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的名言 推薦度:
- 法制的名言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與法制有關的名言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名言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在議論文中,引用名言,不但體現語言的豐富,還能增強觀點的說服力,使文章頓時有了亮色,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名言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與法制有關的名言,歡迎大家分享。
與法制有關的名言1
法制就是力量。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主持人 撒貝寧
天下之治賴紀綱。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紀綱一廢,何事不生?北宋文學家 蘇軾
法存則國安,法亡則國危。
宋楊萬里《上壽皇乞留張械黜韓玉書》。這兩句大意是:法制發揮作用,國家就安定;法制喪失作用,國家就危險。法為治國之根本,實行法治的社會。必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樣,社會秩序得以維護,自然是國泰民安。相反,實行人治的國家無法可依,任憑長官意志行事;有法不依,一、貪臟賣法之風盛行,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刑不上大夫,法不治官吏,則勢必喪失民心。民心一失,焉能不亂?此二句精警明確,把“法存”、“法亡”提到“國安”、“國危”的高度,用以說明法治之重要,背法之危險,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南宋詩人 楊萬里 《上壽皇乞留張械黜韓玉書》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春秋管仲《管子》善于治國理政的人,通過制定有效制度來管理國家,以達到眾民皆服的目的'。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管子》
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與法制有關的名言2
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功:功勞。法古之學:遵循古人的學說。制今:治理當前事務。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戰國策趙策》
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
漢王符《潛夫論述赦》。常:長久不變。弛:廢弛。這幾句大意是:國家不會有永久的太平,也不會有永久的混亂。法令能夠執行,國家就能得到治理;法令廢弛,國家就會出現動亂。這幾句強調了法治的重要。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什么國家,都必須依法治國,加強法制,一旦法令廢弛,就意味著國家動亂的到來。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 王符 《潛夫論述赦》
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刑殺不赦,則民不偷于為善;爵祿毋假,則下不亂其上。
春秋管仲《管子法禁》。法制:法律制度。議:非議。偷:茍且,馬虎,這里為“忽視”的意思。假:借。這幾句大意是:法令制度不容非議,民眾就不敢相互營私;刑罪不容寬赦,民眾就不敢忽視為善;授爵賜祿的大權不借以送人,臣下就不會叛君犯上。《法禁》是講立法行禁的。管子認為為了維護法制的嚴肅性和君主的權威性,法令一經頒布,就不允許說三道四私下非議;實行嚴刑峻法,不容寬貸,就使人不敢輕易干壞事。這些雖然都是為維護君權服務的,但對今天以法治國,進行法冶建沒,仍有可借鑒之處。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管子法禁》
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嚴其刑也。
戰國韓非《韓非子五蠹》。仞:古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仞。樓季:戰國時魏國人,魏文侯之弟,善登高跳躍。峭:高而徒。跛(bozang簸贓):瘸腿母羊。夷:平。這幾句大意是:十仞高的城墻,連最善跳躍的樓季也無法逾越它,這是因為陡峭的緣故;千仞高的大山,瘸腿的母羊也易于上去放牧,這是因為平緩的緣故。所以圣明的君主要實行峭法嚴刑啊。韓非以城墻、高山為喻,說明城墻雖低因其陡峭就難以逾越,高山雖高因其平緩就易于攀登。因而圣明的君主要久處尊位而長執重勢,使天下不敢犯,就必須“峭其法而嚴其刑”。李斯就曾以他的同窗韓非的這套理論,勸諫寨二世行督責,統治天下。可是胡亥遠沒有秦始皇那樣的雄才大略,大一統的秦王朝到秦二世手里就斷送了。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五蠹》
我從學校出來接觸的'就是法制節目,10年磨一劍啊!如果徹底轉型,就再也回不到法制節目了。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主持人 撒貝寧
有道理,才有公平解決事情的可能讓道理規范生活,同時,不放棄通過法律來解決事情的機會,這就是法制的精髓。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主持人 撒貝寧
法律絕不可能發布一種既約束所有人同時又對每一個人都是最有利的命令。法律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完全準確地給社會的每一個成員作出何謂善德何謂正當的規定。人之個性的差異,人的活動的多樣性,人類事務無止境的變化,使得人們無論擁有什么技術都無法制定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絕對適用于各種問題的規則。古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
網絡、媒體的介入,使我們知道的信息數量增加,知道的機會增多,使一些事情事實的真相很難被掩蓋,它們的立體配合,使解決事情的方法更加公平、公正。但是一個國家,如果需要不斷地靠媒體來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時,我覺得這是一個國家的悲哀。媒體,在法制不斷成熟過程的中,僅僅扮演的是一為記錄者,一位傳播者。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主持人 撒貝寧
與法制有關的名言3
戰國韓非《韓非子飾邪》。這幾句大意是:明白地確立法制,拋開私人恩怨,這樣才能作到有令必能貫徹執行,有禁沒人敢于違反。明確法令制度,使人們知道何為守法,何為違法,違什么樣的法給予什么處理,立什么樣的功給于什么獎賞;在執法過程中又能公正無私,“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不以個人的恩怨好惡干擾法律的貫徹執行,這樣,自然能作到令行禁止。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飾邪》
要自由,就必須生活在一個法制的土地上。 威默里
自古亂亡之國,必先壞其法制,而后亂兒之。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王建立傳》。這幾句大意是:自古以來那些混亂衰亡的'國家,都是維系秩序的法律制度首先崩潰,然后禍亂接踵而來。歐陽修著《五代史》時,有感于后漢郭威因一時喜怒而擅自更換大臣的史實,指出法制遭到玻壞,禍患必定隨之而來,因為法制不存,必生偏阿;懲勸不明,風敗俗濁;勞臣不賞,不可勸功;死士不賞,不可勵勇。風俗敗壞,民心生怨,將相不肯出力,禍亂還能不生嗎?這幾句說明法律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不可恃權易法,隨心所欲。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新五代史王建立傳》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悖(bèi備):混亂。持國:保持目家安定與繁榮。過幾句大意是:治理國家投有一定的法制就會大亂,死守故法不知變革也會大亂,混亂動蕩就不可能保持國家的安定與繁榮。《呂氏春秋察今》強調了因時變法的重要性,說明古今時世不同,制訂法令、政策當明察今天的形勢,這樣才有針對性和可行性。時代不同了,事物變化了,如政策法令不相應調整變化,仍以故法治國,沒有不失敗的。《察今》闡述的道理,至今不失其啟迪、教育意義。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循法之功,不足以變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與法制有關的名言4
1、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康德
2、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3、如果我們的'法律只是自然規律的幼芽,它毫無疑問是好法律。這樣的法律可以抑惡揚善。——大仲馬《馬希里選集》
4、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國法學家波洛克
5、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為好人不會去做法律不允許的事情。——弗勞德
6、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
7、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8、舉證責任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法諺
9、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10、法是一套權威性的審判指南或者基礎。——龐德(美)《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
【與法制的名言】相關文章:
關于法制的名言12-06
關于法制的名言8篇(精華)12-31
法制培訓心得03-14
法制講座心得03-01
法制工作總結02-26
法制教育心得03-30
法制工作個人總結12-03
法制班會活動總結11-15
法制課活動總結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