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后感15篇【經典】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字經》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字經》讀后感1
我是從三歲多時開始認識《三字經》的,那時,媽媽常常給我聽《三字經》的錄音,慢慢的我記住了幾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上小學以后,老師又帶領我們一起誦讀《三字經》,在誦讀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了許多的故事和道理。
從“昔孟母,擇鄰處”這句中,我更加了解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
從“香九齡,能溫席”這句中,我知道了尊敬、關愛自己的'父母,是孩子應該做的。
從“玉不琢,不成器”這句中,我知道了一塊好玉,不經過雕刻成不了玉器,人也一樣,如果不好好學習,就不會懂得各種知識和道理,所以,以后我會好好學習。
從“幼不學,老何為”這句中,我明白了我們必須從小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有所作為。
從“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這句中,我明白了做晚輩的要尊敬長輩。
從“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句話中我明白了連動物都知道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換取勞動果實,人如果不學習,還不如“動物”呢。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誦讀《三字經》,教會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學習,如何對待自己的長輩,如何去做事,所以,以后我要繼續誦讀《三字經》。
《三字經》讀后感2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很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會教我們知識,也會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開篇就講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很清楚,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時候,這種天性人人都很相近,但長大后,受環境和教育的不同影響,人的性情才有了差別。我覺得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在和諧社會環境,良好的教育氛圍,做一個善良的.人。“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意思是做人首先要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是多見識天下事理,懂得計算、計量,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我覺得這句話告訴我要做一個尊老愛幼,懂禮數的好孩子。
讀完《三字經》,讓我想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后感3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今天我讀了這本書,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我認為第一個部分是主要的——人之初,性本善。它講訴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性本來差距不大,但是因為后天受到各種外部的影響,所以差距越來越大。如果不去教育或不接受教育,人的本性中壞的一面就會露出來。
我現在經常和一些已經被影響的人一起玩弄的我都學壞了,我有些不接受教育了。我以后不能和那些人一起“鬼混”了,不然我的學習成績都會降低了,品德弄得不良了。當我想到會變差的'時候,我決定不和那些背影響的人一起和接受這種良好的教育。
我們要不和不良的人一起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它是一本好書,光是第一個部分都能令我得到啟發。它令我懂得了不和‘墨’者一起,要和‘朱’者一起,否則受到各種外部的不良影響會讓我們將壞的一面露出來。
《三字經》讀后感4
自宋朝開始,《三字經》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大約一千一百多個字,已算得上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極易成誦。其內容,包括我國的傳統教育,農業、地理、天文以及道德,還有一些民間傳說等受到歷代世人們所傳承。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講的是西漢人路溫舒用蒲草編成席子用來抄書;公孫弘自己制作竹簡用來抄書。他們的生活都很貧苦,沒有錢來買書,但是自己卻能做到勤奮自勉、刻苦學習。“頭懸梁,錐刺股。彼不練,自勤奮。”講的是漢代時期的.孫敬為了防止自己讀書時打瞌睡,把頭發吊在了房梁上;戰國時的蘇秦讀書犯困的時候,就會用錐子來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學習時,懶惰便是最大的敵人,好學之心,便可使你在學習之路上所向無敵。
你望天上繁星點點,一顆星星有它不同的意義,獨一無二,可能它們的形狀會相同,可每顆星星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不是嗎?正如《三字經》一般,每一句,都代表了不同的含義,代表了不同的道理,彰顯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學好《三字經》,不僅能在學習上給予自己莫大的幫助,更是對古人們智慧結晶的尊重。
《三字經》讀后感5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候,我喜歡看漫畫書,這樣的書我一拿到手就頭疼。在爸爸媽媽面前,我迫不得已的打開書。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著我念《三字經》,老板著個臉,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目的并不是一味的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來是善良的,性感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里,永遠不忘。
《三字經》讀后感6
媽媽在廬山買了一套書給我。這套書的總稱是《中國古典文庫》,里面有《三字經》、《增廣賢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里我最喜歡這一句三字經: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必須會事業有成;游手好閑、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當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我必須要努力學習。
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么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一天不停地磨,鐵杵必須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后悔自我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之后成為了大詩人。
《三字經》讀后感7
《三字經》的原文雖然有一千余字,但全文的內容結構嚴謹,文字簡練,內容包羅萬象。它的里面有尊敬父母、有愛兄弟、團結一心、奮發有為等行為美德,同時也。包括許多我們該掌握和了解的自然及歷史知識。
當我讀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的時候,就想到為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只給他們提供物質所需,服養他們長大,卻沒有好好教育他們怎樣做人、做事,這就是父母的過錯。同樣,老師如果沒有在學習上好好教導學生,讓學生產生懶惰心理,不好好學習,學生因此荒廢學業,這就事老師的過錯,由此可見,古人對教育多么重視呀。
其中令我最難忘的一句:“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出現一幅畫面,蠶正在吐絲,將自己包裹,蜜蜂在花叢中穿梭……我心中涌起了一股熱血,蠶能吐絲,結繭。供人織成絲帛;蜂能釀造甜甜的蜂蜜,給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學習,荒廢了功課,沒有本領回報社會,就連小小的'昆蟲也不如啊!所以我們學生不能荒廢了學業,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為一名現代的學生,我們應但不管將我們的國家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世世代代永相傳。
《三字經》讀后感8
《三字經》廣為流傳 、家喻戶曉的啟蒙書教會我們孝順父母,友好兄弟 、禮貌待人 、勤奮好學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認真看了這本書。
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潔精致的哲言所吸引:孟母擇鄰 、黃香溫席 、孔融讓梨……我被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孟母選擇鄰居講述的是孟子小時候經常模仿那些做葬禮的人哭,因為他住在墓地附近。孟母把家搬到市中心,孟子整天模仿商人喊著做生意。孟母把家搬到學校,孟子終于學會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靠近朱者赤,靠近墨者黑。
有了良好的環境,你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義。現在我們的父母已經為我們的學習和成長安排了良好的環境和物質條件。我們要立志,努力學習,勇攀高峰,成長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讓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建議學生讀一讀,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收獲。
《三字經》讀后感9
前幾天,我讀了《三字經》中的這幾句“頭懸梁,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對我感受頗深。這幾句話主要講了東漢晉代時孫敬學習十分刻苦,為了防止晚上讀書打瞌睡,將自己的頭發扎住,用繩子懸吊在屋粱上;而戰國人蘇秦在讀書困倦時,則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們都沒有老師督促管教,卻能夠自覺地勤奮學習。看了這些,我想到了自己沒有老師和父母的督促下,根本不學習。每次做作業的`時候媽媽坐在我的旁邊,監督我做完作業。
記得有一次,做試卷的時候,媽媽像往常一樣坐在我旁邊,看著我寫。剛做到一半時,有朋友打電話來,叫媽媽有事出去一下。我心中暗喜:這下我自由了。媽媽前腳出門,我后腳打開了電腦,玩起了游戲。不知過了多久,我聽見了腳步聲,趕緊把電腦關了,認認真真地趴在桌子上寫作業。跟媽媽玩起了貓捉老鼠的游戲。媽媽看見我還沒寫完作業,就知道我又玩電腦了。她非常生氣,罵了我一頓。看了這些古人這樣自覺地學習,我覺得自己很不應該。學習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以后我要像古人一樣,在沒有別人的督促下自覺地學習。
《三字經》讀后感10
今年暑假,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幾句印象特別深。它們是:“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頭懸梁講的是漢代大學者孫敬將頭發用繩子吊在屋梁上防止讀書打瞌睡;錐刺股講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蘇秦讀書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他們不需要老師監督也可以自覺地讀書。
讀完后,我感到很慚愧。我雖然讀書很好,但是不能自覺地讀書。我每天心里只想著玩,非得媽媽大發雷霆才好好做作業。許多事情都要媽媽提醒才去做。雖然我們不提倡“頭懸梁、錐刺股”這種以傷害身體來勤奮讀書的辦法,但我們要讀書孫敬和蘇秦勤奮讀書的精神。
“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我牢記在心,是它打開了我刻苦讀書的大門,它時刻提醒著我好好讀書!
《三字經》讀后感11
自從上學期以來,我校開展了《三字經》朗誦活動。從中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青赤黃,乃黑白,此五色,目所識。酸苦甘,及辛咸,此五位,口所含。膻焦香,及腥嗅。這段話使我感受十分強烈。
這段《三字經》是教育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尤其是讀了相關的故事。我思緒萬千。
陳遺是個小官他十分珍惜糧食,每天把鍋巴收集起來,在一次打仗時,他們的.糧食吃完了沒有陳遺突然想起了鍋巴,他拿出鍋巴分給戰士們吃,解了燃眉之急。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應該珍惜每一粒糧食。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的用汗水換來的。想到這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我每天吃飯的樣子,要是吃米飯,我的嘴像是個漏勺一樣,漏了一桌子,而且我還挑食,奶奶說我,我還跟奶奶頂嘴。想到這兒,我感到非常慚愧,為以前的所作所為感到深深的自責。我從今以后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并且告訴我身邊的朋友也要珍惜糧食。
《三字經》讀后感12
應麟所撰。一般來說,《三字經》作者應為王應麟。 《三字經》具有識字、廣見聞和灌輸封建倫理品德瞧念,即教授學問與封建思想教育雙重功能。書中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進淺出,情真意切.此書中有段僅用三百多字便回納綜合了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變遷,歷來備受贊譽。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而《三字經》后來居上。這里的“居上”殆源于數字順序,未必即是憑據三書之內容與作用的`存心陳設。但現實上,綜其覆蓋讀者之廣、 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傳光 之久瞧而言,《三字經》 正在中國古代蒙書教材中,不克不說是影響最大、最有代表的書。 巍哉,《三字經》堪稱“蒙學之冠”。
《三字經》全文
人之初,本善。相近,習相遠。茍不教,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心裁。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作甚。
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節。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賣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字經》讀后感13
最近,我讀了一本很有名的書——《三字經》。《三字經》大家并不陌生,都會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等名句。
為什么我要給大家介紹這一本書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有講解,而且還會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每個例子都是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生動的故事。我認為對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是很有幫助的,能讓我們明白不少做人處事的道理。這本書淺顯易懂,里面有很多插圖,就算你看不懂故事,你看了題目和插圖,也能知道里面講的.是什么。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它以古人的事例,教育下一代,而且還非常具有說服力,比如說:孟母為了讓兒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竟然三次搬家。可想而知,母親為了孟子付出了多少,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孟母的付出最終得到了回報——孟子成了一名著名的思想家。
再想想我們,生活條件優越,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一流,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有的人就是不珍惜,非要把爸爸媽媽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打水漂”,他才高興,就讓我們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吧,大好的光陰不能虛度啊!要以古人為例,時刻勉勵自己。
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三字經》吧!
《三字經》讀后感14
《三字經》人人都會背,可大家背了而做到了嗎?而我就承認我只做到了一點,而另一大半都沒有做到。
就像《三字經》里寫的“惜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樣一句話,可我們做到了嗎?沒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樣一句話講的是孟子的母親孟母第一次把家安在了墓地附近,孟子學人掘土筑墳;孟母第二次把家遷到離屠宰場不遠的地方,孟子學人殺豬宰羊;第三次把家遷到了學宮旁邊,孟子才開始好好學習。沒想到有一天孟子覺得學不進去了,就逃學回家,孟母看見孟子逃學回來,就拿把剪刀剪斷了織布機上的'線,孟母告訴了孟子一些道理,孟子領悟了母親的教會,就發奮篤志勤奮學習,最終成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大人們和老師是多么不容易,我們不要在和長輩們斗嘴,我們要認真聽取他們的勸告,虛心學習,不讓他們生氣,認真對待你做過的每一件事,當然,我們做事之前,先考慮大人們會不會同意,這件事會不會給特人帶來損失,如果有什么對自己他人都不好就千萬不要去做,現在,我們好好學習就很開心了。
《三字經》讀后感15
今天,我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書中有很多吸引我的故事。如:岳母刺字重報國,岳飛的.母親從小就在岳飛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告訴岳飛什么事都要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師文拜師,師文想拜師襄為師,可師襄待人嚴厲,從不輕易收徒弟。于是,師文就說:請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吧,我絕不半途而廢。師襄終于被他的誠意打動了,收下了這個徒弟。
在這些故事中,我最愛看的就是鐵杵磨針這個故事了。書中說詩圣李白,小時候很貪玩,不怎么喜歡讀書,很愛玩。有一天,他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石頭邊磨什么東西,便走過去問:老婆婆,您磨鐵棒干什么啊?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說:它這么粗,怎么會成為繡花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我下定決心,天天磨,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得到了啟示,刻苦學習,終于成為了一名偉大的詩人。
【《三字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字經的讀后感08-02
《三字經》讀后感02-21
《三字經》讀后感04-02
三字經讀后感03-12
三字經讀后感范文11-09
《三字經》讀后感【推薦】12-01
《三字經》閱讀心得03-29
三字經閱讀心得03-19
關于《三字經》心得03-24
《三字經》讀后感(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