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有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史記》有感1
雖然在多年之前就知曉《史記》,但一直未靜心閱讀,甚至是沒有讀過它。之前提起《史記》,只知道它是紀傳體通史,也知道它的作者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就在幾個月前,突然萌發一種念想:通過讀《史記》多了解一些歷史常識。于是到縣圖書館借來一本白話文版《史記》,在平時的閑暇之時讀一讀,也知道排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故事和道理。
兩周前的一個星期六,我在教育局值班。除了一些基本的值班工作,大多時間都在閑暇中度過。拿起《史記》這本書,靜心地讀了起來。由于單位人少,也十分寧靜,真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好時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讀書的環境,才能讓我靜下心來,才有機會走進書的情景里。很多時候,甚至多年來,都難以有這樣一個讀書的機會,倍感珍惜。
讀書,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文字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感知歷史,感受人物,感悟其中蘊含的道理。當我沉浸在歷史的情景中時,那是一種與歷史、與歷史人物對話的過程,那是一種能讓心情激蕩的歷程,這種入情入境的感受,是平時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難以感受的。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充分感受讀書的樂趣。
收獲之一:了解了一些歷史故事。大禹治水、秦王統一六國、趙高指鹿為馬、陳勝吳廣起義、項羽破釜沉舟、劉邦約法三章等等,都是我在讀書過程中了解到的。雖然之前也對歷史故事知道一些,但也只是星點碎片,如今讀書在此感知這些歷史故事。偶爾和楊亞軍老師交流讀過的故事,他總能認真傾聽,而且對我敘述不完整、不準確的情節予以補充或糾正,我就覺得他是一個對歷史博學的人,就像老師一樣。我也曾將我看過的歷史故事和孩子交流,也希望孩子能夠多了解歷史,不指望能夠給孩子講多少歷史故事,只希望在與孩子交流中,讓孩子產生了解歷史的興趣,激勵孩子主動地讀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收獲之二:了解了一些歷史人物。像大禹、秦始皇、項羽、劉邦等,還有很多很多,在讀書的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一些人物的形象特征,特別是能夠靜心讀書的時候,更是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征。他們曾經都是歷史的.演繹者,是他們譜寫了中華悠久、文明的歷史。很多叱咤風云的人物,在那個特定的時代,他們是被人們敬仰的。
收獲之三:懂得了一些事理道理。這一點,算是我收獲最大的。一是感受到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凡是有所作為之人,總是經歷的很多磨難,在抗擊各種磨難和打擊的過程中艱難的成長。我在當今的社會中,不能甘于安逸,面對當前的一些挑戰,還是要對自己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二是能夠收到他人尊重的人物,他們總是不忘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的重要的地位。我覺得,只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就容易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三是我們其實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都將成為歷史,與其選擇平庸和安逸,還不如付出一些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就應該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不求歷史牢記我們,只求自己一生無悔。
收獲之四:讀書的本身在于自己。平時沒有時間讀書,或者其他什么原因,都不能成為我們不讀書的借口。只要想讀書,就一定能夠擠出時間,而且要善于把平時的零碎時間利用起來,才能夠讀更多的書。樊登老師舉辦了“樊登讀書會”,我通過抖音看了一些他講書的短視頻,很有啟發,啟發最大的還是對讀書意義的認識。當我看到樊登老師講“可復制的領導力”時,我們就買了《可復制的領導力》這本書,同時還買了《思考快與慢》和《怎樣說孩子才會聽》兩本書,只是疏于讀書,還是未能將這兩本書讀完。另外,我得張長恒主任買了一套第九屆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感覺十分敬佩,這是一種對文化的追求。花錢買書是一樁永遠不會虧本的買賣,在智力、文化的投資上,花點錢是值得的。
收獲之五:讀書是要講究方法的。我很佩服張長恒主任和魚紅文老師通過讀書獲取信息的能力,他們都能在讀書的時候,快速獲取主要的信息,并能把獲取的信息概括地講出來。我在后來讀書的時候,就思考了這個問題,覺得在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思考和分析,不要一味追求讀書的速度,像看小說一樣囫圇吞棗,這樣可能連大意都不太明白。讀與思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取有用的信息。
閱讀應該成為習慣,而且要善于把平時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堅持讀書。只要有幾分鐘時間,打開書本看一看,就會有收獲。除了書本,能夠獲取信息的方式還有很多,只要留心學習,只要時刻追求上進,就一定要讀書學習的愿望。
愿讀書能夠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讀《史記》有感2
我個人很喜歡歷史,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歷史學家,喜歡讀歷史書,《史記》就是其中的一本。
《史記》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年間司馬遷所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五帝時期至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本書有本紀、書、世家、列傳(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還有表)。
讀《史記》我更正確的認識了不少的歷史人物,秦始皇就是其中一位。一開始認為秦始皇是昏君,但讀完此書后,我認為他是一位明君。他為何修筑長城?雖說費人力,但他不也是為了提防匈奴殺入中原嗎?若不修筑長城,匈奴殺入中原,百姓就無家可歸了,所以秦始皇也是為了百姓考慮的呀!
《史記》不僅讓我認識了許多歷史人物還讓我在當中學到了做人、做事等很多知識和道理。我從晉世家晉文公重耳的事件中,我學到了做人要誠實守信、說到做到。當年重耳流浪到楚國,楚成王把他當作國君的貴賓一樣對待,一日,成王問:&ldqu;公子回國做君之后,如何報答于我?&rdqu;重耳說:&ldqu;如果我們兩國有日相戰,我愿退三舍回避您。&rdqu;有一年,楚國和晉國交戰,文公(重耳)沒有忘記當年的言語,果然退避三舍回避成王……我從魯周公世家《三小亂國》這一故事中,我知道了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管仲將要去世,桓公問他:&ldqu;誰可以繼承丞相之位?&rdqu;管仲說:&ldqu;寧戚不在了!&rdqu;&ldqu;那易牙呢?&rdqu;&ldqu;決不可!易牙、豎刀、開方三人,決不可以親近!&rdqu;&ldqu;可易牙煮自己兒子(親生)的肉給我吃!豎刀自愿接受刑,侍奉于我!開方愿拋棄太子之位,連自己的父母去世都不去奔喪!甘愿做我的臣子!&rdqu;&ldqu;易牙連兒子都能舍,有那會在乎君王呢?豎刀連自己的軀體都能舍,又哪會在乎一個國君呢?開方連自己的父母都能舍,那會在乎一個君王呢?&rdqu;管仲去世后,桓公沒聽管仲的奉告,重用易牙、豎刀、開方,桓公去世后,三人興風作浪,齊國大亂。
讀完《史記》后,讓我了解了歷史!
讀《史記》有感3
一杯清茶,一本史記,把我帶進了你的世界。
“劉徹,你一生為漢朝建立了無數輝煌,使中國成為了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帝國。可你卻不近人情。”
“其實你一點都不了解我,哪個當皇帝的不殘忍?”劉徹特別有理,理直氣壯地說,“不然就沒有威信了。”
“話可不能這樣說,想當年李陵帶領五千將士殺入敵后,斬敵幾萬余人,還剩下四百人。由于他寡不敵眾,戰敗了。他投降一定是有他的目的,等待著最佳時機,殺掉單于,另立新功。
“哦?誰讓他戰敗的!”你一聽到他的事情就很生氣。
“可你卻不假思索的殺掉了李陵全家,還把為他辯護的司馬遷判刑。李陵悲痛欲絕。假使你聽從司馬遷的勸告,說不定匈奴已經歸順我朝了。你的性子太烈,不近人情,喜歡殺戮,而且不想后果。”
你深思著,好像在想著我的.話。“你講的對,小朋友。我回去想一想。給李陵平反。”
“你如果能改掉,你就是千古一帝!”
看著你遠去的腳步,我也在想。這是你最大的缺點。漢文帝這點就比你強,你雖然建立了漢朝最鼎盛的時期,但你還有很多地方不足。將軍打了敗仗就要被殺,老馬也有失蹄的時候呀!你都不給他們補過的機會,你太專制了!但是你的錯誤和功勞比起來還是微不足道的!
合上了史記,你的身影卻回蕩在我的心里。
讀《史記》有感4
作文上面長著一根又細又長的尾巴!600字作文"八戒,八戒,傻得可愛&hellip。“大力士”揮舞著大鉗子,好像在說:“我是這里的主人,誰也不能進入我的地盤。公園里有靜悄悄了,好象什么事也沒有發生過?有的童年像。在那交錯的枝條下面,長出了嫩綠的野草,隨著微風,輕輕地晃著頭。浪花娃娃,雖然你們調皮,但我還是非常喜歡你們,因為你們幫我卸下了五年的功課包袱,給了我最美的享受;
它的作者是司馬遷,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
其中然我難忘的`是: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晚年的錯誤招致悲劇下場;項羽24歲起事,7年間睥睨天下,縱橫天下,號令諸侯推翻強秦,自封西楚霸王,卻最終垓下悲歌烏江自刎。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功成名就達到人生頂巔,卻因心境的惶恐不安、寂寞孤獨,無處話凄涼;同為將相,伍子胥輔佐兩代吳王稱雄,最終竟死于吳王賜劍之下;四君子之信陵君為公子無忌威震天下,強秦不敢攻魏,但最終因他人饞毀魏王質疑,憂郁而死;屈原正直當道,致力改革,但貴族詆毀,踽踽獨行,只能懷沙自沉汨羅江;韓信一生破敵立功無數,為高祖打下江山
卻死于呂后之手;飛將軍李廣一生抗擊匈奴,最終自刎而死.......為什么他們的成功和榮耀都要與悲劇成為永恒的對照哪?
《史記》是中國的精華,是中國的標志,是中國人的驕傲。讀了《史記》會讓我們終身受益。
讀《史記》有感5
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讀《史記》有感6
今天看了《史記》,里面有好多怪力亂神的事,例如踩巨人足跡而懷孕。還有許多人天生就帶著濃濃的宿命感,例如褒姒得寵,西周滅亡的事。還有司馬遷對秦子嬰的評價有失中肯。對這些我都持有一些否定態度。感覺秦子嬰并非無能之輩,秦朝在他上位之前,早已經搖搖欲墜。他心有余,而力不足,無力回天。他一上位便誅殺趙高,不久后投降劉邦。感覺他的投降是為了保全軍民,是仁義的體現。上臺即誅殺趙高是他雷厲風行作風的體現。秦始皇盡管好大喜功和殘暴,但他統一度量衡,錢幣、文字、創建新制度,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秦二世極度愚蠢,對秦始皇所留下來勞民傷財的事業,大舉興工。又寵幸趙高,拒絕接納忠言,殘忍地殺害同族兄弟,殘暴地對待臣民。起義軍聲勢浩大,探子回報實情竟被處死。后面的探子盡撿好聽的話,他聽后才開心。這與掩耳盜鈴無異。秦朝的'衰弱是積久的,它的滅亡,與在位的四十六天的子嬰關系不大。
讀完這章后讓我感覺,一個人的智力有限,眾人的智力無窮。我們要接受好的與自己有利的建議,并加以實施。做事要果斷,當斷則斷,拒絕拖延。還有我們要正確地對待別人的著作與言論,要懂得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每個人的思維和見識都有局限性,我們應該處處抱著學習的態度,盡量讓自己思維和見識變廣。
讀《史記》有感7
我喜歡的《大禹治水》這個故事吧,我們在一些旅游景點里看到過這個頭戴草帽、略顯蒼老的大禹雕像。堯帝在位時,洪水肆虐,人民飽受其苦。于是堯帝派鯀去治水。鯀用了九年時間沒有治好。被舜帝流放到羽山。最后死在那里。舜帝叫鯀的兒子禹去完成父親為完成的任務。大禹忍辱負重、不辭辛苦的去觀察地形,便已疏通九洲的水。最后,他取得了成功。
從這一篇故事來看,大禹接受治水的使命后堅忍不拔,十多年如一日,三次從家門前經過卻沒有進去,佩服佩服,這種忘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大禹還從他父親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這樣,大禹才可以治水成功。才可能當上皇帝。而且大禹通過細致觀察,找到了漏洞,然后再想辦法解決掉。大禹這種善于觀察問題、研究問題并最終選擇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是我們今后解決問題的榜樣。尤其對于我們學生,對待學習和周圍的一些事物時,就要有這種精神,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才會有進步。
讀《史記》有感8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大文豪魯迅對《史記》這一經典名著的稱贊,《史記》無愧與這個稱贊。中華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史記》正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史書中的地位無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馬遷也因這本書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記》主要描述了從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及其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這其中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項羽;有統一六國,功大于過的秦始皇;還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他們都仿佛出此刻了我的眼前,太史公極高的`文學素養讓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不禁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滄桑的歷史中。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多少英雄逝去。在《史記》中,我最敬佩,也最印象深刻的一對人物,正是廉頗和藺相如。剛開始時,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了大功。廉頗認為他只是呈口舌之利而已,居然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很是不服,藺相如怕和他產生矛盾,就總是躲著他。之后,廉頗明白了藺相如的良苦用心,就背上荊條,向他請罪。他們最終成了好朋友。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負荊請罪的故事。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僅僅感慨萬千:如果藺相如沒有讓著廉頗,而是跟他爭斗,廉頗如果沒有知錯就改,而是顧及面子,不像藺相如認錯的話,那趙國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見寬容大度和知錯能改有多么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別人犯了錯誤,我們就應寬容他,原諒他;而如果我們自己犯了錯誤,就就應知錯能改,像別人承認錯誤。有一次我弄壞了別的同學的東西,同學不明白是誰干的,大發雷霆,但是我沒有猶豫,毅然向他承認了錯誤,他也原諒了我。試想,如果我沒有向他承認錯誤,我有可能就失去了這個朋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太史公雖然被施了宮刑,但他仍然自強不息,奮發圖強,以頑強的毅力,
就像鳳凰涅盤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忘記了屈辱,最后完成了《史記》這一不朽的經典。他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讀著《史記》,淡淡的油墨芳香撲鼻而來,令人神清氣爽。品讀《史記》,回味無窮。
讀《史記》有感9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清明后,皇朝至此完。”聽著朗朗上口的《中國歷史朝代歌》,看著哥哥讀過的那一套《史記》安靜地躺在家中,我好奇地打開了第一卷,便有后面津津有味地讀著第二卷、第三卷......
每天放學我都會抱著《史記》跑到沙發上坐下來,把它輕輕地放在我的旁邊,捧著它看時就好像我捧著美味可口的大西瓜大口大口地吃,饞得身旁的人直流口水,羨慕不已啊。原來《史記》也這么有趣,讓我們打開歷史之門,走進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吧!
在《史記》里,我認識了一個個經典故事,它們既有趣又精彩。有越王勾踐面對強大敵國時,忍辱負重、奮發圖強的“臥薪嘗膽”;有趙高扭曲事實的“指鹿為馬”;有廉頗向藺相如主動承認錯誤的.“負荊請罪”;有項羽孤注一擲的“破釜成舟”。其中,我最喜歡《史記》中記載朋友間交往的故事——“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誼是最讓人感動的,值得我們學習。
鮑叔牙和管仲是一對好朋友,他們曾一起做生意,賺了錢以后,管仲自己拿的多,分給鮑叔牙的少。但鮑叔牙并沒有計較,反而體諒管仲家境貧困。管仲三次帶兵打仗,都戰敗逃跑了,鮑叔牙并沒有輕視他,反而理解他是因為家有老母親需要照顧。后來,鮑叔牙和管仲分別輔佐不同的主公。鮑叔牙輔佐齊國公子小白;管仲輔佐的則是公子小白的哥哥——公子糾。等到小白繼承王位,成為齊桓公,糾被處死,管仲被囚禁。鮑叔牙在面對國君賞識時,將管仲推薦給齊桓公,齊桓公拜管仲為宰相,管仲為齊國的繁榮發展立了很大功勞。管鮑之交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友誼的力量,他們互相信任,相互幫助。鮑叔牙的寬容大度更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史記》讓我品嘗了一個又一個歷史典故,學會了做人的道理,讓我更熱愛更珍惜中華文化。
讀《史記》有感10
《史記》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歷史書籍。今天我讀了《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的名字叫做趙政,他是父親是秦莊襄王,名字叫做異人,在趙國做人質。在先秦時代,國王會把不喜歡的王子放在國外做人質,很明顯異人就是這么一位不受重視的王子。然而命運之神卻眷顧著他。有一個大商人呂不韋,將自己的小妾送給異人,并生下了秦始皇。后來呂不韋用自己的'金錢討好秦國王后,幫助異人成為秦國國君,等到趙政十三歲的時候,莊襄王異人死,嬴政成為了秦國的國君。
因為秦國在經歷商鞅變法后,國力非常強盛。當時六國大軍常常聯合起來攻擊秦國,秦國都關閉函谷關不出去應戰。等到六國有變的時候秦國再分散攻打。有一次燕國太子丹害怕秦國攻打燕國,于是讓勇士荊軻去刺殺秦王,在關鍵時刻,秦王拿出寶劍將荊軻砍傷,后來殺死了荊軻,這件事情以后秦國加緊了對六國的攻占,首先滅亡了韓趙魏三國,后來燕國也被滅,楚國齊國也在后來被滅。秦始皇從此統一六國。然后秦始皇將天下分成三十六郡,并將天下的兵器集中收集,然后鑄造了十二個銅人。
秦始皇根據李斯的建議自封為皇帝,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后代可以一直延續下去,于是規定,秦國的皇帝第二代是秦二世,接下來就是秦三世。沒有想到的是秦二世就亡國了。后來秦始皇為了追求長生不老,后來秦始皇病逝于沙丘。
讀完《秦始皇本紀》以后,我為秦始皇的一生傳奇的經歷感到驚奇,一個人要有多么大的魄力才能完成這么偉大的功績。讀完《秦始皇本紀》我覺得人生會經歷很多曲折,但是在每個階段我們都要認真對待。
讀《史記》有感11
《史記故事》是由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故事》講述了一個個經典的故事情景。下面是為你帶來的史記故事的讀后感悟,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很佩服神農氏勇于遍嘗百草,他可以不顧自己,但總是處處為別人著想,他憑著自己人的勇敢,當上了各氏族的首領,他唯一的短處就是缺少威嚴,造成了氏族滅亡的后果。如果他能大膽地帶領自己的部族,加強管理,將不會導致氏族滅亡。教育我們,作為一名班干部,就應該學會管理好班級,處處為全體同學著想,熱愛班集體,將會使大家都擁護你,尊重你。
我還想為這本書提個建議:再配一些插圖就好了。這樣可以方便我們的理解。就像《上下五千年》一樣圖文搭配,美妙絕倫……都不知道要用什么詞兒來形容了。
我看過一本書《史記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沒聽說過這本書吧,不過《史記》總聽說過吧。其實《史記故事》就是由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炎帝,黃帝,下到漢武帝時代三千多年歷史,包含了許多精彩絕倫的小故事的《史記》,在后人的改編下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故事》。
《史記故事》中包含著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里的人物都有著不同品質,其中我最喜歡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發生的故事,它說的是:藺相如當了趙國的相國職位超過了廉頗,廉頗不服當眾說:”我是趙國的大將多年來出生入死立過許多戰功,而他藺相如原本是宦官手下的門客,就憑一張嘴皮子竟爬到我頭上來了!他要是碰到我我一定要當眾出他的丑。“并處處為難于藺相如。藺相如不但不生氣還處處讓著他,并對人說:”我所以對廉將軍這樣忍氣吞聲,寬容退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危難放在首位,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當廉頗知道后懊悔不已,馬上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家里去請罪。從此將軍和相國成了生死與共的知心朋友,將相二人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心想:古代的大將軍都能知錯就改,為什么我們犯了錯不能勇敢的承認錯誤,尋求內心的坦然呢?讀了司馬遷的《史記故事》,我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發達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對我們炎黃子孫的堅毅和智慧崇拜的五體投地,對我國自古以來朝代的興替有了比較清晰、深刻的了解,特別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都生活在遠古時代,那時既沒有文字符號記載他們的故事,也沒有安定的生活,人們主要依靠狩獵和采集植物果實為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后來炎帝發現許多小鳥在地上啄食細小的植物種子。他就把這些植物種子收集起來,種在地里,收獲之后,煮熟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又飽肚子。
于是,炎帝向人們介紹這種谷物,推廣種植這種谷物的方法。為了耕種方便,炎帝又根據自己的經驗,設計了一些農具。從此,這種谷物,也就是粟子開始了大面積種植,人們能夠獲取較充足的食物。為了感謝炎帝對農業的生產發展的貢獻,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神農氏嘗遍百草,多次誤食有毒的食物,幾乎喪命,幸虧他又找到了解毒的草藥,掙脫了死神的魔掌。為了不讓人們重蹈覆轍,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仍然去嘗試各種植物。最后,他嘗到了一種名叫斷腸草的綠葉黃花植物。這種劇毒植物無藥可救,神農氏不幸去世了。
炎氏之后,有一段時期非常混亂,各地諸侯乘機而起。軒轅氏決心消除戰禍。他修行德政,安撫百姓,整頓軍旅,收復了各地的諸侯。他又在逐鹿擒殺了南方諸侯首領蚩尤,統一了天下。后來,人們稱他為黃帝。
黃帝執政后,仍然不忘天下的百姓,只要發生戰亂,黃帝就去征討,掃平判亂,安撫百姓,幫助百姓解決各種困難。他制定歷法,讓百姓按季節播種收獲;劈山開道,方便天下人往來。他成年辛勤地奔波勞碌,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的居住過。
這就是我們的祖先,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創造,他們的無私奉獻,是我們世世代代的楷模。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正是因為他們這種無私精神的普照。他們的精神將永世長存,我們也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我們還要把他們的精神世代傳承下去,讓我們的中華民族永遠發達,永遠年青,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一部歷史著作,它還能夠比較全面、客觀的反映歷史面貌。
在司馬遷筆下,一個個人物都栩栩如生,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個性。平淡簡潔的語言,卻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于當時,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他的文字有一種說不出的魅力,讓讀者跟著他慢慢走,靜候勢態的發展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
我看到了唐朝的繁榮景象,秦始皇的殘暴,還有崇武的漢武帝;看到了皇宮里的那些奇珍異寶,官場的勾心斗角,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硝煙彌漫、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塵土飛揚《項羽本紀》是《史記》中很精彩的一篇。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讀者們作為旁觀者,依然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感受那一切。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垓下之圍、烏江自刎等故事,相信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后生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于他的一切。舍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但他何曾知道,自負,毀了他的一切。
我最近看了一本精彩的課外書《史記》。是關于古代近六十個小故事,至今有五千多年。寫這本書的作者是漢代的司馬遷。
每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的故事很感人,有的故事讓我們受到了很多的啟發。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故事就是《大禹治水》。大禹在治水的時候,采用了疏通的辦法。他先觀察了地形,決定開山挖渠,鑿了好幾年,終于鑿開了一個七八十米的大通道,河水流進了大海。大禹在工作的時候,好幾次路過自己家門口,因為趕時間,都沒有進家門,而是繼續去了治水。成功不負有心人,大禹用了十二年左右的時間,最后終于治水成功。皇帝知道了大禹把水治理好了,為了順應民意,就把自己的帝位禪讓給了大禹,大禹繼續為天下百姓服務。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學習,最終就會成功。付出也會有回報!猜你感興趣:
讀《史記》有感12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它把每個人物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作者司馬遷為了編寫這部史書,投入了整個生命。它仔細地講述了我國三千多年的發展史,用生動的筆墨給人們展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以及面對壞人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
這本書里,有正直善良的好人,有卑鄙無恥的小人,人物個性鮮明。在眾多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廉頗,這不是因為他人高馬大,也不是因為他武藝高強,而是因為他得知藺相如是故意讓著他時,主動負荊請罪,這種知錯就改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在生活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犯一些錯誤,如果你主動地對別人說聲“對不起”,或許別人就會原諒你的過錯。記得有一次,我又蹦又跳的在桌椅間穿梭,突然一個轉身,“嘩”的一聲,一個筆袋應聲落地,五顏六色的筆散落一地,像一幅五彩繽紛的畫鋪在地上。那位同學有點生氣,沖著我大聲喊叫:“干什么啊你?!”我默默地蹲下來一枝一枝的把筆撿起來裝回了筆袋,輕輕地放在她桌上,虔誠的對她說一聲:“對不起!”她沖我笑了笑說:“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沒關系!”
除了這一篇,其他的故事也都包含著很多道理。大家多讀讀《史記》吧,既了解到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也感悟到許多道理。
讀《史記》有感13
自從我們學習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課文之后,我便立志要向司馬遷學習。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經過。
司馬遷,西漢時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是漢武帝的太史令,因自幼受其父親的熏陶和影響,從小便走遍全國,考察歷史遺跡,廣泛搜集資料。飽覽群史的他,在花費了整整光陰之后,費盡心血終于寫成了一部130篇,52萬字的'輝煌巨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傳體史書――《史記》。
當我讀到司馬遷毅然撰寫《史記》時,我不禁被司馬遷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當我讀到司馬遷在受了酷刑后,為了寫完《史記》,克制自己,咬緊牙關,忍辱負重,堅強活下去時,我不禁被司馬遷這種堅韌頑強的意志力所折服。而看看現在的我們,受一點點苦頭便怨天尤人,如果我們換成司馬遷,那我們不早就血濺墻頭,終此殘生了嗎?與司馬遷相比我們真是太自愧不如了。司馬遷正是有了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才名垂青史的,我們太應該向他學習了。我們所缺少的便是這種精神。
學完這篇課文,我要向司馬遷學習,做個堅韌頑強的人。
讀《史記》有感14
我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大家都聽說過,它并不陌生,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祖國三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它曾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講到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我要說的是哪一本書了,沒錯,它就是《史記》。
在這個盛行快餐文化、聚焦新奇事物的年代里,談《史記》這樣古老的書,似乎是有點“老生常談”了,為何我突然想起了這本“老書”呢?因為最近電視劇《羋月傳》熱播,一大波宅男宅女們熱情高漲的追劇,聽的議論多了,我便也跟風去看了《羋月傳》。這部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故事貫穿了多個諸侯國,追劇時才發現自己學生時代學習的春秋戰國的歷史知識竟然都忘得一干二凈了,差不多有十年沒有讀史書了吧,我猜在座的各位也有與我相似的,于是我便重新拿起了《史記》。
《史記》講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夏商的覆滅、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時間跨越了三千多年,讀一遍《史記》,便仿佛經歷了一次長長的歷史的旅行。書中所講既有帝王、諸侯、文臣武將,也有布衣文人,有許多我們熟知的人物,如孔子、老子、孫子、蘇秦、張儀、屈原等。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史記》中每個王朝的衰敗都有其內因,那些君王或貪腐好色、或殘暴無道,比如周幽王為搏紅顏一笑烽火戲諸侯,導致他身死驪山而無人來救;再比如秦始皇成就霸業之后,好大喜功、大興土木、橫征暴斂,導致民怨沸騰、反叛四起、帝業毀于一旦。他們不是敗于他人之手,他們是敗在自己手上。歷史上值得我們借鑒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現如今仍然有很多官員因貪腐好色、與民爭利而落馬。
比如今年落馬的山西環保廳廳長劉向東,涉案金額竟達兩億元之多,在家中現金太多,上面落滿灰塵,有的甚至發霉變質,如今他鋃鐺入獄,被人唾棄,一切紙醉金迷、錢權名利終為身外之物,實在是后悔莫及啊。劉向東作為高層領導,一定也接受過一系列貪腐案例的教育,一定也感嘆過他人的落馬,但如今他只能在獄中被別人感嘆了。由此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一句話“秦人無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如今我們有史可鑒而不鑒之,實在是可悲可嘆啊!
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雖不幸遭遇了宮刑,然而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不屈不撓,忍辱負重,經過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終于完成這本傳世千古的名著,可謂是“一把劍萬丈天幕,一腔血千秋史書”。遙想當年大爭之世,各國諸侯都想成為一世霸主,你爭我
搶,不顧百姓死活,以至于百姓妻離子散、民不聊生。再看今朝和平盛世,我們年輕人不用擔心戰爭,不用擔心吃不飽穿不暖,我們過著安穩的生活,我們不再關心陳舊的歷史。我們茶余飯后關注的大都是手機,我們或是沉溺于手機游戲,或是忙碌于手機聊天,也或是迷醉于手機小說、手機視頻,走路時、坐車時、上廁所時都離不了手機,我們與手機相處的時間甚至多過我們與親朋好友相處的時間,手機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有些人甚至成為了手機的奴隸。然而我們的祖先歷盡千辛萬苦留給后世的瑰寶,卻被我們束之高閣、置之不理。
我們有很多人是在中學時期接受過灌輸式的歷史教育課,完成了應試教育,便拋之腦后。踏入社會之后我們各自東西,或忙碌于工作、或忙碌于生活,漸漸的,我們丟棄了很多東西,我們甚至丟棄了自己,唯有手機如影隨形。作為中華兒女不讀史書、不知歷史,我心中不免有些慚愧,然而又有多少人不是和我一樣呢?所以我呼吁當下的有志青年們擺脫手機的束縛,工作之余讀一些史書,了解自己的祖先,也了解一下我們自己。
讀《史記》有感15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通向成功的要訣。英國哲學家培根曾在《論學問》一文中說道:“有些書可供一賞;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分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些書只要讀讀它的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于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分書應當全讀、細讀、勤讀”因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穎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史記》應該屬于不多的'那一種,當可全讀、勤讀且用心去讀。
讀了《史記》我發現:許多成語、典故、膾炙人口的古人軼事原來都出于《史記》。如皇帝的傳說,一笑千金的故事,完璧歸趙,將相和的典故等。至于“明禮”的起源,《史記》說,禮是由人產生的。人生來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那么就不能沒有怨恨,怨恨到沒有分寸限度時就爭斗,有了爭斗就混亂了。古代圣賢厭惡這種混亂的場面,因此制定禮儀用來調養人的欲望,滿足人的要求,使人的欲望不在企圖占有物質方面,物質也不因為滿足了欲望而顯得缺少,物質和欲望二者相互協調才能長久共享,這就是禮產生的緣由。《史記》說,音樂是人的心理活動,聲音是音樂的形象,文采節奏是聲音的修飾。致力學習音樂用來陶冶心性,那么平易,正直,慈愛,誠實的情操就會油然而生。
太陽底下無新事。當代正在發生的事,有幾件在古代沒有發生過呢?幾千年來,國家的興衰治亂,人民的悲歡離合,朝代的更迭變換,文化的興廢傳承,不知演變了多少次。如果你想具有一雙慧眼,把世界看得更透一些。我勸你還是多讀一些歷史知識吧。
【讀《史記》有感】相關文章:
讀《少年讀史記》有感11-15
史記讀書心得10-21
史記的讀后感05-16
(通用)史記讀書心得09-16
《史記》讀后感11-24
史記經典名言02-23
史記讀后感02-23
史記故事讀書心得12-20
史記讀書心得字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