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只此青綠》觀后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每個觀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只此青綠》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只此青綠》觀后感1
《只此青綠》,一部以舞蹈之美詮釋《千里江山圖》的電影,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藝術的天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以青綠之色為筆,以舞蹈之姿為墨,繪就了一幅心靈的畫卷,讓我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靈魂的震撼。
電影中的每一個場景,都仿佛是一幅獨立的畫作。從絲絹的制作,到顏料的尋找,再到畫筆的習練,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藝術的氣息。我們看到了古代工匠們的辛勤付出,看到了他們對藝術的敬畏與熱愛。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們告訴我們,只有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精品。
而青綠的形象,則是整部電影的靈魂所在。那一身青綠的衣衫,宛如青山綠水的`化身,給人以無盡的遐想。青綠的舞者們,用她們的舞姿,展現了山水的神韻與氣質。她們的動作時而輕柔,時而剛勁,仿佛在訴說著山水之間的故事。她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對山水的熱愛與敬仰,讓我們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希孟的創作過程,更是讓我們深受感動。他在創作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與困難,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他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山水的美麗,用自己的畫筆去描繪心中的理想。他的堅持與執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藝術家的精神追求。他的《千里江山圖》,不僅僅是一幅畫作,更是他心靈的寄托,是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此青綠》,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了腳步,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它讓我們明白,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讓我們帶著對藝術的熱愛,去追尋心中的那片青綠,去繪就屬于自己的心靈畫卷。
《只此青綠》觀后感2
看完電影《只此青綠》,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那優美的舞姿、絢麗的色彩、動人的音樂,仿佛還在眼前、耳邊回蕩。這不僅僅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與千年前的北宋少年希孟來了一次心靈的碰撞。
電影以獨特的視角,將現代的展卷人與古代的希孟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展卷人對《千里江山圖》的潛心鉆研,使他走進了希孟的內心世界,陪伴著希孟歷經了創作的艱辛與喜悅。這種跨越時空的交流,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就像那幅《千里江山圖》,雖然歷經了千年的歲月滄桑,但它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內涵,卻依然能夠打動我們的心靈。
影片中的舞蹈令人陶醉。舞者們用身體語言,詮釋著《千里江山圖》中的山水意境。她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充滿了情感與力量。在青綠的篇章中,舞者們仿佛化身為了山水的精靈,她們的舞姿與背景的山水融為一體,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幅美麗的畫卷之中。而希孟的獨舞,則展現了他的才情與激情。他在雨中的肆意舞蹈,在雪夜的苦苦思索,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同時,電影中的音樂也為影片增色不少。悠揚的`旋律,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感受到了那份寧靜與美好。在音樂的烘托下,舞蹈的表現力更加豐富,情感更加真摯,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影片所傳達的主題。
《只此青綠》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們意識到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像展卷人一樣,用心去感受、去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讓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文化瑰寶,讓《只此青綠》所展現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只此青綠》觀后感3
“心中有丘壑,眉間顯山河!
——題記
一年的光陰轉瞬即逝,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春晚的舞蹈節目《只此青綠》剛開始就抓住了我的心神。
古琴的“錚錚——”兩聲,悠揚婉轉,引人入勝,曠古的'華夏氣韻撲面而來。隨著綿延的琴聲,領舞伴著伴舞,揮動衣袖,動作干凈利落卻又不失大氣,意味悠長,青綠衣的色彩在舞者的動作下更加生動,每一次甩袖都像是在敲擊鼓面,擂得我的心怦怦直跳。配著那古時畫卷般的背景,仿佛流動的青綠水墨!办o、緩、靜、緩、靜……”動與靜之間的配合給人以視覺上強烈沖擊,越看越震撼。
領舞的衣服并沒有多么的驚艷,反而更素雅低調,叫我仿佛看到一群群連綿的小山圍繞著一座獨立宏偉的大山,她是山神亦是山母。恰巧此時舞臺煙霧繚繞,真是應了那句——“清風悠悠,白云裊裊,山色蒼茫玉樹在,只留青綠落人間!
琴聲一轉,只見領舞的身體成幾何狀態,如同山石,右腳在前,左腳在后,整個人像山石一樣,巍峨的山峰,用后腦的意識順延下去,腰部慢慢向后,我再次被震撼到。后來知道,這叫做“青綠腰”。
鋒利的眉眼,絳唇高髻,一束打光,一個眼神就好像經歷了千年,顏料已經入畫,但是畫魂還在踽踽獨行。我看得入了迷,節目過后許久才回過神來。回想剛剛最后一幕,領舞領著伴舞緩步行走,仿佛真的入了畫,和畫融為一體了。之前不能理解古人為什么總用“我見青山多嫵媚”“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這種詞句來寫山水,看完這個舞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層巒疊嶂,山川連綿!
“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斜高椎髻,青靛舞袖,驚鴻一場——
《只此青綠》觀后感4
走進電影院,觀看《只此青綠》,是一次偶然,也是一次必然。偶然的是,我恰好有機會看到了這部電影的點映;必然的是,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只此青綠》正是這樣一部能夠滿足我對傳統文化期待的作品。
從電影的開場,我就被深深吸引。那獨特的舞臺設計,四層同心圓的轉盤舞臺,仿佛是一個時光的漩渦,將我們帶回到了千年前的北宋。舞者們在舞臺上旋轉、跳躍,如同一個個靈動的音符,奏響了一曲華美的樂章。每一個場景的切換,都如同翻開了一幅新的畫卷,讓人目不暇接。
影片中的音樂也是一大亮點;蛴茡P、或激昂的音樂,與舞蹈完美融合,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氛圍。在雨聲的伴奏下,希孟在雨中肆意舞蹈,那場景如詩如畫,讓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春雨之中,感受到了那份清新與自然。而在淬墨的章節,剛勁有力的音樂,配合著舞者們的動作,展現出了墨的力量與韻味,讓人不禁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贊嘆。
除了舞蹈和音樂,電影所傳達的情感也深深觸動了我。希孟與展卷人的跨時空對話,讓我們看到了文化傳承的力量。展卷人對希孟的理解與尊重,希孟對藝術的執著與追求,都在電影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讓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只此青綠》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它讓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讓我思考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文化似乎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是,這部電影讓我明白,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只有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我們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穩腳跟,才能讓中華文化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只此青綠》觀后感5
《只此青綠》電影,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大銀幕上閃耀著中華文化的光芒。它以舞蹈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千里江山圖》背后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工匠們的匠心獨運,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化傳承的力量。
電影中,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匠心。從篆刻、織絹、尋石、制筆到淬墨,每一個環節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演繹。篆刻人的專注、織絹人的細膩、尋石人的艱辛、制筆人的精湛、淬墨人的執著,都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工匠們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品質的堅守。這些看似平凡的工藝,卻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才有了《千里江山圖》這樣的傳世之作。
而希孟,作為這幅畫作的創作者,更是將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融入到了作品中。他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創作過程,充滿了艱辛與坎坷,但他始終沒有放棄,這種堅持和執著,正是匠心的體現。他的作品,不僅是一幅畫,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電影的最后,當希孟將自己的畫作呈獻給世人時,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震撼。這幅畫作,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穿越了千年的時光,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觀眾,有幸能夠欣賞到這樣的作品,更應該珍惜這份文化遺產,將它傳承下去。
《只此青綠》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文化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應該學習古代工匠們的匠心精神,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讓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才能讓我們的民族在世界的舞臺上更加自信地展現自己的風采。
【《只此青綠》觀后感】相關文章:
創業觀后感08-09
風之谷觀后感04-28
《愛心》觀后感03-22
《宮》觀后感02-22
電影觀后感05-17
《奪冠》觀后感05-11
芬芳觀后感08-09
重生觀后感08-24
搜索觀后感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