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世間觀后感 推薦度:
- 人世間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人世間》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 《人世間》觀后感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世間》觀后感 1
雕塑奮斗,讓我們汲取拼搏的滋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美好是拼搏出來的。人如此,家如此,國如此。這種幸福不一定是大富大貴,只是一種精神的蝶變與升華,生活的充實與厚重;這種美好,也不一定是人間奇絕,或許,只是做到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成功,雖然沒有光彩奪目,但也在人生征程熠熠生輝。《人世間》里的人物非常平實,主人公們沒有光環,踏踏實實地拼搏,平平淡淡地生活。但,在人間煙火里,我們看到的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創作者共同抒寫的是情義和正直。這正是我們普通人追求的幸福和美好,這正是普通大眾的`精神質感。
平凡人平凡事,彰顯寬廣溫厚,昂揚拼搏堅強。我們在《人世間》找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提升了自己,而這恰恰是培根鑄魂、化人養心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人世間》的人氣“破圈”,源于內容的入心坎,源于貼心的溫暖,源于跟普通人牽手一起向前行。這恰恰是藝術作品應該追求的價值。藝術應該是普通大眾的,應該是反映時代奔騰的,應該是釋放生活澎湃正能量的。
《人世間》觀后感 2
《人世間》中塑造了很多對夫妻,就拿周家這三個孩子來說,周秉義和冬梅、周蓉和馮化成,都是令人羨慕的婚姻。可是冬梅和周蓉卻過得并不幸福。冬梅夾在娘家和婆家為難,周蓉想跟女兒親近,他們這個時候都羨慕鄭娟。冬梅羨慕她能夠得到周志剛的贊賞,周蓉嫉妒玥玥喜歡鄭娟。
其實整部劇來說,最可憐的是鄭娟,但活得最幸福的人,也是鄭娟。她真的是能夠把苦難咽下,最后還讓它開出花兒的人。
鄭娟一開始并沒有指望自己能夠嫁給周秉昆。在外人眼里,她是殺人犯的妻子,是個寡婦,還帶著一個孩子和一個瞎眼的'弟弟,沒有工作。這樣的她,怎么配得上工人身份的周秉昆呢?
但是,她感念周秉昆為自己的付出,一直想要報答他。這個時候,周母腦溢血躺在床上,周秉昆需要幫手,她挺身而出。
兩年半的時間里,她一直兢兢業業,絲毫不懈怠,即便秉昆被關,她也沒有怠慢過周母和玥玥。她始終懷著感恩之心幫助秉昆支撐著周家。
后來,她被周父認可,終于嫁給了秉昆,但是她也沒有因此就忘記自己的初心。她依然操持著整個家庭的家務,伺候周母、照顧玥玥。過年,大家都回來了,他們在屋子里說說笑笑,而她則一個人懷著身孕還張羅一大家子的年夜飯。
《人世間》觀后感 3
央視一套開年大戲《人世間》自開播以來收視、口碑一路高歌,劇中周家三代人沉浮消長的人生經歷牽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好故事搭配真演技,讓《人世間》登頂春節假期期間毫無疑問的“話題王”。劇中,性格鮮明的各色人物引發觀眾熱議,除了串聯全劇的周家三子,很多甘當“綠葉”的老戲骨更是吊起了大家追劇的熱情,很多老戲骨參演的`戲份都成就了該劇的名場面。
最新播出的劇情中讓觀眾拍手叫絕的就是曲秀貞和周秉昆在湖邊談話、抽煙、跳自行車的兩段戲了,這對“忘年交”制造了又一名場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曲秀貞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員張凱麗,從《渴望》里的慧芳被家喻戶曉以后,張凱麗演過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不過演女干部卻是少有的一次,也是讓我感到驚艷的一次。
曲書記是位老革命、老干部,性格鮮明,在大是大非面前鐵面無私,但看似不講情面內心卻滿是柔情,尤其是對待周秉昆為首的醬油廠“六小君子”,更是展現出領導的氣場、長輩的善意、母親般的關懷。這樣一個角色不僅難以駕馭,在影視劇中也很少有參考。以往年代劇中,女性干部的身影本就不多,像曲秀貞這樣性格鮮明的更是少之又少。播出以來,曲秀貞與周秉昆的“忘年交”,也成了該劇在愛情、親情外的一大看點,曲書記金句頻出,兩人之間亦師亦友的感情惹得屏幕之外的網友紛紛表示羨慕不已。
《人世間》觀后感 4
被父母愛的孩子,內心充滿愛;而那些從小跟父母不在一起的孩子,更容易叛逆。孩子會因為父母沒有照顧自己而質疑父母,而父母也會因為自己沒能照顧孩子而內疚,這樣的關系,對親子關系不利,對孩子的成長更為不利。
馮玥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因為周蓉太過自我造成的。當年在北京上大學,馮化成為了她們母女放棄了作協,選擇了圖書館,不就是為了分一套房子嗎?可是這個時候,周蓉并不想把女兒接過來。
如果這個時候把玥玥接過來,讓她在北京上大學,也許就是另一個光景了。但是周蓉錯過了這個時候。她那個時候應該覺得,有人給帶孩子挺好的,自己抓緊時間拼事業吧。
她和馮化成在北京發展得不太好回到了吉春。她在江遼大學提拔為副教授,也分了房子,這個時候玥玥在上初中,她本來也能接過來。可是她還是沒接,她覺得秉昆家房子大,住得開,自己只是一居室,孩子沒地住,所以依然不接。
總之呢,自己過得好的時候不接,過得不好的時候也不想接。她雖然是個母親,可是每周只去看女兒一次,女兒心里想的什么,她一概不知。這種放任的.態度,讓女兒養成了自我的性格,所以馮玥不會聽母親的,更不會聽鄭娟和周秉昆的,這讓她比周蓉還任性。
缺失父母之愛的孩子,內心有一個空洞,她總會覺得任何人都欠她的。
周蓉這一生真的是高開低走,本以為她是個優秀的女孩子,為了愛情放棄一切很勇敢,沒想到就是因為愛情,她的一生都被毀了。
可憐的周蓉,更可憐的馮玥。
《人世間》觀后感 5
《人世間》恰如一江浩蕩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寫出了國家發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其中流淌的人與人之間的無限情義深深打動并溫暖了觀眾的心,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的影像心靈史詩。他們在這“人世間”相遇,用文字、鏡頭、表演述說著中國平民的50年,將中國社會變遷下,老百姓向往與追求美好生活的堅韌、努力娓娓道來。這不僅是一個故事,也是一段人間煙火史。
觀看《人世間》讓我大飽眼福。在他的筆下,各形各色的人相聚一起,擦出不同的火花,讓我感受萬千。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記者柴進在《看見》里提過“人在還能笑的時候,是不易被打敗的。”文中的人,經歷了一系列困難:50年代荒災,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時間不會停止,生活仍要繼續,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會讓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
電視劇善于展現日常生活,《人世間》的獨特之處在于能將前述經典恢宏的史詩性與細膩的情感性融為一體,在經緯交織中熔鑄出以光字片的.歷史命運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百姓生活的縮影。古人就有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恍然而已。”人生不過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輩子。心態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個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戰生活的困難呢?
《人世間》觀后感 6
勾勒時代,細節多是舉重若輕的。周秉義和周蓉是學霸型文藝青年,劇里用“書”四兩撥千斤。周秉義去兵團報到前關照弟弟保管好61本書,強調這些書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幾筆點出特殊的年代背景。周蓉追加叮囑,“里邊還有我三本”,《葉爾紹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唐詩三百首》,精巧暗示了一個詩意浪漫愛情至上女子的未來。
多數時候,細節是伏埋千里的。父親周志剛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戲份不算多,但前后呼應的戲劇“扣子”豐滿了父親的形象。他極重道義,終于跋山涉水探望女兒,見女婿第一面便明確,周家祖訓做人要懂報恩。一個“恩”字后來成了他接受“寡婦”鄭娟成為周家一分子的驅動,因他瞧見了與美麗容顏不相符的布滿繭子的手,瞧見了干干凈凈、臉色紅潤全然不似昏迷兩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沒在郝冬梅家“落難”時勸長子分手,也能在時移世易后常常體諒兒媳的難;可他偶爾又不那么通情,帶兒女三對夫妻串門拜年,跟鄰里鄉親念叨周家走出兩名北大學子的榮光,卻忽視了為周全哥哥姐姐歲月靜好、替全家扛過艱難光景的小兒子夫妻。
綿密細節滲透在《人世間》里,人們得以看見一個有斗嘴但不撕裂、有個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這樣平凡的周家,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是中國社會最普遍常見的原子。觀劇的家庭對上了劇中一家人的信道,觀眾自然會認可,時代進程里周家眾人的浮沉,就是當代中國百姓五十年生活變遷的真實注腳。
《人世間》觀后感 7
今天早上,我和同學們一起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叫《人世間》。
紀錄片講的是一位名叫蔡弦安的骨腫瘤患者,他患了骨癌,左手臂上長出了一個乒乓球大小的腫瘤,于是被迫截了肢,但他并沒有放棄對生的渴求和對生活的希望,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開始積極的面對化療,面對厄運。這筆紀錄片還講了其他許多許多骨腫瘤患者的故事,有不滿十歲的'兒童,有十幾歲的青少年,還有成年人。
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也跟著不定。當蔡弦安進行手術時,我緊張,當蔡弦安帶病參加活動時,我感動,當蔡弦安平靜的度過他生命的最后幾天時,我難過……
這部紀錄片告給我很多感觸:我們要樂觀地面對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要珍惜當下和擁有的,要感恩父母及那些給予過你幫助的人們,要關愛那些被疾病所折磨的人,當你在困境中,要堅韌地面對,這樣,才能渡過難關。在生活中,樂觀、珍惜、感恩、關愛以及堅韌是你最大的財富。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不可能永遠的一帆風順,當我以后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人世間》里那些像蔡弦安那樣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始終用微笑迎接病痛,面對生活、迎接挑戰。
病房里的笑容,你們是人世間最絢麗的風景!
《人世間》觀后感 8
最近更新的《人世間》,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郝今龍夫婦說好了去見親家,卻不想在檢查工作的過程中突然發病,只好讓秘書去代為探望,因為秘書拿錯了禮物,鬧出一連串誤會;
其次是周志剛帶著幾個孩子四處拜年的時候,大家都只看到了周秉義、周蓉和郝冬梅三個高校生以及馮化成這個詩人,始終為周家操勞的周秉昆這對夫婦,卻被大家給遺忘了。
就算提起,也是喬大媽因為嫉妒,說出了鄭娟未婚先孕的事情。
看到這一節的時候,不僅周秉昆覺得委屈,就連自詡為上帝視角的我,也替周秉昆跟鄭娟感到不值,明明為這個家付出最多,可是這些付出,大家都看不到。
反倒是周蓉周秉義的高校生身份,郝冬梅省長千金的出身還有馮化成的`詩人職業,得到了大家的一樣認可。
試想想,假如不是周秉昆始終在家里撐著,沒有鄭娟一心一意照看周媽媽,就算馮化成會根據政策平反,但是周秉義和周蓉考高校這件事,基本上是不行能的了。
(許多人都罵周蓉那幾年只管自己逍遙不管孩子,是個典型的白眼狼,對于這個說法,我還是有所保留的——雖然周蓉把孩子放在家里這件事大錯特錯,但是在那個年頭,她想要隨時回家看孩子,基本上不行能的事情。)
說句實話,假如沒有老三兩口子始終在家撐著,或許周家早就散了都不肯定,終歸在我們慣常的認知里,一個大家庭里,只要母親不在了,這個家基本上也就沒有了歸屬感。
《人世間》觀后感 9
周秉義自不必說,上山下鄉的政策實施之前,他就已經被兵團給錄取了。
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周秉昆和周蓉姐弟倆必須留一個在家里,按照周志剛夫婦的計劃,是打算把周蓉留在家里的,但是沒想到周蓉為了追求愛情,不管不顧地跑去了貴州,把整個家都扔給了周媽媽和周秉昆。
當然,那時候的周蓉應該不會想到后來的事情。
這些年來,一直是周秉昆在家里,雖然比哥哥姐姐少吃了一些苦,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受累最多的——
周秉義在兵團,因為有才華的緣故,一直比較受重要,如果不是為了郝冬梅,可能他早就成了軍區領導了;周蓉在貴州,雖然遠離了家鄉,但是做一名鄉村教師,倒也不算太累。
畢竟,那時候的.老師,只要教好書就夠了。
反觀周秉昆,作為兄妹三人中讀書最少的一個,先是在木材加工廠上班,從事體力勞動,后來去了醬油廠,又被分配到了出渣車間,干的還是體力活。
最為重要的,周秉義可以和郝冬梅出雙入對,周蓉可以和馮化成相親相愛,反倒是周秉昆和鄭娟,明明彼此相愛,卻不得不地下戀。
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家里就只剩他一個孩子,遇到家里的苦活累活,也只有他去干,周秉義和周蓉就算再擔心家里,也是鞭長莫及,更何況那時候的周蓉,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愛情和愛人的詩歌,未必會操心家里的事情。
所以,相比而言,周秉昆吃的苦要比哥哥姐姐多。
《人世間》觀后感 10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世間》熱播之后,其中蘊含的“恩”與“情”固然引發了觀眾的思考,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也同樣令人感觸良多。隨著生育政策的改變,多子女家庭漸成常態。
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主觀意愿上,父母當然會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由于每個孩子稟賦習性的不同,面對客觀存在的差異,父母想真的做到一碗水端平,并非易事。尤其是當孩子之間的“出息”程度相差較大之時,如何對待孩子更是對父母的.嚴峻考驗。
風物長宜放眼量,父母要立足長遠辯證看待孩子。孩子“有出息”固然是為自己爭光,沒什么“出息”但只要品性良好,也不是一樁壞事。《人世間》里,大哥、二姐雙雙考上了北大,一個娶了省長的女兒,一個嫁給了知名詩人,忙得常年回不來。而老三周秉昆是家里最普通的那個孩子,但也是看起來最沒出息的他,成為了家里的頂梁柱,擔負其照顧父母的重任。現實中,類似的情況并不鮮見,很多觀眾產生了強烈共鳴。
父母子女一場,是人世間最難得的緣分。父母要抱著平常心,平和地看待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無論孩子出息也好,普通也罷,都是自己的驕傲,都是自己心中的寶。
《人世間》觀后感 11
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馮化成被抓了起來,周媽媽因此暈倒,緊接著周秉昆也坐了牢,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統統都扔給了鄭娟。
那半年時間里,鄭娟一邊要照顧仨孩子,一邊要伺候癱瘓在床的周媽媽,為了給周媽媽按摩,一雙手都給磨爛了。
劇中有個細節,等到周秉昆出獄之后,鄭娟說周志剛經常往家里寄錢,似乎并沒有說到周秉義和周蓉,雖然這跟他們不知道家里的情況有關,但是我猜測,這兄妹倆應該是沒有往家里寄錢的。
不知道周蓉是在什么時候知道母親昏迷的事情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是對周秉昆兩口子拖累最多的人。
等到后來一家團聚的'時候,周秉昆和鄭娟忙前忙后,周蓉一家和周秉義兩口子,雖然也在做家務,但是在我的直覺里,他們一直處于“半客人”狀態。
記得那次,知道周蓉要回家的消息之后,周秉昆馬上就準備買電風扇,雖然是因為他心疼鄭娟,卻也是因周蓉他們而起。
這些年來,周秉昆夫婦在家里照顧老人,撫養孩子,還得打點鄰里關系,收拾哥哥姐姐留下的爛攤子,也實在太難了一些。
只是很可惜,雖然他們付出了這么多,但是等到周秉義和周蓉兩家人回來之后,眾人都只看到他們身上的光環,卻忘了這些年來,如果不是周秉昆和鄭娟這兩只螢火蟲的話,周家可能早就沒了。
而且,這些年來,對鄰里幫助最多的人,也是周秉昆夫妻。
《人世間》觀后感 12
人世間這部電視劇已經放了有近20集了,從第一集追劇到現在,可以說一集不拉,每集都有令人感動的戲份。目前是講到1980年初,生為80后的我,更想看后面的集數,因為八十年代開始我出生了,那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年代。
老媽說我是真的老了,不管外表有多年輕,但是畢竟歲數已經四十了,所以特別愛看這樣的`年代劇,其實我很少看這樣的年代劇,但是迄今有三部反映新中國建設的年代劇都是我的最愛,《雞毛飛上天》《山海情》還有就是這部《人世間》。能把年代劇拍的這么帶感,真的很不容易,在過去的20多集中,讓我印象最深,最感動的是冬梅和她媽媽吵架那段,太有代入感了,老戲骨宋春麗被女兒氣到特別難受,想哭但又要忍住的那個演繹太到位了,冬飾演梅的年輕演員也把這個角色演活了,那些迸流而出的淚水,相信在真實拍攝現場也是如此。這部劇從七十年代開始說起,七十年代這一段邊追劇邊由老媽在旁講解,很多那個年代的特色臺詞我還是不是很懂。
所以強烈安利這部劇給大家,接下來的劇情將進入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20xx年代,相信后面的劇情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人世間》觀后感 13
最近更新的《人世間》,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是郝今龍夫婦說好了去見親家,卻不想在檢查工作的過程中突然發病,只好讓秘書去代為拜訪,因為秘書拿錯了禮物,鬧出一連串誤會;
第二是周志剛帶著幾個孩子四處拜年的時候,大家都只看到了周秉義、周蓉和郝冬梅三個大學生以及馮化成這個詩人,一直為周家操勞的.周秉昆這對夫婦,卻被大家給遺忘了。
就算提起,也是喬大媽因為嫉妒,說出了鄭娟未婚先孕的事情。
看到這一節的時候,不僅周秉昆覺得委屈,就連自詡為上帝視角的我,也替周秉昆跟鄭娟感到不值,明明為這個家付出最多,可是這些付出,大家都看不到。
反倒是周蓉周秉義的大學生身份,郝冬梅省長千金的出身還有馮化成的詩人職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試想想,如果不是周秉昆一直在家里撐著,沒有鄭娟全心全意照顧周媽媽,就算馮化成會按照政策平反,但是周秉義和周蓉考大學這件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人都罵周蓉那幾年只管自己逍遙不管孩子,是個典型的白眼狼,對于這個說法,我還是有所保留的——雖然周蓉把孩子放在家里這件事大錯特錯,但是在那個年代,她想要隨時回家看孩子,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說句實話,如果沒有老三兩口子一直在家撐著,也許周家早就散了都不一定,畢竟在我們慣常的認知里,一個大家庭里,只要母親不在了,這個家基本上也就沒有了歸屬感。
《人世間》觀后感 14
《人世間》以平實的筆觸、真實的手法,講述了周志剛一家從20世紀70年代起,經歷了時代發展、生活變化、命運悲歡,真實的年代、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節,深深地震撼讀者心靈。特別是小說中最難得、最打動人的是兩個真實:真實呈現時代發展、真實展現百姓生活。
在構建的《人世間》生活場景里,我讀到了個人的成長、草根青年的奮斗,讀到了婚姻、家庭的維系與經營,讀到了家族的衰敗與延續,讀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讀到了不同社會階層的親疏遠近,讀到了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小說面向蕓蕓眾生,重在展現人世間的社會生活,寫不同社會階層的生存狀態,寫人與人之間的糾纏,寫人生的`悲歡離合,寫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從而勾畫出一幅錯落有致的世間百姓群像圖。人性最初是淳樸的,但隨著人的成長和社會的變化,人性卻變得最復雜。
人間世態見道義,世間煙火顯情懷。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人世間》真實地書寫時代,最貼近人世間的作品才是的作品,飄著煙火氣的故事才是最動人的故事,而真實是制勝的法寶。
《人世間》觀后感 15
父親經常跟我念叨說,培養孩子這件事,真的很沒道理——
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出來,可是孩子要奔赴自己的生活,根本沒辦法留在父母身邊,身為父母,除了名聲好聽之外,好像什么都沒有。
可是遇到孩子“沒出息”的,等到孩子成年之后,雖然面子上看起來不好看,但是等到父母年老之后,卻是最不看好的孩子一直陪在身邊。
幾年來,老家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家老人生病了,是家里沒工作的小兒子一直在照顧,一直等到老人快不行的時候,另外幾個孩子才趕回來,等到他們回家之后,都對小弟弟挑三揀四。
等到把老人送上山之后,小弟弟再也忍不住了,質問他的哥哥姐姐老人生病的`時候他們在哪兒,一年到頭來就回家呆一兩天,根本配不上父母為他們花的精力。
好在他們兄妹感情還算比較好,雖然鬧了一些不愉快,后來他們還是把話說開了,并沒有鬧出更多的齷齪。
只是父母不在了,那幾個在外的兄弟姐妹,回老家的次數也就更少了。
至于,清明節掃墓之類的事情,大多也都是留守在家的那個孩子在做。
也許,正如老話所說的那樣,如果孩子有出息,我們就是在為國家培養孩子,如果孩子“沒出息”,我們就是在為自己培養孩子。
有能力的在外盡忠,能力差的在家盡孝,這樣明確地分工,倒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希望那些在外盡忠的孩子,可以多回家看看父母,那些在家盡孝的孩子,也需要擁有自己的事業,讓自己和父母都過得好一些。
【 《人世間》觀后感 】相關文章:
人世間觀后感06-24
人世間觀后感范文06-24
觀看人世間的心得體會03-15
人世間讀書心得01-20
創業觀后感08-09
搜索觀后感04-09
《天道》觀后感04-07
《奪冠》觀后感05-11
風之谷觀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