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語文教學心得體會三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心得體會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
多年來,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對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深有體會。
一、抓好學生的學習習慣:
作為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講講、說說說,通過一學期來的培養,我班大部分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
一年級作為學生走進學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樓大廈一樣,必須要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本學期,我主要在注重學生的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寫字、讀書等方面作了努力。
(一)注重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
漢語拼音知識既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又是學好語文的重點。如何讓學生能把這看似枯燥的知識學得生動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就經常與有經驗的老師交流,并向她們學習教學經驗,以使自己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同時,在開學前一個半月教學拼音的時間里,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經常引導學生對已學拼音知識活學活用。
(二)抓好寫字訓練。
寫字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能讓每一個學生寫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學生的字寫得好壞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語文水平,也可以體現其文化素養。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特別注意對學生寫字的要求。首先,要讓學生寫好字,作為他們的語文老師,我更注重自己在課堂板書上給學生做一個很好的示范。其次,從習慣方面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特別是習慣方面的要求,如怎樣握筆,保持怎樣的寫字姿勢,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這影響了學生的寫字質量的提高,甚至影響到用眼衛生和骨胳發育。因此,在抓好學生寫好字的同時,我更注重學生有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抓好讀書訓練。
我感到如何讓學生能從“閱讀”變為“悅讀”是一個關鍵。首先,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是最為重要的,在課堂上,我經常設立各種各樣的讀書比賽,小組讀、男女讀、抽生范讀、教讀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其次,我注重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盡量引發學生能打開想象的翅膀,讀出自己的感受出來。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生讀課文之前,我都要特別注意這篇課文的字音、語速、語調、語感等方面,盡可能地為學生作出很好的示范。
三、課前認真備課,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開學初在學校領導的要求下,我不斷加強學習,課前認真備好每一堂課,努力鉆研教材,具備學生,又備教材,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課藝術,向40分鐘要質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2
有效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每個從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標,自參加工作擔任語文教師以來,回想起來發現問題挺多的,比如,學生基礎好壞不一,參差不齊;語文學習背誦的東西較多,學生大多都不喜歡背誦;幾乎每班都有幾個學生甚至喪失了進一步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愿望??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師教得這么累,學生學得這么苦,為什么效果卻不盡人意呢?經過幾翻思考我從中得出,我們在教學中很多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行為。為此,我開始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去實現有效的教學效果,并十分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興趣的培養。
現在的教學要求我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而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我有以下幾點淺見:
一.課前準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師所說的那樣,有效課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備課的基礎上的。學校給我們青年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和提升自己的平臺,就是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集眾人之長,加強集體備課可以提高教學效益,實現資源共享,顯著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每次集體備課之前我都認真準備,不僅備課本,也備學生,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明確,把難懂難講的問題和學生有可能想到的問題都記錄下來,在集體備課時拿出來向同事請教,跟同事討論,俗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在這里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的論辯,在論辯中我們有智慧的火花的碰撞,也能讓自身不斷進步。所以每節課的上課內容我們都是把眾多老師的意見和觀點糅合后,作進一步的知識整合,把內容精益求精,最終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通過集體備課,我們對學生傳授的知識點更多也更深刻了。
二、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的根本。
要提高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最重要的環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有效和教師教學的有效。這兩方面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學就談不上有效了。記得初登講臺時,我如履薄冰,怕自己教不好,所以課下花很多時間備課,去粗取精,將最精華的部分傳授給學生。但是剃頭擔子一頭熱是沒有用的。因為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成績上不來,以至于在月考中成績不理想。此刻我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發現主要原因在學生。因為有些學生方法不對,不注重預習,復習,短短的40分鐘課堂聽講就更是敷衍了。所以我經常告誡學生,一定要重視每一節課,每節課雖然只有短短的40分鐘,但這也許是老師花了四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準備的,都是精華,如果你們漏掉了哪怕一分鐘,課下也許要花上一個小時才能補償。經過我們長期的溝通和調整,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了很大轉變,對課堂重視了,開小差的沒有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所以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效率,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主動性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練習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有效的教學,不僅在于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于科學、高效率的練習。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我布置練習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盡量少而且精;二是能當堂完成的,決不留到課下去做。剛開始,我每個周末都會布置一些作業讓學生帶回家做,因為我總希望學生能夠每天拿筆寫寫作業,回憶一下所學的內容,沒想到好心辦壞事。學生不僅不接受,還對周末作業很排斥,自然作業質量不高,這樣經過幾周后,我決定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在校時間,要求他們在學校或者在課堂把該做的作業保質保量的完成,這樣既能把堂課的內容進行鞏固,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時間,一舉兩得,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四.提高興趣是有效教學的動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內部動力,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越濃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越高,掌握知識就越快。這里我所說的興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以主動熱情的心態,帶著興趣學習,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學內容。為了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我充分挖掘教材
的趣味因素,運用多媒體等設備,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因為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一旦對學習感興趣,就會樂于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學生能愉快的接受,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一點,興趣還包括學生對老師的興趣,也就是說要想讓學生學好你教的科目,就必須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講的課。曾經有個學生對我說過一句話,他說:“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歡哪個老師的話,那么我一定學不好他所教的這門課,所以我總是努力去喜歡每一個老師。”既然學生都能意識到這一點,我想作為老師就更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一點來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我與學生交朋友,與他們親近,努力讓他們都喜歡我。課堂上我是嚴師,盡量運用恰當有趣輕松適宜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授課內容。課下我又是他們值得信任的朋友,師生關系相處融洽,因此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很不錯。由此可見,提高興趣,能夠使學生保持有效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牢固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強化有效教學的意識,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主動把有效教學理念、有效教學策略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3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到:“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班固在《漢書》中說:“書曰‘詩有志,歌詠吉’,哀樂之心感詠之聲發”。這些都告訴我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動的伴身者,是作者情感活動的外現和升華,甚至友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稱之為作者的“心電圖”。如何把文章所體現的情感傳達給每一位學生呢?這就是要靠朗讀了。朗讀是架設在學生的情感與文章固有思想感情之間的一座橋梁,學生的情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很難產生共鳴,究竟應如何在課堂上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呢?今天上午,聽了三位老師分別執教的《少年閏土》、《懷念母親》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認為她們在“語文課堂不少于十分鐘朗讀”上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學習。
一、朗讀訓練與理解課文內容相結合
朗讀訓練與文本理解是相輔相成的。反復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感情;在理接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朗讀訓練,可以提高朗讀效果,加深對文章內容的及蘊涵的思想感情的領會、品味。 葉圣陶 先生指出:“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有親身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解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可貴的一種境界。”課文中有些內容言辭含蓄、內涵深刻,作者沒有直接點明,需要我們發復朗讀、細細品味。教學《少年閏土》的老師,在初讀研究環節,出示彈性式填空,“( )的少年閏土。” 并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在交流中,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豐富填空內容,以較短的時間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而我自己在教學《梅花魂》一課時,針對學生提出的一個問題:外祖父非常珍愛墨梅圖,為什么還把墨梅圖送給鶯兒呢?我緊扣文中外祖父對鶯兒說的一段話,引導學生體會出外祖父愛梅花,是愛她不畏嚴寒,不畏風欺雪壓,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花,正像偉大的中華民族一樣,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從來都是不肯低頭折節。外祖父把墨梅圖送給鶯兒,是希望自己的外孫女保持梅花的秉性,做個有骨氣的中國人。學生的疑問解開了,朗讀中充分表達出了外祖父對梅花,對祖國的贊美之情。
二、朗讀訓練從啟發學生體會感情入手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朗讀的`指導可以從語言、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探索。這告訴我們朗讀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有些教師指導朗讀從技巧入手,告訴學生,這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那句要用憂傷的語氣讀,這個地方要讀得歡快些,那個地方要讀得舒緩些,這個字要輕讀,那個字要重讀……如今天 謝克菲 老師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 謝 老師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來完成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學生自由讀、默讀、個別學生及教師示范讀,這種充分的“讀”,將讀落實到了實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揣摩出母親的“精彩”與父親的“糟糕”的內涵。同時,教學中做到讀與思,讀與說,這樣的指導也許會有點效果,但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三、朗讀訓練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的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同一個句子,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體會,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在《還念母親》的課堂上,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老師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語,自己讀句子,談感受,并鏈接《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在讓學生反復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老師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平時教學《五彩池》時,其中描寫五彩池形狀的一段,“有像葫蘆的,有像鐮刀的,有像盤子的,有像蓮花的……”有的同學認為:“應該讀得越來越快,因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過來了,所以要讀得快。”有的同學卻提出:“這四個像字,要讀得越來越慢,因為五彩池太神奇了,作者邊看邊陶醉,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可見,尊重學生的感受,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當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并不是否定教師的主導地位,掌握好教師導的“度”,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迸射出蓬勃的活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書讀熟了,其中的含義也就不解自通了。因此,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堅信“書是讀懂的”這一教學理論,在語文課堂上努力做到讓學生充分地讀,不斷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逐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08-07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范文03-31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08-17
語文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10-14
初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03-12
語文教學培訓的心得體會范文04-19
最新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08-07
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05-29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心得體會08-07
[薦]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