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影1942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1942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1942觀后感1
從電影院出來時,我心潮澎湃。
電影主要講了1942年,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也就是發生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河南人民處在了水深火熱的境地里,人們一起逃荒,在路上餓死的人不計其數,被饑餓催紅了眼的人們甚至開始了人吃人的行為。
你可能會問:當時的政府呢?那時,XX當權、執政,他們那些所謂“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種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兒會給老百姓送糧食呢?一些清官苦苦從國庫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憐的糧食,準備發給災民時,又被貪官污吏扒得一點不剩。
當時,日寇集結了6萬兵力準備進攻河南,但他們能意識到,光靠6萬人馬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無恥的侵略者就想出這樣一個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軍糧分發給河南災民,讓他們饑餓的壓迫下與中國的軍隊自相殘殺。從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國記者,為了追求真相,深入災民間,體驗災民的生活,一起吃樹根、喝雪水,還差點因為拍照,被日寇的轟炸機炸死,幸好,一個農夫把他撲到了旁邊,才免于一死。他又通過層層關系見到了XXX最高領導——蔣介石。用他手中的'相機告訴了昏庸的中國統治者事情的真相。這才發出了第一筆真正發放到災民手中的救濟糧。
沒有國就沒有家,一個國家不強,即便你腰纏萬貫,你也會被1942大災荒、日寇這樣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間洗劫一空。所以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一定要好好學習讓我們祖國的未來變得更加美好!
電影1942觀后感2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饑荒的背景下,以往的財主東家和佃戶的悲慘境遇。因為饑荒,災民能夠變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為了有口飯吃不被餓死,男人能夠賣掉自我的妻兒,女人能夠出賣自我的身體,甚至為日寇服務打雜。影片大膽地描述出人性的丑惡,讓人壓抑、悲哀,但真實。
影片明星眾多,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這些老戲骨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說。而一大幫中青年演員馮遠征、徐帆、范偉、張嘉譯、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而實力影星張涵予在片中的表現虎頭蛇尾,最終淡出比較突然,讓人覺得有些不足。
另外不得不說一下影片中長工“拴住”的扮演者:張默,一向以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著其父張國立的名頭,后又接連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負面。但這回戲中演技有了明顯的提高,也許在度過了內心的迷茫煩躁之后,張默才真正成熟起來。另外奧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金剛”男主演)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羅賓斯(“肖申克的救贖”主演)這些實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說明華誼和馮小剛對這部影片的期待不僅僅只是國內的票房冠軍。
縱觀馮小剛這些年的影路歷程就能夠看出他的轉型之路,從過去令人捧腹的賀歲片,到近年來《手機》、《一聲嘆息》、《集結號》,再到《1942》,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宣告了馮小剛已經完成了從迎合市場到領導市場的風格轉化。
電影1942觀后感3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饑荒的背景下,曾經的財主東家和佃戶的悲慘境遇。因為饑荒,災民可以變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為了有口飯吃不被餓死,男人可以賣掉自己的妻兒,女人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甚至為日寇服務打雜。影片大膽地描寫出人性的.丑惡,讓人壓抑、悲哀,但真實。
影片明星眾多,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這些老戲骨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說。而一大幫中青年演員馮遠征、徐帆、范偉、張嘉譯、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而實力影星張涵予在片中的表現虎頭蛇尾,最后淡出比較突然,讓人覺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說一下影片中長工“拴住”的扮演者:張默,一直以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著其父張國立的名頭,后又接連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負面。但這回戲中演技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在度過了內心的迷茫煩躁之后,張默才真正成熟起來。另外奧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金剛”男主演)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羅賓斯(“肖申克的救贖”主演)這些實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說明華誼和馮小剛對這部影片的期待不僅僅只是國內的票房冠軍。
縱觀馮小剛這些年的影路歷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轉型之路,從過去令人捧腹的賀歲片,到近年來《手機》、《一聲嘆息》、《集結號》,再到《1942》,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宣告了馮小剛已經完成了從迎合市場到領導市場的風格轉化。
電影1942觀后感4
電影1942講述了地主范殿元一家和佃戶瞎鹿一家往陜西逃荒的故事。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和碌碌無為的政府,直接加速了日帝對中國的侵略速度。我們這代人沒有經歷過饑荒和戰亂,但卻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當時1942年的中國正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中。
劇中有這樣一句話:善良的人們,為什么要遭受戰爭的威脅,饑餓的恐懼?如果斗不過魔鬼,信主有什么用?傳教士安西滿一心想帶領受災的難民逃離苦海,但是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在政府的大背景下,注定他的大志是一場空。在這場災荒中,所有人物的性格、脾性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自然災害是對人性的又一場挑戰,饑餓、逃難、搶劫、買賣人口、甚至于人吃人,一件件觸碰道德底線的事件在上演著。
因為導演馮小剛是喜劇大師,所以拍這種深沉題材的`片子,難免會遭人詬病。有人說整部電影是部流水賬;有人說片子太沉重,看不下去;也有人說這部電影假、大、空。但是我從這部片子里卻是看到了一段歷史、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一段我們不曾了解過的歷史。電影看完時,我唏噓不已,隨之震驚:這就是當年的中國啊!這么多年我從來沒有真正的了解過我們的祖國,原來她受過這么多苦,流過這么多血。她經歷的磨難,都是我們這些和平年代的年輕人所不能體會的,那么我們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奮斗呢?
對于苦難的歷史我們要銘記,對于未來我們定要憧憬美好!
電影1942觀后感5
一部好電影,能讓人百看不厭,1942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看了以后對我的感觸很、啟發都很大,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這部電影。
天空中星星眨這他那一雙可愛的眼睛,突然一群人點著火把,本來很黑的夜晚被這些火把照如白晝,說是來吃飯其實誰不明白是來搶糧食的,東家無奈只好擺酒席。
在吃的時候我仿佛就是里面的一個人,畫面到了我在不想看到的情景,血漫天飛舞,東家被打傷了,其他傷的傷,死的死,不堪入目,東家的兒子死了,老母親死了……
在逃荒的時候有很多人被日軍飛機炸死了,中國的領土被日本侵占了,東家的'女兒賣了,在火車上孫子被悶死了,家人走散了,本來是地主,結果也變得跟正常人什么兩樣,東家感覺或者沒什么意思,就想死,想死的離家近一點,意外發現了一個失去親人的小女孩,東家又有了上的期望,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認識了,小女孩叫了,他們倆手牽著手就走了。
這是一部災難片,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還看到人性殘忍的一面。
電影1942觀后感6
《1942》講述的在絕境中求生,在殘酷的環境中閃耀希望的光芒。 通過歷史我們知道,1942年之后不到二十年,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那場饑荒不只是河南,席卷全國,同為天災人禍交雜,很多人記憶猶新。那段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
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人是何其脆弱。無論是災荒還是地震,人們在災難面前人性畢露。求生問題也就是吃的問題是最首要的。災難很可拍,更可怕的是人性墮落,《1942》敵機剛剛轟炸,尸橫遍野,國民黨軍人就搶車搶糧。為了生存,人象動物一樣撕咬,甚至人吃人。 在災難面前,是自我救贖還是群體墮落?一個懂得自我救贖的民族,也不會頻繁地陷入天災加人禍的深淵。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小時候認為抗日戰爭是靠我們扒火車炸橋梁的游擊戰取勝的,后來才知道是成千上萬的中國正面作戰,用熱血和身軀頑強抵抗,還有國外盟軍幫助,才取得勝利的。《1942》說出了我們早已經知道的`真相。還原歷史真相,是民族自我救贖的第一步。吸取教訓,那么多生命換來的教訓,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是更重要的一步。看看曾經我們的敵人日本,二戰后的崛起,大地震之后的次序井然,多么可怕又可敬的敵人。我們中華民族不該敲響警鐘嗎?
《1942》是一部有歷史責任感的好電影!警示我們不要忘記歷史!無論在什么年代,我們在災難面前都要學會自我救贖!
電影1942觀后感7
今天,我和媽媽觀看了《一九四二》這部影片。看后我的心里特別的難受。腦海里不斷閃現著電影里的場景。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老東家辛辛苦苦儲存的糧食被土匪搶走,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兒子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孫子最后被自己悶死,弄得家破人亡。老百姓病死餓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膽戰心驚。幾百萬人為了活命,往西邊不停走,為了活著他們無論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著的希望。
在那個年代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吃飽,把自己賣了換了 四升小米,為的是讓孩子活著。他們沒有別的奢望,只是能求活著。看到這我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老百姓真是太苦了。我問媽媽:“這是真的嗎?”媽媽說在過去她的爺爺奶奶那個年代就是這個樣子。不像現在我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沒有感受到挨餓挨凍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們,看到這一幕幕真實、血腥、恐怖的畫面時,簡直無法可想那時有多少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難受。這一切,不禁會引起我們的深思。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年代的我們,和那時的孩子比起來是不是幸運很多。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期望!
電影1942觀后感8
電影開始放映了,廳里稀稀朗朗的才坐了不滿二十個人,為何不降價讓更多想看電影的人進來觀看呢?請我想起了以前世界經濟危機時美國的牛奶商人,寧愿把牛奶白白地倒掉,也不愿降價賣給窮人的故事,可悲啊,歷史是驚人的相似。電影的內容是反映1942年河南鬧旱災,土財主老東家(張國立飾)帶著全家逃荒的坎坷經歷,他親見兒子,兒媳,老伴,小孫子先后慘死,吃盡千辛萬苦,最后一個人到了陜西,卻又不被接納的悲慘遭遇,是三百萬逃荒災民的縮影。控訴了舊社會官場黑暗,民不聊生的.真實現象。影片拍攝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深受教育。
真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政府草芥人命,人民在苦難中掙扎。瞎鹿的老婆花枝為了子女能活下去,四升小米就把自己賣了;老東家的女兒星星為了能讓自己和家人活下去,就五升小米把自己賣了,寧愿去做妓女,那老東家接過五升小米時似笑非笑的神情,那是扭曲的靈魂,明知那是火坑,只要女兒能活下去,他也認了,有了五升小米,他也有可能活下來了,真是欲哭無淚啊,人性到了這種地步,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做什么已是無所謂了,哪里還有什么尊嚴?一個政府把災民當作包袱來扔掉,那這個政府離垮臺也不遠了。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感悟良多,這樣的日子永遠也不要再來了,也不能再來了。
電影1942觀后感9
1942,曾經對我,只不過只是一個數字罷了。而那段于1942發生的歷史,也曾僅是一段模糊的聽聞。但那年,卻是戰爭的一年,是饑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塵封的歷史…… 影片《1942》,把我們帶入了一個令我們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訴了一個小小的家庭的經歷,老東家本來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有著萬貫家財,可卻因為避災被迫逃離了家鄉.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兒的離世,糧食的'被毀,以及被迫賣掉女兒……種種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這場學校組織我們看的電影,不算太長,卻意義深遠.那個年代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里,他們顛沛流離,他們有著對食物,對和平的渴望.
他們為了食物,投靠了日軍.可那真是他們所想的嗎?他們也是中國人啊!他們能不愛自己的祖國?!可當時的政府,號稱要打仗搶回領土,非但沒幫他們,反而剝削他們那點兒可憐的殘糧.可最終呢?土地被搶,民眾餓死。
在影片的最后,老東家在路上遇見了一個母親餓死的小女孤兒,從此,他們相依為命……
看完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一年的災荒,卻因戰爭,成了愈來愈深的問題.可這是有能力改變的呀!可最后,還是一名外國記者站了出來.中國的人都不理中國事了嗎?
歷史是真實的,是無奈的,是辛酸的.那時候,離現在是多么的遙遠,又像是歷歷在目.這,是一筆血紅的歷史,多少人死于在這1942!塵封的歷史,卻是無言的訴說……
【電影1942觀后感】相關文章:
觀《1942》心得體會范文05-03
電影觀后感03-14
電影觀后感05-17
電影立春的觀后感08-02
電影八佰觀后感07-13
電影《雷鋒》觀后感09-11
電影《鐵人》觀后感08-31
上甘嶺電影觀后感08-31
《焦裕祿》電影觀后感09-04
《長征》電影觀后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