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的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皮囊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皮囊的讀后感1
很喜歡作家劉汀對書名《皮囊》的解讀——“皮,那種紋理,那種褶皺,那種觸手的粗糙感,那種被剝離的撕裂感;囊,意味著空和無,意味著隨意填充,意味著干癟和豐盈。
這就是皮囊,但它同時是一個和自身二律背反的詞語,任何一個人寫下它之時,說的其實都是與它相對事物,或者就用那個最簡便而無用的詞吧——靈魂,人的靈魂。
因此,雖然名為皮囊,這卻是一本試圖寫靈魂的書。通篇里,都是生病的肉體、美麗的肉體、殘缺的肉體在折騰它靈魂,但最終,它走向了自己無法明確抵達的反面。”
《皮囊》是一本寫人和事的書,更是一本寫人世間的書;書中的人物是作者親密和熟悉的`親人、朋友;講述的事情,也不過是這些普通人如何為自己的生存去奮斗、打拼。書里的阿太、父親、母親、張美麗、文展、厚樸,各有自己的獨特,但放在恒河沙數的蕓蕓眾生里,他們也不過就是普通的沒有任何概念的平凡人物。
可是這平凡歲月落到每個人的世界里,沒有一個是平凡的,從來就注定有許多疾病、死亡和荒蕪,如何與這生活的慌亂不堪和平相處,但這正是我們生而為人區別于其他靈長類動物的最高級的存在和意義。
皮囊的讀后感2
一口氣讀完《皮囊》這本書,有種是說不出的郁結縈繞在胸腔內,不能下沉排除體外,也不能上升揮發出來。
這是一本非虛構的散文集,我更愿意將它稱之為回憶錄,這是一本公開的私人成長日記。
我原本是不喜歡讀“日記”的成長史的,總覺得別人的人生不是我們好去評判和解讀的。
后來看到,劉德華竟然為此書作序,韓寒監制,微博各個大V紛紛推薦,便買來開始品讀。
和朋友推薦這本書的時候,莫名地想起了看過的話劇《我,堂吉柯德》中有這樣的句子:
“如果這世界本身就已經足夠荒唐,那到底什么才能算是瘋狂?
也許太過實際就是瘋狂。
放棄夢想也許是瘋狂。
尋找著珍寶,可周圍卻只有垃圾。
太過清醒可能正是瘋狂。
但最瘋狂的`,莫過于接受現實,而不去想這個世界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
書中的人都是帶有一定偏執色彩的人物,他們對生命的吶喊,幾近瘋狂。甩開不同的皮囊骨像,內里的他們是多么的相似一樣。
其實對“皮囊”這個詞匯的概念源于《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判詞“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皮囊”就是皮相,是一個人的外在,偏巧又不止是“外在”二字所能涵蓋出它的具象和美感來,就好像說“皮囊”二字,更有真實的、血淋淋的碰觸感。
皮囊的讀后感3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發人送黑發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里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么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后,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著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舍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癥病房里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里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嘗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后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皮囊的讀后感4
沒有要點評什么,借著這部《皮囊》我要對“小芝麻”說;
陪我一起看黑狗達,對皮囊你還介意嗎?小芝麻,只能叫你我開始流下眼淚也更刺痛我的眼睛,我的心。
小芝麻,可能我想抒發的情感以及文字都是在找借口,未來幾天我們將離開彼此皮囊。你發誓我的心真的好痛、好痛…。
小芝麻,我不胖的身體在你到來后,睜開眼睛臃腫的到下午才能看出雙眼皮的我,一直持續著燥熱,又不得不喝水。整個身體臃腫不堪。
小芝麻,心悸和呼吸困難也影響你的舒適程度吧?因為我盡力想找到我們彼此舒服的姿勢或者空氣,很遺憾,你的肚子疼疼的`,你猜,小芝麻你很不開心吧、也許以上種種原因都是我們彼此不能真正的見面的懲罰。
小芝麻,眼前的世界,和接下來的世界,沒有多姿絢麗,所以我想說的是,我會默默的為你祈福,給不了你最好的皮囊、無法給你多姿絢麗的世界,忘你可以釋然,因為我也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待緣份盡頭,你我曾有過,或是母子或是靈魂深處,有地方可以寄托哀…思。
夜已深,我們一同入眠,我含著淚,你呢?
皮囊的讀后感5
看書評里有很多關于作者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話,其實看的過程中我也是這么想的,但是越看到后面,就會越明白皮囊和現實的意義。我們都執著于追求表象,卻總是習慣性的忽略表象背后的真實。生命很短暫,短暫到我們都來不及細細體會已經流逝的生命階段,然后新的年齡階段又馬不停蹄的趕來,然后再匆忙的逝去,以至于讓人手足無措,手忙腳亂,然后周而復始的開始和結束每個生命階段,多可怕!生命又是漫長的,每一個抉擇都是不容易的,我們或許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上糾結一分鐘,一小時,一天乃至更長時間,選擇的'過程太痛苦,痛苦到感覺時間像個壓力泵,行走太慢壓的我們喘不過來氣……但是,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認識自己的內心,傾聽別人的內心,慢下來去了解和體會,試著去理解別人,試著換位思考,試著換個心情去愛這個世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里挑一,做不了有趣的人,做一個認真的人也是可以的。(感覺有趣的靈魂除去靈魂兩個相似,就是幽默細胞的多寡了,奈何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段子手。我呢,也就做一個認真的人吧)
皮囊的讀后感6
《皮囊》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對我來說,印象深刻的是阿小和阿小以及天才文展。阿小艷羨另一個阿小,仿照討好而又卑微,以前我也有這種思想,始終用一種沖突的心理面對著這樣的自己。一方面覺得自己丑陋,一方面又覺得這是值得的。偌大的城市,充溢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群里,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么都這么渺小。而在小鎮,每個人都那么困難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香港阿小經驗的全部一切,都是過渡的,無論生活、友情還是情感。我膽怯看到老家阿小的這個樣子,他會卑微到,讓我想起自己身上的卑微。許多人腦子里都偷偷藏著許多個世界。
有人真可以用務虛的方式,活出我想象之外更好的人生。 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狀況下,我會采納的是一種現成的、狹隘的、充溢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么能盡快掙錢以及怎么能盡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匯就是所謂“幻想”和“責任”。
作者說的這些話,也正是我所理解的。活著是為了什么呢?房子車子票子面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么而來呢?每一個人都為了美妙生活而努力拼搏著,為了讓自己風光舒適一點,每個人都用完了全力。皮囊下的你,靈魂還安好嗎?
皮囊的讀后感7
讀完后順便看了下其他人的書評,真的是褒貶不一,這是看書的常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思想各不相同。我對本書的態度是贊賞的,感覺是本不錯的書籍,值得一看!
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內容吧,分為幾個小部分,具體幾個我就不細說了,如寫阿太的,直接點明主題《皮囊》,寫母親的《母親的房子》表現了母親作為一個普通女性的堅強,果敢,吃苦耐勞,自尊自強,以及對父親深沉的愛;寫關于父親的《殘疾的父親》寫的令人心酸,表現了作者心態的變化,以及對父親深沉的愛和愧疚;寫關于幾個朋友的《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這幾篇爭論很大,大家都覺得作者以朋友的落敗來表現自己的成功怎么怎么的,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作者寫的很真實,因為這些朋友恰恰是具備一些優點的,但他們不知道規劃,肆意的揮霍,心態要么不平,要么妄自菲薄,怎能成功?最后幾篇是寫作者自己的,其中不乏有一些雞湯,但真的是有毒的雞湯,因為作者實實在在的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并且去踐行了他們。
看完本書收獲還是很多的,或者可以說通過《皮囊》看清了自己的內心,看清了自己的“皮囊”,雖然內心有自私、虛偽的存在,但只要認清它們,合理安排他們,就不失為一副好“皮囊”。
皮囊的讀后感8
皮囊這整本書由十五個短篇組成,每一篇都給我深深地壓抑感并且會帶來長久的沉思。
文中父親的病重,母親執意建房子執意向神明傾訴執意做的所有事,可憐的阿小和阿小,瘋狂的文展以及最后作者對自己的發問都讓我對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有特別多的思考。
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未來要過生么樣的生活,文中滿滿的都是對城市欲望泛濫,感情缺乏的吐槽。作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仿佛甚不滿意,說自己是攀著理想并且拿責任做借口不斷逃避真正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生活真的像作者小時候那樣嗎?認識家鄉的每一塊石頭,并且被家鄉的每一塊石頭所熟識;街坊鄰里間即使在臺風來襲的時候也會幫忙攙腿腳不便的人回屋;早上起來可以騎著摩托在街頭巷尾竄來竄去……
或許是因為作者已經走出去了,他見過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壞的.。那對于還不曾嘗試過這種生活的人呢?
于我來說,城市or鄉村;匆匆忙忙or平平淡淡依舊有待考慮,依舊是未知數。《皮囊》沒能給我一直的問題做出解答,但是他的想法對我未來選擇的形成應該會有影響吧。
之所以說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是因為我覺得很多人在這本書里得到的啟示與我相差甚遠吧。翻到最后,我在最后一頁發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一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甚得我心!
這篇讀后感有點錯亂,不過是真心推薦《皮囊》這本書,很久沒有這么喜歡過一本書啦!
皮囊的讀后感9
海邊長大的作者就彷佛在描寫一片海,開頭的時候是洶涌澎湃的大浪,父親的病痛,死亡,席卷過來撩的你熱淚盈眶,接下來是孩童時期關于整個世界的未知恐驚和迷惑,大浪慢慢平靜下來,一點點褪下去,在描述高校的時候讓你看到這片海的安靜深邃,最終在他回家的時候把你帶到岸邊,銀色的沙灘,橘子一樣的太陽。他寫了人的一生,就像一片海,大浪退去,帶走了塑造我們的一切,我們的珍惜和酷愛,幻想和成就。最終作者在海邊,孤寂一人,問一句,時間這趟列車為什么開的這樣快?原委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這是一本寫人的書,寫一個人從童年到少年,青年到老年,獨自一人到為人父母,從誕生到死亡所要經驗的一切苦痛迷茫,追求與失敗。寫的是人的'一生,每一個年齡段的細細碎碎的敏感心思,每一個人生轉折點的選擇和確定。面對猛烈的人生和現實,怎樣的在暴風雨中保住自己這一艘搖擺的小船,堅決的,努力的向前行駛。最終作者問,我們的小船最終要開到哪?我們全部人都該捫心自問。
皮囊的讀后感10
今天是在同學家里看完了這本開篇很久的書,皮瓤,剛開始沒覺得自己能好好的看完這本書,沒想到自己越往后看自己越平靜,也越來越深沉,看著這本書,想想自己,想想周圍的人,想想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想想自己說要留在的地方,想想小時候的`夢想,想想自己的現狀,不停的想,不停的想,其實我一直都覺的自己還是個孩子,可是自以為的這個孩子,如今也快年滿三十了,呵呵,有點害怕,沒了以前的夢想,不知道自己還在追求什么,能追求什么,還一直在想......要去去深山老林,去拜訪那些老藝人,去寺廟里凈化下自己,去看看大好湖山,可是這一直在想想的層面,那個我卻被現在自己的束縛住了,上班養活自己,可是自己又沒能付出努力讓自己現在的生活變的更好,自己一直沒有努力過,自己明明知道,卻還不努力,哎,這種病得治啊,這種病挺嚴重,得治,必須治,慢慢的給自己列些計劃。
想想小時候的夢想,努力吧,不光是為了現在的自己,還為了那個能實現那些想法的我,充實自己,不斷學習努力,平常心,好好生活,也希望自己內心處能永遠保留著那點幼稚......
皮囊的讀后感11
沒有要點評什么,借著這部《皮囊》我要對“小芝麻”說;
陪我一起看黑狗達,對皮囊你還介意嗎?小芝麻,只能叫你我開始流下眼淚也更刺痛我的眼睛,我的心。
小芝麻,可能我想抒發的情感以及文字都是在找借口,未來幾天我們將離開彼此皮囊。你發誓我的心真的好痛、好痛…。
小芝麻,我不胖的身體在你到來后,睜開眼睛臃腫的.到下午才能看出雙眼皮的我,一直持續著燥熱,又不得不喝水。整個身體臃腫不堪。
小芝麻,心悸和呼吸困難也影響你的舒適程度吧?因為我盡力想找到我們彼此舒服的姿勢或者空氣,很遺憾,你的肚子疼疼的,你猜,小芝麻你很不開心吧、也許以上種種原因都是我們彼此不能真正的見面的懲罰。
小芝麻,眼前的世界,和接下來的世界,沒有多姿絢麗,所以我想說的是,我會默默的為你祈福,給不了你最好的皮囊、無法給你多姿絢麗的世界,忘你可以釋然,因為我也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待緣份盡頭,你我曾有過,或是母子或是靈魂深處,有地方可以寄托哀…思。
夜已深,我們一同入眠,我含著淚,你呢?
皮囊的讀后感12
讀完了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皮囊》,心靈有點刺痛,讀書感悟如下:這是一部非常有質感的散文集,崇達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客觀、細致、冷靜的方式,講述了14個溫情又殘酷的故事!真實經歷,情感動人,透露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皮囊》成為感動千萬讀者的"國民讀本",被稱為"非虛構"寫作叢林中獨具樣貌的林木。
崇達在寫這14個故事中,每一筆都有痛楚,每一行都直接、完整地傳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寫作的目的是讓自己和讀者"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見"阿太",看見"母親的房子",看見父親的"殘疾",看見"我的神明朋友",看見"厚樸",看見"海是藏不住的",看見自己想"回家",作者"看見"了想珍惜的人,也讓我們清晰的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故事里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最終看見自己,看見彼此;溫暖自己,映照出彼此。
李敬澤在序里有這樣一段文字,"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著、醒著、亮著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怒、斗爭、意志、欲望和夢想。"
有道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皮囊的讀后感13
大概是因為至情至性,所以能從這本書的很多地方看到自己的影子,如生病的父親,父親早年間經歷過一場巨大的災難,此后性情大變。執著的母親,母親執著于她的世界觀,苦難堆砌了她的人生。神明的超度,我時常想起那個安詳美麗的笑容。夢境的醒悟,那個午后夢到的歌謠使我明白一切都結束了,一切都往很好的地方結束了。
家人的命運,自己的命運,身邊朋友的命運,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每個人生命的奇妙。書中有一句是,只有從一個人經歷的所有事情來看,才能夠將這個人所呈現出來的一切徹底的`理解。我慶幸看到這句話,它使我能夠更加理智,更加尊重的去看待每一個人。也許曾經我覺得他們有這樣那樣的不好,可能太苛刻,可能太隨意,可能太端著,可能太邋遢,可現在來看,他們所有的經歷構成了他們的星系,雖然不完美,但是依然可愛。
書中的最后一句話是每一個讀者都能看到已然存在他內心的東西,書籍不過是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罷了。唯愿此心光明,愿一直善良的看待這個世界。
皮囊的讀后感14
這是一本寫自己的書,寫自己的親人,寫自己的朋友,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我對當代作家的耳聞是相當閉塞的,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蔡崇達,第一次讀他的故事,第一次感受他的文字。很真實,我指的是他這個人。你看到這片海的平靜深邃,最后在他回家的時候把你帶到岸邊,銀色的沙灘,橘子一樣的太陽。他寫了人的一生,就像一片海,大浪退去,帶走了塑造我們的一切,我們的珍惜和熱愛,夢想和成就。最后作者在海邊,孤寂一人,問一句,時光這趟列車為什么開的'這樣快?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這是一本寫人的書,寫一個人從童年到少年,青年到老年,獨自一人到為人父母,從出生到死亡所要經歷的一切痛苦迷茫,追求與失敗。寫的是人的一生,每一個年齡段的細細碎碎的敏感心思,每一個人生轉折點的選擇和決定。面對猛烈的人生和現實,怎樣的在暴風雨中保住自己這一艘搖擺的小船,堅定的,努力的向前行駛。最后作者問,我們的小船最終要開到哪?我們所有人都該捫心自問。
皮囊的讀后感15
望見什么?望見空曠的荒野上,一具干癟的皮嚢。書名皮囊,不單指身體吧,我覺得更像是每個人掩蓋住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狀態,像阿太的身體,母親的房子,父親的左半邊身體,阿小對城市的追求,還有各種青春熱血,這些我們以為自己想追求的東西,像一具皮囊,包袱住了我們對自己的探問:我是誰?我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我會怎樣地生活?或許像作者說的,我們的生活塑造了我們的皮囊。我最想問問我自己,我想怎樣的生活,我似乎給出了答案,卻從來沒有人仔細的實操過,我不知道,假如我實現了這個答案,我的欲望會不會又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別人的內心,或許是各色煙花,我始終認為,自己是空蕩蕩的,沒有什么想法,沒有深刻到骨的愛,對親近的人,我更習慣的是責任,不是情感,我似乎只愛我自己,常常想象,那些有信仰的人啊,心里是不是沒有空的.感覺。我似乎按著四周人的期望,努力活成一個過得去的狀態,可是我想要的狀態呢,問問心呢,總是空蕩蕩。我現有的皮囊下,是一具更干癟的皮囊吧!
【皮囊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皮囊》讀后感02-27
讀《皮囊》有感12-22
《皮囊》讀書心得10-05
《皮囊》讀后感精選15篇07-02
《皮囊》讀后感(精選15篇)07-03
《皮囊》讀后感(15篇)03-12
《皮囊》讀后感15篇03-12
讀《皮囊》心得體會04-07
《皮囊》讀后感(集錦15篇)07-02
《皮囊》讀后感集錦15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