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4年簡潔的禪意的語錄匯編74條
我祈求萬能的時光: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個一生來彌補過 錯;我祈求萬能的上帝,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個一生來堅定信仰; 我祈求萬能的天地: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個一生抑惡揚善。我祈求 萬能的你,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一生蕩滌靈魂的一切齷齪。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禪意的語錄74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生活中經過的故事,都是歷練心地的因緣,所以要清醒地認識,不被經過的煩惱牽絆,堅守信念的平和,生活原本如此,不管發生什么故事,重點都在面對處理它的方法和態度。
2、世上美好的東西數不過來,我們總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其實即使擁有整個世界,我們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張床。欲望太多反而會成為累贅,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富足,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
3、你要靜靜等待,等待花開的時刻,等待風拂過花萼,以喚醒前世種下的夢。
4、別說別人可憐,自我更可憐,自我的修行又如何?自我又懂得人生多少?
5、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壇經·般若第二》
6、父母尚健在,兒女未成人,你就沒有權力揮霍生命。因為你 揮霍的不僅僅是生命,同時還揮霍了對父母應盡的孝,對兒女要擔的 責。每個人都有來處,每個人都有歸期,不必也不能逃避。即使你是 獨身,同樣不能。可以不去探求生活、生命和人生的意義,但必須敬 畏自己的生命,因為它不僅僅屬于你自己。
7、菩提實性是心實性,心之實性即是一切法之實性。
8、智與慧,其實是兩個詞:急中生智,定靜生慧。智是一種能力,慧是一種境界;智是在做加法,慧是在做減法;智是知道如何進,慧是懂得怎么退;智者拿得起,慧者放得下。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才是自在。
9、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做到平靜無為,對任何境遇都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就能達到"日日是好日"的理想狀態。平靜無為不是叫人一無所爭,也不是讓人完全不顧物質上的自足,而是要人看淡貧富,不為外界遭遇所動。
10、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美麗;一個層次有一個層次的悲哀。在青澀年代,一定要趁著自己還沒學會世故算計的時候,好好投入地去談一場幼稚的戀愛。千萬不要等著成熟穩重,再去面對世間的情感,哪怕是邂逅最美的容顏和最知心的伴侶,你都無法再咀嚼到只有在那個年代那種單純心境下才會品味到的青澀和甘甜!
11、你的想象和現實并不一定合拍。譬如,你想象一個人多么冷漠、多么難以靠近,實際上這種想象可能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是對表象的一種誤讀。假如試著接近對方,試著和對方交流,結果往往會顛覆你的想象:原來冷漠而難以靠近的不是對方,恰恰是你自己,世上人和事之間的隔閡大多因缺乏交流而產生。
12、學佛,要真正去體會無常;強調無常是要警惕自己。
13、要想使婚姻生活美滿幸福,夫妻之間必須對彼此忠貞。
14、佛說:"人往高處走,其實高處不勝寒;水往低處流,其實低處納百川。"
15、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
16、無論做什么事情,太看重輸贏成敗,顧前思后,勢必影響行動的速度,等到想明白了再行動,卻發現慢了半拍,先機已失,后悔莫及。輸贏心不光影響一個人的速度和行動,更會影響原本安寧的內心。
17、進是前,退亦是前,何處不是前?
18、面對無心犯錯的人,要知道,他正陷在深深的內疚中,這時哪怕只是 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輕輕的安慰,都足以融化他心里的冰雪。同樣,如 果你是那個犯錯的人,不要把自己囚禁在無形的牢籠之中,如果這個錯誤 可以彌補,就去做點什么,獨自懊惱是最無益的事。
19、生于塵世,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艱難困苦,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而積極樂觀的心態就是一服良藥,可以愈合你的傷口,讓你懷著新的希望上路,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20、鄰里團結,家庭美滿,職業安定,環境優美,這是眾生應求的愉悅。能慷慨地施舍,能誠心地服務,無怨無悔,這是最大的愉悅。
21、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憂戾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后調伏。
22、唯有能舍下、放下,才能真得到、提起。放得下的人,不僅要放下自己,還要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放下也并非完全失去自我,而是指不再存對抗心,也不再有舍不得,要對任何事物沒有絲毫的牽掛或不舍,能如此,才談得上是自在,是解脫。
23、很多事,唯有當距離漸遠時,才能回首看清它。或許,從我們眼前走過的人很多,踏入我們心靈的人很少;或許,攪動我們心思的人很多,在心靈留下痕跡的人很少。被挫折歷練后的人總是更頑強、更成熟、更加勇敢,也就能看到近在咫尺的成功。許多事情還是看淡的好,人生的過程不過就是失與得,看淡了也就輕松了。
24、智慧能改變人生,更能澄明心境。
25、付出不一定有收獲,努力也不一定成功,但不嘗試就一定沒有結果。很多時候,成功都來自最初邁出的那一小步。面對未知的旅途,茫然是正常的,但是不應在茫然中躊躇不前,而應該燃起希望,燃起開創新路的熱情,一路前行。雖然躊躇不前不會嘗到失敗的苦果,卻也無法獲得成功的喜悅。
26、朋友感慨:又被人利用了一把,真是人心不古。行者打趣 道:未必不是好事。朋友愕然、茫然。行者大笑:你被利用說明你有 價值,平時你或許不自覺,現在自覺了,難道不是好事?我說未必, 主要出于兩點考慮:一是你發現被利用就不悅,容易傷神;二是你若 被利用了還裝糊涂,人家會得寸進尺。
27、我們的痛苦與快樂,高興與悲傷,煩惱與智慧,富貴與貧窮,挫折與幸運,疾病與健康,都不來自于外在,既不是神仙賜予的,也不是魔鬼造成的,一切顯現都來自于自己的內心。猶如晚上沉睡時夢中所顯現的境界一般,無論外在的顯現與內在的感受,一切都由心中產生,由心而顯現。
28、欲望使人失敗,無私令人成就;煩惱使人痛苦,覺醒令人快樂;執著使人束縛,放下令人解脫;無明使人迷惑,智慧令人證悟。
29、生活的禪法,它必須是溫暖與善良,寬闊與承擔,走在每一個時代,找找與時代的契合,它更是對命運的一種體醒,消極時振作,悲觀時期望,冷落時溫暖,能照亮人生理念的方法,就是禪道。
30、人心是相通的,真理是相通的,佛性是相通的。如果對佛法有真實感悟,說出來自然能感動人;如果只是名相堆砌,那僅是知識,聽的人只會覺得累,不會有感動。
31、菩薩于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
32、要清楚地明白,我只是中個人,阿彌陀佛才是老板。中個人不把眾生介紹給阿彌陀佛,而想寄在自己的門下,那是信仰上的大貪腐。
33、人之所以會被誘惑,皆因貪圖世間一切有形之物,然而這些有形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執迷于此,我們就會如無果禪師一樣遭遇"魔境",若不如禪師般定力深厚,就難免深陷其中了。
34、花半開最美,情留白最濃,懂得給生命留白,亦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35、以正智力,善了有情心行黑白,能為眾生說相應法,令人大乘甚深妙義,即能安住究竟涅槃。以是因緣,即得名為力波羅蜜。
36、為善福隨,履惡禍追,響之應聲,善惡如音。非天龍鬼神所為,非先靈所為,造之者心,成身口矣。
37、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并不一定源于物質文明,而是源于健康、充實的精神世界。
38、眼界有多闊,你的思想就有多深邃。世人各有你不具備的長 處,眼界寬了,老師就多,你收獲的啟迪就越多。一個人的成就,需 要很多人的添磚加瓦促成。如果時時保持學習的態度,不斷拓展外部 世界,你的行止、德行、格調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持續的提升。謙 卑是最大的自信,謙卑是最高明的美德。
39、于諸境上,心不染,日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壇經·定慧第四》
40、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的過失是最大的病痛。——海濤法師
41、關懷生命并不僅僅指關懷人類自身,而是關懷世間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甚至螻蟻、草根,都是慈悲的對象。
42、為什么有人常去算命、問運氣?師言:"其實有一分正信、正念,自己就可以轉運。慈濟貧戶個案中,有很多是算命的。"
43、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法句經》卷上
44、人人一善,點滴付出,可以讓人人心地滋潤到愛的甘露。
45、事在人為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人生之苦,不在事情本身,而在心里的感受。有緣而來,無緣而去,世上之事就是這樣,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盼也無用,求也無益。有緣不推,無緣不求,來的歡迎,去的目送,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46、學道深宜退步體究,但以生死為念,世諦無常,是身非堅久,一息不來,便是異世。
47、生活的種種經歷,是對每個人生命的持續考驗,也是一次次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契機。而我們所需努力的,就是在這一次次的磨礪里,與自己的內心達成一種坦然、明了、洞悉,并在這些過程里積累、強大內心的力量,在困頓中突圍,最后成就生命的蛻變。
48、聰明的人,凡事都會往好處想,人生有兩個至境:一個是知道,一個是知足。知道,讓人活得明白;知足,讓人活得平。醉心于名利,便會被名利所縛;太在乎褒貶毀譽,必會患得患失。欲望越多,束縛越多;欲望越少,自由越多。
49、恒秋:慈悲地觀察生活,善待那些誤解和冒犯,找到自己能夠把握生命的方法,用一份坦然和坦率去投入,散去那些生活的浮華,找到自己內心的歸宿。
50、是是非非,紛紛擾擾,不看、不聽、不想,就能心生清靜。有時,煩惱不是因為別人傷害了你,而是因為你太在意。有些事無需計較,時間會證明一切;有些人無需去看,道不同不相為謀。世間事,世人度;人間理,人自悟。
51、學會簡單。思慮過多,常常會把人生復雜化。明明是活在現在,卻總是念念不忘過去,又憂心忡忡著未來。堅持攜帶著過去、未來與現在同行,人生只會拖泥帶水。美好的生活應該是時時擁有一顆簡單而輕松的心,不管外界如何變化,自己都能有一片自在的天地。清靜不在熱鬧繁雜中,更不在一顆所求太多的心中,而放下掛礙,開闊心胸,心里自然清靜無憂。
52、保護弱勢者,使之不遭冤屈。
53、任何事情都是因緣和合所成。幸福的人生,是好因善緣的結果,悲慘的遭遇,也是輪回中無法逃避的惡果。所有一切的根源,都是由自己親自參與并種下的。我們要懂得取舍,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重要的在于當下。
54、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傳統和宗教信仰,雖然我們有信仰者不同的宗教,但我們必須要知道,敬仰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尊重別人的民族傳統是最基本的須知!尊重別人是在尊重自己,尤其尊重別人的信仰是在提高自己的素養。
55、笑是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微笑使我們彼此更陽光更溫暖!
56、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不得不離我們而去,總有一些東西不得不失去,但是在失去的同時,我們也在得到。不要總將目光盯在那些逝去的東西上,懷著感恩之心,隨時準備迎接一切新的到來,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我們的人生才會不斷向前。因此,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應該坦然面對,不要有太多的執著。
57、佛法告訴我們必須得好好地活著,必須努力地來做最好的自己!因地努力,果上隨緣,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
58、當你的內心充滿一份光明,你的生活一定充滿一份樂趣,一定會體現出自己的一份價值。
59、佛說:"凡執著某一事物(或見解)而藐視其他事物(見解)為卑劣,智者叫這個是桎梏(纏縛)。"
60、累積了很多的跌倒經驗,就不怕跌倒;縱有跌倒,也會安全無恙。
61、一個人走到高處,不管是戲曲還是寫作,總是孤獨的。
62、"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
63、怎么樣處理自己的憤怒?有些人認為不是一個缺點。那些沒有習慣觀照自己靈性的人,會覺得憤怒是他們天性的一部分,不應該壓抑,而是要表達出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我們也可以說無知和文盲是我們性靈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剛生下來的時候什么都不知道。然而我們卻要盡一切努力來消除它們,沒有人抗議說這些是我們的天性,應該要保持原狀。那么為什么不能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破壞性更大的怨恨或憤怒呢?這實在很值得一試。
64、亦煙亦雨訴平生,非煙非雨看人生。
65、盛喜勿許人物,盛怒勿答人書。
66、心是最大的騙子,他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67、或復有人盡破一切戒。云何一切,謂四重法乃至七滅諍法。注:也有的人,把一切的戒律都破了,所謂一切戒律,就是四重法一直到七滅諍法。
68、小慈但心念與眾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眾生種種身苦,憐憫而已不能令脫。大慈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憫民眾生苦,亦能令脫苦。
69、佛有佛眼,心有心眼,只要不被一葉遮攔,便會滿目青山。怕的就是自己一葉障目,什么都看不見,怎能不一片苦海?
70、與愚同住苦,如與敵同居。與智者同住,樂如親族。賢者智者多聞者,持戒虔誠與圣者,從斯善人賢慧游,猶如月從于星道。
71、渴求離言法,充滿思慮心,諸欲心不著,是名上流人。久客異鄉者,自遠處安歸,親友與知識,歡喜而迎彼。
72、眼前的痛苦并不是真的痛苦,眼前的快樂也不是真的快樂,這都是我們這一刻的想法罷了。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于一念,將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于心間。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放寬心態,順其自然。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擁有一顆安閑自在心,保持豁達的心態。
73、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了然。人心只一拳,別把它想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一事無成,那就是對細枝末節的瑣碎關注得太多。米可果腹,沙可蓋屋,但二者摻到一起,價值全無。做人純粹點,做事才能痛快點。
74、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簡潔的禪意的語錄74條】相關文章:
簡潔的禪意的語錄35條03-15
簡潔的禪意的語錄30句02-03
簡潔的禪意的語錄集合30句07-30
簡潔的禪意的語錄匯編55條03-17
2024年簡潔的禪意的語錄35句01-24
2023年簡潔的禪意的語錄38條12-11
2024年簡潔的禪意的語錄45條03-19
2023年簡潔的禪意的語錄39條12-26
2024年簡潔的禪意的語錄集錦98條02-09
2024年簡潔的禪意的語錄合集35句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