跟媽媽發過脾氣,想放棄。在媽媽的一次次鼓勵下5級、8級、10級,我咬咬牙堅持了下來。6年的堅持不懈當中有汗水,有哭泣,有喜悅,有收獲。閑暇之余彈一彈自己愛聽的歌曲,邊彈邊唱,那不愧為一種享受。
讓我們每個人都像張海迪一樣:把我住自己生命,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讓自己的生命絢爛多彩!
加載中,請稍候......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 3
《生命的追問》是由殘疾人作家張海迪寫的,共分五輯。
這本書首先講了張海迪的童年,講她小時侯做的各種事情,比如她跟樓上的男孩談話等。
后來,張海迪得病了,為了給她治病,她的爸爸媽媽帶她去了好多地方,張海迪接受了很多痛苦的治療,可她卻一點也沒哭,她堅強地面對一切。但是,當她知道自己再也無法治愈、再也無法站起來的時候,卻痛苦地哭了,無聲無息地哭了。
她又回到了自己原來居住的城市。之后,經常有女同學到她家里來玩,大家一起聊天、做手工、談學習,十分友善。
后來,張海迪搬到了農村,家里沒有了電燈。父母和妹妹去外面干活,而她只好留下來。開始,大家還不太適應。但幾天后,一切就回復平常,好象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似的。因為張海迪一家是從城里來的,有文化,所以村民們十分敬重他們。一些村里的村民天天推著輪椅陪她走街穿巷,跟她聊聊天,說說話。在這些話題之中,他們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文化與貧窮,因為她所住的尚樓村是一個貧困的地方。
后來,張海迪認識的鄉親越來越多,她又和一個叫月明的.小姑娘認識了。張海迪帶著月明去了好多地方,讓她見了大世面,并讓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
之后,張海迪又參加了比賽,去了美國、日本,認識了好多朋友,學習了好多語言,并在日本認識了善良的弗卡次夫婦。
1995年,她參加了聯合國婦女大會,跟別國的婦女進行了交流,得到了十分豐碩的成果。
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殘缺也是一種美;張海迪用自己的堅毅和善良,寫意著她的燦爛人生。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 4
在這樣的雨后涼爽的風中讀書再愜意不過了。前兩天,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傳記類的書——《生命的追問》,作者是身殘志堅的張海迪。書才草草看了一遍,便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寫了張海迪對往日的回憶,以及在平時悟出的人生道理。從字里行間,我隨著作者的步伐,一起開心,一起痛苦,一起思考……從書中,我認識了張海迪——一位樂觀向上、堅強不屈、迎難而上的人。
看完這本書,我更加敬佩張海迪了。她十歲時已做了三次大手術,可想而知,她小時候經受了多少磨難和痛苦!但她卻一邊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斗爭,一邊以驚人的恒心堅持學習,她自學了中學、大學的`課程,她博覽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書籍,她做過修理工、教師、醫生……她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奮斗史!我想,我們有健康的身體,有條件坐在教室里接受良好的課堂教育,可又有幾個人能像張海迪那樣做出這么出色的業績的呢?
看完這本書,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讀了書中《我的鄉村小姐妹》一文,我被那群善良、清純、質樸的姐妹打動。她們不像牡丹那樣雍榮華貴,也不像梅花那樣香色俱佳。她們像那蘭花,土生土長,古樸淡雅;她們更像那生長在泥土氣息中的朵朵小野花,雖然不起眼,但卻不缺神韻和氣質。那是一種不爭艷、不爭香的美,平平淡淡,卻又別具一格,正是我最為欣賞的。所以有人說,鉆石的光彩不一定美麗,但純凈的池水因為有純凈的心肯定是美麗的!
我想,學習張海迪不光要學習她自強不息的精神,還有她那愛真、愛善、愛美的心。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 5
障礙有時會變成真正的障礙,處處是一張網,唯有精神上的解脫,才能掙脫這張網,獲得自由。這是張海迪在《人生問答》里說的。寥寥數語,將她不向命運低頭、追求美好生活的個性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張海迪從五歲開始就生病,從此在輪椅上度過了一生。然而,她從不氣餒,她堅信:“即使肉體被痛苦的磨盤碾碎,靈魂依然閃耀!”
我打開《人生問答》,邊讀邊笑。書里的姑娘多調皮啊!她終日爬上頂樓,追趕公雞,在秋風中放飛姐姐抓到的蝴蝶。書里的姑娘多浪漫啊!她吹著口哨,唱著蘇聯歌曲,幻想著跳芭蕾舞;眼前一閃,我仿佛看到了一個穿著白兜的小女孩在整潔的隔離室里追逐著公雞,又仿佛看到一個長發飄飄的女孩坐在輪椅上,眼巴巴地吸取著花蜜。書。
《質疑生活》是張海迪對生活的`追憶,也是她對生活的詮釋。從書中我明白,沒有人能抗拒衰老,沒有人能逃脫死亡,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生命。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艱難,我們都不能自暴自棄。我們要在生活中堅強起來,讓生活更加燦爛。
時間從未停止,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它的前進。面對殘酷的現實,有些人惶恐不安,感嘆人生苦短,盲目享樂;生命與時間賽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正如張海迪所說:“我們應該是與時間賽跑的人,在時間之劍射入黑洞之前,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我都是幸運的,因為我飛到了時間。”
朋友們,讓我們向張海迪學習,抓住時間的尾羽,珍惜生命,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讓我們堅定地面對生活,讓心靈飛得更高更遠!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 6
《生命的追問》這本書是由著名的文學家張海迪所寫的。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就對它的標題產生了興趣,生命的追問,到底是追問什么呢?直到現在,我對書中的那兩句話仍然記憶猶新:“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世界該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在書中,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和作為一個作家發自內心的激情。整本書中,透露了一個殘疾人對愛的`向往,對大自然的追求,對生命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對命運的挑戰。但是作者總是以樂觀的心態來對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現一些傷感的字眼,作者更多寫的是當年隨父親一起流放的那個小山村,村里一群熱情的姑娘和一些純樸的村民,當這群鄉村少女圍在作者輪椅旁,親切地叫著“玲玲姐”,推著她去十八里鋪的公社看電影,聽她唱著蘇聯民歌《紅梅花兒開》時,那是一副多么感人的畫面,真令人羨慕!
這深深的感染了我,她們的純潔善良、熱情開朗,被作者真實的描寫出來,她們是一群快樂的天使,與她們在一起,不僅能給作者帶來無窮的生命力,也傳遞給讀者生活的樂觀。
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殘疾也是一種美。張海迪用自己的堅毅和善良,書寫著它的燦爛人生,大家一定要好好品味這本書,它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 】相關文章:
《生命生命》讀后感10-18
生命生命讀后感03-08
《生命,生命》讀后感09-21
課文生命生命讀后感08-09
生命生命讀后感優秀范文11-26
《生命生命》讀后感15篇(必備)09-22
《生命,生命》讀書心得01-19
讀《生命生命》有感12-22
《生命·生命》讀書心得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