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孟子的名言共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名言吧,名言是歷史文化精華的積淀,對后人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警戒作用。名言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名言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孟子的名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孟子的名言1
1,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4,孟子曰:于我心有戚戚焉!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1,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2,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3,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孟子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自——《孟子·離婁上》
1,孟子曰:“不以規距,無以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3,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告子上》
1,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出自——《孟子盡心上》——( 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2,孟子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3,孟子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4,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眾也!
5,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6,孟子的名言警句
7,以五十步笑百步
8,永言思,思孝惟則
9,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0,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11,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12,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13,不以規矩不能成為方圓
14,長幼有序
15,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16,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9,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0,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21,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2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矣!
23,盡信出自——《書》,則不如無出自——《書》
24,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25,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26,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27,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9,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30,情至之語,自能感人
31,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2,人皆可以為堯舜
33,人無廉恥,王法難治
34,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5,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36,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發37,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38,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39,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0,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41,彼一時,此一時也
42,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43,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44,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4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6,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47,盡信書,不如無書
48,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49,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50,人不可以無恥
51,仁人無敵于天下
52,仁者榮,不仁者辱
53,仁者無敵于天下
54,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6,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
5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58,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5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
6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關于孟子的名言2
【1】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2】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 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5】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6】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7】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8】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9】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
【10】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11】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 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13】 王顧左右而言他。
【14】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16】 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17】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8】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19】 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20】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1】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22】 不違農,谷不可勝食也。
【23】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24】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25】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6】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7】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28】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9】 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30】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31】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32】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33】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34】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35】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36】 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37】 盡信書,不如無書。
【38】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9】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40】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41】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42】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43】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44】 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45】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6】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47】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8】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49】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50】 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51】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52】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53】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慚愧)于地。
【54】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55】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56】 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57】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58】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59】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60】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61】 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62】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63】 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64】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65】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66】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關于孟子的名言3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3、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5、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7、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關于孟子的名言4
1、人皆可以為堯舜。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5、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6、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7、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10、養心莫善于寡欲。
關于孟子的名言5
1、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5、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6、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7、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8、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9、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關于孟子的名言6
1、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2、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3、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4、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5、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7、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8、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9、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10、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13、定天下者,在乎仁政為一者也。
14、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1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1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8、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1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0、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關于孟子的名言7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9、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1、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1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5、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6、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20、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2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2、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2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4、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5、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26、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27、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28、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9、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0、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31、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3、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34、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35、仁者無敵。
3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37、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3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39、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40、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41、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42、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43、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4、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4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46、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4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9、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50、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51、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52、養心莫善于寡欲。
53、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4、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5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6、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5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58、其進銳者,其退速。
59、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60、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61、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62、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63、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64、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65、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66、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67、民事不可緩也。
6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9、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0、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71、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72、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73、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7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7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76、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77、仁則榮,不仁則辱。
78、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9、人皆可以為堯舜。
80、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81、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82、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8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4、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85、盡信書,不如無書。
86、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87、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88、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89、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90、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91、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92、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9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9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9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96、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97、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98、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99、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100、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關于孟子的名言8
1、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講仁德的人是天下無敵的。”)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孝敬自己家中長輩,并推廣到孝敬別家的長輩;愛護我家的兒女,并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兒女。
3、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孟子梁惠王上》)
用秤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什么東西都是這樣,人的心更需要這樣。
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快樂的人,人民也會因你的快樂而快樂;以人民的憂愁為自己憂愁的人,人民也會因你的憂愁而憂愁(人民便會和你一條心)。
5、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我善于養我(這種至大至剛、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
6、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孟子公孫丑上》
(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過失來,他很歡喜。(當年的圣君)禹聽到不同意見后,很謙虛地向人家下拜。”
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條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不如依靠社會上人們和諧一致的有利條件。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在道義上占主動的人,能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在道義上不占主動(無道、無德、無理)的人,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很少人幫助的人,連他的親朋故舊也會背叛他;而那種得到多數人幫助的人,整個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
9、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蝕,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孫丑下》
“古時的君子,犯了過失,如天上的日蝕月蝕一樣,人們都能看得見。到他們改正錯誤以后,人們也都抬頭看得很清楚。
1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上面的人(指當政者)愛好什么,下面的人也愛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厲害。一個君子的道德表現好像是風,廣大人民好比是草。風向哪邊吹,草便向哪面倒。
11、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說:“老百姓生活和生產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對待啊。”
12、賢君必恭儉禮天,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
一個賢明的君主,必須恭敬節儉,一切依禮來對待下面。從人民那里索取時,要按規定辦事。
13、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1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完全相信《書》(指《尚書》),那就還不如沒有《書》為好。
15、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16、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盡心上》
(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1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18、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于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20、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21、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也變小了。
22、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2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24、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魚是我所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吃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吃的話,我便丟掉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并有,我便舍棄生命而取義。
2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貧窮時就搞好品德的修養,得志時就幫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2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天時還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還不如得到和順的人心好。(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2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29、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關于孟子的名言9
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5、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6、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7、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8、江海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
9、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1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1、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內篇·大宗師》
12、匹夫不可奪志也。
13、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5、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1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17、獨善其身者,難成大事。
18、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9、禍兮福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0、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1、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莊子·外篇·秋水》
22、德不孤,必有鄰。
23、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孟子·盡心章句上·第十七節》
2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經·第八章》
25、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2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為道。
2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9、治大國,若烹小鮮。
3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3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4、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3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6、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三節》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9、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40、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4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4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43、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哀莫大于心死。——《莊子·外篇·田子方》
4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47、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48、養心莫善于寡欲。
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5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1、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
5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56、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
57、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5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59、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60、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61、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62、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4、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6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6、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
67、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九節》
68、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69、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70、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7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7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3、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官為賢。
74、智不自智,而后人莫與爭智。
7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6、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77、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78、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7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80、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81、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82、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8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85、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8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7、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關于孟子的名言10
1、《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2、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孟子·離婁上
3、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不以規矩不能成為方圓。——孟子
5、譯文:孔子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杠與橫木相銜接的銷釘,它靠什么行走呢?”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8、行天下之大道。”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
9、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10、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11、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
12、——出自荀況《勸學》做人:滿招損,謙受益。——出自《尚書大禹謨》做事:行有不得,反求諸已。——出自《孟子離婁上》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出自蘇軾《稼說送張琥》修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出自《增廣賢文》人際關系: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出自《增廣賢文》面對孤獨: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出自高適《別董大》舍我其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出自李白《將進酒》志存高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出自李白《行路難》一生的學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出自《禮記》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出處待考,一說為金正希作,一說為蒲松齡題鎮紙銘聯
1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4、譯文:孟子說:“修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了。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內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15、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孟子
16、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17、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18、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19、《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0、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于待人。
21、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22、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為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23、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24、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25、《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6、《孟子》中經典名言名句
27、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九節》
28、《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9、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
30、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31、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3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33、譯文:孟子說:“對于不應該停止的卻停止了,那就沒有什么不可以停止。對于應該厚待的卻薄待了,那就沒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34、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35、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36、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37、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38、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
39、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三節》
40、其進銳者,其退速。(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41、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2、《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3、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4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45、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6、《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47、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孟子·盡心章句上·第十七節》
48、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49、解釋:(君主)光有善心卻不去施行,是不可能達到仁政的目的;僅有法律而不想辦法推廣,書面上法律是不可能自己去實施的;這里指出了實踐的重要性。
50、《富貴不能淫》的中心思想:孟子認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
5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節》
55、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56、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
5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8、摘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一節》
59、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于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60、這樣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61、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6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63、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6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65、孟子關于“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66、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孟子曰:“魚,我所欲也。
67、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68、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69、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于其德,而賦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況于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70、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71、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72、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73、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74、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75、——孟子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76、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關于孟子的名言11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3、盡信書,不如無書。
4、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的名言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語錄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名言
8、仁者無敵。——孟子名言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2、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13、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14、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15、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17、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18、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19、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20、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其進銳者,其退速。
2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2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2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2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0、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32、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33、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34、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3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36、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7、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38、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39、尊賢使能,后杰在位。
40、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1、人皆可以為堯舜。
4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3、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5、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46、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47、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4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4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50、養心莫善于寡欲。
5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2、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5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4、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5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6、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7、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8、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59、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0、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61、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2、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關于孟子的名言12
一、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四、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五、殺一無罪人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六、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八、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九、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十、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十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十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關于孟子的名言13
1、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孟子
2、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3、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4、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7、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孟子
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9、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10、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11、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12、仲尼不為已甚者。
1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4、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6、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孟子
17、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18、道德論: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19、民事不可緩也。
20、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名句
21、彼一時,此一時也。彼一時,此一時也。戰國?孟軻《孟子》表示時間不同,情況也就不同了。 《孟子》
2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十六歲: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鄒。
24、四十四歲:公元前346年,周顯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齊與匡章交游。
25、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2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27、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
28、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戰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上》。浩然之氣:指浩蕩博大.耿直剛強的正氣。本句大意是:我善于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可引用“善養路然之氣”形容某些杰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剛強的意志,堅貞的氣節等。也可用于表現某些人能堅持正義.決不動搖,面臨嚴峻的考驗仍胸懷正氣,不可侵犯。 《孟子?公孫丑上》
29、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30、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2、仁者無敵于天下。――《孟子》
33、其進銳者,其退速。
34、充實之為美。――孟子
35、二十歲: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晉桓公被韓、趙遷于屯留。趙、韓伐魏,魏伐趙,敗之平陽。孟子在鄒。
3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7、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9、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40、養心莫善于寡欲。
41、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42、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43、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44、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45、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46、二歲: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鄒。
47、以五十步笑百步。以五十步笑百步。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戰場上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其實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 《孟子?梁惠王上》
48、志,氣之帥也。
4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0、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shu^ g()不入洿(w&)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51、人皆可以為堯舜。
52、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53、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54、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5、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56、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
57、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58、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59、仁人無敵于天下。
60、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泰山而小天下。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覺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話是:“孔子登東山(指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而小魯,~,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現在常用這句話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遠;或說明見識多、閱歷廣的人眼界就高,對一般事物看不上眼。 《孟子?盡心上》
61、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6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6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4、性善論: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65、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66、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67、國人皆曰可殺。國人皆曰可殺。戰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下》。本句大意是:全國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說該殺。這句多用于斥責,詛咒那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危害,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叛徒、內奸以及那些嚴重威脅人民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犯罪分子。 《孟子?粱惠王下》
68、五十步笑百步。
關于孟子的名言14
1、慈善是心靈的,而不是手的美德。——阿狄生
2、開誠心,布大度。──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
3、仁慈必須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之上,而決不能取代正義。——亨·喬治
4、黃昏,你把清晨驅散的一切收集回來;羊群歸棚,孩子回到母親身邊。——薩福
5、仁以厚下,儉以足用。——司馬光
6、親人不睦家必敗。——美·林肯
7、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禮,天施然也。——《荀子·大略》
8、仁慈是最受人歡迎的。——西塞羅
9、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10、仁愛的話,仁愛的諾言,嘴上說起來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難的時候,才能看見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11、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史記
12、我從多話的人學到靜默,從偏狹的人學到了寬容,從這殘忍的人學到了仁愛,但奇怪的是我對于這些老師并不感激。——佚名
13、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狄更斯
14、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亡。——小學
15、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
16、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紀伯倫
17、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決不會寬容,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18、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19、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戰國策·燕策》
20、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系辭上》。
21、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弗萊徹
22、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23、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左傳
24、我們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愿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別能力。——于丹
25、詩人、畫家和藝術家們都在探索和褒揚生活中常見的仁愛行為。——比切·斯托
26、幸人之災,不仁;背人之施,不義。——明·馮夢龍
27、不必要求我仁慈,只需把我當作仁慈要求我去行動。——朱爾·勒納爾
28、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孟子·盡心上》。
29、要用希望孩子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父母。——蘇格拉底
30、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馬
31、仁慈是心靈美,而不是行為美的體現。——艾迪生
32、慈善是陽光,美德在它的沐浴下成長。——英國
33、仁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先從別人開始。——狄更斯
34、父親,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狄更斯
35、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大學·第十章》
36、生活過,而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但是誰能說是不需要寬容的呢?——屠格涅夫
37、人們應該彼此容忍:每一個人都有弱點,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個人都能被切割搗碎。——濟慈
3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39、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法·羅曼·羅蘭
40、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俄羅·屠格涅夫
41、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絀。——小路實篤
42、大慈大悲的人不會失掉什么。——歐洲
43、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則先從別人開始。——狄更生
44、石頭雖然自己不能夠割什么東西,它卻能把寶劍磨得鋒利。——印度
45、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黎巴嫩)紀伯倫
46、多寬恕別人,少寬恕自己。──中國諺語
47、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界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德萊塞
48、關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中國諺語
49、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那么道義也就無從談起。他強調修德和遵循道義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
50、仁者,以天下為已責也。——宋·朱熹
51、知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要功。——后漢書
52、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維斯冠
53、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中國諺語
54、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決不會寬容,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55、欲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晉書
56、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漢·董仲舒
57、只有健康的、建立在無條件愛的基礎上的家長同孩子的相互關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機。——羅斯·坎貝爾
58、仁貪不同心。——《韓非子·難四篇》。
59、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怒。──馬克吐溫
60、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盧梭
61、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于寬容的人,也賜福于被寬容的人。——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一段臺詞
62、以大度兼容,則萬物兼濟。──《宋朝事實類苑·祖宗圣訓》
63、我看見過挨餓的孩子。我看見過母親和妻子們的悲痛。我痛恨戰爭。——羅斯福
64、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李斯)
6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66、仁為萬善本,貪是諸惡根。——清·史襄哉《中華諺海》
67、仁者義之本也。——禮記
68、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處,我們必須允許每一個人保持其個性。——叔本華
69、人而不仁,則道義息。——胡宏《胡子知言·修身》
70、寬容要么對人有益,要么對人有害。——伯克
關于孟子的名言15
1、要集天下之大成,以仁政為先。
2、寧可相信一本書,不可一無所有。
3、有恒心,就沒有恒心。如果你沒有恒心,放下惡事,一切為自己。
4、土地變成了戰爭,毀滅了田野;為城而戰,殺城而亡,這就是所謂的'土地率和人吃人,不在死亡。
5、培養人才、造就人才是立國之本。
6、誠,天之道也;誠實地思考,人的方式。必不亦,必不亦。
7、仁語不如仁聲深,善治不如善教人。善治,人心懼;好的教學,人們喜歡它。善治興邦,善教興邦。
8、父子有親,君臣有友,夫妻間有分歧,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9、人可以是堯,也可以是舜。
10、尊重賢者的才能,君杰在寶座上,則天下的士人都悅而肯立其朝代。
11、說天下同心,仁政不貪,殺人不歸路,是王如傷民,這也是。
【孟子的名言】相關文章:
孟子名言11-30
《孟子》經典名言05-27
孟子的名言06-20
孟子經典名言01-23
孟子的名言08-04
孟子的名言名句11-23
有關孟子名言12-12
關于孟子名言02-02
[推薦]孟子的名言06-20
孔子孟子的名言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