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新儒家馮友蘭的名言語錄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馮友蘭的名言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名言都不陌生吧,名言是對生活、對世界的綜合濃縮,簡短的一句話,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馮友蘭的名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馮友蘭的名言1
1、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2、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夠歸于潛默。——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3、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蔽覀儜撝雷匀灰幝,根據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老子把這叫做“襲明”。人“襲明”的通則是,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4、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5、愛別人就是一種個人保險或投資,它是會得到償還的。可是絕大多數人都很近視,看不出這種長期投資的價值。——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6、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后,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7、我的讀書經驗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馮友蘭《馮友蘭讀書與做人》
8、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的名言2
1、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看之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2、人去去需要說良多話,才能夠回于潛默。——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3、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我們應該知道天然規律,根據它們來指導個人步履。老子把這鳴做“襲明”。人“襲明”的通則是,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收留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誰若想變強,就必需從感到他弱開始!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4、詩人想要傳達的去去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5、愛別人就是一種個人保險或投資,它是會得到償還的。可是盡大多數人都很近視,望不出這種長期投資的價值!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6、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絕力而為,只有在竭絕所能之后,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門!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7、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的名言3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大學應該是國家的知識庫,民族的智囊團。.
科學可以增加人的積極知識,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
所謂名譽者,是眾人對于我的過人之處的承認;若我雖有過人之處,眾人不愿意承認,則雖有過人之睡,名亦不立.
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后,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別有用功,別有修行。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禪師們所說的不修之修。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成為圣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世界上,歷史上,凡在某方面有大成就底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別努力底人。古人說:“業精于勤。”人沒有不勤而能精于某業底。
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認識的互異。這有如旅行游山一樣,地質學家與詩人雖同往游山,可是地質學家的觀感和詩人的觀感,卻大不相同。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曉得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了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全體的關系。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其實“先定”是沒有的,即使有,也無用先知。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將來要發財,到時自然會發財;命定你要做官,將來自然做官;命定了將來要討飯,自然要討飯。先知了也不能更改,不能轉變,又何必要預先知道呢!
英雄是時勢造出來的,不是學校造出來的。世界上沒有造英雄的學校;也沒有造詩人、發明家的學校。這些人可以是學校出身,但他們的成就,卻不是靠學校的。
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不一樣!巴辈荒苋荨爱悺;“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須把許多不同的味道和起來成為一種統一的、新的中載道 一首好樂章,必須把許多不同的聲音綜合起來成為一個新的統一體。只有一種味道、一個聲音,那是“同”;各種味道,不同聲音,配合起來,那是“和”。
馮友蘭的名言4
1、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2、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夠歸于潛默。
3、所謂名譽者,是眾人對于我的過人之處的承認;若我雖有過人之處,眾人不愿意承認,則雖有過人之睡,名亦不立。
4、人只有在人倫即人與人的關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實現和發展。
5、一切哲學都有些共同的東西。
6、《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
7、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的人。
8、科學可以增加人的積極知識,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9、照中國的傳統,圣人的人格既是內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內圣外王之道。
10、人在學問途上要知足,學歷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的時候就要讀書--立學于勤,方有所成。
11、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后,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12、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我們應該知道自然規律,根據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老子把這叫做"襲明"。人"襲明"的通則是,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
13、公元三、四世紀,中國最有影響的哲學是"新道家",史稱玄學。
14、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范圍以外的東西。但是,他若是竭盡全力,總還有一些東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圍以內。因此,人只有已經做了他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后,對于那些仍然要來到的東西才只好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它。
15、由于哲學的主題是內圣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
16、愛別人就是一種個人保險或投資,它是會得到償還的?墒墙^大多數人都很近視,看不出這種長期投資的價值。
17、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別有用功,別有修行。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禪師們所說的不修之修。
18、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9、公元五世紀的鳩摩羅什,是把佛經譯為漢文的最大翻譯家之一,他說,翻譯工作恰如嚼飯喂人。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嚼飯,就只好吃別人嚼過的飯。不過經過這么一嚼,飯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來乏味多了。
20、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
21、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
【馮友蘭的名言】相關文章:
現代新儒家馮友蘭的名言經典語錄06-28
名言:教育經典名言03-04
勵志名言勵志名言07-23
關于誠信的名言的名言02-24
[勤學的名言] 勤學的名言04-13
名言詩句_名言短句09-17
護士名言_名言寄語09-27
經典的的名言02-24
經典名言06-07
經典的名言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