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國演義讀后心得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后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后心得1
記得很久之前,我就度過《三國演義》這本書。現在再讀起這本書,有了很多不同的感悟和新的理解。這使我非常驚喜,希望可以感悟出更多的道理。
東漢末年,三分天下,有許多故事傳說家喻戶曉。描繪出許多形象鮮明的人物。白臉的奸雄曹操,紅臉長胡子的關云長,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這些人物讓三國變得生動,也名留史冊。
對于三國之中的'蜀國,它傳承著漢王室的血統,在諸葛亮的領導下,從到處投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諸葛亮的功勞巨大,可后來為什么每況日下呢?很大的原因在于關羽!關羽當時把手荊州,諸葛亮再三囑咐,要東合孫權,北抗曹操,但關羽之后就把它拋到九霄云外了。孫權派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去跟關羽提親,關羽直接一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不僅罵了孫權是狗,還得罪諸葛瑾,而導致后來的敗走麥城,又死于吳國。大哥劉備氣的帶兵報仇,又被吳軍打的大敗,國力嚴重損失,從此便每況日下,實在讓人惋惜。
東吳的政權是三國中最穩定的,也是三國中活的最長的。不僅是因為東南的水雨充足,兵糧充足,更是統治者治國有方,最有才秀的莫過于周瑜了。當孫尚香被劉備騙走后,三軍將士齊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后,周瑜再接被氣吐血。以及周瑜臨死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縱便這樣東吳也依然是治理有方。
北魏政權可以說是雄厚的了,最先得到三分天下之一,還企圖南下統一全國,只可惜失敗了。曹操雖然奸雄,企圖吞并天下,但卻始終沒有稱帝,因為這一點,很多人也并不討厭他,但曹丕自負過滿,即位后即稱帝,還抓起自己的同胞兄弟以穩固自己的政權,這才有了曹植感慨而寫下《七步詩》,曹丕讀了也內心愧疚,就放了曹植。可他在位
三國演義讀后心得2
前段時間,我讀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里》,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他智慧過人、錦囊妙計。諸葛亮在吳國的時分,周瑜覺得他太厲害了,想方設法想要除去他,便說軍中缺箭,便叫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但是諸葛亮只需三天就能造出箭來,還下了軍令狀在三天之內造不出十萬支箭來甘愿受重罰,說完便告辭了,周瑜聽了,心里樂開了花。
周瑜手下魯肅去參見諸葛亮,諸葛亮讓他私拔二十條船,每條船三十人,再在船邊立上成束的草,用青布蓋上,并且不能讓周瑜知道,魯肅容許了。但是,借船給諸葛亮后,榜首天和第二天都不見諸葛亮有反響,一向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時分,諸葛亮忽然叫魯肅去取箭,還叫人把那二十艘船用鐵索連在一同,向曹操水寨開去。五更時分,船就到了水寨諸葛亮又讓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排開讓將士們在船上擂鼓呼吁。由所以大霧氣候,曹操不敢出動軍隊,只好射箭。天快要亮時諸葛亮又名將士們一同喊到:“謝丞相箭!”這時船現已開出去了十多公里了,曹操想追也追不上了。諸葛亮回去一清點,每條船上都有五、六千只箭,還多出了幾萬支呢。這讓周瑜十分氣憤。
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做人心眼不要太小,由于在諸葛亮三氣周瑜時,周瑜看不得他人比他強,諸葛亮就使用這一點來抵擋周瑜,讓周瑜氣得箭傷裂開。周瑜臨死時長嘆三聲:“既生瑜,何生亮?”,說完就一命嗚呼了。
盡管我很敬服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但我最敬服的仍是羅貫中能寫出這么好的著作!
三國演義讀后心得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每當想起那不朽的中國歷史,我不禁又走進了那充滿熱血的地方——《三國演義》,在這個學期我與學生共同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
這本書記載了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群雄割據的故事,在這個民不聊生,連年戰亂的時期沒有皇帝,沒有王者,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秣馬厲兵,個個雄心勃勃,使我真實地感覺到了那段被封塵已久的歷史故事。
書中的這段話使我感觸深刻:“曹軍水寨里的船只立刻著火,般只都被鐵鏈鎖住,無法散開,火勢蔓延開來,水寨全部燒著,曹軍就如一堆螞蟻,四處逃竄,只見滿江的火,滿天的煙,上下通紅,照耀如同白晝。”這段話將曹軍比作螞蟻,在極大的火勢下四處逃竄,曹軍的混亂與狼狽盡收眼底,三路軍進攻曹軍水寨,汽勢浩大,更證明了曹軍不義之軍必敗的道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可見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和人的環境下,然而終究是瑕不掩瑜,曹操總無愧于英雄之名,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剛性自用,不然赤壁之戰總該有另勝負之寫。
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何也?沒錯!這正是穩中求勝的情懷大志,歷千百年來,有多少英雄沖鋒在前,心中永懷正義之情,愛國之心,在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有心計,劉備說過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著的信念和一顆慈愛的心,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有干成大事,關羽滿臉懊悔道,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好的結局……每個人都有一個英雄,但刀光劍影之下,鼓角爭鳴之中,總躲不過一個滿頭華發,黃塵裹身,英雄,英雄之說本戲言耳。
以史為鑒,以史為例,從這本三國史冊中,我真正認識到了自己,足享用一生,其實《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一個真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禮;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走進了那充滿熱血的地方,走進了人生的戰場。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三國演義讀后心得4
他一黑臉大漢,英姿颯爽。他手擎八丈蛇矛,怒目圓睜,滿臉的落腮胡,那暴戾粗曠、狂妄不羈的性格和那敢愛敢恨、愛憎分明的一面----這就是羅貫中筆下的三國人物張飛。
小時候我對張飛的接觸只有京劇中那句:“黑臉的張飛叫哇哇。”但是在讀完《三國演義》這一鳳毛麟角的歷史巨作后,讓我最喜歡的人物莫過于張飛了。在遠征沙場的征途中張飛長坂坡嚇退敵軍,他橫馬立刀站在當陽橋上,對著曹軍怒喝一聲。曹軍部將夏侯杰當場肝膽碎裂墜馬而亡。足可見他殺氣之重,聲如天雷。其勇猛,嫉惡如仇的形象深入人心。雖然他粗莽,但是讀到張飛這一人物故事時,我尤愛書中的“大眼珠”對著“針孔小眼”穿得哇哇直叫的情景。話說張飛初年時拜王養年為師,師傅淳淳教導如何讓一大漢手捻線頭,如何屏息穿針的本領。這也為他日后戎馬生涯的軍中生活埋下了“小事粗魯,粗中有細”的`伏筆。因此,就有了我們熟悉的“張飛穿針,粗中有細”的歇后語。
另一面,書中講到他時任縣令時,兩婦人為爭搶孩子吵鬧。張飛讓她們各執小孩一臂拉扯贏者斷為親母。一婦人恐傷小孩,邊搶邊讓,張飛立即判其為親母。此案說明張飛也有善用智謀,細致入微的另一面。
媽媽常說我像張飛做事魯莽,不考慮因果。我覺得我有他粗曠的一面,卻沒有他細致的一面。比如計算時我總會把進位的數目遺漏或是寫錯,列式計算做完后也會忘記把答案寫上。又比如勞動簡單粗重的活信手拈來,但是要井然有序還得依靠女生相助。書法也是,我只會一味地將按在紙上,遠無“粗畫提筆,細畫壓筆”神韻。所以他的處事風格、生活品行值得我們學習、研磨。粗曠的外表下用心去磨練性格,一點點用“大眼”去征服“小眼”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三國演義讀后心得】相關文章:
名著讀后心得03-24
論語讀后心得07-11
論語讀后心得05-14
簡愛讀后心得05-15
童年讀后心得05-11
《論語》讀后心得02-26
丑小鴨讀后心得01-07
格列佛游記讀后心得08-04
吶喊魯迅讀后心得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