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讀后感匯總(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昆蟲記》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昆蟲記》讀后感1
在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中,隱藏著許多神秘而鮮為人知的秘密。它們又小又奇特,給大自然帶來了絢麗的色彩。在《昆蟲記》的作者中,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的作品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身臨其境。當我讀完這部世界著作《昆蟲記》時,我的心里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深深向往和熱愛。
在書中,讓我意識到昆蟲的世界是如此美妙和神奇:在大自然中,有一個著名的“歌手”,那就是蟬,在法布爾的`觀察下,發現它是一個真正的“聾歌手”;它擁有昆蟲王國中最獨特的武器和令昆蟲恐懼的名字。它不是“捕蟲霸王”螳螂。它看起來非常溫柔的“祈禱者”。當它展示自己的技能時,會露出原形;在涼風習習的秋夜,那些看似生銹的弱光——熒火蟲,他們最喜歡的是蝸牛。螢火蟲會在晚餐前給蝸牛注射麻醉劑......在這個有趣的世界里,我真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在自然界中,有無數我們還不知道的事情,只要用心去發現,你就會發現另一個有趣的世界。這個世界不乏有趣的經歷,而且充滿了驚喜和幻想。這就是昆蟲世界。世界的發現也將我們引入了科學的宮殿:蜻蜓可以停留在空中,這使科學家發明了直升機;螢火蟲在夜間發光,使科學家發明了冷光源。這個例子不禁讓我想起了創造者的魔力,這是大自然母親給我們的寶藏。我們應該進入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體驗法布爾對昆蟲的尊重和熱愛,感受大自然給你最真誠的禮物。我也可以找到更多人們不知道的東西,一點一點地豐富我們的大腦,豐富我們的生活。
如今,祖國已經為我們打開了綠色的大門,讓我們的新一代孩子走進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聽著,這是大自然再次呼喚我們。
《昆蟲記》讀后感2
《昆蟲記》是法國優秀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杰作。它不僅是一門巨大的文學,也是一門科學百科全書。法布爾花了大部分時間觀察奇怪的昆蟲,并在觀察后寫了十卷演講。這本書融化了作者一生的研究成果和生活感知,將昆蟲世界化為人類獲得知識、興趣、審美和思想的美麗文本。
1823年,法布爾(1823-1915年)出生于法國南部圣雷翁村一戶農家,童年與花草蟲鳥共度鄉村。由于貧窮,他甚至不能正常完成中學,但他堅持自學,一生獲得了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昆蟲記》第一卷于1879年問世。整本書介紹了不同昆蟲的不同習慣和捕獵方法,勤勞的蜜蜂,愚蠢的毛蟲,美麗的飛蛾,兇猛的蜘蛛,它們可以被稱為這本書的主角。剛打開這本書,我覺得一定很無聊,可以讀,我發現這本書比無聊的小說更有意義,更有趣。其中,我對螳螂最感興趣。
螳螂不僅不丑,而且是美麗的昆蟲。他有錢希爾優雅的姿態,淡綠色的體色,長翼如紗。頸部柔軟,頭部可以向任何角度扭轉,真的可以說是眼睛的六條路。不僅如此,它還有另一種獨特的武器,它長在前腳上,極具殺傷力,而且極具攻擊性的沖殺、防御武器。小腿上有很多鋸齒,像兩排刀口的鋸子,所以是一種極其兇猛惡毒的`小動物。雌螳螂甚至有吃丈夫的習慣。這真讓我吃驚。昆蟲里有這么多秘密!
在科學的道路上,有許多勇敢的探索者:居里夫人、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像他們一樣,我們應該有無限的探索精神,努力攀登科學的巔峰。馬克思曾經說過:科學上沒有平坦的道路。只有那些不怕困難和危險,沿著陡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輝煌的頂峰!這就是我讀昆蟲記的感覺。
《昆蟲記》讀后感3
《昆蟲記》是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哲理,描述了昆蟲世界的生存戰爭、產卵,非常生動有趣。相信你看了一頁,就入迷了,迷迷茫茫的進入了昆蟲世界。現在,我帶你們去“采訪”一下所有著名的昆蟲,讓他們給你講述精彩的故事……。
螳螂是一種很威武的昆蟲,但是古代人民卻稱它為修女,就連做事穩當的我,也感到驚訝。螳螂非常的殘忍,我要這樣來形容它:兇惡如猛虎,殘忍如妖魔。捕獵比它大的多昆蟲,對它來說卻是小菜一碟,就像一只狼面對一只比自己大十幾倍大象。不過一說到家庭的責任,螳螂就能算上一個好媽媽了,它能為自己的寶寶準備結實溫暖的巢和豐盛的食物。只不過沒有人類媽媽們的溫柔體貼。
再說蟬吧!喜歡唱歌的蟬,幾乎是唱歌第一吃飯第二了呢!而且,人們為了說蟬非常喜歡唱歌,還編了一個螞蟻與蟬的故事,雖然這是瞎編,胡說一氣,但是還是有一點道理。不過,我想問,蟬是怎么產卵的?
然后,就算的上可愛的七星瓢蟲了。普羅旺斯鄉下的女孩還要用七星瓢蟲來給自己算算未來,給七星瓢蟲取了個很好的'名字,叫淑女蟲。不過七星瓢蟲有些殘忍,你看,它正邁著淑女小碎步,向一只蚜蟲進攻呢!
我還喜歡賽西蜣螂。有著做父親的本能,不像別的昆蟲,結完婚,就瞎晃去了!可他卻不是,把孩子養大才走,讓我很感動。
其實昆蟲世界也是打打殺殺的,非常恐怖,一般是體會不到的,只要你用心看,就能體會得到。但是,有時候,昆蟲也會有軟弱的一面。
《昆蟲記》讀后感4
昆蟲記,顧名思義,就是一本記錄昆蟲的書,但為什么它能成為名著,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也使我對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所以,我今天拜讀了一下這本著名的《昆蟲記》。
剛剛翻開了《昆蟲記》,看到的標題卻是論祖傳,這使我大吃一驚:不是寫昆蟲嗎?怎么寫到自己的祖宗了?然后這本書的開頭就吊著我的胃口,讓我繼續往下看。哦,原來是說自己對昆蟲的感受和自己對昆蟲的喜愛啊。越到后來的文章,越讓我覺得有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在字里行間,作者還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讓被介紹的昆蟲和動物能夠更加生動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也能讓讀者能夠更好的理解和認識昆蟲,比如:“那蜻蜓的幼蟲,穿著沾滿了泥巴的外套,身體的后部有個漏斗。”作者就用了一個巧妙的擬人句,說明了蜻蜓幼蟲外表的顏色;隨后作者又用了一個生活中的工具來形容蜻蜓是怎么加速的,能夠讓作者更好地加以理解。而且在介紹每一種昆蟲的時候,作者總是不會忘記用一些修辭手法,讓昆蟲們在作者的筆下就像人一樣,變得生氣勃勃、栩栩如生,好似這個昆蟲現在就出現在了你的眼前,這也是昆蟲記的一大亮點。
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么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我很是佩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現在,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名著!真的很耐人尋味,值得大家一讀!
《昆蟲記》讀后感5
在《昆蟲記》中,螳螂應該是顯示人性并且最接近人的昆蟲了。
螳螂不像蜘蛛那樣坐等送死鬼,也不像蚱蜢那樣沖上去胡撕亂扯,它卻是一個機靈鬼,直接和獵物面對面,但卻不盲目下手,瞅準時機一發即中。這就是螳螂和人的相似之處,聰明、有計謀。
但螳螂還有人類父親的無私。螳螂體形矯健,上衣雅致,體色淡綠,薄翼修長,多么曼妙的身凈啊!但一到產卵期,雄螳螂的美妙就要成為歷史了。由于雌螳螂需要大量的營養,雌螳螂單靠捕獵是沒有有的,所以,我們偉大的螳螂父親就要奉獻出自己寶貴的身軀,為它的伴侶補充營養,幫助它的后代繁衍生息。螳螂父親是多么忠誠,而有些昆蟲的父親卻到處“繁衍后代”,不顧自己的伴侶,而我們的螳螂父親卻如此無私,這也是為什么法布爾說很難找到一只雄螳螂和雌螳螂配對了。在螳螂身上,我又看到了人類父親無私奉獻的光輝。
螳螂身上又有著殘暴的性格。好像所有的昆蟲都懼怕螳螂,只要螳螂架子一擺,就像蝗蟲,仿佛被施了定身術,便僵硬地匍匐在地上,任由螳螂宰割,螳螂也不客氣,用大鉗子緊緊地鉗往蝗蟲,把它撕碎,再開始美餐。但遇到大灰蝗蟲這種身強力壯的獵物,比螳螂大了2到3倍,螳螂便動真格了,用盡全身力氣死死夾住大灰蝗蟲,用另一個鉗子直扎大灰蝗蟲的腦袋,最后,螳螂大吃一通、只剩下翅膀。怪不得法布爾稱之為“魔怪狀態”,真是太可怖了。我從螳螂身上又看到了人類的殘暴、你死我活。
螳螂的沖鋒陷陣又令我大吃一驚。當螳螂饑餓難耐,即使面對圓網蛛、冠冕蛛也無所畏懼。這些恐怖的'獵物,有蛛絲,毒牙,但螳螂不假思索地沖上前,好似漫步水上,蛛絲對其沒有任何作用,機智的螳螂又一次展現它的風采,用鉗子鉗子住其后尾,順勢一跳,用鉗子扎蜘蛛的腦袋,蜘蛛便斃命了。螳螂的英勇、勇敢讓我看到了人類機智勇敢的品質。
用人性去看蟲性,不如說是用蟲性來體現人性。法布爾就是用昆蟲這一琴弦來拔動人類命運的顫音……
《昆蟲記》讀后感6
他前半生一貧如洗,后半生勉強溫飽,但法布爾沒有向各種困難屈服,他勤于自修,精心選擇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不斷獲得新成果。法布爾一生最大興趣,盡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他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撰寫《昆蟲記》。
看了《昆蟲記》后,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 原來昆蟲世界有這么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么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后,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讀后感7
寒假里,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法布爾寫的《昆蟲記》。這本書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昆蟲世界里生、老、病、死和喜、怒、哀、樂,那個世界里有不乏有趣的見聞,并且在昆蟲世界里充滿了驚喜。如:條紋蜘蛛的織網捕食,美麗的孔雀蛾,勤勞的蜜蜂,會唱歌的蟬,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蜘蛛的織網捕食,在它那胖胖的身體上,有著黃,黑、銀三色相間的條紋,有八只腳環繞在身體周圍,好像車輪的輻條。蜘蛛的捕食主要靠織網,織網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往往要從一棵樹上作為它的落腳點,他常常把網橫跨在小溪的兩岸,所以要引出許多長度足以到達對面的長絲,于是這些長絲就順風飄呀飄,好像幾根透明的帶子飄在空中,然后,它用腳去碰碰,如果有拉不動的絲,那么,這根絲就已經纏在對面的樹上了,“天橋”架成了,捕獵的'武器便是那張大網,然后就找一個織網的支撐點,從中央支撐點向四周擴散,接著在這上面連續的盤上一圈圈的螺線,從中央一直到邊緣,網就織好了,網做得非常大,而且整齊對稱,很牢固。為什么呢?因為那種地方獵物比較豐盛。
織好網,它靜靜地坐在網的中央,把八只腳撐開,擺好陣勢,等候著獵物的到來。一旦有其他昆蟲進入它的網上,那么,再有本事的昆蟲,都成了蜘蛛口中的美餐。
通過這本書的閱讀,使我知道了,蜘蛛有著一種不怕辛苦,不怕失敗,為了自己的生活,永不放棄的精神,只有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才能達到豐盛的美食。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有蜘蛛的那種精神,為了將來,我要努力刻苦地讀書,長大了能幫助別人,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昆蟲記》讀后感8
這學期我們學了一篇課文《裝滿昆蟲的衣袋》,我被法布爾執著的探索精神折服。課上老師向我們推薦了《昆蟲記》這本書并把這本書借給了我,我高興極了。拿到書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法國偉大的昆蟲家——法布爾。在這本書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12種昆蟲,它包含了法布爾
畢生的心血。法布爾用了一生的時間來觀察昆蟲并寫了這本書。80多歲了法布爾還在觀察昆蟲。
這本書把我帶進了奇妙的昆蟲世界,在閱讀《昆蟲記》的時候,我似乎看到螳螂伸出了大刀像一個大將似的在草地上踱著方步,忽然,它像是發現了什么敵情,猛然縮回了大刀,站立在草莖上。此時,它又多么像一個修女跪在教堂上祈禱啊!我還看見了甲蟲在地上搬運食物,它先把食物做成一個大大的團,如同一個小小的.球然后帶著自己的仆人一起推食物,如果有壞心的仆人想來殺害主人,它們主仆就會決一死戰。
我還知道了所謂的胭脂蟲,聽起來說是“蟲”,事實上是一個包含著無數小生命的蟲帶子。螽斯是知了的天敵,行狀很像蝗蟲,蟋蟀。我還知道了一些不起眼的小昆蟲,像“食類蟲”,“食尸蟲”,在這以前我跟本就不知到,但是看了《昆蟲記》之后,我知到了它們都是環保小衛士,它們默默的為人類服務,保護大自然的美好風景。它們不求榮華富貴,只求我們人類腳下留情。
讀了《昆蟲記》之后,我對昆蟲有了重新的認識,以前,我很討厭昆蟲,總覺得是它們弄臟了我們的環境,現在我明白了原來昆蟲雖小,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好好的愛護它們。
《昆蟲記》讀后感9
昆蟲,在房屋的每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悄無聲息的忙碌著,我們天天看著它們在我們眼前轉來準去,甚至還有人準們對付他們,但我們對它又了解幾分呢?
暑假,我懷著讀科普書的心情翻開了昆蟲記,按照從前的習慣,我翻開書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內容簡介。“它融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與一爐,以人性關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看到這里,我覺得它已經不再是一本科普書了,于是,我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繼續讀下去。
讀著讀著,我心中形成了一個問題:現在有多少人對昆蟲避之不及,恨不得昆蟲直接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但為什么法布爾可以十年如一日的觀察者某些人認為面目可憎的昆蟲呢?
漸漸地,我找到答案了:在本書中,人與蟲之間似乎有一條無形的鏈條將他們緊緊聯系起來。在這本書中,字里行間似乎都是在寫一個人,一群人,而不是一只又一只小昆蟲。
法布爾把昆蟲們當成人,當成自己的孩子,在他看來,昆蟲與人有相同之處,昆蟲是生靈,雖然在大多數人眼中他們是笨拙的,但它們實際是特別聰明的。在書中,昆蟲的一舉一動都被記錄了下來:他們時而聰明乖巧,時而兇狠殘忍,變化無常。但有一點沒有變,他們都是廣闊天地中的小小的生靈,是人類的朋友。
在某些昆蟲擅長的領域中,比如蜜蜂釀蜜,我們自認做不到。但它們日復一日為我們提供鮮美的蜂蜜,我們卻還在憎惡著那些“可怕”的蜜蜂。
昆蟲就算再渺小,也有一些用處,不能因為他們中的一些面目可憎,作惡多端,就直接否定它們存在的意義,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只螞蟻。
并不是所有的昆蟲都對人類百害而無一利,昆蟲不應該遭到這樣的排斥與厭惡。
《昆蟲記》讀后感10
人們稱贊它是“一部世界昆蟲的史詩、一個由人類杰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
19世紀末,法國杰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捧出一部《昆蟲記》,世界響起了一片贊嘆之聲。
《昆蟲記》是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將昆蟲世界化做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達爾文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的法布爾以人性觀照蟲性,書中描述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并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
在法國十八九世紀,熱衷于把自我的科學研究成果寫成文學式著作的生物學家,多到不可勝數,何止法布爾一人。可是僅有法布爾的《昆蟲記》流傳最久最廣,這絕非偶然。原因就在于他懷著對渺小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去描述甚至歌頌微不足道的昆蟲。這就是《昆蟲記》充滿人情味的理由。《昆蟲記》充滿對昆蟲的.愛,對微小生命的愛,所以使廣大讀者深受感動。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后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
這些奇跡的創造者就是法布爾。
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90年代末,中國讀書界再度掀起“法布爾熱“,書市上幾種《昆蟲記》的摘譯本、縮編本都大受歡迎。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跡,是由人類杰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跡,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供給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讀后感11
《昆蟲記》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用一生精力完成的一部昆蟲學巨著。
法布爾用另類的眼光觀察大自然中的各種昆蟲,還使我知道了昆蟲世界中的許多奧秘。比如: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郎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法布爾筆下的昆蟲是可愛的,是有感情的,它們是大自然的生靈。《昆蟲記》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它會像嬰兒般哭鬧。還有最慈愛的母親——迷宮蛛和最好的父親——西西弗。
當然,昆蟲世界中也存在著弱肉強食。狼蛛用自己的毒牙打在獵物的頭部,然后露出滿意又快樂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蟲蜻蜓和其他許多昆蟲還沒有明白過來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盤中美餐。還有兇殘的步甲,無論它的敵手身材魁梧,還是蠻力猛勁,都嚇不住它,它肆無忌憚咬住敵人的頸部,讓對方動彈不得,直到沒有氣息為止,然后搜索它的肚腹,開始大吃特吃。外表文質彬彬的螢火蟲,它對待獵物也很毒辣,它先用翅膀上的毒鉤麻醉獵物,等獵物沒有知覺時,再撕咬獵物。
我也從《昆蟲記》中體會到了法布爾那種勇于實踐,堅持不懈的精神。有一次,他對一篇昆蟲論文的結論有所懷疑,他就翻山越嶺,尋找這種昆蟲;他為了捕捉螳螂,被它的大刀劃傷,他也不放棄;還有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不辭辛苦不厭其煩地無數次登上海拔1912米的“望多山”采集標本。
《昆蟲記》讓我了解了昆蟲的世界,使我大開眼界,但我更佩服法布爾探索大自然而付出的精神和他那種百折不撓的毅力!
《昆蟲記》讀后感12
《昆蟲記》是法國文學家法布爾的一部不朽的傳世之作,它是法布爾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讀完了這一本書,我仍然沉浸在法布爾的昆蟲王國里,一只只可愛的蟲兒在我的眼前嬉戲,他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昆蟲世界,這正包含了法布爾對生命的敬畏與對科學的熱愛與執著。這本書也同時贊頌了動物生命的宏偉生命無處不在,小生命不該被我們所忽略,它們對我們來說也是重要的,它們的生命也值得我們尊重。
隨著夏天暖風吹過,伴著蟬的歌聲,我再一次翻開了《昆蟲記》,我才發現昆蟲的世界如此豐富多彩,在昆蟲身上我們也總能看見一些人類的身影,就如令人厭惡的寄生蟲,什么是寄生蟲呢?它們是寄生在別的生物體上的'動物,總會去靠別人的努力來滿足自己。它們是罪惡貪婪的,是懶惰無能的,它們有些是拿著一根針把自己的卵注入到幼蟲身上,有些則是悄無聲息的溜進別人家里,殺害正在熟睡的主人,如強盜般把別人的巢和繭子搶來,毫無悔意。退一步思考問題,所謂寄生,也只是一種行獵行為,在自然界中,可以說人類才是最大的獵手盜賊。我們是小小的寄生蟲,把自己寄生在自己的父母身上,父母用自己的血汗錢把我們養大,我們不但不懂得感恩父母,反而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常常沖著父母發脾氣,每一個人類也都是寄生蟲,人們吃著奶牛擠的奶、蜜蜂采的蜜,所以我們更應學會感恩世間萬物,感謝花兒為我們綻放,鳥兒為我們歌唱,我們都應學會自立更生,用自己勞動獲得幸福。
我們也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動物的小生命值得我們去贊頌,不應該被我們踐踏,我們更應去保護它們,不讓那些小生命受到無謂傷害。
法布爾的堅持不懈也讓人敬佩,因為他不怕困難,不論酷暑或嚴寒,堅持自己之熱愛,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遇到事情,定要堅持,也要向法布爾那樣,向著自己所愛不斷前進。
《昆蟲記》讀后感13
小昆蟲不明白死亡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自殺是怎么回事。用人類的語言來說,這是立即中斷生命極度痛苦的表現。在我讀了一篇關于白蝎座自殺的文章后,我知道昆蟲在絕望的情況下的選擇。
這篇文章講述了法布爾的實驗,以了解白蝎座是否會自殺,最終發現白蝎座和其他小昆蟲不會在絕望中放棄他們的生活。我也明白,提前結束生命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作者用一只大白蝎子做實驗,把它放在一圈燒紅的'木炭圍成的火墻上。一開始,蝎子被燙了一下,它倒退在火圈里打轉,一不小心又被燙了一下。我看到它左一閃,右一閃不顧方向亂蹦亂跳,結果被紅木炭燙了一遍又一遍。現在它瘋了,揮舞著長槍,然后卷成鉤子,沒有規則地跳舞著自己的鉗子。突然它變得一動不動,平躺在地上。當時作者以為它可能已經死了,在最后的狂舞中,一把劍刺中了自己,死了。直到作者停下來看,才突然意識到。原來那只大白蝎座沒死!當作者把它放在沙地上時,它又變得活蹦亂跳,充滿活力。它的裝死行為讓我看到了昆蟲的生命觀。面對死亡,他們也把生命看得極其重要,更不用說我們了?
雖然昆蟲沒有自殺,但它告訴我們,生活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我們不能在遇到荊棘和麻煩時放棄它。這就是昆蟲給我們的完全未知的原因。相比之下,我們人類往往覺得有勇氣和勇氣從生活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這似乎是我們比動物更高水平的標志,但此時此刻,我認為我們變得非常渺小。
在一些人看來,只有人類知道生命的狂歡節會如何結束;只有人類才能預見他們的末日;只有人類崇拜死亡,動物才能想到。然而,雖然人們知道這一點,但他們從未真正意識到所有生物對生命平等的渴望。當你看到被圈養的動物時,他們的嚎叫是對生命自由的渴望他們的沉默是對家的思念我想這些可能都有,但我們經常忽略它們。今天,我從昆蟲身上看到,它們比人類更強大、更直接、更偉大!
《昆蟲記》讀后感14
有些人喜歡《三國演義》;有些人喜歡《格林童話》;其他如《一千零一夜》;但是我更喜歡《昆蟲記》。
我從小就喜歡植物和動物,尤其是小昆蟲。在我的一個生日,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個《昆蟲記》。我太開心了!我拿起書,迫不及待地打開一兩頁。我狼吞虎咽,甚至忘記了我的生日。
讀完《昆蟲記》,我知道了大自然的神奇。事實證明,昆蟲世界中仍然有許多不可思議和令人驚訝的事情。我以為每只昆蟲的母親都會撫養自己的孩子。沒想到,螳螂媽媽生完孩子后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他甚至沒有回來看他的孩子。多殘忍的母親啊!沒有責任感!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的父母像螳螂媽媽一樣,如果孩子沒有錢吃,沒有人撫養,他不會成為孤兒嗎?因此,父母應該是負責任的父母,讓他們的孩子幸福地成長。小螳螂從小就獨自生活。相比之下,我每天都得到父母的關心和其他長輩的關愛。我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在這快樂的時光里,我會珍惜它,努力學習,享受生活。
我想螢火蟲帶著美麗的光芒,給夜空中的人們帶來光明,它只吃植物,但它是一種殘忍的昆蟲。首先,它找到了它的食物,——只蝸牛,然后取出了它的小武器——的兩顆獠牙,給蝸牛注射了毒素,并用一種特殊的消化液液化了肉湯。多殘忍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睜開明察秋毫的眼睛,永遠不要被我們美麗的外表所迷惑。
我認為蜘蛛織網應該很簡單,但是看了《昆蟲記》之后,我發現織網很難!我看到小蜘蛛慢慢地從嘴里吐出白色的.細絲,然后從角落的一邊爬到另一邊,費力地編織第一根線。然而,當風吹來時,“轟”的一聲斷線了。然后它又像這樣織起來,不到一半的線又斷了。所以一次又一次,編織,編織,最后編織一張網。我被這只小蜘蛛無畏、堅韌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所感動。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習小蜘蛛不怕困難和頑強學習的精神。
《昆蟲記》讀后感15
寒假里,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這本書介紹了許多昆蟲的生活習性,讓我了解了許多昆蟲世界的奧妙。(點評:開頭說明讀書收獲。)
《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是法國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他耗費了一生的時間,終于寫出了《昆蟲記》這本巨著。《昆蟲記》中,有螢火蟲,有黃蜂,也有象鼻蟲、蝗蟲、蟋蟀……數十種昆蟲都作了詳細的介紹。(點評:簡單介紹書籍內容。)
法布爾雖然是一個動物學家,但他的文筆流暢、優美。如《螢火蟲,草叢里的星星》這篇文章,作者把螢火蟲的腳比作“薔薇花的指頭”,把它那會發光的小燈比做“一盞希望的燈”。法布爾的比喻形象又貼切,讀來讓人如臨其境。文章還詳細地解釋了螢火蟲為什么會發光,它是怎么捕捉獵物的,它身上有什么特殊器官……生動的語句,準確的用詞,我仿佛看到一個個精美的昆蟲視頻。(點評:評論作者行文用筆,引出下文的收獲和體會。)
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明白了細心觀察和生動表達的.重要性。有一次,老師叫我們寫一篇小動物的作文,我回到家就把養著小金魚的魚缸擺在桌子上觀察起來。我發現小金魚在游動的時候尾巴都是撐開的,真想一條大大的寬擺裙子。我便在作文里寫“小金魚游動的時候尾巴一擺一擺的,就像一個穿著寬擺裙的小公主在水里巡視。”這一描寫得到老師的肯定。(點評:舉例說明自己的讀后收獲。)
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都值得我學習,沒有仔細的觀察,沒有堅持不懈,法布爾就不可能寫出震驚世界《昆蟲記》來。(點評:結尾升華主旨。)
【《昆蟲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昆蟲記 》讀后感03-08
《昆蟲記》的讀后感05-10
《昆蟲記》讀后感【精選】04-06
昆蟲記讀后感01-09
《昆蟲記》讀后感01-05
《昆蟲記》讀后感01-10
昆蟲記讀后感01-10
(精選)《昆蟲記》讀后感08-10
(經典)《昆蟲記》讀后感12-19
《昆蟲記》讀后感(經典)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