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的古代經典名言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或是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名言吧,名言作為一種引導、激活、推動教學的手段,具有釋疑解惑、點撥誘導、強化聯系、深化認識的功能。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名言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教育的古代經典名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教育的古代經典名言1
1、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2、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
3、天下之本在家。漢.荀悅《申鑒.政體》
4、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唐.韓愈《師說》
5、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清.梁啟超《論幼學》
6、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宋.林逋《省心錄》
7、強國之基在養蒙,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于人上。清.林紓《閩中新樂府》
8、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 《大戴禮記.保傅》
9、人材之成,自兒童起。清.陳宏謀《<養正遺規>序》
10、居身務其儉樸,教子要有義方。清.朱柏廬《治家格言》
11、愛子教之以義方。 《左傳.隱公三年》
12、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明.方孝孺《行善戒》
1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戰國策.趙策》
14、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資治通鑒》
15、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荀子.大略》
16、賢人智士之于子孫也,厲之以志,弗厲以詐;勸之以正,弗勸以詐;示之以儉,弗示以奢;貽之以言,弗貽以財。漢.王符《潛夫論.遏利》
17、童蒙無先入之雜,以正導之而無不順受棗故養正當于蒙。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18、今教童子棗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意志,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明.王守仁《訓蒙大意》
19、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明.王守仁《訓蒙大意》
20、教子工夫,第一在齊家,第二在擇師。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
21、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傅賢者,異日多賢;寬者,多至不肖。清.張履祥《訓子語》
22、至樂無如讀書,至安無如教子。 《史曲.愿體集》
23、愛之必以其道。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
24、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25、教子須是以身率先。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
26、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清.張履祥《愿學記》
27、子弟教不率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當反求諸已,未可全責子弟也。清.張履祥《備忘一》
28、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韓非子.外儲說》
29、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
30、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禮義廉恥是尚。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
31、賢母使子賢也。漢.韓嬰《韓詩外傳》
32、子孫若賢,不待多富;若其不賢,則多以征怨。漢.王符《潛夫論.遏利》
33、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
34、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元.〈冤家債主.梆子》
35、父否母然,子無適從。宋.宋祁《雜說》
36、慈母有敗子,小不忍也。漢.桓寬《鹽鐵論.周秦》
37、愛之太殷恩,憂之太勤棗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讎之。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38、恨鐵不成鋼。清.曹雪芹《紅樓夢》
39、父剛母柔,教養道合。清.王夫之《周易內傳》
40、努笞廢于家,則豎子之過立見。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4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宋.王應麟《三字經》
42、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蘇氏家語》
43、我教子,惟一經。勤有益,勸無功。宋.王應麟《三字經》遺子黃金寶,如何教一經。 《神童詩》留給子孫金銀財寶,不如教他們熟讀經書。善教.利導
44、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論語.為政》
4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則小鳴。 《禮記.學記》
46、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禮記.學記》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盡心上》
47、弟子問仁,仲尼答之,人人異辭;蓋因事托規,隨時所急,譬猶治病之方千百,而針灸之處無常。晉.葛洪《抱樸子.喻蔽》
48、《論語》問同而答異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觀人之所問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49、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人者。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50、教學之法,本于人性。宋.歐陽修《吉州學記》
51、戒之以禍,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宋.呂祖謙《東萊博義》
52、滯者導之使達,蒙者開之使明。宋.歐陽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論》
53、圣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宋.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
54、各因其所長而教之者也。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
55、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宋.朱熹《四書集注》
56、人之資質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學問有深淺,不可概以此語之。明.呂經野《答學生問陽明良知教人》
57、圣人教人,或因人病處說,或因人不足處說,或因人學術有偏處說,未嘗執于一言。明.呂經野《答學生問陽明良知教人》
58、大禹治水,君子善導,導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勢。漢.徐干《中論.貴言》
59、教者順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清.王夫之《四書訓義》
60、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宋.張載《語錄》
61、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歸于善。明.王守仁《別王純甫序》
6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札記.學記》
63、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 《札記.學記》
64、教思之無窮,必知其人德性之長而利導之,尤必知其人氣質之偏而變化之。清.王夫之《四書訓義》
65、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
66、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明.王守仁《傳習錄》
67、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之通,毋強開其所蔽。明.洪自誠《菜根譚.修省》善于進行啟發教育,就應當依據對方明白事理的`逐漸使之通曉,切勿勉強去開導其不能通時之處。
68、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清.魏源《默觚.治篇》
69、夫子循循善誘人。 《論語.子罕》
70、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明.洪自誠《菜根譚》
71、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無可依據。明.洪自誠《菜根譚》
72、教人言理太高,使人無可依據。明.薛瑄《讀書錄》
73、使辭足以達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漢.徐干《中論.貴言》
74、學者氣質各有利鈍,工夫各有深淺,要是不可限以一律。宋.呂祖謙《與朱侍講書》
75、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才。清.陳宏謀《<養正遺規>序》
76、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隋.王通《中論.周公》
77、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明.王守仁《傳習錄》
7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79、聞一以知十。 《論語.公冶長》
80、葉落知秋,舉一明三。宋.普濟《五燈會元》
81、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禮記.學記》
82、引而不發,躍如也。 《孟子.盡心上》
83、每進講,必引經執義,廣譬曲諭。明.張敬修〈文忠公行實》
84、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孟子.盡心上》
85、圣人教人,皆略啟其端,使學者深思而自得之。明.薛瑄《讀書錄.教人》
86、學問也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當;不然,亦點化許多不得。明.王守仁《傳習錄》
87、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清.王夫之《四書訓義.論語》
88、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禮記.學記》
89、人豈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責之?須求其有漸。宋.張載《學大原下》
90、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后教遠者大者。宋.朱熹《朱子語類》
91、童子以記誦為能,少壯以常識為本,老成以德業為重。宋.陳亮《賦武川陳童子序》
92、方其幼也,不習之于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而為大學的基本。宋.朱熹《小學輯說》
93、由綱及目,由淺入深。清.佚名《杜詩言志》
9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學而》
95、學不厭而教不倦。 《孟子.公孫丑上》
96、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詩經.大雅.抑》
97、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孫丑上》
98、為師者不煩,而學者有所得也。宋.王安石《書洪范傳后》
99、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宋.歐陽修《吉州學記》
100、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禮記.學記》
101、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 《荀子.大略》
102、大學之法,禁之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工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禮記.學記》
103、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104、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禮記.學者》
105、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禮記.學記》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盡心下》
106、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 《孟子.萬章上》
107、欲明人者先自明。清.王夫之《四書訓義》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孟子.告子上》
108、視徒如已,反已以教,則得教之情也。 《呂氏春秋.誣徒》
109、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
110、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清.黃宗羲《明儒學案.發凡》了。
111、要教化人,除非從心上教起;要從心上教起,除了讀書明理之外,更無他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112、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明.王守仁《傳習錄》
113、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清.顏元《總論諸儒講學》修德.育智
114、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論語.述而》
115、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
116、好剛而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
117、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論語.陽貨》
118、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論語.陽貨》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論語.陽貨》
119、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論語.陽貨》
120、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荀子.勸學》
121、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漢.王充《論衡.別論》
122、百行以德為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
關于教育的古代經典名言2
1) 前后不一致是教育中最嚴重錯誤之一。——斯賓塞
2) 疑而后問,問而后知,知之真則信。故疑者,進道之萌芽也。——明陳獻年。摘自清·黃宗羲《明儒學案·白沙學案·語錄》
3) 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書簡》
4) 雖然偶然的失敗,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包括受懲罰的失敗,對學習的進步并不是不利的,但相當經常的成功,還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普雷西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學習以成功為動力。”除非動機是非常強烈的,連續的失敗就會使學生失去信心而受挫折,妨礙進一步努力的程度。——[美]M·L·比格:《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
5)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于孩子,又要對各種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法)盧梭
6) 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
7) 天才不過是不斷思索,凡有頭腦的.人,都有天才。——莫泊桑
8) 我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由自學中得來的。——達爾文
9) 我們想使兒童變得聰明、賢良、磊落的人,用鞭撻以及別種奴隸性的體罰去管教他們是不合適的。只有萬不得已的時候,和到了極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爾使用。反之,用兒童心愛的事物去獎勵兒童,去討取兒童的歡心,也應該同樣小心的避免。——洛克《教育漫話》
10)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 ——愛因斯坦
11) 兒童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之后,尊重與羞辱對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如果您能使兒童愛好名譽,懼怕羞辱,你就是他們具備一個真正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會永遠發生作用。——洛克《教育漫話》
12) 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 ——(前蘇聯)馬卡連柯
13) 鞭撻或呵斥是應該謹慎地避免的。它只是彌縫了目前,使傷口結上一層皮膜,對于痛楚的核心仍然沒有觸到。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愿見惡于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洛克《教育漫話》
14) “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陶行知
15) 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前蘇聯)馬卡連柯
16)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美)愛因斯坦
17)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就受到教育了。——(法)盧梭《愛彌兒》
18)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法)盧梭《愛彌兒》
19) 教育是把人內心勾引出來的工具和方法。——蘇格拉底
關于教育的古代經典名言3
1)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法)愛爾維修
2)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斗,……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多蒙茜洛諾爾特
3)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 ——(法)盧梭
4)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思考,作出獨立的判斷,并作為一個負責的公民參加工作。 ——(美)赫欽斯
5) 教育的最大的秘訣是: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互相調劑。 ——(法)盧梭
6) 學校是個應用心理學的實驗室。 ——(美)杜威
7) 你如果想要兒童變成順從并守教條的人,你就會采取壓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讓他能獨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應該采取能夠加強這些智慧品質的方法。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 ——陶行知
8) 學習達到透徹領悟的材料,特別是達到概括性領悟或理解程度的`材料,會變成個人的個性結構的一個持久的部分。或者如果教師們很理解有關的基本心理學原理,那么,所有學校的學習就可能具有這種性質。——[美]莫·L·比格:《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
9) 如果我們對于教師要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這一點估計不足,那也是錯誤的。有了這方面的知識,教師才有可能把教材變成學生的真正財富。 ——(前蘇聯)贊科夫
10) “自卑”固然不好,"自負"也不好,容易停滯。我想,頂好是不要自餒,總是干;但也不可自滿,仍舊總是用功。——魯迅:《魯迅書信集》
11) 教員不是拿所得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著結果的方法教人。——梁啟超:《教授法》
12) 當人的世界觀統帥著他的思維、感覺、意志、活動等一切精神生活領域時,知識就變成了起作用的東西。在創造性勞動中培養思維,這是教學技巧的重要表現,憑借這種技巧,教養使人變得聰明起來。——[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論個性的全面發展》
13) 我相信,不論孩子將來從事哪一種事業,都應當從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夠認識到他們給予孩子們的所謂“教育”,只會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剝奪他們創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機會。 ——(美)鄧肯
14)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禮記·學記》
關于教育的古代經典名言4
1、學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2、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
3、立志在堅不在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4、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
5、天資美不足為功,惟矯惡為善,矯惰為勤,方是為功。人必不能便無是心,須使思慮,但使常游心于義理之間。立本處以易簡為是,接物處以時中為是,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時中則要博學素備。
6、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7、學,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無焉,為眾人。學,行之乃見,至其疑處,始是實疑,于是有學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譬之行道者,將之南山,須問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則何嘗有疑。
8、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9、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10、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人惰于進道,無自得達,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從心所欲不踰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終學不成也。
11、自安于弱,而終于弱矣;自安于遇,而終于愚矣。
12、勿謂小兒無記性,所歷事皆能不忘。故善養子者,當其嬰孩,鞠之使得所養,全其和氣,乃至長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惡有常。如養犬者,不欲其升堂,則時其升堂而撲之。若既撲其升堂,又復食之于堂,則使孰從。雖日撻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養異類且爾,況人乎。
1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4、或曰:學無益也,如質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礱諸,有玉者錯諸,不礱不錯,焉攸用?礱而錯諸,質在其中矣。否則輟。
15、一片丹心圖報國,千秋青史勝封侯。
16、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17、丈夫所志在經國,期使四海皆衽席。
18、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19、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關于教育的古代經典名言5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周易》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譯: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干,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譯: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后行。——《論語》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后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中庸》譯:知道什么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語》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3、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于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警世通言》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5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關于教育的古代經典名言6
1)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
2)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學記》
3)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禮記學記》
4)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禮記學記》
5) 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赫爾巴特
6)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
7) 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夸美紐斯
8) 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蘇霍姆林斯基
9)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毛澤東
10) 教師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節。它的事業,從表面來看雖然平凡,卻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之一。——烏申斯基
1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12)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惰。——韓愈
13)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14) 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列寧
15) 我們不需要死讀硬記,我們需要用基本的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列寧
16) 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
17) 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
18) 教學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爾巴特
19) 學問之根苦,學問之果甜。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
20) 紀律是集體的面貌,集體的聲音,集體的動作,集體的表情,集體的信念。——馬卡連柯
【教育的古代經典名言】相關文章:
古代的教育名言12-04
古代的名言08-03
古代的名言警句06-20
關于古代的名言10-09
古代勵志名言05-16
古代哲理名言01-27
學校德育修養教育的古代名言大全03-01
【精華】古代的名言警句06-20
古代勵志名言警句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