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u3evg"></i>
      1. <i id="u3evg"></i>

        日行一善的名言

        時間:2024-09-13 07:09:07 名言語錄 我要投稿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優]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對那些經典的名言很是熟悉吧,名言可以用來鞭策自己,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樹立信心。名言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優]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1

          1、人敬善者。

          2、行善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

          3、善乃萬德之源,孝是百善之首。

          4、善,即修身律己,即心想他人。

          5、天不可無日月,人不可無善德。

          6、暗處行善不求人知,是真賢人。

          7、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以善助人。

          8、上士忘善,中士行善,下士偽善。

          9、求名求利之善行,日久必顯其害。

          10、真行善者,當不求名,當暗處行。

          11、遇難行之善愈宜緩,處不善之人愈宜寬。

          12、惡莫大于縱己之欲,善莫大于律己之心。

          13、我不識何等為善人,但看事事肯吃虧的便是。

          14、不善之福如向陽之雪,不見其增,只見日損。

          15、無心為誠,無我為善,無欲為德,無為為道。

          16、心不欲雜,行善則真;心若欲雜,空行百善。

          17、五谷雜糧日日吃方養人,嘉言善行日日積方涵德。

          18、居家之善,無非勤儉持家,孝養父母,嚴教子女。

          19、木有根則榮,根壞則枯;人有善則德,善盡則敗。

          20、日日培元氣,其人必壽;年年培善心,其德必厚。

          21、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羅曼·羅蘭

          22、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丘明

          23、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24、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25、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

          26、日行一善,善福增長。每日常行,福澤德被。——方海權

          27、惡往往是曇花一現的,都要和作惡者一同滅亡;而善,則永世長存。(狄更斯《我們共同的朋友》)

          28、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惡,總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錯綜著的。——狄更斯《游美札記》

          29、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羅曼·羅蘭《米開朗基羅傳》

          30、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1、君子居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聞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

          32、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而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33、對好人行善,會使他變得更好;對惡人行善,他就會變得更惡。——米開朗琪羅

          34、如果一個人獲得了幸福、健康、才能、財富、快樂、權勢等一切,但放棄了對真、善、美的追求,那么他就會墮落成為動物。——今道友信[

          35、一顆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夸美紐斯

          36、人們會為了人類的.至善而死,為了這種至善,人們樂意犧牲他們的一切自由。——肖伯納

          37、心作良田耕不盡,善為至寶用無窮。我們應有純潔的心靈,去積善為大眾。就會獲福無邊。——方海權

          38、善的源泉是在內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地涌出。——奧勒利烏斯

          39、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4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41、我認為善的定義就是有利于人類。——弗·培根日行一善

          42、善惡的區別,在于行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無。——莎士比亞

          43、一個人必須要么做個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謨克利特

          44、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

          45、與其說是為了愛別人而行善,不如說是為了尊敬自己。——福樓拜

          46、行善比作惡明智;溫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瘋狂適宜。——羅·勃郎寧

          47、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高爾基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2

          人因百業之差而善各不相同,然皆大同小異。

          觀善者,可知己不足;觀不善者,可警己過。

          為善者,當心存高遠,或為大眾或為后世子孫。

          勸人為善,勸人去惡,法有萬千,當因人而異。

          言人之過,當多善少惡,先善后惡,揚善抑惡。

          為官一念,或福澤大眾或危害社會,不可不慎。

          無道不可治國,無德不可馭民,無善不可教子。

          行善者,日久必隨其愿;行惡者,日久必毀其成。

          惡雖小,但須防其毀人;善雖小,但知其能助人。

          善微而易行,善小而能行,久而能持,方為善道。

          建功立業,須實地著手;行善積德,要隨處行事。

          一國之患,莫大于趨利;一國之福,莫大于揚善。

          忍耐二字,讓人真受用;積善二字,讓人真享福。

          居家之善,無非勤儉持家,孝養父母,嚴教子女。

          盡心為善,定可由小成大,由卑而高,由近至遠。

          行一件善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惡事,寢食難安。

          善不在大小,能行即可;善不求日增,能恒即可。

          孩童少年成人皆要育其善心,不可使其縱欲妄為,否則貽害無窮。

          一口之善,可傳十里;一人之善,可傳千里;一書之善,可傳百世。

          天下雖興,好戰必亡,好仁必昌;天下雖興,好惡必亡,好善必昌。

          傳家兩字,曰仁曰善;興家兩字,曰儉曰勤;居家兩字,曰讓曰忍。

          日積一善,久則必為江河之水;日積一惡,久則必為星星之野之火。

          在他人之后,議他人之善,則易;處他人之位,為他人之善,則難。

          樹遠大志向,養浩然正氣,立高雅情趣,讀經典名著,皆養善之法。

          或持久行善,或盡職盡責,或仗義為民,或盡心為國,皆大丈夫也。

          世俗以善為弱,不知善可傳子孫;世人以儉為苦,不知儉可興家業。

          勸人為善需常行,以嘉言口勸,以懿行身勸,以好書勸萬人勸百代。

          昨日之善,若今日能補就補;今日之善,今日能行則不拖于明日;明日之善,今日能做則行于足下。

          發大愿而后立大志,立大志而后有大行,有大行而后會有大成就。然始與終須善為大眾。

          曾國藩修身立德之法乃靜坐觀己、每日記事。觀其身后事,果真做到,果真有效。我輩修身改命亦可效法。

          一念之惡,如若不止,便是念念都惡,終至身敗名裂;一念之善,若是常行,便是事事皆善,終成德高望重。

          現在不好,以后好,是隱善;現在好,以后也好,是真善;現在好,以后不好,是偽善;現在不好,以后也不好,是真惡。

          勿起不善之念,勿閱不善之書,勿聽不善之樂,勿吐不善之語,勿為不善之事,勿近不善之人,勿學不善之法,勿入不善之境。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3

          1、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經》

          2、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易經》

          3、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易經》

          4、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

          5、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易經》

          6、上善若水。——《老子》

          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8、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老子》

          9、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墨子》

          10、母氏圣善。——《詩經》

          11、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書》

          12、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尚書》

          13、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書》

          14、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尚書》

          15、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16、善,德之建也。―——《國語》

          17、修身踐言,謂之善行。——《禮記》

          18、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

          19、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禮記》

          20、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21、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左轉》

          22、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轉》

          2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2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25、子張問好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論語》

          26、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27、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28、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大學》

          29、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

          30、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31、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32、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

          33、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孟子》

          34、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35、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

          36、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

          37、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孟子》

          38、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39、觀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所謂吉人也。——《呂氏春秋》

          40、堯為善而眾善至,桀為非而眾非來。——《呂氏春秋》

          41、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積眾善,而鳳皇圣人皆來至矣。——《呂氏春秋》

          42、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積禮義,尊道德,百姓莫不貴敬,莫不親譽。——《荀子》

          43、積善成德。——《荀子》

          44、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荀子》

          45、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荀子》

          46、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荀子》

          47、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

          48、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49、善人者,人亦善之——漢《管子》

          50、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漢《韓詩外傳》

          51、善,吉也。——漢許慎

          52、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漢)王符《潛夫論》

          5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劉備

          54、求名莫如自修,善譽不能掩惡也。——(宋)歐陽修

          55、民習禮義,易與為善,難與為非。——(宋)蘇轍

          56、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凡人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宋)蘇軾

          57、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為善,一不善而足。——(宋)楊萬里

          58、鋤一惡,長十善。——《宋史》

          59、積善有善報,積惡有惡報。——(宋)《名賢集》

          60、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宋)《名賢集》

          61、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明)王守仁

          62、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63、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64、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生方不虛生。——(明)陳繼儒《長者之言》

          65、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水滸》

          66、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明)洪應明《菜根譚》

          67、一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明)洪應明《菜根譚》

          68、隨時之內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明)洪應明《菜根譚》

          69、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猶懷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則開詐善之門。使人而不好名,則絕為善之路。——(明)洪應明《菜根譚》

          70、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若小人之自新。——(明)洪應明《菜根譚》

          71、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宜寬嚴互存。——(明)洪應明《菜根譚》

          72、地干凈,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盜糧矣。——(明)《菜根譚》

          73、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明)洪應明《菜根譚》

          74、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75、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清)《增廣賢文》

          76、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清)《增廣賢文》

          77、人有善愿,天必佑之。——(清)《增廣賢文》

          78、為善最樂,為惡難逃。——(清)《增廣賢文》

          79、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清)《增廣賢文》

          80、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清)朱柏廬《朱子家訓》

          81、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82、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83、百善孝為先。——(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84、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無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85、見人行善,多方贊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聞人譽言,86、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87、座右遍陳善書格言,其志趣可想。——(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88、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89、常思身命易傾,自不得不存善念。——(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0、遷善改過,其象為益,得力在一悔字。——(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1、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2、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已確而力猶恐不及;為惡如乘駿走坡,鞭雖不加而足不禁其前。——(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3、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4、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5、聽其言必觀其行,是取人之道;師其言不問其行,是取善之方。——(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6、謙恭善下之人,吾師以親師友;博學強識之人,吾師以廣見聞。——(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4

          一蟻雖小,其韌十足;滴水雖微,其韌有余。

          以為善者當心存高遠,或為眾生或為后世子孫。

          建功立業,須實地著手;積功累德,要隨處行事。

          一人興善一家興,一鄉興善一鄉興,一國興善一國興。

          德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以善為鏡,可知其品性。

          積滴水之功破萬年之石!

          慧眼善行,方可眾望所歸。

          善不可不弘,惡不可不去。

          盡心為善,雖遠必應。

          善可生利,利可澤民。

          有善行之,無善靜思。

          為國利民,小善亦是大善。

          先天下之先為善,乃智者也。

          助人一時在財,助人一世在書。

          君子以善立身,小人以惡亡身。

          大人仁厚綿長,小人福薄短小。

          天地以善滋養萬物,君子以善滋養萬德。

          善不遠人,人自遠。惡不近人,人自近。

          食可養身,書可養智,靜可養心,善可養德。

          臨難為善,尤為可貴。

          以善交善,以惡交惡。

          行善一生,安詳一生。

          用心為善,無處不善。

          善與不善乃福禍之源。

          過而不改,源于無恥。過而能改,源于有恥。

          一絲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日行一善事小理大,不可不察;察而持之,方為大道。

          恒久行善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積小善成大福,積小惡成大禍。

          君子以善養德,小人以惡養財。

          以德化人,厚德而行,福自至矣!

          讀書最忌器量小、見識俗、視野窄。

          至誠不二,精進努力,大事可成矣。

          多行善者必自揚,多行惡者必自斃。

          可為善時必為善,不可為善必察之。

          以名利心為善,雖萬善不足以厚德。

          善如幽蘭,久處不知,然聞者自來。

          與朋友交,吐善言,談善人,言善事。

          人無善不存,民無善不和,國無善不興。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5

          1、行善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

          2、善乃萬德之源,孝是百善之首。

          3、善,即修身律己,即心想他人。

          4、天不可無日月,人不可無善德日行一善

          5、暗處行善不求人知,是真賢人。

          6、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以善助人。

          7、上士忘善,中士行善,下士偽善。

          8、求名求利之善行,日久必顯其害。

          9、真行善者,當不求名,當暗處行。

          10、遇難行之善愈宜緩,處不善之人愈宜寬。

          11、惡莫大于縱己之欲,善莫大于律己之心。

          12、我不識何等為善人,但看事事肯吃虧的便是日行一善

          13、不善之福如向陽之雪,不見其增,只見日損。

          14、無心為誠,無我為善,無欲為德,無為為道。

          15、心不欲雜,行善則真;心若欲雜,空行百善。

          16、五谷雜糧日日吃方養人,嘉言善行日日積方涵德。

          17、居家之善,無非勤儉持家,孝養父母,嚴教子女。

          18、木有根則榮,根壞則枯;人有善則德,善盡則敗。

          19、日日培元氣,其人必壽;年年培善心,其德必厚。

          20、莫道自家善,他人善萬千;莫言他人過,自家錯萬千。

          21、人心之廣,何惡不容,何善不容。

          22、靜坐收心,日久便可知自家善惡。

          23、善行自恒久中彰,仁德自隱忍中大。

          24、心有善,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成日行一善名言警句格言大全。

          25、觀人行善之后而議得失,只增是非

          26、盡心為善萬人揚,有心作惡眾人棄。

          27、念念行善終不悔,終有一日花開時。

          28、世上難有十惡之人,亦難有十善之人。

          29、善從心生。

          30、為善者壽。

          31、人敬善者。

          32、行善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

          33、善乃萬德之源,孝是百善之首。

          34、善,即修身律己,即心想他人。

          35、天不可無日月,人不可無善德。

          36、暗處行善不求人知,是真賢人。

          37、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以善助人。

          38、上士忘善,中士行善,下士偽善。

          39、求名求利之善行,日久必顯其害。

          40、真行善者,當不求名,當暗處行。

          41、遇難行之善愈宜緩,處不善之人愈宜寬。

          42、惡莫大于縱己之欲,善莫大于律己之心。

          43、我不識何等為善人,但看事事肯吃虧的便是。

          44、不善之福如向陽之雪,不見其增,只見日損。

          45、無心為誠,無我為善,無欲為德,無為為道。

          46、心不欲雜,行善則真;心若欲雜,空行百善。

          47、五谷雜糧日日吃方養人,嘉言善行日日積方涵德。

          48、居家之善,無非勤儉持家,孝養父母,嚴教子女。

          49、木有根則榮,根壞則枯;人有善則德,善盡則敗。

          50、日日培元氣,其人必壽;年年培善心,其德必厚。

          51、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經》

          52、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易經》

          53、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易經》

          54、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

          55、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易經》

          56、上善若水。——《老子》

          5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58、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老子》

          59、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墨子》

          60、母氏圣善。——《詩經》

          61、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書》

          62、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尚書》

          63、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書》

          64、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尚書》

          65、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66、善,德之建也。―——《國語》

          67、修身踐言,謂之善行。——《禮記》

          68、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

          69、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禮記》

          70、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71、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左轉》

          72、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轉》

          7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7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75、子張問好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論語》

          76、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77、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78、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大學》

          79、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

          80、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81、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82、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

          83、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孟子》

          84、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85、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

          86、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

          87、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孟子》

          88、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89、觀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所謂吉人也。——《呂氏春秋》

          90、堯為善而眾善至,桀為非而眾非來。——《呂氏春秋》

          91、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積眾善,而鳳皇圣人皆來至矣。——《呂氏春秋》

          92、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積禮義,尊道德,百姓莫不貴敬,莫不親譽。——《荀子》

          93、積善成德。——《荀子》

          94、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荀子》

          95、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荀子》

          96、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荀子》

          97、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

          98、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99、善人者,人亦善之——漢《管子》

          100、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漢《韓詩外傳》

          101、善,吉也。——漢許慎《說文解字》

          102、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漢)王符《潛夫論》

          10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劉備

          104、求名莫如自修,善譽不能掩惡也。——(宋)歐陽修

          105、民習禮義,易與為善,難與為非。——(宋)蘇轍

          106、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凡人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宋)蘇軾

          107、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為善,一不善而足。——(宋)楊萬里

          108、鋤一惡,長十善。——《宋史》

          109、積善有善報,積惡有惡報。——(宋)《名賢集》

          110、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宋)《名賢集》

          111、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明)王守仁

          112、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113、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114、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生方不虛生。——(明)陳繼儒《長者之言》

          115、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水滸》

          116、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明)洪應明《菜根譚》

          117、一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明)洪應明《菜根譚》

          118、隨時之內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明)洪應明《菜根譚》

          119、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猶懷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則開詐善之門。使人而不好名,則絕為善之路。——(明)洪應明《菜根譚》

          120、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若小人之自新。——(明)洪應明《菜根譚》

          121、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宜寬嚴互存。——(明)洪應明《菜根譚》

          122、地干凈,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盜糧矣。——(明)《菜根譚》

          123、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明)洪應明《菜根譚》

          124、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125、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清)《增廣賢文》

          126、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清)《增廣賢文》

          127、人有善愿,天必佑之。——(清)《增廣賢文》

          128、為善最樂,為惡難逃。——(清)《增廣賢文》

          129、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清)《增廣賢文》

          130、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清)朱柏廬《朱子家訓》

          131、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132、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133、百善孝為先。——(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134、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無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135、見人行善,多方贊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聞人譽言,86、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136、座右遍陳善書格言,其志趣可想。——(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37、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38、常思身命易傾,自不得不存善念。——(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39、遷善改過,其象為益,得力在一悔字。——(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40、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41、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已確而力猶恐不及;為惡如乘駿走坡,鞭雖不加而足不禁其前。——(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42、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43、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44、聽其言必觀其行,是取人之道;師其言不問其行,是取善之方。——(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45、謙恭善下之人,吾師以親師友;博學強識之人,吾師以廣見聞。——(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46、惠我者小恩,攜我為善者大恩;害我者小仇,引我為不善者大仇。——(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47、慕人善者,勿問其所以善,恐擬議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濟人窮者,勿問其所以窮,恐憎惡之心生,而惻隱之心泯矣。——(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48、詩書起家之本,積善傳家之本。——(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49、孝莫辭勞,轉眼便善體黎庶情,此謂民之父母。——(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50、為人父母;善因望報,回頭但看爾兒孫。——(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51、開卷有益,作善降祥。——(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52、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53、善教子孫,后嗣昌大,是取決于人。——(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54、終日說善言,不如做好一件;終身行善事,須防錯了一樁。——(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55、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語,皆為良藥。——(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56、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惡。——(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57、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日有所損。——(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58、談人之善,澤于膏沐;暴人之惡,痛于戈矛。——(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59、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語,皆為良藥。——(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60、為惡畏人知,惡中尚有轉念;為善欲人知,善處即是惡根。——(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61、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惡。——(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62、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63、為善最樂,讀書便佳。——(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64、以作善降祥為受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65、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66、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67、毋毀眾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沒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過。——(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68、樂莫樂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貪;長莫長于博識,短莫短于自恃。——(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169、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古語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6

          1、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為善,一不善而足。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3、善惡的區別,在于行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無。

          4、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5、行善比作惡明智;溫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瘋狂適宜。

          6、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7、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8、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9、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

          10、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凡人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

          11、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12、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13、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14、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15、人們會為了人類的至善而死,為了這種至善,人們樂意犧牲他們的一切自由。

          16、對好人行善,會使他變得更好;對惡人行善,他就會變得更惡。

          17、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

          18、一個人必須要么做個好人,要么仿效好人。

          19、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20、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

          21、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22、百善孝為先。

          23、心作良田耕不盡,善為至寶用無窮,我們應有純潔的心靈,去積善為大眾,就會獲福無邊。

          24、與其說是為了愛別人而行善,不如說是為了尊敬自己。

          25、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26、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無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7

          1、人敬善者。

          2、行善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

          3、善乃萬德之源,孝是百善之首。

          4、善,即修身律己,即心想他人。

          5、天不可無日月,人不可無善德。

          6、暗處行善不求人知,是真賢人。

          7、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以善助人。

          8、上士忘善,中士行善,下士偽善。

          9、求名求利之善行,日久必顯其害。

          10、真行善者,當不求名,當暗處行。

          11、遇難行之善愈宜緩,處不善之人愈宜寬。

          12、惡莫大于縱己之欲,善莫大于律己之心。

          13、我不識何等為善人,但看事事肯吃虧的便是。

          14、不善之福如向陽之雪,不見其增,只見日損。

          15、無心為誠,無我為善,無欲為德,無為為道。

          16、心不欲雜,行善則真;心若欲雜,空行百善。

          17、五谷雜糧日日吃方養人,嘉言善行日日積方涵德。

          18、居家之善,無非勤儉持家,孝養父母,嚴教子女。

          19、木有根則榮,根壞則枯;人有善則德,善盡則敗。

          20、日日培元氣,其人必壽;年年培善心,其德必厚。

          21、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

          22、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墨子》

          23、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進,為惡者日止。——(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2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25、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26、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27、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28、堯為善而眾善至,桀為非而眾非來。——《呂氏春秋》

          29、既知恥惡,則善心將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30、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老子》

          31、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

          32、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樂記》

          33、善不以名而為,功不以利而勸。——(南宋)胡宏《知言》

          34、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經》

          35、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36、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孟子》

          37、內外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左傳》

          38、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尚書》

          39、一日行善,天下歸仁;終朝為惡,四海傾覆。——(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40、待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宜寬嚴互存。——(明)洪應明《菜根譚》

          41、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4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4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44、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易經》

          45、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墨子》

          46、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47、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48、夫帝者,為善為惡,天下莫不知。——(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49、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大學》

          50、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禮記》

          51、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經》

          52、修身踐言,謂之善行。——《禮記》

          53、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

          54、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譖之奸。——(明)洪應明《菜根譚》

          55、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禮記》

          56、崇其美,揚其善,違其惡,隱其敗,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荀子》

          57、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呂氏春秋》

          58、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災然必以自惡也。——《荀子》

          59、大以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墨子》

          60、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墨子》

          61、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其鄉長。——《墨子》

          62、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污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荀子》

          63、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64、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南宋)《名賢集》

          65、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易經》

          66、幼時不擇善人教之,使至于為逆。——(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67、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老子》

          68、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禮記》

          69、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70、君子有善萬世之心,行之自身始。——(南宋)胡宏

          71、懲惡而勸善。——左丘明《左傳》

          72、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莎士比亞

          73、善良的心就是太陽。——雨果

          74、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傳

          75、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76、利人的品德我認為就是善。——培根

          77、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左傳

          78、善良的行為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盧梭

          79、德行善舉是唯一不敗的投資。——梭羅

          80、為富不仁,行善則不富。——澤庵

          81、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晉·葛洪

          82、饒舌的人多虛妄。——培根

          83、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里

          84、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85、鋤一惡,長十善。——《宋史·畢士安傳》

          86、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托爾斯泰

          87、美是善的象征。——米蓋爾·杜夫海納

          88、善之端而止之也。——王安石《禮樂論》

          89、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羅曼·羅蘭

          90、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

          91、我認為善的定義就是有利于人類。——弗·培根

          92、行善的人應該覺得自己快樂才對。——羅曼·羅蘭

          93、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盧梭

          94、出來吧,我的心,帶著你的愛去與它相會。——泰戈爾

          95、善惡不可以同道。——柳宗元《為裴令公舉裴冕表》

          96、無伐善,無施勞。——孔子《論語·公冶長》

          9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98、味著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馬丁·路德

          99、行善必須努力,然而,抑制惡更須努力。——蘇聯

          100、善與惡是同一塊錢幣的正反面。——羅曼·羅蘭

          101、做一個善良的人,為人類去謀幸福。——高爾基

          102、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羅曼·羅蘭

          103、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周易

          104、金錢比起一分純潔的良心來,又算什么呢?——哈代

          105、人們在行善時總是比他們在作惡時更遲疑不決。——張方宇

          106、積德行善往往,殺人放火反而升官發財。——莫言

          107、應該多行善事,為了做一個幸福的.人。——列夫·托爾斯泰

          108、行善必須努力,然而,掏惡更須努力。——列夫·托爾斯泰

          109、一善染心,萬劫不朽。百燈曠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蕭綱

          110、惡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鏡,但前者的放大倍數更大。——哈利法克斯

          111、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揚雄

          112、真正的慈善能明察秋毫,哪里需要行善它一看就知道。——托·布朗

          113、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

          114、善的源泉是在內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地涌出。——奧勒利烏斯

          115、正直雖不是行善,卻是缺乏罪惡的證據。——列夫·托爾斯泰

          116、善良與品德兼備,猶如寶石之于金屬,兩者互為襯托,益增光彩。——蕭伯納

          117、善良既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幾乎優于偉大的人。——雨果

          118、行善比作惡明智;溫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瘋狂適宜。——羅·勃郎寧

          119、我愛你是因為你有一顆仁慈的心,而不是由于你的學識。——戴維斯

          120、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康德

          121、善惡的區別,在于行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無。——莎士比亞

          122、老是考慮怎樣去做好事的人,就沒有時間去做好事。——泰戈爾

          123、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羅曼·羅蘭

          124、感人肺腑的人類善良的暖流,能醫治心靈和肉體的創傷。——羅佐夫

          125、具有才能的人總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決不矜持。——巴爾扎克

          126、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寬容、忍讓、和善。——戴爾·卡耐基

          127、“他本想行善”這句話毫無意義,除非他確實這樣去做。——普勞圖斯

          128、當一人言行不一致時,這就完全糟了,這會導向偽善。——列寧

          129、若把黑白和善惡放到一處,相形之下,彼此才可見得分明。——喬叟

          130、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浮士德》

          131、成人善事,其功更倍;動人善愿,其量無涯。

          132、德行善舉是唯一不敗的投資。

          133、僅僅一個人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種浪費。

          134、行的成績便是知,知的作用便是幫助行,指導行,改善行。

          135、藝術家創造出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類的心靈,使之向善,此即謂之美育。

          136、入善人之室,如入芝蘭之室。

          137、讓我們用喜悅的心善待每一天。

          138、點亮心情,點亮夢想,善待生命,善待時光。

          139、對別人之善,就是對自己之善。

          140、美善鋪就,百載朝錦暮繡。

          141、結善緣廣交朋友,獻愛心扶貧濟世。

          142、善讓我們看到惡的可憎,從而棄惡從善。

          143、名聲之善惡存乎人。

          144、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145、用意深而勸誡切,為言信而善惡明。

          146、明智的用錢可以是很大方而對人民有利的,至于不明智的用錢則是一種對公共的善毫無利益的闊綽。

          147、善為國者,藏之于民。

          148、若你能善用錢,錢就能買到快樂,而善用的意思就是說,要知足,要不貪,要操縱欲望,不要讓欲望操縱你。

          149、財富的用處是消費,而消費的目的是為了光榮或善舉。

          150、憫濟人窮,雖分文半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語,皆為良藥。

          151、救濟窮人便可贖罪,正如水可以滅火一樣。任何以善行回答別人的人,都是為將來著想,如果他一旦陷入困境,他也會得到幫助。

          152、你如想做完善的人,去賣掉你的一切,把銀子散給貧人。

          153、凡是在大運亨通的時候不作善舉的人,待至毫無辦法的時候,他就愛上困難了。

          154、我不但要信仰,而且要實踐——我要身體力行;我不但要寬恕,而且要愛人——我要忘卻得失;我不但要言傳,而且要身教——我要感化眾人;我不但要關懷,而且要挽救——我要助人為樂;我不但要夢想,而且要實干——我要廣施善行;我不但要施予,而且要效力——我要服務終生。

          155、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156、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157、企業最大的善是承擔自身的責任,對社會盡義務。

          158、以免疫系統角度看,常常行善,有益于增強身體免疫力。

          159、行愿無盡,為善最樂。

          160、做善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贊嘆語,亦屬心之功德。

          161、感恩是萬善之核,感恩是信義之本。

          162、每一點善意都會有回報。

          163、慈,是人對社會的愛心;善,是人精神上的良知。

          164、積德行善才能真正把企業做大,可以拓寬企業的無窮邊界,幫助社會在轉型期的良性發展。

          165、愛,是人心向上的力量,也是人的自己完善。

          166、人,多做好事,多行善,不僅僅是心靈高尚純潔的表演,同樣,也是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安靜。

          167、苦難有時是心向善的催化劑。

          168、他們對財富的追求,是要得到一種為善的工具。

          169、現在我們幫她(他),將來同樣幫我;大家共結善,泥土變黃金。

          170、一點善心,一點善行,對人生的影響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

          171、快樂與痛苦,幸福與不幸都無法避免,更重要的是善待自己,更善待他人。

          172、人生的一切希望最終以至善為歸宿,是人類追尋的最終目標。

          173、扶貧不僅僅是行善,更是社會責任。

          174、慈心為人,善舉濟世。

          175、傳家有道惟存善,處世無奇但率真。

          176、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言,皆為良藥。

          177、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

          178、開卷有益,作善降祥。

          179、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

          180、一個人應該善在心中,不圖回報,不需張揚。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8

          1、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經》

          2、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易經》

          3、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易經》

          4、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

          5、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易經》

          6、上善若水。——《老子》

          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8、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老子》

          9、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墨子》

          10、母氏圣善。——《詩經》

          11、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書》

          12、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尚書》

          13、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書》

          14、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尚書》

          15、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16、善,德之建也。——《國語》

          17、修身踐言,謂之善行。——《禮記》

          18、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

          19、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禮記》

          20、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21、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左轉》

          22、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轉》

          2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2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25、子張問好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論語》

          26、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27、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28、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大學》

          29、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

          30、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31、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32、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

          33、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孟子》

          34、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35、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36、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

          37、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

          38、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孟子》

          39、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40、觀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所謂吉人也。——《呂氏春秋》

          41、堯為善而眾善至,桀為非而眾非來。——《呂氏春秋》

          42、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積眾善,而鳳皇圣人皆來至矣。——《呂氏春秋》

          43、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積禮義,尊道德,百姓莫不貴敬,莫不親譽。——《荀子》

          44、積善成德。——《荀子》

          45、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荀子》

          46、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荀子》

          47、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荀子》

          48、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

          49、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50、善人者,人亦善之——漢《管子》

          51、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漢《韓詩外傳》

          52、善,吉也。——漢許慎《說文解字》

          53、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漢)王符《潛夫論》

          5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劉備

          55、求名莫如自修,善譽不能掩惡也。——(宋)歐陽修

          56、民習禮義,易與為善,難與為非。——(宋)蘇轍

          57、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凡人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宋)蘇軾

          58、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為善,一不善而足。--(宋)楊萬里

          59、鋤一惡,長十善。——《宋史》

          60、積善有善報,積惡有惡報。——(宋)《名賢集》

          6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宋)《名賢集》

          62、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明)王守仁

          63、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64、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65、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生方不虛生。——(明)陳繼儒《長者之言》

          66、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水滸》

          67、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明)洪應明《菜根譚》

          68、一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明)洪應明《菜根譚》

          69、隨時之內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明)洪應明《菜根譚》

          70、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猶懷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則開詐善之門。使人而不好名,則絕為善之路。——(明)洪應明《菜根譚》

          71、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若小人之自新。——(明)洪應明《菜根譚》

          72、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宜寬嚴互存。—(明)洪應明《菜根譚》

          73、地干凈,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

          74、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明)洪應明《菜根譚》

          75、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76、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清)《增廣賢文》

          77、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清)《增廣賢文》

          78、人有善愿,天必佑之。——(清)《增廣賢文》

          79、為善最樂,為惡難逃。——(清)《增廣賢文》

          80、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清)《增廣賢文》

          81、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清)朱柏廬《朱子家訓》

          82、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83、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84、百善孝為先。——(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85、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無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日行一善的名言】相關文章: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12-19

        關于日行一善的名言(合集)02-17

        日行一善心得體會05-08

        中學日行一善倡議書05-17

        日行一善心得體會優秀02-13

        名言:教育經典名言03-04

        勵志名言勵志名言07-23

        [勤學的名言] 勤學的名言04-13

        關于誠信的名言的名言02-24

        午夜免费福利视频_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_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88_国产资源网中文最新版

          <i id="u3evg"></i>
            1. <i id="u3evg"></i>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 亚洲首页AV免费观看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有码在线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 久久精品男人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