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讀后感匯編[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擺渡人》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擺渡人》讀后感1
擺渡人,兩部電影都看完了。《擺渡人》講述的是一名引導靈魂穿越荒原,最終抵達歸屬地的職業,而每個靈魂都有自己的負責人。
第一部中,在荒原上,擺渡人崔斯坦遇到了他要負責指引的靈魂迪倫。兩個人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逐漸產生了感情。最終,崔斯坦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放棄了自己的職責,跟隨迪倫回到了人世間,成為了一名普通人。這個選擇讓兩人之間形成了一條牢不可破的紐帶,他們彼此依賴,無法分離。
第二部中,擺渡人楊婕一直與擺渡人林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他們經常一起完成路途較長的任務。某天,他們成功將靈魂小明引導出荒原,穿越回了人世。此時,楊婕也產生了想要成為凡人的念頭,她決定尋找負責指引的靈魂小紅,并跟隨小紅一起穿越回人世。在這個過程中,楊婕與小紅之間逐漸建立起了一條難以言喻的聯系。
擺渡人崔斯坦與擺渡人蘇珊娜跟隨各自的靈魂穿越回了人世后,荒原與人世之間留下了一個破洞,給荒原中的惡魔穿越到人世大開殺戮留下了機會。
審判官降臨,先數落擺渡人崔斯坦的種種罪行,崔斯坦與審判官約定,給三天的期限消滅來到人世的惡魔,并修補好荒原與人世之間的破洞。在與迪倫一起踏上消滅來到人世的惡魔與修補荒原與人世之間的破洞途中,遇上了另一擺渡人(相識已久)的蘇珊娜與杰克。
起初蘇珊娜對崔斯坦謊稱是跟著崔斯坦與迪倫的那個留下的破洞一起穿越過來,之后不得不坦白,自己利用靈魂杰克穿越回來并留下了另一個破洞。最終在四人的努力下,把所有穿越來到人世的惡魔消滅并修補好了兩個荒原與人世之間的破洞。在此過程中,蘇珊娜意識到自己只是崔斯坦相識已久的朋友,而迪倫才是崔斯坦真正的靈魂伴侶。
三天期限到,審判官再度降臨,同樣的數落擺渡人蘇珊娜的種種罪行,蘇珊娜無可辯駁,而杰克選擇離開蘇珊娜(離開的結果意味著選擇死亡)。
審判官最終判決,讓蘇珊娜回到荒原,重返自己的崗位(相當于死刑判決)。蘇珊娜與杰克之間的紐帶是黑色邪惡的`,全由貪婪和自私結成。而崔斯坦與迪倫之間的紐帶明亮、凈朗,閃著光芒,不愿將這光熄滅。
讀到最后,我想起來一個寓言故事,講的是人們內心住著兩只狼。一只代表著惡念、虛偽和謊言;另一只則是善良、勇敢和真誠的象征。這兩只狼一直在激烈地斗爭著,勝利最終屬于哪一方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在小說《擺渡人》中,也反映了同樣的道理。女主角蘇珊娜因私欲而導致自己和被引領的靈魂誤入歧途,而男主角崔斯坦卻因勇氣和真愛得到了美好的結局。看到崔斯坦和迪倫的幸福,讓人感到欣慰,但同時也感到遺憾,為蘇珊娜和杰克的結局而惋惜。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利,只要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就能迎來美好的未來。
《擺渡人》讀后感2
“我從來不說話,因為我害怕,沒有人回答;我從來不掙扎,因為我知道,這世界太大。太多時間浪費,太多事要面對,太多已無所謂;太多難辨真偽,太多紛擾是非,在你身邊是誰。”
在書中有一個女孩叫小玉,她和馬力之間的故事給人的感覺是美好的,是深情的,是感人的。她喜歡馬力,所以她可以為馬力做任何事。有人說,愛可以讓人變得強大。所以在那天,她答應江潔打“酒吧高爾夫”的時候,她就跟陳末說,她跟江潔拼的不是酒量,而是命。
旁人都說,小玉這樣做不值得,因為馬力根本不愛她。可又有誰知道,她其實是幸福的,至少她這輩子為自己愛的人拼過命。自從馬力失戀后,小玉為了讓他從失戀的痛苦中走出來,向擺渡人酒吧的老板陳末學習如何成為“金牌擺渡人”。最終,小玉通過努力,用她獨特的方法將馬力送上了岸。從那以后,馬力離開了這里,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之后小玉也離開了。
讀了《擺渡人》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擺渡人,在擺渡他人的同時,亦在擺渡自己。于是沒有一個人停在原地,無論開始如何,轟轟烈烈又或者大喜大悲,最終還是會退場。
我突然想起書中有一段話,它說:“緣分為冰,以為抱住就是擁有,但抓的太緊不僅會痛,最終也會化的!你以為,不放手就一直在嗎?其實什么都沒有!真正屬于你的愛情,不應該是傷你的冰塊,而應該是溫暖你的熱茶!得不到是因為不屬于你,他不愛你,失去了又能怎樣?”還有這句,“其實喜歡一個人就把他送到對岸,不用失落,你只是一個擺渡人。”就像小玉一樣,他知道馬力不是他的明天,他能做的就是把他送到彼岸。所以從那天起她就告訴自己:別難過,你只是一個擺渡人。
小玉和馬力的故事結束了,但是他們各自嶄新的生活才剛剛開始。我喜歡這書中的一句話:時間一直走,沒有盡頭,只有路口。其實生活就像一到選擇題:要快樂還是痛苦,要烈酒還是淡茶,要停留還是往前,這是一個擺渡的過程。想要到達彼岸,需要一次勇敢的挑戰,更需要學會放下,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前進。
在我的`概念里,人生是沒有終點的。只要你還有力氣,只要你還能重新站起來,你就可以重新開始。改變過去,也意味著現在也會被改變,如果昨天不再是昨天那么今天也不再會是今天,我們存不存在很難說,我只是想讓我們自己做選擇。
就像書中所說的:世事如書,我偏愛你這一句,愿做個逗號,呆在你的腳邊。但你有自己的朗讀者,而我只是個擺渡人。最終我們都會上岸,陽光萬里,路邊鮮花開放。
最后,我希望我們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愿我們都能做好自己人生的擺渡人。
《擺渡人》讀后感3
在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教導下,我一直相信“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從來沒有想過假若靈魂不滅,會是怎樣的世界?借由《擺渡人》這個故事,我看到了一個靈魂不滅的世界。人死后,靈魂脫離肉體離開現實世界,在擺渡人的指引下,經過荒原進入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繼續生活,等待著與親人們的靈魂團聚。靈魂不滅的最大好處,就是讓人在臨死時還有生的希望。這樣我們在想到死亡時,就不會那么的絕望吧。我的靈魂不滅,便是我生的延續。這樣我就能更平靜坦然、甚至帶點小樂觀的精神,去接受人終有的一死!
崔斯坦,一個靈魂的擺渡人,將死者的靈魂從現實世界引導到另一個世界,是他的天職。他沒有自己的相貌,以什么相貌出現取決于他要引導的靈魂,哪種相貌合適就是哪種相貌。他沒有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無休無止的護送每個靈魂穿過荒原,與瘋狂的惡鬼作戰,護送靈魂安全到達彼岸是他唯一的使命。“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們需要我。”這是他對迪倫說的一句話,迪倫,他護送的無數靈魂之一,讀懂了他的悲傷,體會了他的無奈,打開了他早已封閉的心扉,走進了他早已麻木的靈魂。迪倫打破了他單調乏味的'生活,帶給了他曙光。
迪倫在生的世界里一直過得不快樂,媽媽的嘮叨、同學的欺負、好友的離開,都讓迪倫快樂不起來。在去與爸爸見面的火車上發生了意外,迪倫走入了死的世界,因為愛上了她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她的世界也開始明亮起來。愛的力量讓迪倫變得勇敢,她不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她不要離開她的崔斯坦,她確定她要和崔斯坦在一起。即便重返荒原意味著血色天空的威脅、瘋狂惡鬼的攻擊,甚至可能找不到崔斯坦,但迪倫,很堅定!魂飛魄散也在所不惜!愛的力量到底有多巨大,讓迪倫如此的勇敢!
也許“一定要找到崔斯坦”的信念太堅定了,也許迪倫對崔斯坦的愛太執著了,感動了荒原的天地與所有生物。緊鎖的阻擋著前路的大門在她手上輕輕松松就打開了,荒原的天空也沒有那么陰暗了,荒原的沼澤地也沒有那么泥濘了,荒原的惡鬼也沒有那么兇猛了……原來,只要你堅定的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因為,你內心的堅定與勇敢,就是你的心像,而所有的外境都是境由心轉。你沮喪沉淪,荒原就變得陰暗恐怖;你斗志昂揚,荒原也就變得可愛明亮起來。
迪倫與崔斯坦有驚無險地沖破了陰陽界,開始了人間的甜蜜新生活,這是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因為愛情,我變得堅定且勇敢。因為堅定,我不輕易放棄和退縮。因為勇敢,我不惜代價去追求。所以,我獲得了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幸福人生,永遠屬于勇敢且堅定的行者!
《擺渡人》讀后感4
人過中年,平日所讀之書多是時政財經官場商戰歷史名傳之類,多少年已不再讀青春勵志、激蕩靈魂的書了,近日偶讀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陡生感慨:人生就是不斷穿過一座座荒原,只要信念堅定總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孤獨而無助,同學的嘲弄、母親的冷漠,為了重溫久逝的父愛,她踏上了開往遠方的火車。不幸的是途中突發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之后,卻驚恐地發現眼前竟是一片荒原,她以為自我是唯一的幸存者……
似乎專為她等候的男孩崔斯坦,帶她走向無邊的荒原,當她逐漸明白自我才是惟一的遇難者之后,并沒有悲觀頹廢,而是跟隨上帝派給她的擺渡人,越過一片片荒原、一座座高山、沼澤地惡水湖……應對隨時而至的惡魔群起而攻,稍有不慎,就會魂飛魄散,成為孤魂野鬼,墜入地獄,亦幻成魔。
因為職責,崔斯坦最終護送她到達靈魂的.天堂,并再去擺渡一個接一個的靈魂,機械地周而復始就是他的工作,從不曾思考自我的過去和未來。
因為愛,迪倫竟走出多少冤魂夢寐的天堂重返荒原,從柔弱到堅強,從被擺渡到反擺渡,并最終帶領崔斯坦重返人間!
二十年前當我還在鐵路學校讀書時的青澀年代,時常悲觀無望地苦嘆、恐懼著所要面臨終生居無定所四海流浪的工作時,內心便哀怨地以"荒原浪子"而居了。讀過《擺渡者》卻猛然感悟:真正的荒原并非地理環境或海涯天邊,荒蕪的往往是我們逐漸貧瘠的心靈和日趨干枯的靈魂!
剛踏入社會時,懵懂的世界的確是一片荒原,為我們排解工作心理各種困惑的師長,無異于就是我們的擺渡人,使我們漸有立足之地!
無論為官為商為國為家,一項事業、一份工作、一段姻緣、一份情感,總會有時起、有時落,誰也不可能一向都一帆風順、不斷地從成功走向成功。
人生的荒原可能不止一處、不僅僅一時!當我們身處逆境時,如果我們感到天空都在哭泣,如何會能體味到陽光其實依然燦爛呢!猶如書中所描述的,荒原的風景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他們內心的景象。你哭泣,天空便因你狂風大作,陰雨密布;你歡笑,身邊就是燦爛暖陽,靜謐如水。你用什么樣的心境去看待荒原,荒原便會回報給你加倍的體驗。
一個個人生的渡口,不可能永遠都有為我們擺渡的先知和導師,僅有堅信自我!堅守內心!穿過荒原、就能彼岸花開!
《擺渡人》讀后感5
作者《擺渡人》是一本很不錯的書,看完后,你會思考很多,反省自己,這是我為各位看官整理的《擺渡人1》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爾。文中一開場的是一個15歲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嘮叨的母親,令人不開心的學校,略帶自卑的個性,迷茫而又無聊的生活讓她顯得沉悶、煩躁。這樣一個女孩好像以前都生活在我們身邊一樣普通。然后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
她成長于一個單親家庭中,母親瓊常常忙碌又嘮叨,沒有給予她足夠的關愛。因此,她變得非常內向、自卑、膽怯,缺乏自信。同學們也經常嘲笑她,這使得她更加感到孤獨和無助。唯一可以傾訴的朋友凱蒂不久前也搬家了。
她決定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然而,路上突發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之后,卻驚恐地發現,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此時,迪倫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一個男孩的身影。男孩說,他叫崔斯坦(靈魂擺渡人:他們的職責跟使命是引導靈魂穿過荒原,保護他們免遭惡魔毒手,讓他們到達彼岸。彼岸便是心中的.家。荒原是靈魂心里的映射,天氣的好壞取決于靈魂的心情。荒原中魔鬼跟黑夜都是致命的危險,而安全屋卻像是休息的驛站)。崔斯坦將她帶離了事故現場。但是迪倫很快意識到,這個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現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他們每天都在馬不停蹄的趕路,到達一個又一個的安全屋,在黑夜降臨之際盡可能的躲過兇神惡煞的惡魔。
荒原在她面前似乎是一個巨大的問號,而她也必須正視那些接踵而來的問題。在與崔斯坦的相處過程中,她漸漸明白了自己不是唯一的幸存者,天氣的陰晴取決于她的心情好壞;
兩人在不知不覺中墜入愛河,迪倫、崔斯坦一起穿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惡魔追殺,一起到達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倫勇敢的表白,彼此的坦誠,快到達邊界時,決定在一起,卻因現實而不得分開,本以為故事在這里就遺憾的戛然而止了,卻不曾想到勇敢的迪倫因為愛,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尋找崔斯坦。每當迪倫到達一個小屋,我心里都默默的勸阻迪倫就在這個安全屋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險了,崔斯坦肯定會過來的,可是迪倫每次都無畏的往下一個安全屋趕,迪倫和崔斯坦終于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礙,返回人間,在一起。(補充一下前面忘記說了擺渡人會根據每一個不同的人變成她信任的樣子,每個人都不同,因為愛,崔斯坦的模樣沒有改變)當看到最后,“原來你在這里”“我在這里”時的那種感動與幸福,那種好像經歷了所有的幸與不幸,我們依然雙手緊握,不曾松開,還好,你一直都在我目所能及之處,這已足夠。
《擺渡人》讀后感6
在炎熱的夏天,窗外蟬的聲音很煩人,熱浪讓空氣燃燒,人們的耐心和注意力消失了。但當我們拿起克萊爾的渡輪時,當我們看到迪倫被黑煙惡魔拖進地獄時,我們的寒冷已經消失了干燥和炎熱。
迪倫是一個15歲的女孩,父母離婚,敏感,有點自卑。她無法與母親正常溝通,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戲弄和嘲笑,她的朋友因為轉學而離開了。當她獨自坐火車去看望她多年未見的父親時,她發生了一場車禍。當她醒來時,她看到了崔斯坦,她的渡人開始了一段驚險的旅程,只是為了安全地到達另一個世界。
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感受。內容無非是少女們一起經歷了一次神奇的冒險。這不是一個淚流滿面的故事。但當我仔細閱讀時,我發現這部小說有著獨特的魅力。雖然情節沒有跌宕起伏,但卻散落在一起。雖然修辭不華麗,但簡單細膩。它描述了友誼、親情和愛情的美麗輪廓。
當迪倫得知自己不是事故中的幸存者,而是一個沒有逃脫的人時,她沒有哭,抱怨,只是默默地思考她所經歷的一切不合理的事情,最終以沉重而安靜的心冷漠地接受了事實。她勇敢地面對殘酷的真相,樂觀地追求瘋狂的`魔鬼,正是因為她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氣和信心面對未知。史鐵生自稱職業是病,業余是寫作。他年輕時患有疾病,但他用不完整的身體寫出了最健全的想法,這源于他對寫作的熱愛。這種充滿活力的戰斗精神可能是我們所缺乏的。如果我們能擁有它,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發現世界的美。
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高尚偉大的代價是責任。崔斯坦的責任是在這條曲折的道路上引導和保護靈魂。為了引導靈魂穿越荒野,保護他們免受惡魔毒手,安全到達另一個世界,他將成為靈魂想要的外表,這源于他對使命的責任感。他存在于靈魂的需要中,并愿意承擔惡魔給他的一切痛苦,因為他對使命的責任感。他告訴迪倫,身體只是心形象的投射,面前困難的荒原只是幻覺,鼓勵她保持樂觀的態度。當時,他的責任感已經轉化為迪倫堅定信念和積極能量的來源。
列夫·托爾斯泰說:生活中有幸福。當迪倫越過邊界時,崔斯坦消失了,因為它的本質只是一束光,但迪倫的生活離不開他。她決定回到荒野,在成千上萬的渡輪中尋找崔斯坦和她的幸福。
如七月流火已過,蟬聲已無,那誰又是我們靈魂的擺渡人呢?
《擺渡人》讀后感7
今天,我英國文壇實力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作品《擺渡人》真的很受歡迎。獲得蘇格蘭圖書獎、布蘭福博斯獎等五項世界文學獎,版權銷售33個國家,是一部震撼數百萬讀者靈魂的精神治愈小說。單親女應該是迪倫,15歲的世界一片狼藉。她總是和媽媽無話可說。她經常在學校被同學戲弄,她的朋友因為轉學離開了。這一切都讓她感到非常痛苦。她決定去看她很久沒見面的生父,然后火車突然發生了交通事故。當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時,她驚恐地發現自己是幸存者,面前是荒野。這時,迪倫在不遠處的山坡上看到了一個男孩。男孩把她帶離了事故現場。然而,迪倫很快意識到這個男孩不是一個突然出現的路人,他似乎在這里等待。命運從他們相遇的那個開始......
原來這個男孩是一個擺渡人,把那些死后的人的靈魂帶到一個特殊的地方,一路護送他們擺脫惡魔和鬼魂的入侵。只有在天黑前到達安全屋,我們才能要求那些惡魔糾纏和安全。這個男孩叫崔斯坦。他一路保護著迪倫,穿過荒野、山脈和充滿惡魔的野湖。經過日復一日的接觸,迪倫和崔斯坦相愛了。但他們不得不分開,因為崔斯坦想把迪倫送到一個所有靈魂都要去的地方,等待未來的親人見面。崔斯坦不能去,因為他有自己的責任,他是擺渡人,想擺渡更多的靈魂。他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當她把迪倫送到目的'地時,迪倫冒險回到原來的荒野,因為她想念崔斯坦。她試圖與惡魔作斗爭,因為她相信愛,她心中有愛。即使最后魂飛魄散,她也渴望看到崔斯坦和他在一起。崔斯坦正在擺渡另一個剛剛死去的靈魂,他不知道失去迪倫這一切有什么意義。當迪倫千辛萬苦站在崔斯坦面前時,他驚呆了,說不出話來,驚呆了,害怕了。他們依偎在一起,親密無間,充滿了失去的快樂和幸福。然而,崔斯坦仍然想把迪倫送到她應該去的地方,迪倫不想,她太想和崔斯坦在一起,去那里,只要和他在一起——她靈魂的渡輪。
故事發生在這里,后面的事情出乎意料。迪倫問崔斯坦是否愿意冒險。她想回到事故發生的火車站。她想和崔斯坦一起去這個地方。她想永遠和他在一起。崔斯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他從未這樣做過。然而,他也愛迪倫。他希望迪倫是對的。他陪她冒險。他們回到了原地。最后,迪倫發現自己在救護車上被送往醫院,崔斯坦也回來了。他正在與消防隊員溝通。崔斯坦緊緊地握著迪倫的手。
但由于愛,迪倫勇敢地把崔斯坦帶回了原來的地方,把他帶回了他們的同一個空間。你將來可以永遠在一起!因為愛!愛可以讓人們勇敢,絕望地嘗試,最后依靠堅定的信念,他們終于實現了他們的愿望!
《擺渡人》讀后感8
我的存在源于你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題記
在驕陽似火的炎夏中,窗外不斷地蟬聲讓人煩躁,撲面而來的熱浪讓空氣灼熱,人們的耐心和定力在其中消失殆盡。可當我們捧起克萊兒的《擺渡人》時,當我們看見迪倫被陰險瘋狂的黑煙惡魔拖入地獄時,我們身上的寒意早已湮沒了燥熱。
迪倫是一個父母離異,性格敏感又有點自卑的十五歲少女。她與母親無法正常溝通,在學校常受到同學的捉弄和嘲笑,唯一的好友又因轉學而離開。當她只身坐火車去看望多年未見的父親時卻遭遇車禍,她一醒來便看見了崔斯坦,她的擺渡人,就此開始了一段驚險的旅程,只為平安到達另一個世界。
初讀這本書并沒有多大感慨,資料無非是少年少女一齊經歷了一段魔幻的.奇遇,它并不是一個多么令人潸然淚下的故事。可細讀時才發現這部小說別具一格的魅力。它雖然情節并不跌沓起伏但錯落有致,雖然辭藻并不華麗多姿但樸實細膩,娓娓道來了對友情、親情和感情的完美勾勒。
當迪倫得知自我不是事故中的唯一幸存者,而是唯一一個沒有逃出來的人時,她沒有哭哭啼啼、悲嘆抱怨,只是默默思考著所經歷過的一切不合理的事情,最終懷著沉重又寧靜的心淡然理解了事實。她能勇敢地應對殘酷無比的真相,能樂觀地應對瘋狂魔鬼的追擊,正是源于她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氣和信心應對未知的前方。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的史鐵生正是如此,青年時便遭受病魔纏身,但他卻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最為健全的思想,這正是源于他對寫作的熱愛。這種充滿了活力的斗志或許正是我們所缺少的,若我們能擁有它,也許能換個角度去發現世界的美。
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高尚、偉大的代價就是職責。”而崔斯坦的職責則是在這條曲折道路上引導和守護要穿越的靈魂們。為了引導靈魂穿過荒原,保護他們免遭惡魔毒手,平安到達另一個世界,他會變成那些靈魂想要的容貌,而這都源于他對自我使命的職責感。他因靈魂們的需要而存在,又因對使命的職責感而愿承擔惡魔給予的一切傷痛。他告訴迪倫身體只是心像的投射,眼前困難重重的荒原只是幻覺,鼓勵她堅持樂觀心態,在那時他的職責感便轉化成了迪倫擁有堅定信念和正能量的來源。
列夫·托爾斯泰說:“有生活的時候就有幸福。”當迪倫跨越分界線時,崔斯坦卻因本質只是一束光而消失,但迪倫的生活卻不能沒有他,她決定重回荒原,在千千萬萬個擺渡人中尋找崔斯坦,尋找她的幸福。
如今七月流火已過,蟬聲也已無,那誰又是我們靈魂的擺渡人呢?
《擺渡人》讀后感9
《擺渡人》是剛讀完的一本英國小說,它是克萊爾·麥克福爾寫的。
內容講述的是一個父母離異性格內向的小女孩,獨自一人坐火車去見自己的父親,火車在通過一個隧道時失事。小女孩醒來時發現她是事故的唯一幸存者,她走出隧道口,和遠處山坡上一直望著她的小男孩一起跨越這個荒原。
事實上,小女孩是這場事故中唯一的遇難者。此時,和小男孩相遇的其實是她的靈魂。
小男孩就是靈魂的擺渡者,他的使命是將剛剛去世的人的靈魂從荒原擺渡到另一個世界,以免逝者的靈魂被荒原的魔鬼吃掉從而被迫進入地獄融為魔鬼的群體。
故事情節頗為驚心動魄,在跨越荒原的日子里,小男孩一直保護小女孩,兩人相依為命產生了愛情,當小女孩跨越荒原成功擺渡到另一個世界時,卻因為留戀小男孩,獨自找到回到荒原的辦法再次與其相見。當然結局也沒有讓讀者失望,二人一起從荒漠穿過回到了人間。
這個故事聽起來可能與平常我們看過的.穿越劇、靈異電影相似,但當你仔細品讀時,字里行間透露出我們對自己人生態度的思考。
對于死亡:若人死了真有靈魂的擺渡者,那么死亡或許沒那么可怕,只是離開了一個現實宇宙能看見的世界到達另一個顛沛流離的世界罷了。在那里,有逝去的親人,活著的人早晚有一天也會到來,死亡只是一個空間的跨越罷了。
這些年,也有同學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離世了,面對他們的傷痛我們無從安慰,一個人在接受親人的離開時,會有種崩潰的感覺。若他們能將親人的離開看做是空間的跨越,或許心靈的傷痛會有所減輕。
世界沒有可怕的事情,一切都是我們的心態所為,如果連死亡都不怕了,世界還有什么更可怕的事情嗎?世上有太多解不開的問題,比如人死后到底有沒有靈魂?到底有沒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沒有人能親自實踐過再回頭告訴我們答案,所以大家大可保持好奇心,亦或相信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
對于執念:每個人都是自己心靈的擺渡者,善惡都由自己擺渡,你選擇做什么性質的人,行動和意念的支配都由你。消極的情緒,萎靡的狀態,自私、兇惡、沖動、沒自信等等負面標簽你可以往身上貼,最后形成一個糟糕的人,這其實是你自己造成的。我們有權擺渡自己的心靈,完美自信、積極向上、友善寬客……高情商者做到這些并不難,關鍵看你對生活的態度,你執念于什么,你將得到什么。
擺渡人的方向很廣,你將要把自己的心靈擺渡到哪個河岸,你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一定由你自己決定。
《擺渡人》讀后感10
人過中年,我平時喜歡閱讀關于時政、財經、官場、商戰和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已經有好幾年沒有讀青春勵志或激蕩靈魂的書了。但最近偶然讀到了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讓我深感觸動:人生就像是不斷穿越荒原,只要我們堅定信念,總能成功抵達彼岸!我對這句話深感共鳴,并且認為它充滿了智慧和真理。
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孤獨而無助,同學的嘲弄、母親的冷漠,為了重溫久逝的父愛,她踏上了開往遠方的火車。不幸的是途中突發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之后,卻驚恐地發現眼前竟是一片荒原,她以為自我是唯一的幸存者……
似乎專為她等候的男孩崔斯坦,帶她走向無邊的荒原,當她逐漸明白自我才是惟一的遇難者之后,并沒有悲觀頹廢,而是跟隨上帝派給她的擺渡人,越過一片片荒原、一座座高山、沼澤地惡水湖……應對隨時而至的惡魔群起而攻,稍有不慎,就會魂飛魄散,成為孤魂野鬼,墜入地獄,亦幻成魔。
因為職責,崔斯坦最終護送她到達心靈的巔峰,然后再去引導一個又一個的靈魂,以機械的方式循環不已,這就是他的職責所在,從未深思過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因為愛,迪倫奇跡般地走出了無數冤魂的夢囚之地,重回了那片荒涼的原野。他曾經柔弱無助,如今卻變得堅強無比;他曾經被擺渡到黑暗深淵,而現在他帶領著崔斯坦一起脫離了那個困境,回歸到人間的光明世界!
二十年前當我還在鐵路學校讀書時的青澀年代,時常悲觀無望地苦嘆、恐懼著所要面臨終生居無定所四海流浪的工作時,內心便哀怨地以"荒原浪子"而居了。讀過《擺渡者》卻猛然感悟:真正的荒原并非地理環境或海涯天邊,荒蕪的'往往是我們逐漸貧瘠的心靈和日趨干枯的靈魂!
剛踏入社會時,對這個陌生的世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好像是一片遼闊的荒原。在我們迷茫時,那些幫助我們排解工作心理困惑的長輩和老師,就如同擺渡人一般,帶領我們逐漸找到立足之地!。
無論為官為商為國為家,一項事業、一份工作、一段姻緣、一份情感,總會有時起、有時落,誰也不可能一向都一帆風順、不斷地從成功走向成功。
人生的荒原可能不止一處、不僅僅一時!當我們身處逆境時,如果我們感到天空都在哭泣,如何會能體味到陽光其實依然燦爛呢!猶如書中所描述的,荒原的風景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他們內心的景象。你哭泣,天空便因你狂風大作,陰雨密布;你歡笑,身邊就是燦爛暖陽,靜謐如水。你用什么樣的心境去看待荒原,荒原便會回報給你加倍的體驗。
一個人生的旅程,沒有永遠為我們引領的先知和導師,只有堅定地相信自己!堅持內心!穿越荒蕪的曠野,就能看到彼岸綻放的花朵!
《擺渡人》讀后感11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擺渡人》,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夫兒所著。內容講述的是一個父母離異性格內向的小女孩兒獨自一人坐火車去見自己素未謀面的父親,然而,火車卻出了事故,當小女孩醒來時他發現他是這場事故的幸存者。小女孩是火車失事的遇難者。他走出了隧道,由靈魂的引導者崔斯坦帶著小女孩兒,應該說是小女孩的靈魂行走在荒原相依為命十幾天去了天堂,最終又返回生界故事。
克萊爾的文筆細膩唯美,讀起來不忍釋卷。故事心驚動魄,情感真摯讓一個虛構的愛情飽含真實人生的況味和隱喻。
故事中的人物,迪倫和崔斯坦,這一段時幾天的荒原之路上只有他們兩個人于是產生了愛情。男孩兒把女孩兒的靈魂擺渡到另一個世界時。女孩兒因為留戀男孩兒,于是找到回荒原的辦法,與其再次相見。這個故事頗有一點驚心動魄,一絲靈異的感覺,但是這本書里的字里行間透出了我們對人生態度的思考。
初走光荒原,崔斯坦是他的擺渡人,而再次返回時,沒有了擺渡人的小女孩兒靠的是自己強大的信念和信心使她充滿了力量。前途是一帆風順還是處處是狼豺虎豹?不知道。能否找到他?不知道!如何面對惡魔的吞噬?不知道!只有自己對男孩的一片癡心。有了勇氣,就有了一切,剩下的,交給命運就可以了。
但是就按年齡來說,崔斯坦也是一個飽經滄桑的人,而小女孩只是她擺渡過靈魂中極其普通的一個但是沒有了小女孩,他只有重復著毫無意義的百擺渡生涯。他不知道是誰給他的命運,是誰托付了這個宿命給他。他不敢想象,不敢嘗試,恐懼,以至見到了小女孩除了驚喜就只有遺憾。表面上他依然是那個溫和,單純,忠誠,盡職的,靈魂擺渡人,可他的心卻早已隨小女孩而去。愛情的滋生是他始料未及的意外,令他充滿了矛盾。盡管這份感情讓他心動不已,但他沒有勇氣走出荒原,更不敢踏入天堂一步,他只能將對愛的渴望強壓在心底,他把所有與他她有關的美好往事封存于記憶中,繼續自己的漫長余生。
小女孩兒也是一樣,她因為受盡了同學、媽媽、姐姐們的嘲諷和虐待她才開始幻想父親的美好,于是開始以后的故事。兩個同樣命運的人相遇,并且產生了愛情是多大的巧合?
迪倫用自己的靈魂真切地告訴我們:禁錮我們的.從來都不是有形的枷鎖和隔門而是來自我們心底的怯懦和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擔憂。你的信念決定自己的人生只有無所畏懼的自由靈魂才能抵達甚至改變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贖來自與心靈的自我成長于非凡勇氣。讀完時,這本書就像還有續集似的,讓人回味不已。
《擺渡人》讀后感12
“如果我存在,那也是因為你需要我。”這是我在《擺渡人》中最喜歡的一句話。
我與這本書的淵源,還真是可以用機緣巧合來形容。
其實一開始,我并不知道這本外國名著,只是湊巧看過一個同名不同內容的電影,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本書。僅僅是知道罷了,在學校住宿注定了我很久也難去買一次書,偶然一個周末放假,我途經一個小道,那里不知哪里來的小販擺起了書攤,映入眼簾竟是一本《擺渡人》,此時,買下它是我必然的選擇了。
放入書架很久沒有再次翻開過,恰逢閱讀課,我想起了這本書。真是應了那句話“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相同的,當我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被需要”,與年少時的血氣方剛不同,那是來自時間的沉淀。
單親女孩迪倫沒有朋友,缺少父愛,在去探望父親的火車上意外死亡,而崔斯坦則是負責帶迪倫去往另一世界的擺渡人。初見時,迪倫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崔斯坦本想騙著這個單純善良的姑娘,而呼嘯的狂風,一望無際的平原,似魔鬼般的叫聲,讓迪倫懷疑并恐懼,一路上,崔斯坦幫助迪倫度過一個又一個恐怖的夜晚,當迪倫到達另一世界的大門,兩人發現竟是早已情愫暗生,崔斯坦卻沒辦法繼續陪著迪倫,迪倫進入大門后,門外的他又被分發了下一任務,一切都是那樣井然有序,而迪倫卻又冒著禁忌逃回了平原尋找崔斯坦,兩人明白不能同去另一世界,于是迪倫選擇和崔斯坦一同回去,獲得復生。
其實故事很簡單,一條主線足以走到結局,但其中的意義卻發人深省。“崔斯坦”一個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的擺渡人,倘若生來便做著同樣一件事,沒有原因,沒有結局,甚至沒有身份,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崔斯坦曾告訴喋喋不休發問的迪倫:“如果我存在,那也是因為你需要我。”一個自己是否存在都是個謎團,多可悲的一生,可他遇到了迪倫,一個人是否存在,都在于別人的`腦海,是迪倫使他存在,使他獲得新生。
反觀如今社會,人人為了“刷”存在感而努力拼搏著博出位,人人都說自己樂觀向上,說著自己的身邊多么優秀與熱鬧,“網紅”們每天做著新鮮的視頻生怕被人忘記,就連商品都不斷換著廣告在各個地方播出展覽為的只是人們的注意。所以,真正的孤獨與否,不在于你身邊有多少人與物,不在于你每時每刻得到的贊美與阿諛奉承,孤獨,是來自靈魂深處不被發掘的,它因無人熟識而生,因被人記住而消亡。
做個善良可愛的人吧,讓別人再想起你時嘴角都會微微上揚,起碼……讓別人還想得起你的模樣……
“如果我存在,那也是因為你需要我。”我因你而活。
《擺渡人》讀后感13
這個假期我讀了擺渡人這本書,這是一個很動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在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時,遭遇了火車事故,她是唯一一個沒有逃出來的人。當她的靈魂跑出來時,世界已變成了一片荒原,而山坡上坐著的,是他靈魂的擺渡人崔斯坦,他帶領她穿過荒原,到另一個世界去。在穿越荒原的過程中,他們互生情愫,難舍難分。最終迪倫違反規則,歷經艱辛和她的擺渡人成功回到了她原的世界。
“他聳聳肩,聲音聽起來很不安:‘我用最合適的相貌出現在每個靈魂面前。在遇到下一個靈魂之前,我一直保持這樣的相貌。我不知道自己遇到第一個靈魂之前是什么模樣。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為你們的需要。’”這是崔斯坦說的話。我讀到這里真的想為他打抱不平。沒有自己的身份,甚至連自己的相貌都不清楚,是為了別人而活,只能重復一件無聊的事。引導,引導,還是引導,上天對他如此不公。我們應該慶幸,自己還是自己,不為誰而存在,可以隨心所欲。
“她轉身就開始朝門沖去,她渾身熱血沸騰,決心壓過了恐懼感,只要分散惡魔幾秒鐘,他們就得救了。她可以辦到。”“她”是迪倫。迪倫為了素不相識的小孩兒不被惡魔所抓到,竟然以身試險,小孩兒成功得救。迪倫的這種精神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的話,“舍己為人”實在恰當不過了,這點令我十分敬佩。
“一天,他的長官命令他槍殺一個老人。那個老人沒有做什么,只是在摔倒時不小心蹭了這位長官一下。這個士兵不愿意殺人,于是跟他的長官爭吵了起來,他對長官說自己不能那樣做。所以長官先槍殺了老人,然后在同一天把他也槍斃了。”這是一位德國士兵。據書中說,這個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他負責看管猶太人。我非常同情這位士兵,不管他是不是一位德國士兵,我認為他是最可敬,最高貴的`人。
這本書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跌宕起伏,非常吸引人的眼球,是令千萬讀者靈魂震顫的人性救贖之作。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自己的命運應該由自己做主,別人沒有干涉的權利,我們應該要為自己所愛的而努力拼搏,為自己想要的而挑戰權威,不要害怕前方等待著你的是什么,一定要去試一試,不要怕,不要悔。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見解,只是膚淺的,或許還擁有更高深的說法。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這是一個史詩般動人的故事,它令人激奮、恐懼、溫暖、回歸人性、引人深思。
《擺渡人》讀后感14
史鐵生在他的書中寫過,他的奶奶告訴他說,人死了,就什么都沒了。他自己也提到,這就是他對于死亡的最初的認識。
人類向來就有著對于死亡的恐懼,這一份恐懼不僅僅是對于逝去時生理上痛苦的恐懼,更多的則是對于未知的恐懼,死了,就真的什么都沒有了嗎?這樣一種近乎飄渺的想法使得大多數人對于死亡是談之色變。
然而對于未知的恐懼和好奇驅使著人們對其的想象,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擺渡人》系列中描繪了一個“荒原”——這是一個所有死去的靈魂必須穿過的一片布滿恐懼而荒蕪的土地,“荒原”的'世界里充斥著惡鬼,倘若靈魂被惡鬼抓住,便會逝為他們的同類。幸運的是荒原中也有著許多的擺渡人,負責將靈魂引導穿過荒原,最后得到重生。
《擺渡人》之中所描繪的世界帶給我很大的觸動,我想這本書被評價為一本極好的所謂的治愈系小說,原因可能在于它給讀者構造了一個死亡后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不是充滿恐懼的,相反,這個世界顯得沒那么殘酷,每一個靈魂都有相對的擺渡人的幫助,最終可以獲得重生。甚至在這個世界里還有極其美好的東西——愛情。
這不由得引起了我對死亡的思考。人類為什么如此懼怕死亡?
在這本書中,死亡似乎只是輕描淡寫的事情,從迪倫在火車事故中身亡再到其父母在睡夢中離世,作者并沒有用足筆墨描寫死亡的痛苦和親人的悲痛。相反,將注意力放在了“死者”身上。其中給我觸動較大的是迪倫的媽媽就算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死了的時候,仍然拒絕同擺渡人穿過荒原,而是依舊想回去照顧女兒,在通往荒原的路上,她一直念叨的也是迪倫。當自己已經死亡后,她依舊最放不下的是她的女兒。這可能也是許多人對于死亡恐懼的來源——有許多生前的東西是無法放下的。
而對于迪倫,她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不顧自己可能變成惡鬼,也一定堅持以2倍的速度在危機四伏的荒原中加緊趕路,為的就是能換回自己的父母能夠重回人間,這種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儼然已經超過了生與死的界限,同樣沖淡了對死亡的恐懼。
所以我想,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該怎樣面對終點。死亡真的是一切的終點嗎,我想不是的。所有的終點都可以成為下一個起點。死亡只是宣布了一個人主觀意識的終點,但是這將不會是一個人客觀所處的世界的終點。這個世界注定會銘記一些人,這個世界愛注定是不會被遺忘的。
就像史鐵生后來寫道,“我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我想,靈魂注定會在死亡后的荒原里發光,以真實的愛,照亮生者世界的每一個人。
《擺渡人》讀后感15
最近剛剛讀完這本書,頗有感慨。全書先是記敘了主人公——一個16歲的小女孩迪倫在去尋找他的父親時所發生的車禍,她也因此車禍而死去,引出了她的靈魂擺渡人——男主人公崔斯坦,然后他們的命運發生了許多無法預料的轉變。
書的名字是“擺渡人”,指的是崔斯坦這一類為靈魂擺渡的人,他們不斷重復著自己的工作,把一個個靈魂從荒原護送到另外一個世界。但是迪倫因為愛,離開被稱為“家”的地方重返荒原去尋找崔斯坦,這時其實迪倫就變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她成功將他從荒原擺渡到了人間,改變了他的命運,這也是小說的高潮部分。
這本小說給人的第一感覺可能會感嘆“愛情力量的偉大”,的確,如果沒有兩人至死不渝的愛,迪倫不可能會重返荒原,與惡魔對抗,用生命去尋找崔斯坦,崔斯坦也不會敢于打破游戲規則,與迪倫回到她死去的地方試一試。但小說中不止有愛情,它還折射出了許多別的東西。當靈魂從肉體中蛻出來時,他們回頭看著正在為自己哭泣的.親人,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接受事實隨擺渡人而去;在荒原中有各種各樣的靈魂,有老人,甚至是小孩,命運對他們就是如此不公,他們很難逃脫惡魔的追捕,最后大部分都留在了荒原變成了惡魔,而我們可以看到,因為愛和憐憫,有些人愿意走出安全屋,用魂飛魄散、靈魂消逝的危險去吸引惡魔,只為那些可憐的靈魂可以逃走。
這就像一個社會,總有那些舍己為人的生靈。而當我們直面生存、死亡與愛,哪一個會是最終選擇呢?如果生命進入再次的輪回,你又愿意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呢?
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可能在相遇開始命運就發生了改變。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我想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擺渡人,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會給我們不同的影響,父母給了我們看世界的眼睛,朋友讓你體會到了友誼的溫暖,老師[]為你的人生照亮了方向……最后這些擺渡人中,有一位會與你孕育出愛情,與你走到最后;而在我們通往命運終點的路上,也會成為別人的擺渡人,我們未必會給予他們一些物質上的幫助,但我們可以像天使一樣,讓他們看見了這個世界的美好。生命的意義也就在于擺渡與被擺渡之間得出了。
就像很多讀者一樣,我剛拿到這本書時,也被封面上引人注目的一句話“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所吸引。這句話也是全書的縮影,其實它也為每一個讀這本書的靈魂注入了一種無形的力量。
【《擺渡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擺渡人》讀后感03-13
擺渡人讀后感03-09
《擺渡人》讀后感10-23
擺渡人優秀讀后感01-10
(精)擺渡人讀后感12-19
擺渡人讀后感精選15篇07-02
擺渡人讀后感15篇06-29
擺渡人讀后感(15篇)06-30
擺渡人讀后感15篇(經典)09-21
《擺渡人》讀后感(15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