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書心得體會(通用3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心得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心得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孟子》讀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獲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來要做的,是救他國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問題,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過程。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實際上戰國時期也是如此,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都是為了土地、人口的爭奪,說統一天下在當時并不實際,只有到戰國后期,在秦國強的國勢下,其它諸侯國摧枯拉朽,統一天下才成為一個目標。孟子說的王天下,其實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義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獲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國,必出于義,義,在孟子看來也就是民意,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說孟子言必稱堯舜,其實并不完全,其更多說到的是商湯和周文王,其中說到商湯更詳細。如對于王天下,商湯實際上就是孟子經常提到的君王榜樣,商湯的征伐就是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沒有先來解救自己,可見這種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來幫助自己解脫困厄。因此,當“義師”到來的時候“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征戰必勢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彰顯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來警戒君王。雖然孟子終其一生沒有實現理想,但其對于民心的重視及其對于仁政的闡釋對后世無論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都有著較大的影響。
。ㄒ唬┏种攫B氣
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義"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志士仁人應該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這點說,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與道德意識對立起來,這也是片面的。
。ǘ┥钤熳缘
孟子強調學習、修身的關鍵在于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云亦云,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三)專心有恒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說:"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兩個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于其智力差異,而是由于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原則。
孟子主張專心致志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山間小道經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他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有所作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水,就停止挖掘,結果等于沒挖,這說明有為者必須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功虧一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態度,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長。都是反復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恒。
。ㄋ模┙桃喽嘈g
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專心有恒,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于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及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足以成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種教導之法。總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異。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后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懊献永^孔子之后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后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边@里他把無后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這就很值得我們回味了。很多同志說,為了父母去結婚。如果為了父母去欺騙一位異性而結婚,當然也就是“陷親不義”了,無后問題沒解決,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3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后來,我發現家里實在是沒有什么書了,只能讀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譯文和注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后,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注釋,最后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后原文,再注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4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蔽翌D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泵献诱J為,說話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為這個事情煩惱,因為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常像圣經里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我們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諾,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圣經上的教導嗎?圣經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著,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圣經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著是為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么做,求神的憐憫我,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5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說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所..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說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說白了聞名不如見面,今日,我也榮幸讀來到這本能反應使我們終生獲益的書。
有關教大家怎樣做人的書讀了的很少,但也涉足過一些,例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一件事危害較為大。這本書關鍵寫了春秋戰國時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學家孔子身旁產生的一些小故事,我讀后獲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幾個小故事深深記在我的腦海中里,在其中有一個故事稱為《師友之道》。這個故事關鍵講的是交朋友要保證“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孟子說過“父子倆有親,臣子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盆友有愿”,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解決人際交往的基礎規律,為政冶應以身作則,以身作則,才可以保持社會發展的`平穩和人際交往的和睦。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蔽腋鶕x《孟子》這本書,使我真實的明白了人生道理。我喜歡這本書,我不想忘掉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6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說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余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仿佛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升華......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總不自覺得聯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處,在心底對自己進行審判。比如《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三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就是說“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痹囅,當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以暴力的溝通方式迫使學生糾正錯誤,合適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顯而易見的.效果,于是自己滿意了,覺已經糾正了他們的錯誤,達到了育人的效果,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訓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懼怕你的威勢,不得不暫時改變而已,于長久何益?
師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悅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悅之。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心聲!白勇罚烁嬷杂羞^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賢圣人,他們的賢德在于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聽到善言,就拜謝。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多溝通,多調研,對自己的錯誤不回避,對善處,不驕傲,還愁走不進孩子心中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么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7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后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孟子繼孔子之后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彼踔猎O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后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边@里他把無后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這就很值得我們回味了。很多同志說,為了父母去結婚。如果為了父母去欺騙一位異性而結婚,當然也就是“陷親不義”了,無后問題沒解決,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8
初次接觸《孟子》是在初中之時,當時并沒有多大感覺,只是把節選文段當作課文去學習。但是,當我在接到集團下發的《孟子》并讀了幾遍后,發覺這本書蘊含著很深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此對之愛不釋手。
尤其是讀完《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我感觸良多。對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結合當今社會,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曾經懷疑過“付出跟收獲成正比”這句話,因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這樣的經典句子,但現在的我更傾向于前一句。很簡單的例子,就拿賺錢來說,一部分人在同一時間內會比另一部分人賺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賺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許會抱怨,也許會嫉妒,也許會羨慕。但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比我們賺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們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許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心理上的,往往處在相近或一個級別上的'人就會因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種心態不自然的產生了扭曲了的心理,這也許是社會復雜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潛意識里都渴望被別人重視,但只是有時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而當別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時,也就會很自然的產生了所謂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喜歡鋒芒畢露,永遠隱藏的也好,鋒芒畢露的也罷,只是還有一種偽裝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改變不了就適應它,正如《孟子》所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9
文學是比鳥兒飛得還遙遠的夢想;比花兒開得還美的情感;比珍珠瑪瑙還要珍貴的財富;比星星還要亮的智慧,是我們一輩子難忘的信念。
——題記
暑假里趁著有大把時間,我讀了一本《儒林外史》,讓我受益匪淺。
《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小說作者吳敬梓生于清代雍、乾兩朝。當時,清王朝已經由盛轉衰,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政治、經濟已達到矛盾尖銳程度。作者雖生于“科第仕宦多顯著”之家,但由于作者的不善理財而敗落。作者于是懷著“逝將去汝”的忿懣心情過起了貧窮生活。在此期間,其廣泛接觸社會中低下層人民生活,飽經生活艱辛,從而通過創作來對社會進行抨擊、諷刺。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如王冕、周進、范進、嚴監生、蕭云仙等……
先儒們總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從而到老都在那里背“四書五經,之乎者也”等,塑造了一個個死讀書、讀死書的典范?傻筋^來,兩鬢斑白卻未曾考取功名。這真是可笑。在笑古人同時,我也想到了自己平日里背誦政治、歷史書的情形。以此為戒,我以后背誦政治、歷史書時再也不能像古人一樣死背書、書背死了,要不我不就是笑自個兒了?
《儒林外史》這本書就像是一面鏡子,既照出來古人的愚昧可笑,也照出了現代大眾的'可笑行徑。電視、新聞、媒體時有報道社會上一些可惡行徑——把父母拋棄、扶摔倒的老太太起來被誣賴……現代的人啊!當你們在為古人愚昧行徑發笑之時,也請你想一想有沒有做古人一樣的蠢事。請別人讓古人笑你!
文學是人生照明的燈,提著它,照亮前進的道路;文學是一對翅膀,插上它,讓你越飛越高;文學是美味的佳肴,吃了它,讓它為你充饑;文學是……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0
王立群讀《孟子》,沒有介紹《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離主題,得出“強勢人格”的結論,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著,列舉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時代的坎坷,外表上,王先生通過舉例,說明“強勢人格”的結論,給我的初步感覺,王先生是脫離了主題,偏離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來晚上作夢的時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實,我看王先生演講讀《孟子》的時候,用了“曲筆”的手法。之所以這樣說,我有我的理由: 其實,王先生想通過年少時代的坎坷,比照國家當時的不仁政。當時,讓一個初中學生在深夜干一種拉車的重體力勞動,是曲折的表現當時國家的“不仁”。也給我們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國學開始興旺了,但這樣的潮流,才剛剛開始,從于丹開講國學,到現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講諸子百家,很是熱鬧,但是真正敢于講《孟子》的仁政,時機還不十分成熟。換言之,還不適合在如今xx年夏天講仁政這個題目。起碼講仁政這個題目,不能夠用直筆。但是講孟子,你又不得不說仁政,怎么辦呢?講仁政的話,你舉例說明,難免舉例用到當代的例子,誰有勇氣直接批判當代呢?恐怕是沒有的',如果孟子那種咄咄逼人的口氣批判時弊,恐怕可能招徠不必要的麻煩。正是這樣的擔憂,講仁政的時機沒有成熟。
王立群學習了《史記》,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還有“曲筆”的做法。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筆”,十分隱蔽十分巧妙的說明了非仁政帶來的后果,反方面說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張,一般讀者,是可以對付過去的,深層的說,也對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難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講壇》開始講《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無論曲筆直筆,都應該喝彩。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1
最近幾天有些浮躁,感覺心神不寧;蛟S是過年前巨大的能量場感染了我,或許是自己太過于敏感,身體的疲憊不覺涌上來。今天發現,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閱讀,身體鍛煉,整理,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會有惰性,會有情緒,會喜歡“吃喝玩樂”一切不動腦的東西,這也是天性使然。
閱讀《孟子》,這段時間是看不下去的,歸結原因是心緒不寧,工作了的我特別容易受到周圍能量場的影響,這兩天一直都在購置年貨,也是受大環境的影響。
現在發現,讀《孟子》實際上是在吸收來自國學文化的高頻能量,《孟子》,久石讓的音樂,優人神鼓的.《托缽僧》,這些都是很純粹的能量,每天站樁,每天聽音樂,每天閱讀,每天做這一件件小事來改善自己生命的狀態,這些都是養人的寶物。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時間和他們相處,去感受他們一點一滴。今天站樁的時候對他有了更深層次的鏈接,我感覺到腹部的氣在一點點往下沉,優人神鼓的音樂不斷進入我的身體,我通過身體不斷抖動將身體的負能量和情緒排泄出去,完成了整個能量的循環。
閱讀《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對世人的仁愛和精神境界。一個人的言語是他思想最直接的體現,我感受到這位智慧的老人對世間的仁愛。
閱讀《孟子》,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在人世間為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屏障,讓那些濁氣遠離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護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東西,這也讓我受了很多傷害。
現在我漸漸地為自己的內心構筑一個帳篷,好好保護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齊家。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2
坦白地講,一直沒有讀過孟子及其作品,因為本人喜歡道家,尤其是莊子,F在拜讀過這本書,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樣都為我們留下了非常燦爛的文化,他們和諸子一道形成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體系。
作為“亞圣〞的孟子對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久,我們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概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鳳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早已穿越了千年的歲月,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輝。
在談及學習時,有一點叫做“尚友〞。怎樣跟古人交朋友吟詠他們的詩,閱讀他們的書,同時還要討論他們在當時的所作所為。比方,大家喜歡讀歷史、傳記方面的書,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與作風,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樣。孟子·滕文公上中說“有為者亦假設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這種方式獲得了成長。
在談及教育時,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恒,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于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再來看看孟子對“人格〞的.看法吧。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認為人格的重要遠遠高于財富、權力、地位,孟子還主張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怎樣產生“浩然之氣〞那就是:一要持志養氣,堅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動心忍性〞,有意識地在逆境中磨礪意志;三要“存心養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做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自古以來鼓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3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兜茏右帯返取5@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皶凶杂悬S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蔽彝ㄟ^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4
暑假期間,我讀了《孟子》一書,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古人對生活的理解。
《孟子》告訴我們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說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蔽覍λ睦斫馐牵喝松,敢于選擇,才有機會。
在選擇機會的那一瞬間,不同的決斷,就會有天壤之別的結果。
就拿自然界的植物來說。新疆的白楊,果斷的選擇了荒土,保衛家園,它失去了婆娑的`姿態,卻換來了筆直的干。它成了人類的保衛者,正直,質樸的象征。永遠屹立在人們心中。沙漠里生長的仙人球,它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中,可它能夠茁壯成長,點綴荒涼的沙漠,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變得更加美麗。
不僅是植物,動物也是如此。鳥兒關在籠子里,盤子里裝滿了新鮮的鳥食,而鳥兒卻放棄了這一切,站中籠口,張開了有點笨拙的翅膀,堅定的選擇了藍天與自由。
連那些動、植物都能做到的事,難道人類做不到嗎?做得到,因為世間萬物給予我們是同等的機會,在機會面前,需要作出正確的選擇。那選擇瞬間,會成為生命的起點,成功的關鍵。鳥兒因選擇藍天而自由,白楊因選擇荒土而得到稱贊,仙人球因選擇沙漠而輝煌。
在生活中,種種機會等待我們去選擇,我們要敢于選擇機會,去尋求最艱苦的環境。讓生命能夠在困難的環境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才能夠完善自己。選擇困厄的環境,善于去點綴,終究是快樂的。
我愿成為仙人球、白楊,更愿做那只展翅翱翔藍天的勇敢的鳥兒。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5
在讀《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知道母子很會教育孩子,對孟子卻知道的甚少。后來通過誦讀《孟子》,才發現孟子的高明之處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張“仁政”,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的戰亂時代,孟子重視普通百姓的生存權利,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張。他認為先使人民有產業,然后再以“禮儀”來教導人民。要實現仁政,重要的是王權能夠以仁治國。以仁愛之心施政,才是仁政,這樣才能使民眾歸附,也就擁有了天下。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的理想社會。
孟子認為“性本善”,孟子主張人對自身良知的發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薄爸链笾羷偂薄叭c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很形象的.表現出了內心充實,道德完滿的精神狀態。也只有不斷地完善,當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常用孟子的這段話來激勵自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讀這鏗鏘有力的警句都讓我頭腦清醒,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感謝古圣先賢的智慧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總之,通過誦讀《孟子》我收獲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經典不厭不回讀,每讀一遍就會增加一分對《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讀《孟子》,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學習。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6
對于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這兩個問題,古今學者、文豪、哲學家皆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孟子與他的思想便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顆閃亮的金星。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的心理都是喜歡安樂,厭惡憂患的,孟子的這個觀點,乍聽之下,似乎很違反常理。然而,仔細想想,卻很有道理。因為只有在憂患的時刻,人們才會提高警惕,勵精圖治,最后獲得了生存與發展的機會。反之,在安樂的'環境中,人們很容易放松自己,麻痹大意,結果卻招致了失敗與死亡的厄運。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于孟子的觀點,急功近利的人也許不容易體會,而加以反對。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孟子說的的確包含真理。個人或團體乃至于國家,能夠遵循道義來行事,也許短期里會遇到一定困難,但是長期堅持下去,一定可以獲得他人的理解與贊賞,獲得多方面的幫助,最后道路越走越寬。反之,違反道義而行事,也許短期內可以獲得一些利益,但是長期下來,他人看清了你的面目之后,必將疏遠乃至于杯葛你,最后落得個眾叛親離,道路越走越窄。
由這篇文章,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孟子的辯風。我們在教育學生時,只要堅定自己的立場,找準對方荒謬言論中一絲有點正確感的內容,將其大而化之,引入到教師的立場上來,使其在無話可說的狀態下,再由我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學生的缺點,辨證施治,以取得教育的效果。還要說一句的是,對于那些問題學生,不要覺得無藥可救。因為,在孟夫子的教育理論里,“好貨好色”都可以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去教育,我們為什么不能大度一些呢?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7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對于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并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托。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于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于孟子,我們并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為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云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局限于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8
論語和孟子都偏向于關心社會政治,孔子的論語一致強調德,君子不器。出發點是修己,終點是治國。尊卑有序與禮,這個思想可以促進社會穩定,保持社會現有秩序,所有從古至今王權都在利用這個。
孟子的文章讀完很有酣暢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運用排比,氣勢恢宏,說理性強。孟子文章主要還是以仁政思想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識很強,他喜歡以五百年應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歡為先時代的圣人先賢辯護,為舜辯護的篇章最多。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簡單,其目的也是為了喚醒我們的善心,探索自己、反思自己并發現自己,盡力行善。但是既然每個人都有善心為何還有那么多因人不善而造成的悲劇?孟子也回答了這個問題,人之所以不善,并不是天生導致的,而是受環境影響,被外界污染。即由于環境影響了他們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者”——才會變成這樣的。但是外界是沒有善惡之分的,那么人的后天的“惡”的根源到底是哪里呢?因為孟子沒有繼續論證惡的根源,然而惡又是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否認惡在人性中的存在。
中國人生活中的行為準則,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時期的諸子思想。華夏子孫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兩千年,鮮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無根之水,也是有來源的,主要來自上古和孔子之說!叭收邿o敵”“民心所向”“不虞之譽,求全之毀”這些日常俗語皆出自孟子,感覺孟子比孔子更灑脫,更性情一點,他不僅喜愛辯論,還擅長辯論!靶陨普摗笔敲献拥摹叭收睂W說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樣,奔波游說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償所愿,晚年著書。
他的學說認為人心本善,是環境的影響使人逐漸喪失本性,所以十分強調心性的涵養。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19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0
前幾天,我們學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時,好天氣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團結。所以攻心為上,招攬民心。
孟子是儒家學派大師,名軻,字子輿,人稱“亞圣”,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張施仁政,講王道。三國時期的劉備就做到了這一點,打仗時,所到之處毫發無傷,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稱帝,就連臨死時還念念不忘“惟賢惟德,能服于人”,說明劉備是個仁政的好主公!睹献印肥怯擅献蛹捌涞茏尤f章、公孫丑等共同編撰完成的,全書效仿論語采用的對話體的論文形式,記述孟子與諸弟子的“疑難答問”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體現了孟子的思想學說,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睹献印钒l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孟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中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中,有著孟子的影子。
現在,我們也要學會寬容用寬容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這應該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與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與人為敵,擴充人緣,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1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位良師益友。
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拔彝ㄟ^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2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ⅰ笆枪拭骶泼裰a,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薄ⅰ白鹳t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薄ⅰ叭收邜廴,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薄ⅰ暗锰煜掠械溃旱闷涿瘢沟锰煜乱。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3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U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
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
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
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
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4
“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是《孟子》中《滕文公(下)》篇里的一句話。是孟子同滕文公對話講仁道時所論述的一個觀點。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矣’。”百姓的基本情況是,有固定職業的人才能安分守己,沒有固定職業的人就不能安分守己。如果不能安分守己,就放蕩不羈,胡作非為,什么事情都能做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再去懲罰他們,這是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君在位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情呢?所以仁愛賢明的君主一定要謹慎從事,節省開支,尊重百姓,對社會取之有度,不能貪財。陽虎說過:‘要財富就不能仁愛,要仁愛就發不了財’。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針對百姓,二是針對君王及統治階層。針對百姓是講要有自己的事業,有固定的收入,愛崗敬業,生財有道。如果沒有固定的職業與收入,則形同市井游民,無業盲流的無道德、無操守、無底線之人,邪惡異端之事往往發生在這類人身上,這是社會的'悲哀,也是統治者的無能。僅僅懲罰而不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不是賢明的君王所為,也不是有道的王國;針對君王及統治階層而言,是告誡他們要體諒民生,體察民情,鼓勵有恒產者置業生產,服務社會,引導無恒產者樹立正確的財富觀,不要好逸惡勞,要勤勞致富,安居樂業。同時統治者不要對民眾索取無度,要多聽取老百姓意見,傾聽民間疾苦,做一個廉潔清明的人。魯國大夫陽虎曾說過:‘想發財就不能有仁愛,想仁愛就不要想發財’。類似今天我們說的當干部別想發財,想發財別來當干部。這體現了孟子的仁政、仁道的思想,于我們當下很有借鑒意義。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5
這個寒假,我看了《孟子》這本書,對孟子其人其書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軻,從師于子思,后來,他授經講學,帶領弟子周游列國。晚年與幾個學生一起著書《孟子》。他是繼孔子之后儒學思想的一代尊師,被后人稱為“亞圣”。《孟子》這部書大多在寫孟子向各國諸侯極力推薦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個人品德修養方面,它繼承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并加以闡述和發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在家,家之本在深!笨梢娞煜碌幕A在于國家,國家的'基礎是每一個家庭,而家庭的基礎是每一個組成家庭的成員本身,可見只要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這個家庭就會變得幸福美滿,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的話,這個國家必定繁榮昌盛,若是每個國家都繁榮昌盛的話,天下就太平了。所以,只要每個人都做好份內的事,世界就變得美好了。
社會如此,學校亦如此。如果一個班內的每個學生都認真學習,那么這個班就會變成尖子班,如果每個班都這樣,那么這所學校就是名校了。但這還是得靠每個人的努力,只要每個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那么這個集體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啟發,以后,我要好好研讀《孟子》,讓它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
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謝謝你們!
進入弘毅厚謙書院是為了讀圣書,受圣賢教育教誨。我現在已經背了五萬多字了!而進文禮書院需要二十萬中文和十萬英文才能進文禮書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進入文禮書院的目標去努力。爸爸告訴我圣賢教育可以幫助我一生。爸爸還要求我把佛經一起背,爸爸還想最終把我送去當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實也很喜歡讀這些圣書,爸爸告訴我,我先要打好基礎,以后要去文禮書院或去孔子學堂深造。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6
讀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學而又仁愛的偉大胸襟所折服。以前就知道我們的古人很厲害,但是他卻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還要高出很多,F在讓我來談談讀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關于國家發展這一問題的。也希望你可以從孟子身上學到i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識和精神。
一直很喜歡孟子的一段話:“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彼拇蟾乓馑际钦f,因為老百姓快樂而感到快樂的(統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因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感到憂愁的(統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憂愁而憂愁。因為天下人的快樂而快樂,也因為天下人的憂慮而憂慮,如果能做到這樣卻不能稱王天下的.(統治者),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孟子能說會道,輕易地讓王們陷入它設下的圈套。
齊宣王喜歡音樂,孟子就說齊國可以治理好了。但他這樣說是有條件的,就是要與民同樂。我以為孟子的這個與民同樂只不過是和統治階級說說而已,怎么能夠真正的實現呢?即使實現也只是短暫的,這就要看統治階級的心情了。如果他們樂意,老百姓便可以得到一些好處,如果他們不樂意,老百姓便一點好處也得不到。
雖然孟子的與民同樂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其真正的意義就是他所提倡的“仁政”即“王道”,說白了就是專制。更讓人氣憤的是像孟子這樣的大人物,有時居然把天下的治亂興衰說成是上天的意志決定的。他說:“我之不遇魯侯,天也!彼倪@種“上天意志”不知毒害了多少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即使現在有些人還把自己的命運說成是天意。我認為在專制社會里,個人的命運掌握在專制的社會體系當中,小人當道,君子悲矣。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瑯瑯上口的《三字經》,作為每一代華夏子民的啟蒙讀物,不知浸潤了中華文化多少年,可你們又是否知道?這連牙牙學語的孩子都能誦上幾句的質樸文章,卻隱藏著一位大思想家的思想精華,而這位大思想家,正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孟子。
同是貴族,比不得孔子,貴族落魄的現在進行時,孟子儼然定過去完成時了。他少年家貧,由寡母撫養成人。《三字經》中也有記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是這樣嚴苛的教育,讓孟子成為后來的一代大家。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想孟子也不能免懷,但他又是不同的.。他在由家貧而導致的現實的性格中,還蕰藏了那么一絲讓人動容的天真。
開頭我們講《三字經》,說它里面有孟子的思想精華,指的便是他的“性善論”,而我說孟子天真,就是從“性善論”中發現的,為什么呢?我們來細究一下,“性善論”中強調,人性是本善的,只不過有時人們處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義標準,所以要用品德修養來進行約束。而問題就出在這。不是我思想黑暗,試問現在誰能說用品德修養就能使壞人變好,好人更好。如果真那樣,還要警察干什么?而現在都是這樣,更遑論那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國時代了,今晚想著擴充領土,士大夫們想著爭權奪利,就連普通人,也醉心于那蠅營小利無法自拔,談品德,談修養,那真的是個笑話,怎能不讓人感嘆孟子的天真呢?
可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正是由于他的天真,才突出了的良善,才彰顯了它的美好,才能使它成為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在歷史長河一遍遍的洗刷中,獲得后人的敬拜與推崇。
因為只有他,談及“亦有仁而已矣”,只有他,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只有他,才能護佑心中的良善之光并天真的相信別人也能做到。
突然想起一句話,用來昭明孟子之志到正好:
雖千萬人,吾亦往矣!
迷茫,就是才華配不上夢想。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8
有一位圣人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品行高尚的人談話!笔茄,書給人們開啟知識的大門;書給人們鋪好前進的道路;書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美好的記憶,書是我們進步的階梯。假期里,我讀到了一部經典的著作,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介紹這部紅色書籍《紅日》,它堪稱我們中國軍事文學創作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的書籍。
《紅日》講述的是我軍與蔣介石匪軍300萬軍隊的誅死搏斗,最終,我軍成功得殲滅了強敵—王牌軍74師,孟良崮山頭終于恢復了以往的平靜。這段不朽的歷史將會永遠記在我們心中,這本書把每個人每件事都描述得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字里行間里流露出戰士們對敵人的無比憎恨之情。
這本書一共分為十六個章節,其中我最記憶猶新的是第七章節,它講述的是我軍與敵軍36師的戰爭,這次站役被稱為“萊蕪之站”。這場戰役是本書中描寫得最激烈的一部分,英勇善戰的革命戰士們將敵人的營地一步步地攻破,敵方殘兵敗將統統殲滅,給予敵人最沉重的.打擊。我方戰士們作戰勇猛,但損失也很慘重,他們擁有著舍生忘死,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最終,敵軍五六萬人被我軍俘虜,有八萬多人被我軍殲滅,并活捉了師長李仙洲,迎得了戰爭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一個多么響亮的名字,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她永遠是我們中國人最堅強的后盾?戳诉@本書,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好好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它是偉大的共產黨員出生入死換來的,流了那么的血,犧牲了那么多的生命,我們應當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面臨更多的挑戰,作為接班人的我們,更應該勤奮學習,樹立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我們的肩上扛著新中國的偉大使命,我們不能辜負了前輩們對我們的期望,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29
《孟子》是我國思想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讓我體會頗多。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仁義,字里行間無不體現出孟子對“仁”的重視。在第一章第一節,孟子初會梁惠王時,對王“曰利”的行為進行了批判,強調了“仁”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痹诘诙潱覀儽阏J識了周文王這個人物。他就是以“仁”來行王政的典范。《孟子》書中多次提到這位偉大的君主。他建臺子,挖水池,老百姓都很樂意幫忙,在文王說不著急時,竟還愈加賣力,還將臺稱為“靈臺”,將池稱為“靈沼”。麋鹿魚鱉都可以在其中快樂地生活。各國老百姓都愿意成為文王的子民,在其治理下過上幸福的生活;面對蠻橫無理的昆夷,文王還可以放下架子,做到有禮有節,不跟他們一般見識……所以,他深得民心,成為百姓“引領而望之”的君主。這才會有后來孟子的一句“仁者無敵,王請勿疑”,這就是仁德的.魅力,有仁則王。
“仁”的力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不論何時何地,得民心者得天下,為民謀利的君主和官員,永遠受到老百姓的擁護。漢文帝在位時,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采取了“薄稅斂”、“省刑法”、“以德服人”等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力日益強盛,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焦裕祿為蘭考群眾的利益鞠躬盡瘁、積勞成疾,去世后成為官員們學習的優秀楷模,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眾……
“仁者愛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僅是為政者,我們每個人都要將孟子主張的仁義藏于心間,處處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以仁處事,這個社會才會和諧美好。孟子的仁義主張在當時雖不得賞識,但是卻能夠經受漫長歲月的考驗,我們現代人應深刻領悟,將其發揚光大。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30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譯文(前兩段):孟子說:“充分利用心靈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無論短命還是長壽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說:“一切都是命運,順應它就承受正常的命運。所以知道天命的人不站在危險的墻下。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運!毙牡茫寒斠粋人出生,上帝并沒有決定他是貧是富,是出人頭地還是平凡。
更不會少給你某樣或少給別人某樣。他是公平的。即便是他給你關了一扇門,卻一定會為你開一扇窗。但是以后的生命之路的好與壞,就要靠自己來決定了。你付出的越多,回報也就越多;努力越多,收獲也就越多;學習的越多,知識也就越多……也許你現在還沒有看到成效,但在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知道,當時的付出是值得的。就像孟子說的,只有用心靈思考的人,才知道人的本性。正如現在的我們一樣,只有用心學習、用心思考,才是真正會學習的人。這不禁讓我深思,我的命運,我認真對待了么?恐怕沒有,而且還差得很遠。
總認為時間有的是,以后再努力也不遲?墒钦娴倪有的是時間么?不長了,所以趁現在還不晚,要把命運緊緊地握在手中。努力,努力,在努力。不要讓命運掌控我,而是要由我來掌控命運!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孟子》心得體會03-27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08-29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04-20
孟子的名言06-20
孟子的名言08-04
孟子經典名言01-23
孟子名言11-30
《孟子》經典名言05-27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2篇[薦]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