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爾王讀后感 推薦度:
- 《李爾王》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李爾王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爾王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爾王讀后感1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杯具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少見到的杯具,畢竟我認為親情是最溫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著血緣的聯系,以及許多年的感情基礎。可是戲劇的背景一充滿謀求權力和財富的宮廷之中,在那里,人們被財富與權力迷昏了頭,于是發生了父女手足相殘的杯具。
李爾王因為自我的虛榮心,害了自我更害了那唯一真心待他并且毫不虛偽的小女兒,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后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爭先恐后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他說煤球是白的就沒人敢說煤球是黑的。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便使他極愛面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當兩女兒都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小女兒沒有向他奉承與夸贊,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我的'國家。造就了這杯具。
而李爾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就是典型的宮廷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女子的溫柔,賢惠,孝順,她們狠毒、不忠、不孝、無知,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我年邁的老父,為了自我心中喜歡的浪人毀滅自我的家,甚至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明白她們喜歡的那男人也同樣是一狠毒的男人,在不斷地利用她們。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為人的道理!沒有找回心中的親情。
在中國的古代宮廷中為了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也是數不勝數。李爾王的杯具就在于人性因權力的的墮落。就算在這二十一世紀,家庭因遺產,房子,贍養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禁會想,為了錢而否定了了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手足的情誼….值得嗎也許我還沒有步入社會,不明白掙錢的辛苦,可是我明白的是,賺錢是為了生活的更好更歡樂,而沒有親人的關愛的生活是不會開心的。
最終一句更是全文的經典世人啊,擦亮你們的眼睛吧,含毒的針刺往往隱藏在美麗的花束之中。
李爾王讀后感2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杯子之一,也是我們生活中似乎很少見到的杯子。畢竟,我認為家庭是最溫暖、最堅定的。它有血緣關系和多年的情感基礎。然而,戲劇的背景是一個充滿權力和財富的宮廷。在那里,人們被財富和權力所迷惑,因此父女手腳殘疾的杯子發生了。
李爾王因為自己的虛榮心,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唯一真誠對待他的小女兒。在我們看來,他的后果是自食其果,這是不可避免的。他通常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個爭相奉承他的人身上。所有的人或事都圍著他轉。他說煤球是白色的,沒人敢說煤球是黑色的。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讓他愛面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就在兩個女兒花言巧語哄他開心的時候,小女兒沒有奉承和表揚他,不怕和他頂撞,大掃了他的興趣。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造就了這個杯具。
李爾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是典型的宮廷成長的孩子。他們沒有女人的溫柔、賢惠和孝順。他們惡毒、不忠、不孝、無知,為自己的利益驅趕年邁的父親,為自己喜歡的浪人毀滅自己的家,甚至互相殘殺。直到他們死了,他們才明白自己喜歡的.男人也是一個惡毒的男人,不斷地利用他們。他們直到死才明白一個人的道理!心中沒有找到親情。
在中國古代宮廷中,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數不勝數。李爾王的杯具在于人性因權力的墮落。即使在21世紀,家庭因遺產、房屋和贍養父母而破碎的例子也很多。當我在電視上看到這些時,我不禁想,我否認了父母幾十年來的養育和手足友誼…。值得嗎?也許我還沒有進入社會,也不明白掙錢的艱辛,但我明白賺錢是為了過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沒有親人的照顧,我的生活就不會幸福。
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經典:世界,擦亮你的眼睛,有毒的針刺往往藏在美麗的花束里。
李爾王讀后感3
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高納里兒、二女兒里根,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驅逐到國外。考狄利婭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到達目的后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凄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余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托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因此慘遭毒打,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欺負的兒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身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政界的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能夠決定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嘗到苦的味道又怎樣會知道甜的味道呢?
李爾王讀后感4
莎士比亞有四大悲劇,可我總覺得《李爾王》寫得發人深省。作為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劇作,內容自不必贅述。一個英勇有為的賢君,竟被自己的親生女兒迫害,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可悲可嘆!
《李爾王》主要講述了:年邁的老國王李爾,決定把他的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但他決定要根據女兒們語言表達對他愛的程度來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國土。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虛偽的二女兒里根,盡說些甜言蜜語來騙取父王的歡心,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卻說:“我只愛我的父親!”李爾聽了不高興,覺得考狄利婭并不愛他,于是就把國土分給了另外兩個女兒,將小女兒流落他鄉。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余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托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因此慘遭挖眼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官場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世事無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間交替,而命運無常至于使乞丐與國王一夜之間換位。恩將仇報,認敵為友,美貌黑心,丑相熱腸,魔性假語,佛性真言,這就是人類的智愚善惡,這就是生物的弱肉強食,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蒼蒼者天,茫茫者地,輪回之中,皆循真理。善報者惡盡,惡報者善哉。今世前因,后世今果。得等于失,善同于惡。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蒼蒼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誰握,貴賤何別,人物非異!
李爾王讀后感5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我假期間我也看了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國王自食其果的故事。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書中那個年老昏昏欲睡、任性無知的李爾王真的很可悲。他似乎不懂人情世故,分不清好壞,只有兩個大一點的女兒平時說的那些奉承、好聽的話。把自己的江山和權利分給他們。但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以至于被兩個大女兒拋棄,最后連累了小女兒,在悲痛中死去。
可以說,悲劇的發生是由這位迷茫虛偽的老國王造成的'。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不僅傷害了自己,還傷害了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看來,他是天遣,可謂自食其果。當然,這兩個壞女兒的做法不能容忍的。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在父親王面前吹噓和吹噓,以欺騙父親對自己的愛,為他們未來的信棄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礎。然而,就在兩個女兒都向他奉承花言巧語,哄他開心的時候,小女兒科第麗霞往往沒有像乞討一樣向他奉承。她不怕和他頂撞,所以她掃除了他的幸福。憤怒之下,蒙著眼睛的可悲國王把唯一忠于自己的小女兒趕出了家門。兩個沒有絆腳石的大女兒得到了李爾王給他們期待已久的財產。之后,他們拋棄了深愛著他們的老國王。當然,惡人有惡報,我可以說,他們的一生是最不完美的,他們沒有得到別人誠的愛。有的,只是為了和他們一樣的目的,一個男人無休止地玩耍。他們不僅傷害了別人,也毀了自己的幸福。
同樣,傷害同父異母的兄弟和父親的私生子愛特門最終一無所有。和兩個可悲可恨的女人一樣,他為了金錢和權力拋棄了自己的幸福。
李爾王讀后感6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一部,不過也確實名副其實,讀來使人神傷。
李爾王是聲名顯赫的大不列顛國王,生有三個女兒,于是他決定將國土分賜給她們,以愛為考驗。李爾王被大女兒二女兒的甜言蜜語迷惑,而三女兒雖實話實說卻被逐出本國,有肯特來阻止,卻無果,幸法蘭西國王將其娶為妻,方止。然而葛羅斯特也遇到了小兒子迫害大兒子的事,他也被蒙在鼓里。之后發生的.事才讓李爾王認清兩個白眼狼女兒的真面目——她們不贍養李爾王,對李爾王破口大罵,欲削減李爾王少得微不足道的衛兵。他瘋了,身邊只剩下小丑、肯特、葛羅斯特與埃德加,(其實是那個被害的大兒子,喬裝扮成乞丐)最后,小女兒讓醫生治好父親,并班師攻打大不列顛。話說那兩個歹毒的女兒,為了爭搶埃德蒙,兩敗俱傷,雙雙損命。當大不列顛快回歸了,小女兒于牢中被害,李爾王也隨之死去,跟隨李爾王的肯特也憂郁而亡。
書中的李爾王雖有些糊涂,但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他知錯回頭。而兩個女兒則無情無義,手足相殘,唯利是圖,忘恩負義。小女兒卻十分孝敬,有情有義,令人稱贊。其他忠臣以肯特為代表,都使我分外感動。此書最后的結局十分悲慘,孝魂忠魂俱去了,令人心傷。
此書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人不能自私自利,需得忠孝兩全,大氣大度也不可或缺,如果犯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矣。有情有義才會有人稱贊,忘恩負義與禽獸無異……
《李爾王》寫得實在太棒了!希望你們也去多多欣賞這樣的佳作。《李爾王》令我至今記憶猶新。
李爾王讀后感7
兩周一次的讀書筆記獲益匪淺,即便外出旅行也不想錯過。去機場的城際列車上完成的,將就看吧。推薦大家讀莎士比亞,可以對號入座。
《李爾王》故事情節簡單,兩條線。第一條,李爾王的悲劇;第二條,格羅斯特的悲劇。李爾王聽慣了甜言蜜語,喜歡贊美的話,對小女兒誠實的愛的表達,他非常憤怒,剝奪了小女兒的繼承權,將他的權力和國土全部分給了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他的悲劇從他做出這個決定就開始了。沒過多久,大女兒開始嫌棄父親,二女兒和大女兒一樣,致使父親流落荒野,在暴風雨中無處安身。小女兒因為誠實,贏得了法蘭西國王的愛情,她嫁給了法王,但最后為了給父親討回公道,而被賣父求榮的埃德蒙殺害。大女兒和二女兒彼此算計,毒死了對方,都死了,李爾王最后也死了。格羅斯特因為聽信二兒子埃德蒙的讒言,四處追殺大兒子埃德加,埃德加只能裝瘋,成為乞丐。格羅斯特因為對李爾王的忠誠被大女兒刺瞎了雙眼,埃德加因著對父親的愛,來到父親身邊,領著父親去找李爾王。最后,明白真相的格羅斯特無力承擔真相,氣絕而亡。埃德加為了給自己和父親報仇,殺死了弟弟埃德蒙,悲劇。
莎士比亞說瘋子給盲人領路,本是這個時代的病態。病態的不是時代,是構成這個時代的人。李爾王,埃德蒙,格羅斯特,哈姆雷特,奧賽羅,羅密歐,朱麗葉.....所有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人物,其悲慘結局都是他們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其他人,不過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已。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利益共生的,不要過分看高別人,也別粉飾自己,看透這點,人際關系中的`煩惱,沖突,傷害會少很多。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人看莎士比亞筆下人物,都有各人自己的見解。我也是,雖然李爾王死于他的虛榮,但更多的是死于他對人性的無知。“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莎士比亞寫盡世間各樣人物,卻沒有寫出一個完人,因為世界本沒有完人。莎士比亞的悲劇,就是人的悲劇。
李爾王讀后感8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丑陋描寫的淋漓盡致,甚至站在讀者的角度,都會被人恨死。
英國的李爾王有三個女兒。他們是奧伯尼公爵的妻子,貢內爾,康沃爾公爵的妻子,里根和美麗的女孩科迪莉亞。與此同時,法國國王和伯肯迪公爵向科迪莉亞求婚。當時兩個人為了這件事住在李爾王的宮殿里。
老國王八十多歲了,他決定把國家大事留給年輕人。他把女兒們叫過來,想知道她們有多愛自身,這樣他就可以按照女兒們愛自身的成都來分配他應得的土地。
大女兒Goneril和二女兒里根各得到三分之一的說辭,但Cordelia知道姐姐們說的不是真的,因此只能說:“我愛你不多也不少,只是按每個女兒的`本分愛你。”
李爾王分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聽了科迪莉亞的話,她大發雷霆,斷絕了與科迪莉亞的父女關系,將三分之一的土地分給了奧爾巴尼公爵和康沃爾公爵。原本想娶科迪莉亞的伯肯迪公爵沒有向她求婚,于是科迪莉亞嫁給了法國國王,去了法國。
科迪莉亞離開后,國王受到兩個女兒和康沃爾公爵的欺凌,不但減少了一半保鏢,還阻止他返回皇宮。因為歐本尼公爵善良,因此他處處為國王說話.最后,國王去了科迪莉亞,但他和科迪莉亞在法國和英國的一場戰爭中被帶回了英國。在監獄里,貢內爾和里根派人去殺了他們。貢內爾、里根和康沃爾公爵最終被殺,歐本尼公爵最終成為國王。
事實證明,“一切美德以孝為先”連孝都達不到,還能成就什么大事?我給了他們一句話:再也不說話了,但你藏不住你邪惡的心。只有未經修飾的文字才是完美的,你不能讓真正愛你的人傷心。
李爾王讀后感9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丑惡被描寫的淋漓盡致,就算是以讀者的角度,去看也會對他們恨之入骨。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王有三個女兒,她們是奧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納里爾、康華爾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婭。法蘭西國王和勃墾第公爵同時向考狄莉婭求婚,這時候,兩個人為了此事住在了李爾王的宮里。
老國王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決定將國事交給年輕人去管。他把女兒們叫了過來,想知道他們到底有多愛自己,他好按照女兒們愛自己的成都來分配應得的國土。
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用花言巧語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婭知道姐姐們說的都不是真心話,所以她只能說:“我愛的不多不少,只是照著每一個女兒的本分,去愛您。”
李爾王已經分不清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聽了考狄莉婭的話后,大發雷霆,與考狄莉婭斷絕了父女關系,并將本打算給考狄莉婭的三分之一國土,分給了奧本尼公爵和康華爾公爵。原本想娶考狄莉婭的勃墾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婭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去了法蘭西。
考狄莉婭走后,國王就受到了兩個女兒和康華爾公爵的欺負,不但將他的'侍衛減少了一半,還不讓他回皇宮。由于奧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處處為國王講話……
最后國王去了考狄莉婭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婭,在一次法蘭西與不列顛的戰爭中被抓回了不列顛。在獄中時,高納里爾和里根派人殺死了他們。高納里爾和、里根和康華爾公爵最終被殺死,奧本尼公爵最終成為了國王。
事實證明“百善孝為先”連孝都做不到,還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給他們一句話:再會說話的嘴,也掩飾不了邪惡的心,只有沒經修飾的話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讓真正愛你的人傷心。
李爾王讀后感10
在這個寒假中,我讀了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這本書令我感受頗深。此書是由英國的著名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所著,主要講述了古代不列顛的國王李爾老邁昏庸,要根據女兒們愛他的程度把國土分給自己的三個女兒。長女高納李爾和次女李根都用甜言蜜語哄騙老人,唯有小女兒考狄利婭說出了實話。這令李爾王非常生氣,于是他將考狄利婭遠嫁到了法國,把國土平分給了兩個虛偽的女兒,而他自己從此卻受到兩個女兒無情的怠慢,一怒之下跑到了暴風雨中的荒野。后來小女兒從法國興師討伐,最終父女相見。但是兩軍交戰考狄利婭不幸被俘,不久便被害死。李爾王最終抱著她的尸體在悲憤中癡狂而死。
在此書中,我對李爾王的.印象最為糟糕。因為他強迫女兒們為了得到政治上的利益,而用親情作為借口,讓它成為換取權力的籌碼。而最令我佩服的便是小女兒考狄利婭,她可以說是這場悲劇中唯一的正面人物。在本書里考狄利婭的死令我痛徹心扉,但是她的人格與尊嚴如吸鐵石一般吸引住了我。她能在不被權力所誘惑的情況下說出心中的實話是可敬的。在這大千世界中,我們之中有多少人能如她一般?不僅如此,考狄利婭雖然被李爾王所拋棄遠嫁到法國,但她卻沒有在李爾王困難時拋棄他。就算到了最后,她為了李爾王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也無怨無悔!這個故事雖然發生在遙遠的古國,但是它也告訴了我們許多道理:不要隨便運用你的權力去得到親情,也不要多么喜愛聽甜言蜜語,我們要多去看看事情的本質,不能因為表面現象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合上這本書后,我的心情隨著劇情而變動,久久不能平靜。這一部社會的悲劇,它不僅震動著后世,也震動著我的心靈。
李爾王讀后感11
寒假里我讀了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其中之一——《李爾王》。我認為它是四大悲劇中最出色的一部,其中對人物對白的描寫十分細膩且發人深省,讀過之后令人流連忘返、深受啟發。
李爾——整部故事的主角,只愛聽大女兒與二女兒虛假的奉承卻聽不慣小女兒平淡質樸卻飽含真情的話語,一氣之下趕走了小女兒,將自己所有的國土分給了這兩個女兒,從而一步步促成了這場悲劇的發展。
小女兒考狄利婭雖然由于笨拙的言詞失去了李爾的歡心,卻因為她的誠實、直率贏得了法蘭西國王的.青睞,獲得了自己應得的幸福。年邁的李爾王只保留了自己國王的名號、帶著自己的100個侍衛準備到兩個女兒家安度晚年,卻不料獲得土地與權力的兩個女兒對他態度冷淡、撤掉他的侍衛并且最終將他趕出了家門。被自己信任的人背叛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啊!曾經威風凜凜的國王被這樣子當作垃圾扔掉、踐踏尊嚴,李爾在暴風雨中的怒吼真是令人揪心!好在李爾的身邊還有肯特這位忠臣,雖然先前因為自己的直言惹得國王生氣而被放逐,但是他沒有就此離開國王,而是喬裝打扮,一直默默陪在國王身邊,在漫漫長路中為他指點迷津。
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角愛德蒙,與愛德伽同為葛羅斯特的兒子,但因為是私生子,常常受到人們對他的歧視與不公平的對待,因此對他的心靈造成了很嚴重的創傷,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奸詐和詭計。他為了得到更高的地位與更多的財產,不惜一切代價陷害自己的兄弟,并用花言巧語騙了一直認為他是孝子的父親,并最終讓自己的父親失去了雙眼。葛羅斯特雖然失去了雙眼,但卻因此看透了人心,而且找回了自己忠實孝順的兒子愛德伽。
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現實生活的例子太多,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判斷虛假和真實的那雙眼睛,才能夠不被甜言蜜語所迷惑。我們只有擁有理智,才能夠看清事物的現象與本質。
李爾王讀后感12
《李爾王》列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歷來很受推崇,它取材于一個家喻戶曉的古老的英國民間傳說,表達了人民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險家的譴責;同時也可以說,這個故事總結了人們在復雜的現實生活中得出的經驗教訓:現象與本質、外表與內容往往有很大的差距:“金光燦燦的不全是黃金。”它告誡人們絕不能像年老懵懂的國王一般,為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大女兒、二女兒說得天花亂墜,卻原來是狼心狗肺;小女兒質樸無華,卻有一顆純金般的`愛心。從這一意義上說,李爾王和三女兒的傳說帶語言的意味,概括了人們千百年來的人情世故。
李爾王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里,周圍的人個個都爭先恐后得向他獻媚邀寵,都一步不離的環繞他的意志打轉。一切都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他的是非為普天下人的是非。無恥的奉承和獻媚像一片濃重的毒霧緊緊地纏住他。年深月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了。他一刻都離不開那一片歌—功—頌—德。他感到了一個吸毒者的樂在其中。他暈頭轉向了,飄飄然了,仿佛自己當真處于宇宙中心,它的遺址就是主宰宇宙的法律,他的一句話就是使眾生萬物歡欣鼓舞的陽光,或是使大地震顫的雷霆。
如今,正當他兩個大女兒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之時,偏是小女兒卻拒絕搖尾乞憐的奉承,不怕和他頂撞,大大地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完全失去控制,還有什么蠢事干不出來呢?
最后,李爾王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為恢復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了當初他那么迷戀的煊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為著當初被他驅逐、受他詛咒的小女兒,在她懷中,卻再不能從長眠中喚回那顆洋溢仁愛的心了。正是她,以她的深情厚意教會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李爾王讀后感13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少見到的悲劇,畢竟我認為親情是最溫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著血緣的聯系,以及許多年的感情基礎。可是戲劇的背景一個充滿謀求權力和財富的宮廷之中,在這里,人們被財富與權力迷昏了頭,于是發生了父女手足相殘的悲劇。
李爾王因為自己的'虛榮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虛偽的小女兒,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后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爭先恐后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他說煤球是白的就沒人敢說煤球是黑的。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便使他極愛面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當兩個女兒都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小女兒沒有向他奉承與夸贊,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造就了這個悲劇。
而李爾王的大女兒 和二女兒就是典型的宮廷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女子的溫柔,賢惠,孝順,她們狠毒、不忠、不孝、無知,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毀滅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在不斷地利用她們。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沒有找回心中的親情。
在中國的古代宮廷中為了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也是數不勝數。李爾王的悲劇就在于人性因權力的的墮落。就算在這二十一世紀,家庭因遺產,房子,贍養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禁會想,為了錢而否定了了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手足的情誼…。值得嗎?也許我還沒有步入社會,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賺錢是為了生活的更好更快樂,而沒有親人的關愛的生活是不會開心的。
最后一句更是全文的經典:世人啊,擦亮你們的眼睛吧,含毒的針刺往往隱藏在美麗的花束之中。
李爾王讀后感14
《李爾王》約寫于1605年,取材于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高納里兒、二女兒里根,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驅逐到國外。考狄利婭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后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凄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余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
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托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因此慘遭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
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權利斗爭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可以判斷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嘗到苦的滋味又怎么會知道甜的滋味呢?
李爾王讀后感15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丑惡被描寫的淋漓盡致,就算是以讀者的角度,去看也會對他們恨之入骨。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王有三個女兒,她們是奧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納里爾、康華爾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婭。法蘭西國王和勃墾第公爵同時向考狄莉婭求婚,這時候,兩個人為了此事住在了李爾王的宮里。
老國王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決定將國是交給年青人去管。他把女兒們叫了過來,想知道他們到底有多愛自己,他好按照女兒們愛自己的成都來分配應得的國土。
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用甜言蜜語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婭知道姐姐們說的都不是真心話,所以她只能說:“我愛的'不多不少,只是照著每一個女兒的天職,去愛您。”
李爾王已經分不清哪句是真話,哪句是謊言。聽了考狄莉婭的話后,大發雷霆,與考狄莉婭中斷絕了父女關系,并將本打算給考狄莉婭的三分之一國土,分給了奧本尼公爵和康華爾公爵。原本想娶考狄莉婭的勃墾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婭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去了法蘭西。
考狄莉婭走后,國王就受到了兩個女兒和康華爾公爵的欺負,不但將他的侍衛減少了一半,還不讓他回皇宮。因為奧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處處為國王講話……
最后國王去了考狄莉婭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婭,在一次法蘭西與不列顛的戰役中被抓回了不列顛。在獄中時,高納里爾和里根派人殺死了他們。高納里爾和、里根和康華爾公爵終極被殺死,奧本尼公爵終極成為了國王。
事實證實“百善孝為先”連孝都做不到,還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給他們一句話:再會說話的嘴,也掩飾不了邪惡的心,只有沒經潤飾的話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讓真正愛你的人傷心。
【李爾王讀后感】相關文章:
《李爾王》讀后感05-04
李爾王讀后感05-04
讀《李爾王》有感05-23
《李爾王》讀后感10篇05-09
黑格爾名言09-30
博爾赫斯名言11-27
黑格爾名言12-26
黑格爾的名言10-08
《瑪蒂爾達》讀后感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