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u3evg"></i>
      1. <i id="u3evg"></i>

        韓非子名言

        時(shí)間:2023-12-29 07:20:12 名言語錄 我要投稿

        韓非子名言

          在現(xiàn)實(shí)生活或工作學(xué)習(xí)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名言吧,名言是對生活、對世界的綜合濃縮,簡短的一句話,蘊(yùn)含著深刻的道理。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韓非子名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韓非子名言

        韓非子名言1

          1.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shù)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2.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ㄅZ身事外,才會(huì)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dòng)原則)

          3.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往往會(huì)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4.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yīng)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quán)謀之術(shù))

          5.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yīng)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6.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huì)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huì)讓臣下各守其職)

          7.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huì)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希望寄托在個(gè)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quán)利的偏移)

          8.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xiàn)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huì)收到蒙蔽了)

          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qiáng)。(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yè),不逞勇武依然強(qiáng)大)

          10.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huì)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huì)弄虛作假來迎合)

          12.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13.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quán)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1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wù)交由各級(jí)負(fù)責(zé)人去執(zhí)行,而君主應(yīng)保證中央權(quán)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zhǔn)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huì)效勞)--國家的大權(quán),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quán)有勢,才能治理天下

          15.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jié)之以成,遠(yuǎn)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huì)全力幫助 他,身邊的人樂于結(jié)交他,遠(yuǎn)方的人真心贊譽(yù)他,權(quán)高位重的人也會(huì)推崇他)

          16. 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wèi){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huì)反為臣下所控制)

          17.使殺生之機(jī),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quán)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jī))

          18.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yán)就會(huì)被臣下欺凌)

          19.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huì)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quán)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zhuǎn)而要仰仗臣下了)

          21.佯愛人,不得復(fù)憎也;佯憎人,不得復(fù)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22.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huì)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shí)應(yīng)個(gè)格外謹(jǐn)慎)

          23.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xi1),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沒有權(quán)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并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2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25.存亡在虛實(shí),不在于眾寡。(一國的存亡要看權(quán)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應(yīng)看國家武力的強(qiáng)弱)

          26.一手獨(dú)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huì)有聲音)

          27.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當(dāng)形勢不便時(shí),是不應(yīng)該逞強(qiáng)的)

          28.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shí)候,就會(huì)被螻蟻吃掉)

          29.火形嚴(yán),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嚴(yán)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柔弱的,所以經(jīng)常有人淹死)

          30.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31.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32.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fēng)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33.誘道爭遠(yuǎn),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diào)于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lǐng)先就是落后,而此時(shí)還總是關(guān)注對手的話,又怎么能得心應(yīng)手地駕馭自己的馬呢?)

          34.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nèi)心疲憊,不因個(gè)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jù)法令和權(quán)謀來治理國家,通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3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圣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jī)巧的。因?yàn)椴粧仐壷菓]機(jī)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36.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考慮成本與實(shí)際功效)

          37.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于復(fù)雜的世事來說,個(gè)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gè)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wù),所以應(yīng)該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wù))(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shè)置等)

          3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過于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于安穩(wěn))

          39.因可勢,求易道。(根據(jù)可以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40.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41.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yàn)闊o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wěn),因不用而牢固。

          42.故視強(qiáng),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shí)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huì)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huì)思慮混亂)

          43.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不過度,才不會(huì)危及己身)

          44.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烹調(diào)小魚卻屢次翻動(dòng),那就會(huì)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huì)使百姓不看其苦)

          45. 時(shí)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shí)機(jī)的盈虛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wù)的生死是一體的)(說明∶君主不可因?yàn)檫@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46.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jì)。(恬靜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則,平穩(wěn)安閑之后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47.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長處,所以能取得大名;不過早顯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業(yè))

          48.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49.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50.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無為而治。)

          51、道私者亂,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52、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zhàn)法》

          53、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jì)利,死則慮名 商君書

          54、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韓非子〃喻老)

          5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韓非子〃難一)

          56、欲速則不達(dá)。 《韓非子〃 外儲(chǔ)說左上》

          57、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五蠹》

          58、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韓非子〃說林上》

          59、華而不實(shí),虛而無用。 《韓非子〃難言》 《韓非子》

          60、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 ...親朋道義因財(cái)失,父子情懷為利休。急縮手,且抽頭,免使身心晝心愁;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yuǎn)憂。”...司馬遷寫的<史記>意思是說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

        韓非子名言2

          1、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2、華而不實(shí),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3、欲速則不達(dá)。——《韓非子· 外儲(chǔ)說左上》

          4、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5、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zhàn)法》

          6、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jì)利,死則慮名。

          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8、欲成其事,先敗其事。

          9、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10、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韓非子·說林上》

          11、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12、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五蠹》

          13、明主之所導(dǎo)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14、凡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yù)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

          15、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

          16、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

          17、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18、智術(shù)之士,必遠(yuǎn)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qiáng)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19、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

          20、主失其神,虎隨其后;主上不知,虎將為狗。

          21、偏借其權(quán)勢,則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權(quán)勢也。

          22、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23、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yán)刑,則民親法。

          24、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25、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shí)轉(zhuǎn)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26、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

          27、探其懷,奪之威。主上用之,若電若雷。

          28、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29、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qū)蠅蠅愈至。

          30、愛臣太親,必危主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31、群臣為學(xué),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32、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xì)。

          33、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強(qiáng),先戰(zhàn)者勝。

          34、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35、涵掩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36、千乘之君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cè),以徙其民而傾其國;萬乘之君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cè),以徙其民而傾其國。

          37、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zhàn)。

          38、臣主之利相與異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

          39、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

          40、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zé)其功。功當(dāng)其事,事當(dāng)其言,則賞;功不當(dāng)其事,事不當(dāng)其言,則誅。

          41、自勝謂之強(qiáng)。(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qiáng)者)

          42、自見之謂明。(能夠認(rèn)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43、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qiáng)。(訂下心愿,志向是難的,不在勝別人,而在戰(zhàn)勝自己的懶怯疑。)

          44、一手獨(dú)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huì)有聲音)

          45、立志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46、舉世有道,計(jì)入有計(jì)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則,既要算計(jì)得道的,也要算計(jì)失去的)

          47、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yīng)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quán)謀之術(shù))

          48、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yīng)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49、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huì)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huì)讓臣下各守其職)

          50、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huì)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希望寄托在個(gè)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quán)利的偏移)

          51、時(shí)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shí)機(jī)的盈虛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wù)的生死是一體的)(說明∶君主不可因?yàn)檫@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52、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53、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54、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shù)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55、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ㄖ蒙硎峦猓艜?huì)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dòng)原則)

          56、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xiàn)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huì)收到蒙蔽了)

          5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qiáng)。(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yè),不逞勇武依然強(qiáng)大)

          58、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往往會(huì)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59、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quán)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60、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wù)交由各級(jí)負(fù)責(zé)人去執(zhí)行,而君主應(yīng)保證中央權(quán)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zhǔn)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huì)效勞)--國家的大權(quán),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quán)有勢,才能治理天下。

          61、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烹調(diào)小魚卻屢次翻動(dòng),那就會(huì)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huì)使百姓不看其苦)

          62、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jié)之以成,遠(yuǎn)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huì)全力幫助 他,身邊的人樂于結(jié)交他,遠(yuǎn)方的人真心贊譽(yù)他,權(quán)高位重的人也會(huì)推崇他)

          63、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wèi){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huì)反為臣下所控制)

          64、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huì)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huì)弄虛作假來迎合)

          65、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66、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長處,所以能取得大名;不過早顯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業(yè))

          67、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68、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69、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ㄖ蒙硎峦猓艜?huì)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dòng)原則)

        韓非子名言3

          1、起始之際,人生如漫長之路,行者豈可懈怠。

          2、智者潛藏于內(nèi)心深處,不以表面功夫?yàn)閼{。

          3、大凡事順乎自然者,應(yīng)遵循其本源以求得善果。

          4、行事先顧及自身,方可謀求他人的真心相助。

          5、議論天下事,須先明了其本質(zhì),否則百般紛爭亦難以消弭。

          6、微小的力量雖不能撼動(dòng)世界,但長風(fēng)破浪會(huì)有時(shí),直挺挺踏上前方路。

          7、豈有降雨之時(shí),無傘前行之人。謀事之前,先得準(zhǔn)備充分。

          8、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事之時(shí),宜謹(jǐn)慎小心,不可輕言放縱。

          9、天下萬事,皆有因果,行善積德,隨時(shí)為上策。

          10、無德之人,世之所棄。克己復(fù)禮,方可得崇高之位。

          11、好言成善果,惡言當(dāng)心血。口舌之戰(zhàn),莫在瞬間得失。

          12、華而不實(shí),虛名將逝。誠心待人,方能長存于人心。

          13、手足之間不相互愛護(hù),豈能共同邁向勝利之路。

          14、表私有公,必貽眼前之憂。論事莫推己及人,無為雙贏方是上策。

          15、日行千里,但走一步步。先行后思,好事方可走得更遠(yuǎn)。

          16、每一次跌倒,都是為了更好的起飛。

          17、世界本就是舞臺(tái),為何不身臨其中盡情演繹。

          18、一念成敗,生死而已。生死為大,無所畏懼。

          19、放飛自我,向著夢想勇往直前。

          20、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何更待見花開時(shí)。

          21、深沉的.靈魂,像留存在黑夜中的光芒。

          22、且行且珍惜,彼此扶持渡難關(guān)。

          23、天國在人間,處處都是桃源。

          24、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名不正則言不順。

          25、尋得真理,方能擺脫迷惑,洞悉生命的本真。

          26、初入社會(huì),人生顛沛流離,莫慌莫忙,致后繼之秀。

          27、弱肉強(qiáng)食,唯努力者為贏家,此乃人生之定律。

          28、人生如戲,利益如花,世事講信用,言而有信無價(jià)為寶。

          29、逆境成就強(qiáng)者,春風(fēng)化雨意味著新生。

          30、深諳人情冷暖,精通世事起伏,路漫漫其修遠(yuǎn),吾將上下而求索。

        韓非子名言4

          1、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烹調(diào)小魚卻屢次翻動(dòng),那就會(huì)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huì)使百姓不看其苦)

          2、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shí)候,就會(huì)被螻蟻吃掉)

          3、一手獨(dú)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huì)有聲音)

          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huì)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quán)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5、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xiàn)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huì)收到蒙蔽了)

          6、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quán)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7、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yīng)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8、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jié)之以成,遠(yuǎn)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huì)全力幫助他,身邊的人樂于結(jié)交他,遠(yuǎn)方的人真心贊譽(yù)他,權(quán)高位重的人也會(huì)推崇他)

          9、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長處,所以能取得大名;不過早顯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業(yè))

          10、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谿,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沒有權(quán)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并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11、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yán)就會(huì)被臣下欺凌)

          12、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huì)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希望寄托在個(gè)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quán)利的偏移)

          13、存亡在虛實(shí),不在于眾寡。(一國的存亡要看權(quán)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應(yīng)看國家武力的強(qiáng)弱)

          14、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huì)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huì)讓臣下各守其職)

          1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wù)交由各級(jí)負(fù)責(zé)人去執(zhí)行,而君主應(yīng)保證中央權(quán)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zhǔn)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huì)效勞)

          16、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當(dāng)形勢不便時(shí),是不應(yīng)該逞強(qiáng)的)

          17、火形嚴(yán),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嚴(yán)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柔弱的,所以經(jīng)常有人淹死)

          18、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qiáng)。(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yè),不逞勇武依然強(qiáng)大)

          19、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20、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huì)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shí)應(yīng)個(gè)格外謹(jǐn)慎)

          21、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zhuǎn)而要仰仗臣下了)

          22、誘道爭遠(yuǎn),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diào)于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lǐng)先就是落后,而此時(shí)還總是關(guān)注對手的話,又怎么能得心應(yīng)手地駕馭自己的馬呢?)

          23、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24、故視強(qiáng),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shí)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huì)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huì)思慮混亂)

          25、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ㄖ蒙硎峦猓艜?huì)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dòng)原則)

          26、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jì)。(恬靜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則,平穩(wěn)安閑之后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27、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28、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29、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yàn)闊o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wěn),因不用而牢固。

          30、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于復(fù)雜的世事來說,個(gè)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gè)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wù),所以應(yīng)該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wù))(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shè)置等)

          31、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shù)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32、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圣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jī)巧的。因?yàn)椴粧仐壷菓]機(jī)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33、時(shí)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shí)機(jī)的盈虛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wù)的生死是一體的)(說明∶君主不可因?yàn)檫@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34、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fēng)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35、因可勢,求易道。(根據(jù)可以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36、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37、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往往會(huì)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3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過于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于安穩(wěn))

          3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huì)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huì)弄虛作假來迎合)

          40、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41、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yīng)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quán)謀之術(shù))

          42、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43、使殺生之機(jī),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quán)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jī))

          44、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nèi)心疲憊,不因個(gè)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jù)法令和權(quán)謀來治理國家,通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45、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wèi){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huì)反為臣下所控制)

          46、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無為而治。)

          47、佯愛人,不得復(fù)憎也;佯憎人,不得復(fù)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4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49、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不過度,才不會(huì)危及己身)

          50、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考慮成本與實(shí)際功效)

        韓非子名言5

          1、搖鏡則不得為明,搖衡則不得為正。

          2、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

          3、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

          4、欲成其事,先敗其事。

          5、矜?zhèn)尾婚L,蓋虛不久。

          6、治強(qiáng)生于法,弱亂生于阿。

          7、饕貪而無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8、數(shù)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fēng);不勝春風(fēng),枝將害心。

          9、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10、佯愛人,不得復(fù)憎也;佯憎人,不得復(fù)愛也。

          1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12、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13、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14、不躓于山,而躓于垤。

          15、道私者亂,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16、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17、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18、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19、欲速則不達(dá)。

          20、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jì)利,死則慮名。

          21、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qiáng)。

        韓非子名言6

          1. 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2.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zhàn)法》

          3. 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jì)利,死則慮名 。

          4.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韓非子喻老)

          5.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韓非子難一)

          6. 欲速則不達(dá)。 《韓非子 外儲(chǔ)說左上》

          7.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五蠹》

          8. 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韓非子說林上》

          9.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10. 華而不實(shí),虛而無用。 《韓非子難言》

          11. 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置身事外,才會(huì)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dòng)原則)

          12.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13. 一手獨(dú)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huì)有聲音)

          14. 行成于思,毀于隋。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15. 慈母有敗子

          16. 立志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17. 自勝謂之強(qiáng)。(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qiáng)者)

          18. 自見之謂明。(能夠認(rèn)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19. 舉世有道,計(jì)入有計(jì)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則,既要算計(jì)得道的,也要算計(jì)失去的)

          20. 欲成其事,先敗其事。(事情有時(shí)候要做成他卻往往要先敗壞它)

          21.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22.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yīng)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quán)謀之術(shù))

          23. 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yīng)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24. 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huì)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

          25. 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huì)讓臣下各守其職)

          26. 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huì)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希望寄托在個(gè)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quán)利的偏移)

          27. 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xiàn)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huì)收到蒙蔽了)

          28.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qiáng)。(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yè),不逞勇武依然強(qiáng)大)

          29.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30. 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huì)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huì)弄虛作假來迎合)

          31.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32.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quán)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33.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wù)交由各級(jí)負(fù)責(zé)人去執(zhí)行,而君主應(yīng)保證中央權(quán)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zhǔn)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huì)效勞)

          34. 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shù)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35. 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置身事外,才會(huì)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dòng)原則)

          36. 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往往會(huì)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韓非子名言7

          1、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

          2、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惡。

          3、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4、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5、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6、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7、國無常強(qiáng),無常弱。奉法者強(qiáng)則國強(qiáng),奉法者弱則國弱。

          8、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

          9、小信誠則大信立。

          10、內(nèi)外相應(yīng),言行相稱。

          11、善之生如春,惡之死如秋,故發(fā)勸極力而樂盡情,此之謂上下相得。

          12、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韓非子名言8

          1.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2.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3. 欲成其事,先敗其事。

          4. 舉世有道,計(jì)入有計(jì)出。

          5. 自見之謂明。

          6. 自勝謂之強(qiáng)。

          7. 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

          8. 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9. 華而不實(shí),虛而無用。

          10.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1. 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

          12. 欲速則不達(dá)。

          13. 不吹毛而求小疵。

          14.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

          15. 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16. 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17. 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

          18. 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

          19. 千里之馬時(shí)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

          20. 圣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

          21. 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22. 明主立可為之賞,設(shè)可避之罰。盲者處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靜而不陷險(xiǎn)危。如此,則上下之恩結(jié)矣。

          23.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nèi),動(dòng)無非法。

          24. 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

          25. 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jì)利,死則慮名。

          26.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27. 故視強(qiáng),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shí)亂。

          28.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29. 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30.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31. 誘道爭遠(yuǎn),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diào)于馬?

          32. 私行勝,則少公功。

          33. 遠(yuǎn)聽而近視以審內(nèi)外之失,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

          34.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35.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36. 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37. 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38. 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39. 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40. 時(shí)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41. 因可勢,求易道。

          42.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

          43. 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44. 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45. 存亡在虛實(shí),不在于眾寡。

          46. 佯愛人,不得復(fù)憎也;佯憎人,不得復(fù)愛也。

          47.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48. 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jié)之以成,遠(yuǎn)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49.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50.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51. 君無見其所欲。

          52.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53. 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

          54. 慈母有敗子。

          55. 一手獨(dú)拍,雖疾無聲。

          56.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57. 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p>

          58.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59.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0.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61. 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jì)利,死則慮名。

          62. 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也。

          63. 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

          64.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65. 饕貪而無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66. 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

          67. 以儉得之,以奢失之。

          68. 濫于文麗而不顧其功者,可亡也。

          69. 散其黨,收其余,閉其門,奪其輔,國乃無虎。

          70. 智術(shù)之士,必遠(yuǎn)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71. 臣得樹人,則主失黨。

          72. 數(shù)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fēng);不勝春風(fēng),枝將害心。

          73.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74. 使殺生之機(jī),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75. 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76.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77. 火形嚴(yán),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78. 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79. 誘道爭遠(yuǎn),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diào)于馬。

          80. 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jì)。

          81. 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82.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83.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84. 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強(qiáng),先戰(zhàn)者勝。

          85. 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

          86.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87. 行成于思,毀于隋。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韓非子名言9

          1自勝謂之強(qiáng)。(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qiáng)者)

          2自見之謂明。(能夠認(rèn)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3舉世有道,計(jì)入有計(jì)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則,既要算計(jì)得道的,也要算計(jì)失去的)

          4欲成其事,先敗其事。(事情有時(shí)候要做成他卻往往要先敗壞它)

          5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6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7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zhàn)法》

          8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jì)利,死則慮名。

          9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10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11欲速則不達(dá)。《韓非子·外儲(chǔ)說左上》

          12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五蠹》

          13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韓非子·說林上》

          14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15華而不實(shí),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16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置身事外,才會(huì)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dòng)原則)

          17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18一手獨(dú)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huì)有聲音)

          19行成于思,毀于隋。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20慈母有敗子

          21立志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二韓非子寓言:

          自相矛盾。鄭人買鞋。諱疾忌醫(yī)。殺豬教子。三人成虎。中飽私囊。子罕辭玉。

          守株待兔。濫竽充數(shù)。螳螂捕蟬。老馬識(shí)途。宋人疑鄰。和氏之璧。買櫝還珠。

          揠苗助長。一鳴驚人。有的放矢。惡貫滿盈。舍近求遠(yuǎn)。進(jìn)退維谷。

        韓非子名言10

          1、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2、欲成其事,先敗其事。韓非子

          3、千里之提,潰于蟻穴。韓非子

          4、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

          5、愛多則法不立,威寡則下侵上韓非子

          6、恃人不如自恃也。《韓非子》

          7、恃人不如自恃也。——先秦《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下》

          8、懸衡而知平,沒規(guī)而知圓。韓非子

          9、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10、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集注喻志》

          11、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我寧愿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愿以偽善獲得個(gè)朋友的贊揚(yáng)裴多菲

          12、立志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韓非子

          1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

          14、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xì)。——韓非《韓非子·喻志》

          15、莫三人而迷《韓非子.內(nèi)儲(chǔ)說上七術(shù)》

          16、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要?jiǎng)?chuàng)新需要一定的靈感,這靈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長期的積累與全身心的投入。沒有積累就不會(huì)有創(chuàng)新。王業(yè)寧

          17、巧詐不如拙誠。《韓非子.說林上》

          18、恃人不如自恃也。(恃,依靠。)--先秦《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下》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yáng)。--梁啟超

          19、莫三人而迷。《韓非子.內(nèi)儲(chǔ)說上七術(shù)》

          20、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qiáng)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韓非(戰(zhàn)國)《韓非子.守道》

          21、恃人不如自恃也。(恃,依靠。)——先秦《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下》FOT

          22、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shí)轉(zhuǎn)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韓非子心度》

          23、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韓非子-喻老》

          24、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

          25、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導(dǎo)之,因隨物之容。故靜則建乎德,動(dòng)則順乎道。韓非子《韓非子》

          26、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27、立志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韓非子)

          28、巧詐不如拙誠。——韓非子

          29、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30、以骨去蟻,蟻愈多以魚驅(qū)蠅,蠅愈至。《韓非子》

          31、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譯千里大堤,因?yàn)橛邢N蟻在打洞,可能會(huì)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yàn)闊焽璧目p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zāi)而焚毀。

          32、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譯千里大堤,因?yàn)橛邢N蟻在打洞,可能會(huì)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yàn)闊焽璧目p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zāi)而焚毀。

          33、侍人不如自侍,人之為己者不如之為人者也。韓非子

          34、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

          35、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攖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攖人主之鱗,則幾矣。韓非子

          36、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qiáng)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韓非《韓非子.守道》

          37、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韓非子

          38、一個(gè)人如同時(shí)具有孔子提倡的.愛心孟子的正義墨子的實(shí)踐韓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莊子的慧荀子的自強(qiáng),就一定能成為領(lǐng)袖。"

          39、恃人不如自恃也。(恃,依靠。)——先秦《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下》

          40、學(xué)者須要自信,既自信,怎生奪亦不得。程顥程頤恃人不如自恃也。先秦《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下》我們應(yīng)該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必須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要不惜任何代價(jià)把這種能力發(fā)揮出來。我從來不曾有過自我懷疑。我從來不曾灰心過。英雄的本質(zhì)&bs

          41、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shù)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42、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43、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喻老》不愛自己國家的人,什么也不會(huì)愛。拜倫

          44、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4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46、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戰(zhàn)國末期哲學(xué)家韓非《韓非子》立志"

          47、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

          48、恃人不如自恃也。先秦《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下》

        韓非子名言11

          1、它在四風(fēng)中,但在中心。圣人的教導(dǎo)來自四面八方。

          2、私企贏了,公共事業(yè)就少了。

          3、有時(shí)充滿虛榮心,物質(zhì)有利益,事物有生死。

          4、人的麻煩在于相信他。如果你相信人,你就是由人組成的。

          5、群臣去學(xué),門良辯,商品,小民對張,可死。

          6、愛部長太近,會(huì)衛(wèi)其身;一把太貴的尺子會(huì)改變他的位置。

          7、圣人的方法是明智和聰明。去是不明智的。

          8、機(jī)會(huì)要?dú)ⅲプ〔块L,如入侵。

          9、愛,不是為了恨;Jambres恨的是人,而不是愛。

          10、夫妻,沒有血肉之軀的恩寵,愛是親密的,不愛是稀疏的。

          11、螞蟻吃得越多,蒼蠅吃得越多。

          12、誘人的方式去爭取距離,不先那么也,并一直心部長,如何適應(yīng)馬。

          13、探索自己的.內(nèi)心,抓住權(quán)力。上帝使用它,如果電,如果雷。

          14、皇帝和大臣的利益是不同的,前大臣不忠誠,所以大臣李立和大臣的主要利益被破壞了。

          15、明軍一事無成,群臣恐懼之下。

          16、當(dāng)上帝失去了他的上帝,老虎就會(huì)跟隨;主不知,虎必為狗。

        韓非子名言12

          1、探其懷,奪之威。主上用之,若電若雷。

          2、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3、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4、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5、 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6、 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

          7、 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8、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9、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

          10、 因可勢,求易道。

          11、 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

          12、 私行勝,則少公功。

          13、 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qiáng)。

          14、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15、 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xì)。

          16、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17、 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18、 欲成其事,先敗其事。

          19、 火形嚴(yán),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20、 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shí)轉(zhuǎn)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21、 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22、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3、 智術(shù)之士,必遠(yuǎn)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qiáng)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24、 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25、 華而不實(shí),虛而無用。

          26、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27、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

          28、 立志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29、 自見之謂明。

          30、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31、 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

          32、 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33、 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p>

          34、 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yán)刑,則民親法。

          35、 君無見其所欲。

          36、 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37、 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38、 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39、 欲速則不達(dá)。

          61、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

          40、 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41、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2、 濫于文麗而不顧其功者,可亡也。

          43、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44、 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

          45、 故視強(qiáng),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shí)亂。

          46、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47、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48、 不吹毛而求小疵。

          49、 華而不實(shí),虛而無用。

          50、 明主立可為之賞,設(shè)可避之罰。盲者處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靜而不陷險(xiǎn)危。如此,則上下之恩結(jié)矣。

          51、 散其黨,收其余,閉其門,奪其輔,國乃無虎。

          52、 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53、 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jì)。

          54、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55、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56、 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57、 圣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

          58、 因可勢,求易道。

        韓非子名言13

          1.欲成方面圓而隨其規(guī)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guī)矩,議言之士,計(jì)會(huì)規(guī)矩也

          2.懸衡而知平,沒規(guī)而知圓

          3.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4.善之生如春,惡之死如秋,故發(fā)勸極力而樂盡情,此之謂上下相得。

          5.巧詐不如拙誠。

          6.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7.澹臺(tái)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

          8.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9.誘道爭遠(yuǎn),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diào)于馬。

          10.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jì)。

          11.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12.火形嚴(yán),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13.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14.自見之謂明。

          15.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

          16.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17.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18.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19.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20.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

          21.家有常業(yè),雖饑不餓;國有家法,雖危不亡。

          22.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

          23.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

          2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5.臣得樹人,則主失黨。

          26.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2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28.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29.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nèi),動(dòng)無非法。

          30.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31.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32.明主立可為之賞,設(shè)可避之罰。盲者處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靜而不陷險(xiǎn)危。如此,則上下之恩結(jié)矣。

        韓非子名言14

          1、探其懷,奪之威。主上用之,若電若雷。

          2、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3、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4、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5、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6、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

          7、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8、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9、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

          10、因可勢,求易道。

          11、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

          12、私行勝,則少公功。

          13、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qiáng)。

          1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15、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xì)。

          16、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17、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18、欲成其事,先敗其事。

          19、火形嚴(yán),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20、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shí)轉(zhuǎn)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21、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2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3、智術(shù)之士,必遠(yuǎn)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qiáng)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24、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25、華而不實(shí),虛而無用。

          26、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27、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

          28、立志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29、自見之謂明。

          30、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31、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

          32、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33、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p>

          34、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yán)刑,則民親法。

          35、君無見其所欲。

          36、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37、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38、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39、欲速則不達(dá)。

          40、欲成方面圓而隨其規(guī)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guī)矩,議言之士,計(jì)會(huì)規(guī)矩也。

          41、巧為輗,拙為鳶。

          42、明主之所導(dǎo)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43、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44、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jì)。

          45、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jié)之以成,遠(yuǎn)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46、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47、存亡在虛實(shí),不在于眾寡。

          48、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49、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50、時(shí)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51、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52、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5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54、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55、佯愛人,不得復(fù)憎也;佯憎人,不得復(fù)愛也。

          56、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

          57、群臣為學(xué),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58、一手獨(dú)拍,雖疾無聲。

          59、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

          60、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qū)蠅蠅愈至。

          61、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

          62、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63、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zhàn)。

          64、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65、舉世有道,計(jì)入有計(jì)出。

          6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67、誘道爭遠(yuǎn),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diào)于馬?

          68、偏借其權(quán)勢,則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權(quán)勢也。

          6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qiáng)。

          70、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71、懸衡而知平,沒規(guī)而知圓。

          72、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73、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jì)利,死則慮名。

          74、自勝謂之強(qiáng)。

          75、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76、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77、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強(qiáng),先戰(zhàn)者勝。

          78、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79、主失其神,虎隨其后;主上不知,虎將為狗。

          80、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81、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82、愛臣太親,必危主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83、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84、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85、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86、故視強(qiáng),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shí)亂。

          87、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識(shí)而后能發(fā)。

          88、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

          89、使殺生之機(jī),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90、不吹毛而求小疵。

          91、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92、涵掩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93、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94、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95、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zé)其功。功當(dāng)其事,事當(dāng)其言,則賞;功不當(dāng)其事,事不當(dāng)其言,則誅。

          96、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97、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98、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韓非子名言15

          1、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2、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識(shí)而后能發(fā)

          3、欲成方面圓而隨其規(guī)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guī)矩,議言之士,計(jì)會(huì)規(guī)矩也

          4、懸衡而知平,沒規(guī)而知圓

          5、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6、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7、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8、小信誠則大信立。

          9、私行勝,則少公功。

          10、數(shù)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fēng);不勝春風(fēng),枝將害心。

          11、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12、自見之謂明。

          13、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

          14、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15、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1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17、佯愛人,不得復(fù)憎也;佯憎人,不得復(fù)愛也。

          18、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19、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20、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21、欲成其事,先敗其事。

          22、使殺生之機(jī),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23、臣得樹人,則主失黨。

          24、智術(shù)之士,必遠(yuǎn)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25、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

          26、道私者亂,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27、遠(yuǎn)聽而近視以審內(nèi)外之失,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

          28、舉世有道,計(jì)入有計(jì)出。

          29、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

          30、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nèi),動(dòng)無非法。

          31、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32、饕貪而無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33、自勝謂之強(qiáng)。

          34、千里之馬時(shí)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

          35、勢不足以化則除之。

          36、火形嚴(yán),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37、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38、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jì)利,死則慮名。

          39、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

          40、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41、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42、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43、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44、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45、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46、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47、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48、誘道爭遠(yuǎn),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diào)于馬。

          49、君無見其所欲。

          50、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51、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也。

          52、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jié)之以成,遠(yuǎn)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53、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

          54、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55、虛則知實(shí)之情,靜則知?jiǎng)诱哒?/p>

          56、時(shí)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57、以儉得之,以奢失之。

          58、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59、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強(qiáng),先戰(zhàn)者勝。

          60、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

          61、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62、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

          63、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6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5、濫于文麗而不顧其功者,可亡也。

          66、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67、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

          68、故視強(qiáng),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shí)亂。

          69、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70、明主立可為之賞,設(shè)可避之罰。盲者處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靜而不陷險(xiǎn)危。如此,則上下之恩結(jié)矣。

          71、散其黨,收其余,閉其門,奪其輔,國乃無虎。

          72、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jì)。

          73、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7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75、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76、圣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

          77、因可勢,求易道。

          78、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79、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80、一手獨(dú)拍,雖疾無聲。

          81、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

          82、明主之所導(dǎo)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83、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

          84、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

          85、主失其神,虎隨其后;主上不知,虎將為狗。

          86、偏借其權(quán)勢,則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權(quán)勢也。

          87、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yán)刑,則民親法。

          88、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89、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shí)轉(zhuǎn)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90、探其懷,奪之威。主上用之,若電若雷。

          91、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qū)蠅蠅愈至。

          92、群臣為學(xué),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93、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94、千乘之君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cè),以徙其民而傾其國;萬乘之君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cè),以徙其民而傾其國。

          95、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zhàn)。

          96、臣主之利相與異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

          97、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

          98、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zé)其功。功當(dāng)其事,事當(dāng)其言,則賞;功不當(dāng)其事,事不當(dāng)其言,則誅。

          99、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qiáng)。

          100、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101、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102、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103、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qiáng)。

          104、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05、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106、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

          107、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108、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09、巧為輗,拙為鳶。

          110、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111、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112、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13、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114、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韓非子名言】相關(guān)文章:

        挫折的名言,關(guān)于挫折的名言12-27

        經(jīng)典的的名言01-27

        經(jīng)典的名言10-05

        經(jīng)典創(chuàng)業(yè)名言01-15

        創(chuàng)業(yè)的名言06-08

        關(guān)于承諾的名言 關(guān)于信守承諾的名言12-11

        關(guān)于信念的名言短句人生信仰的名言12-25

        雪萊經(jīng)典名言09-28

        富蘭克林名言09-28

        午夜免费福利视频_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_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88_国产资源网中文最新版

          <i id="u3evg"></i>
            1. <i id="u3evg"></i>
              日本免费人成网视频免费看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组 |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 | 一区三区四区国产 |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 亚洲中文字幕丝祙制服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