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讀后感1
同學們肯定都知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吧!但你們知道《弟子規》嗎?它全文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作者李毓秀用樸實無華、壓韻順口的語言講述了我國古代的基本道德和規范。我特喜歡!
《弟子規》里有“入則孝”、“兄弟睦”、“出則悌”、“信為先”等篇章,“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就是其中的一篇。它告訴我們,看到別人好的地方,就要向他學習,馬上下決心,立志要趕上他;即使相差很遠,也要立下一個長遠的規劃,逐漸趕上去。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那就是“見賢思齊”。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我從小就學舞蹈,由于個兒小,練基本功特別費勁,老是比別的同學“慢半拍”。別的同學在學“倒立”了,我還不會“下腰”;別的同學已能筆直地跨“一”字了,我還在用力壓腿……最讓我頭疼的是那個“側手翻”了。我生性膽小,兩手著地后右腿不敢蹬地騰空,所以只能像小青蛙一樣跳過去。見到同學們一個個翻得像模像樣,那樣的輕松,那樣的漂亮,那樣的“賢”,我既羨慕又著急。怎么辦呢?“思齊”唄!向老師請教,向同學們學習,非趕上他們不可。課間休息時,同學們都去玩了,我馬上跑到基本功王老師面前說:“王老師,我想學好側手翻,您能再教教我嗎?”“好呀!老師再給你講講動作要領。”王老師滿面笑容地說。老師耐心地把整個動作分解開,一點點讓我領會,還叫來一位做得好的同學示范。就這樣,我終有所悟,重新練習。一遍,二遍,三遍……當汗水浸透我的衣裳時,我已能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一個側手翻了。我十分高興,堅定了學好側手翻這個基本功中技巧性特強的動作的信心,繼續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當課間休息結束、同學們圍過來的.時候,我終于能穩穩地蹬、踢、撐、翻,表演似的來了一個漂亮的側手翻。啊,成功了!我欣喜若狂。
古人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止”即“之”)。此話說得好,我們確實應當見到崇高的道德和品行就要“仰之”,“行之”。我想: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會遇到眾多的“高山”,一定會看到特好的“景行”。我們一定要“仰之”,“行之”,“見賢”而“思齊”。這樣,我們才會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成功。
弟子規讀后感2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本傳統美德培養的守則,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背誦了弟子規。現如今,每年暑假我都會拿出來重新朗讀,而每次都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感受!
讀了《弟子規》后,最使我受到啟發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們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理解了這段話的意思后,我不由得深感內疚:平時爸爸媽媽叫我,我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做事,我也總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
《弟子規》還有這樣的一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幾年前,我奶奶來縣城看病后返回老家。爸爸每個周末都回去看奶奶,而且每次都要住幾天。看到別的小伙伴周末都出去玩,我就哭著給爸爸打電話,不停問他什么時候回來。爸爸說:“乖寶寶要聽話,你需要我,可是奶奶現在更需要我”當時我不明白,現在完全懂了。父母都有老去的'一天,當他們躺在床上不能動了,就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的時候,“烏鴉反哺,羊跪乳”動物都懂的,何況我們人了!
反復朗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團結同學。“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個校園里。班里有的同學家庭條件不好,也有的父母不在身邊在外地工作的,每天上學總會出現丟三落四的,或者缺少必要的文具,我覺得他們更需要愛和幫助。早晨上學時,我常常多帶些口罩,橡皮和筆。爸爸看到總會笑著說,學雷鋒嗎?我說是的。我付出了愛,同時我也收獲了滿滿的愛。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行為準則:“好學多問肯鉆研,勤勞篤行樂奉獻。明禮守法講美德,孝親尊師善待人。”《弟子規》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反復閱讀,定能受益終身!
弟子規讀后感3
《弟子規·千家詩》是一本將《弟子規》與《千家詩》編合在一起的國學書籍,其中包含《弟子規》部分經典語句的解讀分析以及《千家詩》中詩歌的賞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整本書中“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的觀念,為學生制定了行為規范。《千家詩》是明清兩朝帶有啟迪性質的'格律詩選本,所選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包含“七絕、七律、五絕、五律”四卷。
這本書《弟子規》部分對于提升人的品德修養、普及禮儀常識很有幫助,《千家詩》部分則給人以韻律、精神上的審美愉悅。
《千家詩》部分中,有幾首詩讓我隨詩文游覽了四季變換、西湖美景。
如南宋詩僧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首詩寫了詩人駕舟游春的情景。本為春雨,卻以爛漫的“杏花雨”代替,本為春風,卻以柔情的“楊柳風”代替,細雨沾襟、清風拂面的春之美感從詩句中一下了迸發了出來。又如唐末高駢的《山亭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這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首句看似平平無華,仔細品味,卻又不得不停留在“陰濃”二字感嘆詩人的深意。陰濃,不光是樹葉茂盛以至樹蔭濃郁,更給人夏天烈日當空,全被遮擋在樹葉之外的感覺。將波光滟瀲的池塘水面比喻成水晶簾,更因簾動而驟覺微風,聞得一院的花香,夏日雖酷烈,卻因這微風、清香而使人覺得舒爽、心醉。真想前往這千年多前的山亭當中度過苦夏呀!再如宋朝劉翰的《立秋》“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玉屏空,夜空如洗,玉色空明。這秋夜的天空,這皎潔的月光,美如玉色屏風。這秋意何處尋覓?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映著月光,原來就在眼前、身邊。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首南宋林升的《題臨安邸》政治意味或許多過景色描寫,但只一句“山外青山樓外樓”便將西湖的山水樓臺青山疊翠、樓宇繁華的樣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再加上重讀了為人們所熟知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真不禁讓人對西湖心生向往之意。
弟子規讀后感4
《弟子規》這本書是人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圣賢經典,效仿圣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仔細閱讀《弟子規》就會發現從中得到的東西會使我們受益一生。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于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弟子規讀后感5
平常我有很多不足,可我今天讀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這本書教育我要當一個勇敢,聰明,誠實,孝順的人。對照《弟子規》的教育,再想想自己以前的行為,情不自禁的低下頭一陣面紅耳赤,我經常跟父母頂嘴,不聽他們的教導,他們讓我往東,我偏要往西,我沒做到《弟子規》中得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一次,媽媽叫我吃早飯,可我心中有一百個不愿意,所以就隨便應付了一聲馬上到,然后繼續睡覺了。等到我醒來已經是11點30了。我飛奔到客廳,見媽媽已經早早的吃完了早飯等著我起床。我愧疚的低下了頭,盡管臉再紅也沒有用。
還有一次,我上英語補習班晚回家了半個小時,媽媽說我是不是不會背書留了下來?可我沒有一點耐心,站在那的我暴跳如雷,于是,媽媽便去找老師問一下,老師說我英語課文不會背,于是我又火冒三丈,媽媽再一次問老師,可是老師說的還是原話。我只好承認了。后來回想一下,這件事不應該欺騙媽媽,我應該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我真對不起媽媽。
《弟子規》是我啟蒙我好老師,教會我很多,讓我學會了怎么做人。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其中的一個章節,讀過之后使我深有感觸。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教會了我犯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敢于認錯并勇于承擔責任。無心的錯誤,只要肯改錯,錯誤就會慢慢減少,如果知道是錯事,還偏偏去做,或做了錯事去掩飾,那就是罪惡了。
“人不閑,勿事攪……過不規,道兩虧。”教會了我別人不高興的時候或有事在身的時候切莫去打擾他,別人有短處,千萬不要去揭穿,如果無意中知道別人的隱私,或別人把秘密告訴你時,你一定要守口如瓶。平時我在街上經常看到有些小朋友在捉弄或模仿殘疾人走路并嘲笑他們,雖然我沒有加入他們,但也沒去制止;還有的時候在班里,同學們為了一些小事而發生爭執,我身為班長很多時候沒有去勸阻……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后,我為我以前的行為深深地感到羞愧。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人說的話雖然古板,卻都是貨真價實的道理,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尊師愛幼。我一定要遵循古人的教誨,做一個正直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6
炎炎夏日,在陽光的照耀下,我拿著《弟子規》津津有味的讀起來,這本原名《訓蒙文》,它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的,分為七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想要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守信用。
首先是《入則孝》。“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善事父母。心里面要時時刻刻記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全心全意照顧父母。正所謂:“百善孝為先”。父母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聽從他們的教誨。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呑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恭敬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可頂撞父母,使父母生氣,傷心。
其次是《出則悌》教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就是在生活中要順從長上,奉事兄長。“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就是告訴我們: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弟妹妹的要懂事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謹》是指我們行為要謹慎,不可放縱。我們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早晨起床后,務必洗臉,刷牙,漱口使面貌整潔,精神清爽,有一個好的開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保身體健康。要注重服裝儀容清潔,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鞋襪穿整潔,鞋帶應系緊,一切穿著以穩重端莊為宜。
《信》就是誠實守信的意思,是人立身之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有信用的人,古往今來在人世間是沒有多少立身之地的.。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們一生都會有幫助,讓我們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言談舉止。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一孝,悌.禮.仁.忠等。再學習,不但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人。
讀了這本書,我真是受益匪淺啊!并且回想我的品行,我又是羞愧不已。每天父母對我百依百順,我還不滿足,總還埋怨父母。只想貪圖享樂,不思進取,但在讀完這本書后,我立志要做個好學生,好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7
弟子規——我的經典啟蒙老師《弟子規》我國傳統文化的書,是人們的生活規范。
小時候,我很調皮,經常惹禍。媽媽就給我買了一本《弟子規》。這本書講了很多古代名人精彩的小故事,從中引出許多道理,讓我很快就喜歡上了它。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規》中講到:"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不禁讓我想起了那年我還在念幼兒園大班時的一天,媽媽帶我去爬龍山,在下山時不小心摔成右手肘骨折了,媽媽整夜陪著我,在我傷口疼痛的時候,用輕柔的聲音安慰我,在我入睡的時候,她整夜陪在我的身邊,替我蓋被子,按摩傷口。等我睡著的時候,她才小睡一會兒。有一天早上醒來,我看見媽媽臉上掛滿了淚痕,眼里布滿了血絲。不懂事的我當時一點都沒放在心上,現在想起來,感覺十分慚愧,媽媽這樣子,就是因為我“身有傷”所以“貽親憂”啊!我們做子女的應該要體貼父母,盡量不要讓父母操心。
在《弟子規》里,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如何孝敬我們的父母,我想起了漢文帝劉恒親嘗湯藥的感人故事:漢文帝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災年被封為代王。漢文帝對母親非常孝順,從來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得了一場大病,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這可急壞了劉恒,為了母親能早日康復,他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常常是衣帶不解,覺也不睡。有時看到母親睡熟了,才趴在母親的床前打一會兒瞌睡。劉恒親自為母親煎湯藥,每次煎完了,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我想,劉恒是皇帝,還這么孝順父母,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定更把這種美德發揚光大。現在,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用一個個細小的進步,一天天的長大懂事,一次次的優異成績來回報父母,因為我們永遠是父母的牽掛。
《弟子規》,你就象是充滿智慧的長者,不,更象是我領略經典的啟蒙老師,讓我在生活中不斷實踐,在領悟中不斷成長,衷心的謝謝你!有您的陪伴未來一定更美好!
弟子規讀后感8
寒假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首先孝順父母,照顧兄弟姐妹。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你必須有規律、禮貌和信用。當我母親說我做錯了什么時,我總是很不耐煩。現在我知道這是錯誤的。暑假期間,我幫媽媽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掃地,拖地,收拾桌子……弟子讓我成為一個懂事的孩子。
《弟子規》中有這樣一句話:借人物,及時還;借人物,不要吝嗇。書中的解釋是:借別人的東西,要及時歸還。假如別人向你借東西,有的話就開心地借給別人,別小氣。我記得有一次我的水性筆沒墨了,向同桌借。她說:不借!這是我媽媽給我買的,但是很容易寫。恐怕你會壞的`!我很生氣,一節課都不理她。在我的懇求下,媽媽終于給我買了一支水性筆,上面有喜羊羊和美羊羊的彩色圖案。我可以喜歡它,所以我想:如果我的同桌來借錢,我決心不借!哼!誰叫她以前不借給我!機會來了,下午第一節寫作課,我拿出筆,故意慢慢寫,想象著同桌會怎么借錢。但是左等右等不及了,卻覺得身后有人用尺子戳我。回頭一看,原來是郭全。他用懇求的眼神對我說的筆沒墨了,借你一支。我不想借,但他不是同桌,好像應該借。但是我的水性筆這么漂亮,他壞了怎么辦?
這是我要求媽媽買很長時間的。我想向同桌炫耀,但現在我想借給別人。借還是不借?猶豫之下,同桌說:他不會借的。如果我,我就不借了!這時,我發現同桌說的有點對。誰不喜歡一支新筆?我真的不想借。但是,如果你不借給他,難道不像我昨天沒借的那么不舒服嗎?哼!我沒有你那么吝嗇!
想著,我趕緊把筆遞給郭全,還告訴他:要小心使用。他點點頭,感激地說:謝謝!從那以后,不管誰問我借什么,我都會借,因為我意識到借不到東西的時候很難受。通過這件事,我意識到如果別人不借,不要抱怨,也許他們真的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別人問我們借東西,我們必須慷慨地借給他,否則別人會很難過,也許下次我們問別人別人不借給我們。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告訴他,讓他向別人借。就像老師說的:借好還不難。”
弟子規讀后感9
所以這本書是每個人,每個學習圣賢經典,模仿圣賢的人都應該讀的。本書以孝、愛、勤、信為核心,具體列出了孩子或學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學習的行為準則,總結了歷代對童蒙的要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弟子規》中,第一篇文章的內容是入則孝。由此可見,《弟子規》非常重視感恩教育,入則孝有六層含義,都是關于在家與父母相處時的角色規范。聽父母的話,接受教導,照顧父母的日常生活,讓父母感到輕松,不反復無常,不隱藏私人,滿足父母的愿望,不談論條件,父母有錯誤,委婉地說服,為父母服務,葬禮悲傷,禮貌,所有這些都是從感恩這個詞開始的。
滴水之恩,以涌泉相報。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父母呼喚,不要放慢腳步,父母生活,不要懶惰,父母教,必須傾聽,父母責任,必須繼承都告訴我們感謝父母,感謝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讀完這本書后,我以前覺得我對父母很孝順,但我發現我做得不是很好。以弟子規則中的.父母呼喚,不要放慢腳步,父母的生活,不要懶惰為例。這短短的12個字告訴我們,父母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慢回答很長時間。如果父母有事情要解釋,他們應該立即開始做,不要拖延或拒絕懶惰。
在這一點上,我在現實生活中做得很差。有時候爸爸媽媽叫我的名字讓我做事,喊了好幾遍,我才慢慢答應。做事的時候總是慢慢吞咽,父母催了好幾次才加快完成。為此,父母告訴我好幾次,我都不當真。看完這句話,我很慚愧,以后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因為這不僅是對父母的不尊重,也是對父母不感恩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感恩的故事。玉樹地震期間,當救援人員從廢墟中救出一個被困12小時的小女孩時,小女孩對救援人員說的第一句話是:謝謝你打擾你。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小女孩在生死存亡的時候,還有一顆感恩的心,真讓我們佩服!花瓣在空中盤旋,譜寫了一首感恩的運動,那就是花朵對滋養大地的感激之情;馬在麥綠草原上奔馳,伸展著一幅動人的畫面,這是馬對飼養草原的感激之情。讀完《弟子規》后,感恩之心扎根于我的心中。讓我們學會在生活中感恩。我們應該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從言行到行動,在快樂的成長中有一顆感恩的心!
弟子規讀后感10
《弟子規》這本書是人們的生活規范,依據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仔細閱讀《弟子規》就會發現從中得到的東西會使我們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它還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整潔,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信”即誠信待人,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另外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看見他人的優點,要立刻想到學習,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最后是“余力學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值得我們全心全力去研讀,讀書的時候還要不恥下問,要溫故知新,如此才能讀好書并從中取得最大收益。
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有時,父母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的父母。
墾利縣董集鎮官莊聯小四年級秦夢璐
弟子規讀后感11
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圣賢書,我領悟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這本書是圣人李毓秀所寫。本書一章雖只有短短八句話—二十四個字,卻蘊藏著無尚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總敘中的一段:首孝悌,次謹信。它告訴我,做人應該做到孝敬父母、敬重師長;其次要做到誠信待人。這句話簡單易懂,但又有少人真正的領悟,實踐呢?
一次,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遇見了一對母女在爭執著什么,女兒看上去不以為然的樣子。當路過她們身邊時,我聽到了她們爭執的內容,女兒說:“哼,你不配當媽媽,連一部好的手機都不給我買,你知道別人用什么嗎?用蘋果(手機)!而我用小靈通……”很明顯是為了換一部新手機才跟母親吵架的。看到此情景我很是心寒,因為這位姐姐并沒有按照古人所說的“首孝悌”去做,作為炎黃子孫,竟然做出如此不孝之舉,怎能不感到恥辱?此刻,我想對那位姐姐說:父母辛辛苦苦地將你養大,并默默地付出,可你卻對母親這么大言不慚。若你還能問心無愧,不知羞恥,那只會讓你身邊的人感到可悲,可笑!當讀到“次謹信”時,我也回憶起曾在幼兒園發生的事。當時,我忘記帶鉛筆了,就向同桌借了一支,說是第二天還給她。第二天,一來到幼兒園就開始翻書包,想趕緊把筆還給她,可是找了半天,連個影子都沒出現。那時,我突然想到昨天放學回家時似乎把她的筆弄掉了!我心頭一緊,看到這空蕩蕩的書包里,一支筆都沒有。但我卻暗自慶幸她記性不好,因為一般這些小事她都記不清。她來到班級了,我假裝在若無其事地看書,她果然忘了那件事。那幾年,這件事像一塊大石頭壓著我喘不過氣,原來這就是說謊后的滋味。從那件事發生后,我就下決心,以誠待人,不可以再對他人說謊;而在那以后,我做到了實事求是,以誠相待他人,真的快活多了。
《弟子規》是我無聲的老師,它教會了我如何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將遵循《弟子規》之訓,伴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會將它教導我的一字一句都刻骨銘心,運用到以后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時時刻刻警惕著自己。
弟子規讀后感12
如何做人?怎樣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可見,做人不是個小問題,而是大問題,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最近學習了《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不曾終絕而綿延五千多年的。中國自古就重視兒童的早期啟蒙教育,在眾多的啟蒙教材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唐詩》等文字簡練、合轍押韻、內容豐富,讀起來瑯瑯上口,對孩子語言能力的.開發和良好品質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義。
《弟子規》,先后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范。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
第一章,就是“入則孝”顧名思義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最根本是從一個孝字開始的,懂得了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才會知道回饋、報答。也會對所有付出的人,對這個社會有所感知,有所理解,不是想當然的說:這是他們應該做的。進而我們也會有所付出,才會之恩圖報。而回饋報答父母的方式并不是只是對他們好那么簡單而已……第二章“出則涕”則告訴我們,兄弟姐妹之間交往的方式;第三章“謹”讓我們學會如何修身養性,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具備良好品質的人;第四章“信”讓我們學會做一個講誠信的人;第五章“泛愛眾”這一章則教育我們要先尊重他人,愛社會,愛集體,愛他人,這樣的人一定會收到他人的愛戴與尊重;第六章“親仁”,這一章雖短,但它也深刻的教育我們學會“仁!”; 最后一章為“余力學文”,這一章則是讓我們懂得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對的。
這短短的360句話,1080個字。道出了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子女應該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讓我們在學習這圣賢的話語時,學會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13
《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我們正是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敘,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們達到的準則,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學習,如何講究文明和禮貌。
“入則孝”告訴我們在家中要聽從父母,愛親人。親人有病,要耐心細致地照顧他們,不與父母爭吵。這讓我們在家中與父母之間更加和睦、溫馨。“出則悌”告訴我們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樣,為人謙虛,見長輩要讓道,這使我們在外出時有“風度”、“彬彬有禮”。“謹”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處處留心,小事上也可以體現你的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使別人眼中的我們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謙謙君子。“信”告訴我們要時時講誠信,“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要直言不諱,不要喜怒無常。“泛愛眾”告訴我們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厭舊,要愛每一個人,要心胸寬廣。“親仁”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不要勾心斗角,這就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親密無間。“余力學文”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它告訴我們聽講時要認真,學習時要努力,寫作時心態要端正,要心無旁物。但這一章中說的“非圣書,屏勿視”我不能認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難免使人知識面過于狹窄,失去讀書的樂趣。
弟子規用平實的語言講了很多大道理,讓今天的我們深受啟發。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后感14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優秀的民族之一,有著悠久而光輝的文明歷程。自古以來傳統文化就是一本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科全書。
在我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就發了一本漂亮而精致的書——《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寫成的。開始時,我只是隨隨便便地讀一下,但是,在每日的經典誦讀中,我漸漸發現文中內容雖短小,但展示的是千年文明的先賢風范,一個個小故事生動演繹著小學生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并且我還發現原來身邊就有這樣良好品質的人。
記得一個星期天,我去奶奶家玩。到了奶奶家,我飛快地向奶奶打個招呼,就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邊啃面包邊看電視,一不小心手上的面包突然掉到地上,我看了看,撿起面包,飛快地跑向垃圾桶,正準備往里扔的時候,奶奶連忙按住我的手,說:“文聞,這并不臟,只要吹一吹,就可以吃了。”說完,奶奶就把面包遞給了我。我什么話也沒說,只是嫌棄地看了面包一眼,再也沒有吃。
開始吃飯了,我像廚房奔去,這時,爸爸叫住了我,說:“吃飯前要洗手,不然會生病的!”盡管我恨不得快些吃到飯,但我還是更怕生病。于是,我連忙跑到水龍頭旁。就在我正要開水龍頭時,奶奶又連忙叫住我,說:“水盆里有水呢,不要開水龍頭!”我聽了心里怒氣沖沖地想:這根本就是不讓我用水龍頭里的水呀,真是個小氣的奶奶!”爸爸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我拉到一旁,對我說:“這并不是奶奶小氣,而是奶奶很節省。再說那面包還可以吃呀,水盆里的水不是和水龍頭里的水一樣嗎……總之你是誤會奶奶了!”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弟子規》中的話語忽然浮現在我腦海,對飲食不挑剔,知道自己過錯就欣然接受,那么正直誠實的`人不越來越喜歡和我們親近。《生活儉樸的堯》這則故事里,堯用土碗盛著野菜湯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談天下事,各部落首領再也不講排場了。今天,爸爸、奶奶不正用他們的言行告訴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
我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鼓起勇氣,站在奶奶面前,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應該誤會您。”
傳承中華文化,守護精神家園。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并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在綿延萬里的文化之河上泛起一葉文化扁舟。
弟子規讀后感15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 喪三年 居處變 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里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陽光灑在公路上,公車緩緩的靠站停下。被華麗的服飾裹著的人們,手上大包小包的簇擁上車。可憐的.小妹妹卻被擠得離車門一點一點遠去,最后終于上了車,一個阿姨讓了座埋頭走了。接踵而來的大叔,滿臉躺著汗水,略喘息著。行李沒有空位放,無奈的一聲輕嘆。抱著孩子的媽媽靠著座位,身體伴隨車的慣性傾斜著,然而抱著孩子的雙手姿勢還保持著,寶寶依舊在手中靜靜的睡著。車門正要關閉,最后上來的是那位可憐的老奶奶,佝僂的身體,伸出一只干癟了的手拍著車門。門始終再次打開,老奶奶只好站在靠前門的階梯處。端詳了一下雙鬢,一直凝視著玻璃外面的世界。
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讀完《弟子規》,我以為當日的兒童最需要奠基的為人處世之本,敦厚純良之性,其原因有一:一是由于改革開放浪潮的涌入,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接受西方國家的思潮,造成國人的榮辱觀、善惡觀、自我意識判斷等觀念的混亂,一時之間,以任性為個性,以無情為瀟灑,以刁蠻為可愛,形成了一個不良的社會環境,不利于青少年兒童的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二是獨生子女現象導致家庭對兒童的期望過高、溺愛有加,幾乎達到“眾星拱月”的地步,這同樣不利于兒童文明習慣的形成。三是影視作品對文明禮儀缺失的漠視,鏡頭里充斥了兒童大呼小叫、哭鬧糾纏的情景,耳畔也充滿了成年男女臉紅脖子粗的罵街叫陣場面。我想,韓劇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廣受青睞,大概也與其傳統文化有關吧。因為韓劇的情景畫面總是令人感到溫馨:鞠躬問候,彬彬有禮,進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風。當今社會,倡導國民素質的提高,當從小處著眼,從小兒著手。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03-21
《弟子規》讀后感01-24
弟子規優秀讀后感11-10
解讀弟子規心得09-21
弟子規入則孝讀后感11-04
《弟子規》讀后感集合(15篇)01-10
讀《弟子規》有感09-20
《弟子規》讀書心得(必備)09-05
讀《弟子規則》有感08-07
弟子規學習心得集錦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