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子的名言15篇【必備】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在議論文中既可作為論點,又可作為論據。什么樣的名言才具有借鑒意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孔子的名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孔子的名言1
1、子曰:不遷怒,不二過。
2、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4、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5、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6、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7、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1、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2、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5、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16、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17、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子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9、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0、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1、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2、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關于孔子的名言2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么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于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藥。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愿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關于孔子的名言3
1) (“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3)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5)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6)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7)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8)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9)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0) 放于利而行,多怨。
11)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3) 惟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14) 巧言亂德。
關于孔子的名言4
1)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 不學禮,無以立。
3)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7)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9) 小不忍則亂大謀。
10) 匹夫不可奪志也。
11) 道不同,不相為謀。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8)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9)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關于孔子的名言5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能夠團結他人,而不與人勾結,小人相互勾結卻并不團結。
君子不器
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懷德,小人懷士;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了就不會頑固不化。要恪守忠誠守信的道德,不要與道德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不要怕改正。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
君子吃飯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做事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請教有道德的人端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作為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相爭的事情。如果有,那就是射箭比賽了。不過射箭時先相互揖讓,然后才是上臺階,下了臺階后又一起喝酒。這才是君子之爭。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此。
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是沒有規定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的,只是按照道義的要求去做。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說話要謹慎,但行動要敏捷。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廣泛學習古代典藉,以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能做到不離經叛道。
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君子就是不憂愁,不恐懼。問心無愧,還有什么好憂愁和恐懼的呢?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
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但不促成他人的壞事;小人則與之相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力求和諧而不與人簡單混同,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為君子辦事很簡單,但不難以討他喜歡。為小人辦事就很難,但容易讓他喜歡。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安祥卻不傲慢,小人傲慢卻不安祥。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身為君子卻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通達仁義之理,小人通達財利之勢。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沒有能力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害怕。
君子窮困,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雖然窮困,但還能堅持;小人一旦窮困,就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了。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以義為根本,依禮節去實行,用謙恭的語言表達,用真誠的態度實現。這就是君子啊!
君子病不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君子擔心自己死后,他的名字不能為人們所稱述。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反求自己,小人苛求他人。
君子矜而不爭,辟而不黨。
君子端莊而不與別人相爭,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會根據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釆納他有價值的建議。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只追求道推行道,不追求食。耕田,也常會餓肚子;學習,也可以獲得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擔心會貧窮。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不能讓君子做些小事,但能讓他們承擔大任。不能讓小人承擔大任,但可以讓他們做些小事。
君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君子先踐行自己想說的言論,等真的做到了,才把它說出來。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三件事情要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圣人的話。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也不知道敬畏天命,輕視地位高貴的人,辱沒圣人的話。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件事情要警惕:年少時,血氣未成熟,要戒女色;到了壯年,精力旺盛,要戒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削弱,要戒貪求無厭。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君子需要思考九件事:是否看明白;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是否溫和;態度是否謙遜;言談是否忠誠;辦事是否謹慎;遇到疑問,是否向別人請教;惱怒時,考慮是否有后患;獲取利益時,思考是否符合道義。
君子貞而不諒。
君子固守正道,而可以不守小信。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不明白天命,就不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儀,就不能安身立命;不善于分辯他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孔子在《象傳》中說:天道剛健,君子以天為法,故而自強不息。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關于孔子的名言6
1.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3.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4.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5.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6.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7.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8.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9.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0.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11.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12.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13.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4.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5. 禮之用,和為貴。
16.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17.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19.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
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1.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2. 不學禮,無以立。
23. 有教無類。
24.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6.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8.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9.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0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關于孔子的名言7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3、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摘孔子《論語》、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論語》
5、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孔子《論語》
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摘孔子《論語》
7、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孔子的名人名言
8、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孔子《論語》
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論語》
1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孔子《論語》
1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1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論語》
1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孔子《論語》
14、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1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關于孔子的名言8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2、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5、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6、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7、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8、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9、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10、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11、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12、子曰: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13、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4、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15、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16、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17、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18、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9、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20、孝子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21、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2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23、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2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25、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什么呢?有人問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說,兒女生病了,父母親是如何擔憂,你們就知道什么是父母親了。
26、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7、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28、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30、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31、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32、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33、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34、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35、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3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37、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3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3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40、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4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42、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4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4、游必有方,就是兒女出遠門,首先要安排好父母親在家里,包括寒冷,疾病照顧,生活飲食等,這就是“方”。
45、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46、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47、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48、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9、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50、今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是什么意思,就是說現在很多人都說給父母親錢就行了,這叫施舍,你家里養了一條狗也是能養,這不是把父母親如同狗馬一樣?這叫不敬,給錢父母親是好事,望多關心父母親身體健康,父母親年老了,也需要關心,問好,天冷了問候,有病了也陪著父母親。這才是孝。
51、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5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53、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54、長幼有序。――孟子
55、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56、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57、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
58、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59、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60、長幼有序。——孟子
61、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62、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3、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64、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
65、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66、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67、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68、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69、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70、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71、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7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73、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74、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7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7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77、樹欲靜風不止:就是樹長大成才了,但是風繼續吹,不停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兒女想養父母親,但是親人已經不在人世了。子欲孝而親不在,這里有一個典故,孔子路過看到一個人在哭泣,孔子問何哭?答說我在外面工作幾年了,回到家父母親不在人世了,所以樹長大以靜止了,人長大成人了,父母不在了,告訴世人:不要當父母親如犬馬來養,也不要等你父母不在了后悔,子欲孝而親在。
78、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79、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80、父母唯其疾之憂
81、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82、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
83、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84、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8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86、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87、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88、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89、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90、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91、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關于孔子的名言9
1、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述之道。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5、孔子君子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論語》
6、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
7、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
8、孔子曰“因材施教。”
9、民無信不立(關于誠信的名言警句)
10、你們好!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說,在生活學習中處處都有自己的'老師,而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書,我的好老師》。
1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1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3、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14、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孔子《論語.學而》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6、季孫之憂,不在?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17、孔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8、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
1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0、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22、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
2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孔子《禮記學記》
2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孔子《論語》
25、三人行必有我師
26、孔子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孔子《論語》
2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
28、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9、芝蘭生于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30、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3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述而》
32、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
3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4、子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孔子沒有如下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3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強者容易堅強,正如弱者容易軟弱。愛默生
3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3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39、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40、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關于孔子的名言10
1、孔子曰:“有教無類。”
2、孔子曰:“因材施教。”
3、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孔子曰:“習相近也,性相遠也。”
6、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7、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8、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9、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0、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13、孔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4、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5、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16、孔子曰:“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7、孔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8、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19、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0、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關于孔子的名言11
1)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3)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4)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5)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6)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7)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8)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9) 聽其言而觀其行。
10)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2)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3)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14)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關于孔子的名言12
1論孔子名言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想和他們看齊,看見不是賢人的人就在內心自己反省。”這句話看起來簡簡單單,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話,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們有誰能做到像孔子說的那樣?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這種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的。
開朗的人必然會比內向的人朋友多,人緣好,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內向的人羨慕那些外向開朗的人緣,如果他一天只會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該多好,那么我就不會再孤獨,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辦法使自己變開朗,變得人緣好,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會永遠的是“如果”,不會去實現,他也永遠不會變得人緣好;成績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師們的贊賞,同學們的夸獎,如果一個成績不太好的人夢想自己的成績變好,得到老師贊賞,同學夸獎,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績出類拔萃,只會在那空想的話,那他的夢想就怎么也不會變成現實,他終究是那個成績不好的人,得到老師的贊賞,同學的夸獎終究只是夢,只是幻影;富人必然會有很多窮人沒有的權力,如果一個窮人想擁有富人那樣的權力卻只會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樣才能讓自己成為富人,讓自己擁有富人那樣的權力的話,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舍錢財。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焉”的這種精神,那么窮人還是窮人,成績差的人還是成績差的人,內向的人還是內向的人,不會有所改變。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會在一旁指指點點,可你們有沒有想過,你身上也正有這樣令人討厭的品格,別人同樣的討厭你,因此,我們應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我們應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讀《中華傳統美德格言》這本書,我讀了以后,覺得受益匪淺。特別是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格言,對我的教育意義最大。
這個格言后面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說的是:范仲淹是北宋時大文學家。一次,他寫了一篇文章,對自己的文章十分滿意。后來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文章,建議把“德”字改成“風”字,這樣做既可以與前邊的“云山”、“江水”相呼應,并且更有韻味。范仲淹覺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他的意見。經過這個故事,更可說明,當自己有了令自己滿意的成果,應當不恥下問,向人多請教。無論是誰,只要有學問,都該去向他們請教。
我平時就沒有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一點。正因為這樣,我還失敗過呢。記得有一天,我正在做奧數題,做著做著,一道題把我給難住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我還是一邊思索,一邊在草稿紙上比劃著:“一定要把這道題給解出來。”大約過了十分鐘,突然媽媽回來了,看到我正在做題,就不打擾我了,可又看見我愁眉苦臉,問我:“怎么了,解不出來了,我跟你一起解,好嗎?”“不用了,我自己做。”我答道。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還是沒有把那道奧術題給解開。媽媽又走了過來,看了看那道題,思索了一會兒,“我知道了!
”媽媽說道。她把那道題的解法和意思全部告訴了我,我這才豁然開朗。還有一次,我記得我畫了一幅畫,自己認為畫的很不錯,就得意洋洋地拿給愛畫畫的妹妹看,妹妹看了以后說:“畫得真好,我還畫不出這樣的畫呢!
”我高興地笑了,妹妹也高興地笑了。妹妹又仔細地看,她說:“哥哥,你好象有一處地方畫錯了。”“哪里?我看看。”我說。妹妹指著畫說:“你畫得是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吹的是西北風,這可是牛頭不對馬尾了吧。”“哎呀,我真粗心啊!
妹妹你真仔細啊,你可以做評畫專家了。”我贊嘆著。妹妹“哈哈”地笑了。
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大有收獲。我以后一定改正這個缺點,一定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那我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使自己更加完美。
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今天,我們學了《論語十則》一課,里面都是論述孔子與他弟子的名言警句,使我受益匪淺。而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問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問也。”
這句話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先生為何用“文” 做孔文子的是好,孔子說:“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嗜好。”“不恥下問”是后來流傳下來的一個成語,意思就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當然,在我們平時生活中也是一樣,雖然有些人的知識學問的確不如我們,但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們在某些方面及時不如我們,但是他們也有優秀的一面,沒有人是完美的,人與人之間就應該取長補短,多跟別人學習技術與經驗。只要他們在其他方面屄我們好,他們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我們要虛心地去學習。而另一方面就是讓我們勤奮刻苦地學習,也不能全依靠別人的幫助。
我也有同樣的經歷,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寧愿不會,空著不寫也不會虛心地去請教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只是一味地自己去想,最后終究落掉了重要的知識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們要虛心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取長補短。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并不遙遠。——題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么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愈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并充滿了快樂。
——后記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于別人身上。這句話說得短小而經典,因此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掛在身上。
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我想了想,難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嗎?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習慣,就是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介紹給另一個人。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喜歡周杰倫,于是他把周杰倫的海報貼滿了整個宿舍,又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述他的經歷,終于找來了同學對他的反感。可他最后還很委屈的說:這么厲害的人,難道你們不敬佩他嗎?誠然,JAY的名氣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歡他一個,畢竟還有喜歡劉德華,喜歡李宇春的。那位同學很喜歡周杰倫,是沒錯。但如果把這種喜歡橫加與別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對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點都能做到。但己所欲,勿施于人,這點要做好就相對困難了。因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照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那把它拿來分給大家難道有什么錯嗎?其實錯就錯在這,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有人是金錢為至高無上,又認識金錢為糞土垃圾,道理便是這樣。有時我也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這樣的事情,比如我迷戀創網,便把同學們都推薦到創網上去,結果他們都認為那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網站,絲毫不感興趣。剛開始我也費解,這么好的網站為什么他們全都置若罔聞?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一個文學愛好者當然喜歡像創網這樣能發表文章的網站,反之如果對一個討厭寫作的人來說又怎會喜歡上這里?可見一個人的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觀也就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差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愛江山,有人愛美女,有人愛財富,有人愛自由。如果把比爾?蓋茨的金錢送給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我相信他一定會嗤之以鼻。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于別人身上。這句話說得短小而經典,因此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掛在身上。
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我想了想,難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嗎?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習慣,就是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介紹給另一個人。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喜歡周杰倫,于是他把周杰倫的海報貼滿了整個宿舍,又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述他的經歷,終于找來了同學對他的反感。可他最后還很委屈的說:這么厲害的人,難道你們不敬佩他嗎?誠然,JAY的名氣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歡他一個,畢竟還有喜歡劉德華,喜歡李宇春的。那位同學很喜歡周杰倫,是沒錯。但如果把這種喜歡橫加與別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對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點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這點要做好就相對困難了。因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照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那把它拿來分給大家難道有什么錯嗎?其實錯就錯在這,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有人是金錢為至高無上,又認識金錢為糞土垃圾,道理便是這樣。有時我也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這樣的事情,比如我迷戀創網,便把同學們都推薦到創網上去,結果他們都認為那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網站,絲毫不感興趣。剛開始我也費解,這么好的網站為什么他們全都置若罔聞?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一個文學愛好者當然喜歡像創網這樣能發表文章的網站,反之如果對一個討厭寫作的人來說又怎會喜歡上這里?可見一個人的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觀也就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差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愛江山,有人愛美女,有人愛財富,有人愛自由。如果把比爾?蓋茨的金錢送給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我相信他一定會嗤之以鼻。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我,從小便是孔子爺爺的小“粉絲”。每每打開《論語》,品讀那些字字句句,就如同穿越千年的時空隧道,與孔子爺爺對話,聆聽智者的心音,體悟圣者的教誨,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做人的道理。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莫過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幾個人結伴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要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再審查自己,有利于自我對照檢查改正和提高。這樣,無論同行的人善或不善,都能幫助我變得更好更強。
“三人行,必有我師”告訴我們能者便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身邊總有一些人陪伴著我們一起學習、成長。其實,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可貴的閃光點值得我們去借鑒,來彌補我們的不足。在我們擁有55個成員的班集體中,許多同學都有著一技之長。那些運動健兒、“繪畫大師”、手工巧匠、“小提琴家”,都是班級里最亮麗的風景線。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老師,不是嗎?
“三人行,必有我師”告訴我們做人應謙遜、要寬容。謙遜和寬容是一種態度和精神,也是人與人相處的調和劑。傳說上帝在造人時,把裝有每個人缺點的口袋縫在后背,裝有別人缺點的口袋縫在胸前。所以,人們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卻忽視了自己的不足。孔子爺爺早在千年前就用寥寥十余字告訴我們,我們要多學習他人長處,將別人缺點引以為戒。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不僅自身修養得到提高,還與身邊的朋友更加親近。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不是嗎?
高山之所以雄偉綿延,是因為它從不舍棄一塊石子;大海之所以壯闊無邊,是因為它不隨意揮灑一滴水珠。我們要象山和海一樣,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爺爺,謝謝您為我們留下如此生動的教誨。
其實我在班里的成績還不錯的,可是到了這里就排在后面了,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樓外有樓,三人行,必有我師啊。
8三人行,必有我師
這句話幾乎家喻戶曉,出自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論語》,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說的是幾個朋友在一起相處,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學習的地方,不能憑借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價人品的好壞,就算一個人腦子再笨,那他身上肯定也會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就那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來說吧!我由于不小心把王俊輝的鼻子撞出血了,于是班主任劉老師把我媽媽和王俊輝奶奶都請到了學校。王俊輝見他奶奶來了,趕緊對她奶奶說:“奶奶,您不要著急,您先坐下來。”他奶奶走的時候,王俊輝又說:“奶奶,下樓梯您要慢慢走,不要摔著。”我看到了這一幕,心理很是佩服,王俊輝的一舉一動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我覺得王俊輝在禮儀方面做得比我好。在學習上,王俊輝上課不認真聽講,做小動作,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寫,如果寫的話也是糊,成績也不好,每次考試總是排在全班的倒數,和我的成績根本就不能比,但是我今天卻發現了王俊輝還有懂禮貌這個優點呢!所以王俊輝這方面還是值得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七個字教會了我看人不能往他的短處上看,要多看看他的長處,并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要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斷進步,更上一層樓,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座右銘。
這就是我對“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的理解。
關于孔子的名言13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惜寸寸光陰每秒,朝縷縷陽光微笑。
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
3、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孔子
4、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孔子
5、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孔子
6、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孔子家語
7、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8、如果要算知識的總量,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人,你們的知識總量都超過孔子。比如說,我可以出計算機物理英語數學之類的題目,孔子肯定答不過你們。
9、孔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孔子《論語》
10、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1、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孔子
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mdsh孔子
1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4、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孔子曾說人而無言,不知其可也。信用是一種現代社會無法或缺的個人資產。
15、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孔子
16、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解釋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17、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孔子名句
18、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20、書是航向夫際廣闊生活的船只。凱勒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21、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2、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孔子)
23、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孔子
24、孔子君子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孔子《論語》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6、讓我們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的.部分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27、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而改節。——孔子
28、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論語》
29、知之者不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30、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1、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
32、更多名言警句請關注熱愛學習的名言警句孔子關于學習的名言
33、沒有時間思索的科學家,那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索,那他是最好放棄科學。柳比歇夫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論語.子路》
3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hefirsse
35、誠信為立身之本,要做到誠信,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輕易承諾,這樣才能避免背信棄義。如果不經過深思熟慮就答應別人的要求事后又做不到,這樣的人就不會獲得他人的信任。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做到,要一諾千金。孔子說民無信不立。人的言行要以誠信為本。
3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37、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孔子
38、“仁義禮智”被孟子當作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宣稱“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端也,猶其有體也。”人有體,是人之為人的外在表征,人之有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根據。無此心,不僅不是君子,甚至是不是人都值得討論。所以孟子進一步強調“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漢代之后,“仁義禮智”以外,又加上了“信”。《說文》解釋,“信,誠也。”指待人處事誠實不欺,言行一致。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可取得他人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39、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40、民無信不立————孔子
4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時間就像這流水一樣,不分日夜的流淌。
4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
43、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孔子家語王言解》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
45、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孔子《論語述而》
4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7、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孔子《論語》
48、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50、一個人如同時具有孔子提倡的愛心孟子的正義墨子的實踐韓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莊子的慧荀子的自強,就一定能成為領袖。"
關于孔子的名言14
一、孔子名言: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為謀。
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1、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4、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二、孔子人生名言:
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3、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7、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2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28、(“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30、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三、孔子做人名言:
1、不學禮,無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8、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9、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關于孔子的名言15
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2)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3)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4) 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
5)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6)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8)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9)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0)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1)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12)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3)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4)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5)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的名言】相關文章:
孔子的名言11-17
[精選]孔子的名言02-21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關于孔子的名言12-23
經典孔子的名言12-26
孔子的名言11-11
孔子名言精彩08-21
孔子的名言(合集)09-23
孔子勵志名言10-15
孔子名言名句10-26
關于孔子的名言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