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1
高中時候,同學們都在瘋狂的看三毛、金庸,那時候就是讀個文字、看個熱鬧。再次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卻不僅僅是撒哈拉的熱鬧,還有熱愛生活的三毛。
三毛是一個愛好自由、熱愛生活、灑脫的人,她的文字情感真實,語言自然、清新、樸素,沒有太多粉飾,總是將生活的原貌和智慧自然的展現出來。
《撒哈拉的故事》起因是一本地理雜志的吸引,三毛決定背起行囊,在沙漠中尋找生活的真善美。作品圍繞三毛在沙漠的幾年生活為主線,寫了撒哈拉當地的風土人情。三毛的文字總是有趣、生動、新鮮,緊緊抓住讀者的心。
《結婚記》中,講述了三毛與荷西結婚的場景,幽默風趣,讀到了深愛;讀到《死果》這篇時,緊張、神秘的心情一直伴隨著讀完整個章節(jié)才得以緩解;讀到《沙漠觀浴記》,好像身臨其境一般,跟隨著三毛的描述,時而覺得惡心,時而覺得愚昧;而讀《娃娃新娘》時,卻時時感受到悲涼、凄婉,嘆息撒哈拉民族婚嫁的陋習。
讀了三毛的`書,有一種灑脫濟世的熱情,她沒有華麗的語言,也沒有深刻的道理;用樸素的文字描述的平淡的生活、風土人情但是卻讓人歷歷在目。
正如三毛在此書中寫道“生命的過程,不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常常是什么滋味,才不枉來走這么一遭!”,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卻有同樣的熱情。愿我們每個人能把生命的熱情投入到有意義的生命過程中,為我們的青春寫下一筆有顏色的滋味,也不枉年邁時的回憶有了色彩、有了品味。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2
當我放開《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品味著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別有一番風味涌上心頭。
這本書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讓讀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
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但是迎接她的不是萬紫千紅,不是天高云淡,而是黃沙滾滾,水源奇缺,物質匱乏……
然而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和荷西,他們動手設計房子,賣石灰水泥糊墻,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作家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制作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窗簾……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一起建設沙地城堡。
三毛在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沙漠里過著艱難的生活,她始終在努力著,給沙漠的人治病,教他們讀書寫字,當然,在這些過程中她也結交了許多朋友。
她每天都保持著一種樂觀積極地生活狀態(tài),在她的故事里,有許許多多的愛,她愛每一個人每一根小草每一棵小樹……愛總是可以讓人體會到溫暖,愛可以消融一切,愛一切事物,愛一切風景……
人活著,就應該有理想與抱負。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注入愛的情愫,讓愛滋潤生命的心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切挫折與失敗,才能像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雖然短暫但卻永恒。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有意思的書,叫《撒哈拉的故事》。
這本書講的是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的生活經歷。許多異國風俗十分有趣。其中最叫我印象深刻的是《沙漠觀浴記》。這篇文章是由三毛的老公剪頭發(fā)所引起的.。三毛和荷西為怎么剪頭發(fā)而發(fā)生爭吵,三毛往鎮(zhèn)上走,結果在小路旁發(fā)現了洗澡的地方。在那里才明白,沙漠里的人身上的臟東西是用小石頭刮出來再沖掉的。老板娘還說,里面也得洗。三毛很好奇,到海邊一看,差點嚇得半死:沙漠婦女用了三灌水用類似灌腸的方法洗里面。文章語言簡練,頗有喜劇性。讀了它,我感觸極深。沙漠里的人,三五年才能洗個澡,他們認為洗澡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水就是奢侈品。我們呢?以為水用之不絕,從不知道節(jié)約,到時候,只怕也會像沙漠一樣了。
這本書,看起來是發(fā)生在作者身上的事,其實也在提醒人們:節(jié)約用水!莫以為水多就可浪費。也許對你來說,水資源豐富,對全世界來說,水太少了!我們不僅要從節(jié)約每一滴水開始,我們還要發(fā)展科技,循環(huán)用水,科學用水。請大家看看這本書,仔細想想,你就會明白,水是生命之本,水是最寶貴的!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4
三毛,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勺詮奈易x了《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就迷上了三毛。
說實話,剛開始這本書對我的吸引并不大,因為我感覺這是一本寫景,類似散文的那種?勺詮奈曳_書后,映入眼簾的,不是全描寫景物多么多么好,隨之發(fā)出感嘆,而是三毛與荷西在沙漠生活的真實景象。每一個事件,都會給我不同的'感受,而這樣的書,正式我喜歡的。
《撒哈拉的故事》有太多令我震驚的地方,第一就是,三毛要求到沙漠里去生活!這令我很難相信,因為沒有幾個女人,會要求去沙漠中居住,所以我覺得,三毛是一個敢說敢做的人。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她的作品豪邁,霸氣的原因吧。
三毛,是個奇女子!而這本書,在我看來,也是一本奇書?催@本書,就好像在看一部電影。雖然連一幅插圖也沒有,但那一字一詞一句,已經讓我身臨其境,仿佛已經看到了撒哈拉的壯觀,凄涼,撒哈拉威人的友善與蠻橫,一支支軍隊和那些無辜的人們,仿佛我就是三毛,我就是荷西。
奇女子,奇書,他們在撒哈拉的生活,更奇。打仗,荷西險入沼澤,三毛病發(fā)險些身亡.....這一幕幕的景象,讓我感覺,她不是一個作家,而是一位探險家。撒哈拉里的日子,那么苦,可他們依舊能堅持。
三毛就是一個有著巨大勇氣,毅力,智慧并且樂觀的人,她好像沙漠里的一株花,一棵樹,在沙漠里留下生動,離奇的故事。她和荷西,沙漠的愛,流淌在撒哈拉里......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5
一望無垠的沙漠呈土黃色,是那么和諧。多少詩人謳歌它,多少作家贊美它。撒哈拉的沙漠吸引了我,找來了一本書,便真切地體會到撒哈拉的魅力。
《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我早已久仰大名,它的作者是陳平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三毛,細細品位那些流暢,優(yōu)美的詞句,它們是那樣妙趣橫生,惟妙惟肖。翻開三毛的書,連綿不斷的'沙丘,沙漠中心的小鎮(zhèn),一切的一切,全部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
我是愛旅行的人,卻從沒在文字中體會到真切的風景,我是愛讀書的人,卻從沒見識過如此出色的文筆,在《白手成家》一文中,充分體現了作者的積極和樂觀。此外,三毛做“赤腳醫(yī)生”的段子也令人捧腹大笑:
三毛為姑卡姑娘看病,竟瞎貓碰到死耗子猜到她的病癥是營養(yǎng)不良,首次行醫(yī),格外成功。
三毛漸漸很是郁悶,家里的藥減少的飛快,原因是這位“赤腳醫(yī)生”足以“以假亂真”,大家都找她看病。
三毛也是牙醫(yī),為鄰居補牙成功,猜猜她用什么補的牙?指甲油。
讀完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快樂,還鼓舞了我的斗志,同時也讓我樂觀向上。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6
就覺得吧,一個社會,不論是貧苦不發(fā)達的還是昌盛富裕的,都有一些溫暖人心的地方和一些抵達人性的陰暗面。
遠離城市喧囂和與現代飛速發(fā)展的社會脫節(jié)的撒哈拉,那里的人們淳樸活潑,不虛偽隱藏,勤勞不做作,在那里生活自由隨性,讓人向往。但也不可否認,在那里,原始的資源的匱乏帶給人們的小心謹慎,對物質的斤斤計較,以及所予所求毫不顧及別人感受。我印象最深的,在三毛花心思把租屋裝修齊全,富有藝術氣息,得到遠近旅客和居民的贊美后,房屋的主人要求她多交房租,看到這里不禁覺得租主可惡,人家把房屋裝修好,得到贊美憑什么分你一杯羹?還有鄰居對物件的有借不還,得到贈予后的毫不感激;以及落后的奴隸制度,勤勞善良的奴隸被剝削,得不到解放,沒有自由,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都讓我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上感到憤慨。在指責人們的貪婪,止步不前的同時,也無法不去思考,在這樣貧窮的土地上,你沒法用所謂的詩化的品質去要求他們,況且在大多數地方,人們也是如此,只能說,你必須給一個文明足夠的成長時間。
還有就是很羨慕三毛自由勇敢的個性和她與荷西之間對一種生活狀態(tài)熱情的共同的追求,知道自己想要的,在柴米油鹽里把生活過得冒險有趣。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7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因為一本地理雜志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手捧一本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就會不由自主跟著她自由隨性的文字走向那個神秘莫測的世界,那里每到中午就備受50度高溫的炙烤,水源的奇缺導致每天都要限定用水量,新鮮的水果蔬菜要碰運氣才能買得到,生活環(huán)境的艱難困苦和物質的極度匱乏對每個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是一種考驗和煎熬。然而就是在這樣偏僻簡陋的地方,三毛卻度過了她人生最為精彩的篇章———她偷梁換柱,用黃瓜冒充筍片做菜,竟蒙混過關;她“懸壺濟世”,用指甲油補蛀牙,竟成了周圍居民的良醫(yī);她暗渡陳倉,明明沒有駕照卻在警察眼皮下駕車依然安然無恙……她憑借智慧開起自家的“中國飯店”;憑借她的.善良緩解安撫他人的病痛;憑借她的勇氣博得交管大隊主考官的通融,從容登上了駕照考試以及荒漠生活的陡峭“天梯”。三毛用她那輕松、幽默、風趣、流暢的筆觸描述著單調枯燥下她的多彩多姿,她用一顆樂觀堅強的心接受和面對外在環(huán)境的諸多不利,用自己的熱情燃起生命的花火。
她的快樂與外界的物質條件完全無關,而是來自她的平和、慷慨、想象力和同情心……那么,生活在豐盈條件下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熱愛這豐富多彩的生活與明媚的自然?當你像三毛一樣敞開心扉去擁抱世界時,就會發(fā)現———原來,快樂根植于心間!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8
這些天讀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感觸好多。
之前,我看這本書總是囫圇吞棗,看到精彩的片段才會停下來好好多看一眼。然而,一個從前毫不知情的作家,在我看來其實并不需要多認真的去讀,卻……很快,我竟被三毛輕松樸實的'語言所吸引,所牽引,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想往下看。
其實這本書并沒有很刻意、很特別地突出哪個道理,但是我卻能夠在三毛生活中發(fā)生的瑣事,她身邊的人,說的語言,都能知道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韻意。如還沒有成年并不想被婚姻束縛卻必須要離家嫁給陌生人的姑卡;如一心為愛追尋就算傷的遍體鱗傷也在所不辭的沙侖;如就算對方是殺害親人的仇人卻依然舍己救人的沙巴軍曹;如一生為他人工作卻無怨無悔、勤勤懇懇的啞奴……
我想,讓他/她們變成如此不堪是因為自己,讓他/她們歷經約束的痛苦是因為命運。
每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出生不同,出身不同,生活也自然就不同。無法改變的,這是命運。
而不去爭取,不去奮斗,不去努力,苦苦尋求出路,卻坐以待斃,那受苦,受旁人冷落,受壓迫,是自然的。這是自己。
這本書就是這樣,想表達的不明顯,卻在樸實的語句中體會到三毛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在她的經歷中,我學會了勇敢,也體會到了堅強與樂觀。
這就是這本書的力量。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9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上發(fā)生的種種對三毛來說都是印象深刻不可磨滅的。撒哈拉它身上發(fā)生過太多故事,有過歡樂有過痛苦有過安定有過戰(zhàn)亂……但這一切仿佛是在為荒涼的沙漠抹上一抹色彩,讓人肅然起敬又令人向往。
在閱讀的過程中三毛的文字深深的`牽動著我的心,我會為它寫下的文字感到幸福美好也會隨著一篇篇的故事讀完而感慨萬千。前幾篇的故事仿佛是在窺視她跟荷西發(fā)生的美好,后幾篇的故事發(fā)展卻令我五味雜陳…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起初會覺得是淺淺的,是順其自然的,但選擇在撒哈拉上生活的她們制造了許多豐富。三毛不為物資匱乏、平淡無奇的生活叫苦連天,而是想方設法找樂子,畢竟三毛自己向往撒哈拉極端的美好,熱一天冷一夜,但寒冷的夜晚也帶來了極其美麗的星空。一個在外面辛苦養(yǎng)家一個顧內,時不時還到處去旅游,抱著一顆淡淡的心去面對多彩的世界,一同走過平平也走過曲曲。如果荷西沒有遇上那場意外,現在的他們也要走過整個世界了吧。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10
三毛的人生是大自由,通篇下來我一直再用三毛的生活與自己對比,我發(fā)現了很多相同點,她在撒哈拉沙漠,我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讀書的時候不止一次的想到去沙漠轉轉,我想一定會實現的,這邊有個紅沙漠距離我也不遠,我要先去看看,如果可以我想在滿天繁星下,躺躺然后在打滾。對比三毛的內心的堅韌我不如她,剛來這邊我很慌,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周圍的一切都讓我很不舒服,慢慢的`我開始適應了這種環(huán)境,到現在已經一年五個月了,今天有時間我來到了市上,辦完自己的一點私事,我在快餐店等著鳳下班,周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陽光,還有談戀愛的男女。給自己要了一杯冰紅茶,一份炸雞餅,靜靜地享受著這美好的下午,回去縣城就沒有這么悠閑的下午了,工作會消耗掉我大部分時間。有時候我也會想關于人生價值追求和經歷,我在剖析自己的內心,為了什么來到這片土地,也沒有所以然,在現實和理想之間交織,沒個結論。希望我和鳳的未來任可期,我們的靈魂永遠自由,高尚。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11
三毛真的不錯。但,我是第一次讀她的作品,想來也是最后一次。我認為讀書講求的是緣分,她的作品并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可這并不會影響我讀完它。
《撒哈拉的故事》的類別是中國現當代隨筆。它以沙漠為背景,描寫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不同于中國的源遠流長,這片荒漠有它特有的異域情調。是浪漫,也是寂寞,有追求,也有疑惑。三毛勇敢瀟灑的擁抱它,感受的它快樂與難過。
是朋友推薦的這本書,把它作為四月讀書是想著它會對我的新聞寫作或許有幫助。我并不會描寫人物間的對話或者尋找事件中的細節(jié)。華麗夸張的語言講多了就會忘記去何回歸質樸。新聞的真實性正是體現于它簡單平實的語言,使人一讀就會感受到現場的.畫面,從而相信它。(僅限本人觀點)在隨筆第二篇“結婚記”中,三毛與荷西艱難不易的扯證歷程給我印象最為深刻?此坡唤浶,卻又堅不可摧的愛情,在兩人簡單甚至有些混亂的語言中展現出來,它變得有趣有味。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兩個目的,一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提高新聞寫作水平,二是豐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學素養(yǎng)。兩個目的都未完全達到,短暫的閱讀并不會產生效果,學習描寫人物對話還在繼續(xù)。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12
《撒哈拉的故事》寫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經歷,文字極為靈動,帶著我們一起感受鄰里間、朋友間、愛人間的點滴。帶著對美好愛情的向往翻開書頁,它卻給了我更為寬闊的世界。開篇寫三毛做出讓荷西及其同事嘆為觀止的中國菜,沙漠的`寂寥便被忽略不計,反而生發(fā)出了一絲浪漫。安全、用水、飲食的困難,三毛無意間是有在透露的,但她總能巧妙的化解。正如荷西所說,去撒哈拉沙漠是三毛倔強而浪漫的決定,三毛自己說:“我并不氣餒,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比惺苤幻篮、無奈。她把在墳場邊的家打造成撒哈拉沙漠最美的王國。沙漠豐富了三毛的人生,三毛點綴了沙漠。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也不相信什么天造地設的一對,幸福的生活有相互的磨合、妥協(xié)、付出,羨慕兩人間的愛情其次,要學習他們的相處之道。
這一本書營造的美好,讓我暫時沒有翻開《夢里花落知多少》的勇氣。一如當初看了《秋天的懷念》,便失卻了翻開《病隙碎筆》的勇氣。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13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女子,才會想去撒哈拉生活?
對三毛,總覺得她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人,不僅是因為她與荷西之間被渲染得極其羅曼蒂克的愛情,更因為她身上充滿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敢于去旅行,去探險,去看一切未曾看過的'事物。
住在沙漠,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那里的生活條件如此不便,那里的居民如此野蠻不講理(大多數),而三毛心之所向,成為第一個到撒哈拉的華人女性。
最難得可貴的是,荷西,在三毛去沙漠之前,已經提前找好工作、找好住所,并且為了跟三毛永遠在一起,他們結婚了。
一開始是三毛要去沙漠,但后來三毛為了荷西留在了沙漠,這一段撒哈拉的故事浪漫嗎?事實上并不怎么浪漫。在沙漠時,三毛成為了家庭主婦,看到了諸如啞奴等人的悲慘,見證了十歲新娘的心碎,經歷了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聽到了太多駱駝的哭泣,但這一切,在擁有荷西的陪伴面前,都值了。
三毛與荷西之間的愛情果真浪漫無比嗎?撒哈拉的故事真的令人向往嗎?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14
在沒有讀三毛的文字之前,早就聽說她是個灑脫的女子了,而我恰恰最欣賞的就是灑脫之人,所以對《撒哈拉的故事》可以說是充滿了期待。
但是說實在,有些失望了。里面的女子并不像我想象中三毛該是的樣子。
她更像是個有些任性、有些固執(zhí)、有些矯情、有些自我,但又有血有肉、平平凡凡的女子。
從把爸爸給的錢放在枕頭套里這件事,我就忍不住猜疑,三毛口中“這么多國家單獨的流浪”,是否可以稱之為真的“流浪”?還是該說作有錢的“流浪”?
那時候的三毛,所謂的灑脫,更起來更像是由金錢堆砌起來的灑脫。
從初初到撒哈拉沙漠的時候看,三毛給我的印象更像是一個不諳世事,還有些傻白甜的女人。
真的感覺如荷西所說的,三毛去撒哈拉沙漠,是一件表面倔強而內心冷漠的事件?梢哉f,如果不是荷西的推動,不是荷西的.陪伴,不是荷西的鼓勵......在那片荒蕪的土地,三毛不會堅持太久,那也就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也就不會有那個被過于美化的灑脫三毛。
可憐的是,即使付出了那么多,三毛對荷西的愛,仍不像是愛情的愛,而更像是一種陪伴一種習慣。像是在那片陌生荒蕪土地,唯一可以緊緊握住的綠洲。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15
一片黃色的沙海,沒有水,沒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為生活掙扎的人們。八歲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后。每天只供應一桶水,是物資的匱乏。居民們沒有見過照相機,是科技的落伍。鄰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是沙漠的悲哀。這些故事都發(fā)生在撒哈拉,都是一個風一樣的女子作家三毛記錄下的故事。
這本書首先打動人的地方是對異域風景和文明的描寫,在書里,你會看到一個你平時所不了解的世界,一個不同的大洲不同的氣候里發(fā)生的故事。這里的故事雖然有的讀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卻都是真正生活里的故事。在那個物資匱乏文明落后的社會,沒有那么完美的居住條件,那里的人舉止也沒有特別的大方,那里的故事也是充滿了艱難,一個女子竟然鐘愛那樣荒涼的地方,還有詩一般的眼神望著這片土地。這里發(fā)生的任何故事,在她看來都是別有深意的,她的文字里透露著對這些人的可憐,對這片土地的忠誠,這是一部獨特的書。
這本書里甚至沒有一句對生活艱辛的感慨,有的只是一個外國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這片土地的新奇,對這里生活的樂趣的`挖掘。這部書里有成群的駱駝,有奇特的風沙,還有三毛自己簡單地不能再簡單的婚禮。這里恐怕就是三毛的第二故鄉(xiāng)了吧,其實三毛挺幸福的,在異域找到了自己渴望的第二故鄉(xiāng),遇到了真心愛著她的荷西,還有遇見了一片從未見過的風景。一個對生活非常敏感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細膩的文字了吧。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感悟那個別樣的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相關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12-17
撒哈拉的故事心得體會08-23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11-14
《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后感03-23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范文01-10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02-18
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心得12-10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2篇12-03
【通用】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15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