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優(yōu)秀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優(yōu)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優(yōu)秀1
《道德經(jīng)》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林語堂是這樣評價《道德經(jīng)》: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魯迅先生對《道德經(jīng)》評價道: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我看完《道德經(jīng)》,觸動最大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水樂意使萬物滋長而不與它們競爭,它甘心居于眾人不愿處的下位,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喜歡水的團隊精神。小小的水滴凝聚成水流,在廣袤的.大地上流淌,沐浴眾生,滋潤萬物。水滴石穿,持之以恒。水滴憑借團隊的力量,持之以恒的精神,用看似渺小的力量戰(zhàn)勝了強大的頑石,一改給人的柔弱表象,讓人肅然起敬。
我喜歡水以柔克剛的精神。水在遇到石頭打擊的時候,從來不做過多的抵抗,但它的“軟弱”卻是一種無比深奧的智慧,因為這種“軟弱”有時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人生,其實也需要這種智慧。遇到事情找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做到以小勝大、避實擊虛、曲線靈活,放棄硬碰硬的做法,不要針鋒相對,不要以死相拼,懂得這些,我們的生活便會靈活和簡單。
我喜歡水包容的精神。水無形,卻虛懷若谷,包容天地;火剛烈,卻鋒芒盡露,過早夭折。生活中,具有水一般性格的是能屈能伸、不計較一時得失者;具有火一般的是只認死理、不撞南墻不回頭之人。因此,當前方遇到艱難險阻時,水一般性格的人能分流而過,火一般性格的人卻往往撞得頭破血流。
水與人類更是有著極深的淵源。有水是星球有生命的基礎。水是萬物之源,是萬物的供養(yǎng)者。而做人,更應該像水那樣清清白白,處世要像水那樣安心低下,辦事要像水那樣靈活變通。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優(yōu)秀2
一本《道德經(jīng)》,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花言巧語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讀書筆記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做一個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踏踏實實,努力過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運”,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強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強求,失去了順其自然,快樂就好……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yǎng)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優(yōu)秀3
《道德經(jīng)》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優(yōu)秀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長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對《道德經(jīng)》中這些句子耳熟能詳,但是一直對這些話“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對《道德經(jīng)》總是望而卻步,只在不同的場合讀過一丁點片段,只能算是驚鴻一瞥,管中窺豹,難以談得上有什么深刻體會。上《政治學》時,楚老師為我們列的13本必讀書目中,中國的經(jīng)典讀物有三本:《論語》、《孟子》《道德經(jīng)》,這些文章是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之作,治國教材,不得不認真拜讀。“明德人生導航計劃”啟動后,我們與人生導師張學長達成共識---集體閱讀《道德經(jīng)》,并將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這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因為《道德經(jīng)》內容艱深晦澀,語言精練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閱讀過程中經(jīng)常感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道德經(jīng)》流傳千年,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處境,到現(xiàn)在,在國學熱的大潮中,對《道德經(jīng)》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謂千奇百怪,多種多樣。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書市上買的,和《論語》、《孟子》三本十元,買來之后,認真的看了兩遍《論語》,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經(jīng)》。目前看到第十九章,還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沒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簡單說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拿的多了裝不下,差不多夠了就行了;揣的東西太多凸起來,不可能長久,大家都會發(fā)現(xiàn)。滿堂的金銀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貴但卻驕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禍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這才是天道。啟示我們對待物質享受時要適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進退自如。這使我想起了我國政界的“59歲現(xiàn)象”,有一些有作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榮隱退之際,經(jīng)不起物質誘惑,抵擋不知內心不良思想的蠱惑,廉潔一生,糊涂一時。誠然,這與我國官員的考核的激勵體系有關,我國的官員體制中,有大量與職級職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隨著官員退休帶走。在法治建設不健全,人們思想價值體系混亂的年代,會渾水摸魚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嚴格遵守規(guī)則辦事的人則很難有所作為,在這種獎劣懲優(yōu)的體制中,官員大多自身難保。需要有機會,同時也需要有動機,前者是制度環(huán)境,人人面對的制度約束一樣,權力不同的機會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潔身自好,沒有的動機,那就不會侵蝕到你,這就是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總有一些道德高尚、為民請命的清官和青天。從這個意義上講,老祖宗已經(jīng)為我們指明了道路,物質追求適可而止,進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優(yōu)秀5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大。意思是說,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shù)娜プ非蟠笫拢y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shù)臉嫿ㄒ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xiàn)在經(jīng)濟,財務經(jīng)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優(yōu)秀】相關文章:
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03-21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06-17
研讀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04-01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11-25
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03-26
學習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范文01-13
道德經(jīng)讀后心得體會02-21
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12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