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并使用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歷史紀錄的簡潔而含義深刻動人的句子。你知道什么樣的名言才能稱之為經典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1
1、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2、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3、治大者不可以煩,煩則亂;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則廢。
4、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6、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7、物極必反,困則思變。——鬼谷子
8、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9、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10、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11、君子篤于義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
12、曲妙人不能盡和,言是人不能皆信。
13、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
14、識時務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晏子
15、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16、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17、君子居必擇處,游必擇方,仕必擇君。
18、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19、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左傳·隱公三年》
20、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21、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22、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23、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
2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5、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26、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
27、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審微》
28、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
29、差若毫厘,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30、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禮記·大學》
31、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孫武
32、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3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34、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35、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36、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37、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3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40、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41、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
4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3、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
44、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45、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4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47、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禮記·表記》
4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49、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50、德勝者威廣,力盛者驕眾。
51、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52、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53、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54、嚴家無悍勇,慈母有敗子。——韓非子
55、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6、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57、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58、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59、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6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61、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6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63、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
6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6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66、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
67、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68、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
69、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70、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71、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72、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73、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74、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
75、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韓非子
76、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包拯《論星變》
77、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78、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7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0、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8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2、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莊子
83、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武
84、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85、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86、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鬼谷子
8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8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8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9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1、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92、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獨知也;海水之廣大,非獨仰一川之流也。
93、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94、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9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6、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9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9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99、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10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0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10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10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
104、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105、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10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07、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老子
108、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2
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2、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5、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6、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7、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8、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10、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11、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12、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1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4、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禮記·表記》
15、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7、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18、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19、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20、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2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22、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
2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2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27、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9、差若毫厘,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31、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32、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33、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禮記·大學》
34、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35、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36、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3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38、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9、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40、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41、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國藩》
42、守篤實,戒機巧,守強毅,戒剛愎。——《曾國藩》
43、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納蘭容若》
44、居有惡鄰,坐有損友,借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曾國藩》
45、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李時珍》
46、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曹雪芹》
47、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
48、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曹雪芹》
49、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增廣賢文》
50、讀書不獨是變人氣質,且是能養人精神,蓋是理義收攝。——《曾國藩》
51、定云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瀾恬靜的目光。——《洪應明》
52、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篤也。——《佚名》
53、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軾》
54、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白居易》
55、勢力之交難以經遠。——《諸葛亮》
56、地生連理木,水出并頭蓮。——《王實甫》
57、人之精神,貴藏而用之,茍炫于外,鮮有不敗者。——《曾國藩》
58、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顧炎武》
59、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以為天地。——《佚名》
60、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曹雪芹》
61、放債如施,收債如討。——《增廣賢文》
62、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曾國藩》
63、村夫硬似鐵,光棍軟如棉。——《增廣賢文》
64、務須咬牙厲志,蓄其氣而長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餒也。——《曾國藩》
65、君臣以義合。君待臣如手足,則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馬,則臣待君如路人。——《馮夢龍》
66、吾近于官場,頗厭其繁俗而無補于國計民生。惟勢之所處,求退不能。——《曾國藩》
67、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
68、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羅貫中》
69、春宵一刻天長久,人前怎解芙蓉扣。——《孔尚任》
70、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佚名》
71、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孫子兵法》
72、輕煙薄霧斜陽下,曾泛扁舟小筑來。”西泠橋樹色,真使人可念,橋亦自有古色。近聞且改筑,當無復舊觀矣。對此悵然。——《張岱》
73、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增廣賢文》
74、熱力愈大,漲力愈大;吸力愈大,生物愈榮。——《康有為》
75、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朱熹》
76、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曾國藩》
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3
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2、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5、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6、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7、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8、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10、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11、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12、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1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4、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禮記·表記》
15、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7、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18、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19、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20、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2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22、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
2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2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27、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9、差若毫厘,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31、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32、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33、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禮記·大學》
34、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35、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36、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3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38、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9、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40、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41、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42、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43、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4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45、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4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47、滿招損,謙受益。——《書·大禹謨》
4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4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50、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審微》
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4
1、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列子》
2、事物在這個地方虧損了,在另一個地方又豐盈了;在這個地方成功了,在另一個地方又失敗了。指虧或盈、成或敗都是相對的。
3、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4、糧倉充實了,百姓就知道遵守禮節;衣食充足了,百姓才會知道榮辱。
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
6、世上的事情都有它的次序,明白他們的先后順序,就可以借鑒事情的發展規律了。
7、因可勢,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韓非子觀行》
8、做事情不能不考慮外在的環境和形勢,方式、方法很關鍵,選好路子,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9、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墨子》
10、釣魚人弓著身子,不是對魚恭敬,而是想得到它;用蟲子作為誘餌捕鼠,不是喜愛老鼠,是想消滅它。
11、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莊子》
12、小鳥息在樹上,所占不過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水,所需不過裝滿肚皮。比喻欲 望有限,極易滿足。
1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篇》
14、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由于荀子這幾句話形象深刻,通俗易懂,便為后人所常用,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
15、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德經》
16、上善之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17、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法·虛實篇》
18、用兵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形式,就像水的流動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采取對策而取勝的,叫作用兵如神。
19、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孝行覽義賞》
20、使河流干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獲嗎?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獲嗎?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
一、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二、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
三、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四、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五、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26、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27、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獨知也;海水之廣大,非獨仰一川之流也。
28、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2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
3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3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32、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孟子告子上》
33、言無實不祥。《孟子離婁下》
34、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也。《墨子修身》
3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
36、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于戈兵。《管子心術下》
37、功,利民也《墨子經上》
38、貴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匹夫。《墨子大取》
39、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六十四章》
40、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列子楊朱》
41、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
42、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43、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44、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荀子議兵》
45、解語:凡事成功地秘訣在于敬畏,失敗的原因在于怠慢。敬畏天地,才能慎終追遠;敬畏道法,內心才不至于狂妄自大,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46、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47、解語:一般人的毛病,是為事物的一方面所蒙蔽,而對全面的道理不明白。“大理”便是人們常說的大局、全局。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時。我們要避免“盲人摸象”一樣片面的認識時局,作出判斷前要充分考慮全局。
48、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49、解語:天氣不寒冷,無法了解松柏,事情不艱難,無法認識君子。“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我們認識一個人,一件事物,就應該從實踐中考察,這樣一個人的本心便能自然流露出來,發現真正的`朋友和君子。
5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51、解語:高山看似雄偉,登頂后才知道天的高度;深溪看似不見底,到了才知地的廣厚。比大地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寬廣的天空,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天地的無窮。不過比大地、海洋、天空寬廣的還有人的胸懷。
52、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53、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
54、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離婁上》
55、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篇》
56、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5
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
2.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
4.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
6.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7.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子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荀子
10.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荀子
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6
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
2、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獨知也;海水之廣大,非獨仰一川之流也。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4、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
5、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7、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武
8、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
9、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11、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12、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1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15、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戰國·楚·屈原《卜居》
1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18、識時務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晏子
1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
20、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21、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22、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23、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24、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2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6、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2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
29、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3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2、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3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3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35、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3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37、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鬼谷子
38、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3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40、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41、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武
4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43、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4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45、物極必反,困則思變。——鬼谷子
46、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47、差若毫厘,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48、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49、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
50、嚴家無悍勇,慈母有敗子。——韓非子
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7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偽詐)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載)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節儉則昌,淫佚則亡。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力,形之所以奮也。圓,一中同長也。
孟子
聞過則喜,聞善則拜①。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現存七篇。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在山東省鄒縣)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①這句話原文為:“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自《孟子·離婁上》。
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離婁下》。①[大人]有德行的人。 ②[赤子之心]嬰兒天真純潔善良的`心地。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離婁下》。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①[放心]指喪失了的“善心”。“求其放心”的意思是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盡心上》。
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8
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百學需先立志”,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不怕進步得慢,就怕不敢開始。在古籍中,先賢學者們留給后世的勵志語錄很多,每一字、每一句都給今人以力量。
《諸子百家》勵志名句·第1則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喪失他們的主帥;但是一個男子漢,卻不可以喪失自己的志向。“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志向與信念,是人心中的希望,喚醒人們奮勇向前。
《諸子百家》勵志名句·第2則
《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勤能補拙,水滴石穿。別人用一分努力去做這件事,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努力能做成這件事,我就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果然能做到這樣,即使天生愚鈍也會變聰慧,即便當下柔弱日后也終能強大。
《諸子百家》勵志名句·第3則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石不經打磨雕刻,不會成為傳承千年的器物;人不奮發學習,不會知曉人生的大道。每個人在出生時便擁有一些天賦與才能,就像一塊未經打磨的玉石,但還需經由后天學習、經由生活錘煉,方能成“器”。
《諸子百家》勵志名句·第4則
《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做不成。”道路雖然很近,不邁出腳下這一步無法到達終點;事情雖然微小簡單,不動手去做,連小的成功也不能取得。“路雖遠行者必至,事雖難做者必成”。腳踏實地地積跬步、積小流,逐漸至千里、成江海。
《諸子百家》勵志名句·第5則
《春秋·左轉》:“心則不競,何憚于病,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如果自己的內心不想爭斗,還畏懼什么羞辱與損害呢?要么強大起來不聽命于人,要么柔弱下去依附強者。既不能做到發狠強大,也不愿意低頭柔順,這就是國家危亡的原因了。
《諸子百家》勵志名句·第6則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他們堅定果敢、意志力剛強;富貴榮華不能夠誘惑他、貧賤困苦不足以改變他、威脅暴力亦不能讓他屈服。孔孟之道里,提出了中國早期的“人本主義”思想。
【經典的諸子百家名言 】相關文章:
諸子百家名言01-22
《諸子百家》勵志名言12-21
諸子百家讀后感11-17
名言:教育經典名言03-04
勵志名言勵志名言07-23
護士名言_名言寄語09-27
名言詩句_名言短句09-17
[勤學的名言] 勤學的名言04-13
關于誠信的名言的名言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