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1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之時的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于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此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鬼與神、關于人、靈與肉等問題的思考與認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組成的。
對于這本書我所感受到的是對楊絳先生的敬意。作為一位96歲高齡老人,在躺在醫院病床上時還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與大部分中國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輝。
在中國,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將、嘮家常、東家長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務。好似他們的生活千篇一律,就這樣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一天又一天的過,然后等到生命的盡頭。如果真的就是這樣過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這樣。往往伴隨著的是,身體的疾病、奮不顧身的扎入后一輩的生活中,比如帶孫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覺得孩子不孝啊之類的。當我的身邊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人時,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變老了,我會變成他們這樣嗎?若是這樣有何意義?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獻給了家庭,孩子。然后對孩子說我這么苦這么累都是因為你啊。弄得孩子又無奈又氣憤。
為什么喜歡楊絳先生?因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經歷中讓我感受到活著可以這么好,這么有希望。如今楊絳先生一百多歲了,歲月的風塵難掩她的風華。我的手機中保留了她頭發花白卻任然埋頭書中認真寫作的照片。這一幕非常打動我。我希望能當我老去的時候,我可以像她一樣,充實淡然的朝天國進發。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多歲高齡時的著作。鬼神,靈魂與肉身這些在中國民間中議論千年不斷的東西出現在這本書中。楊絳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邊上》的前言中,楊絳先生這樣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楊絳先生的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人生的'價值,一個是靈魂的去向。
楊絳先生提出人生的價值在于靈魂對肉體的支配。這兩者在同一個個體中相互斗爭又相互統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懶,貪,色等七惡,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所以這兩者相遇時,人就會出現各種煩惱憂慮,若處理不當自會有一些心理的問題。而當人的肉體經過千錘百煉擁有足夠的靈性良心時,人就會要求自己不斷的完善自身,驅動自己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難需要我們坦然面對,因為人肉體上的磨練會得到靈魂價值上的累加,靈魂的價值長久不滅。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2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正文,注釋和楊絳先生百歲答問。正文是楊絳先生對于人生一些問題的思考(自問自答),注釋是用散文的形式記述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正文部分形成了對照,也就是感悟與實例的結合,第三部分是就著楊絳先生百歲生日,文匯報記者代表光大讀者與其展開的一次真誠問答。
讀這本書是因為楊絳先生思考的這些人生問題恰好是我感興趣的,而這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總是令人好奇又無從解答,楊絳先生也一樣,她總是想著想著就在某個地方堵住了,她也似乎并沒有給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百歲的她回顧一生對這些問題有了一點自己的見解,而尚處青年階段的我通過閱讀這本書對這些形而上的問題有了一點思路和新的視角,但是還不足以形成一套自己成熟的看法,所以我就在此把我覺得有啟發的楊絳先生的回答做簡要的整理摘錄。
1.神和鬼的問題,看不見的東西未必不存在,科學和迷信并不是完全對立的,過于科學也是一種迷信。很多問題是解釋不清楚的,信與不信,都不必絕對。
2.有關人的問題,人是有靈魂的(雖然看不見但是它確實存在)。人有個性(體質不同,性情各別,每個人天生有個性,個性一輩子不變)。人有本性(一“食色性也”,一靈性良心,也就是每個人都具有雙重本性,靈與肉既有矛盾,必有斗爭,經過斗爭必有統一,我們的一生總是處在這兩種的斗爭之中,其中任何一方都是時而占下風時而占上風,最后總有一天會統一,斗爭的結果就是我們最后的樣子,比如有的人的私欲占了靈性良心的上風就走上歪路成了“壞人”)
3.人類的文明,人的可貴在于人的本身,不在于他創造的文明,他創造的文明可能會走向滅亡,他創造的偉大文明可能是犧牲人自身換來的,并且他置身的文明還可能會對他自身有傷害(比如大氣污染)。天地生人的目的是修身,自我完善,讓靈性良心戰勝私欲。當然,人皆有私欲,克制自己,當恰如其分,修身需要又合適又和悅的方法。
4.人生實苦,要認清這一點,接受這一點,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煉人的處所。在艱難憂患中,最能依持的品質,能讓人不被摧毀反而越來越好的品質是肯吃苦。受鍛煉的是肉體,由肉體的媒介,鍛煉出來的是精神。一輩子鍛煉靈魂的人,對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彌堅。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有了這一些成績也就不虛生此世了。
整理下來發現,這幾個問題和答案其實都是互相聯系的,圍繞人一生最根本的也就是那么幾個問題(好像哲學上的人生的基本問題),可是人們總也想不通,總得自己親身經歷了碰壁了才能有所體悟,就像楊絳先生說的“我九歲就聽到的話,到九十歲才明白。”
其實相比于前面的部分,我對第三部分的百歲問答更有感觸,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一直傳為佳話,看了她真實直白的回答,更是頓生羨慕和感慨,找不到那么喜歡的人,至少要和互相欣賞理解的人在一起吧,像他們兩個這樣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結合簡直只應天上有。而他們對文學的博學和熱愛,以及做人處事方面有原則能吃苦,謙遜低調等優秀品格更是感染了我,錢鐘書先生和女兒圓圓先后離開了楊絳先生,她非但沒有倒下,而是在通過翻譯經典著作緩解悲痛,她的很多成就都是在她老年完成的,百歲之際,她依然熱愛生活,每天看書寫字,每天都有新的期待,而她這種沉穩向上的心態,正是通過人生的歷練和孜孜不倦的讀書學習鍛煉出來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真正愛讀書的,讀書多的人大都像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這樣豁達通透,沉靜內斂,既有大格局的心態和視野,也有自己充實有趣的小世界,希望我也能朝這個方向發展吶。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3
她強調,人生的意義不在于成功和財富,而在于生命本身的意義。她強調了愛和人際關系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鼓勵讀者通過愛和理解來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系。
楊絳寫道:“懂得包容,懂得愛,懂得給予,懂得理解,在我們走到人生邊上時,才知道這是一份什么樣的財富。”楊絳深情地探討了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她提到了許多她所經歷過的例子,展示了生命力和人際關系對于生命本身的影響。
她的文章充滿了生命的感悟和熱情,讓讀者們感到無比溫暖。她在書中寫道:“懂得包容,懂得愛,懂得給予,懂得理解,在我們走到人生邊上時,才知道這是一份什么樣的財富。”
楊絳,這位中國文學史上的傳奇女作家,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更是一位與時代奮斗的人生導師。當她走到了人生邊緣時,面對孤苦無依,卻依然堅強樂觀,給我們留下深刻的人生啟示。可以說讀懂楊絳先生,就能讀懂人一生從何處來,到何處去。
楊絳在百年的人生旅程中,思考了很多問題,包括人生的意義、家庭的情感、人生的價值等等。其中,她最為重視的寶貴人生經驗,就是她親身體驗的孤獨和愛的價值。楊絳生活中的孤獨,可以追溯到她兒時喪母的經歷。母親的離去,讓楊絳從此失去了親近人的溫暖和安全感。隨后,她的父親也因為事業所迫,經常離開家,楊絳獨自面對嚴峻的生活和求知的道路。
時代的浪潮推著楊絳往前,她的人生經歷很快描繪了一副輝煌而又悲壯的`現代史畫卷。從海外留學歸來,到參加抗日戰爭,再到改革開放時期,楊絳生命歷經磨難,卻依然保持著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
不過,一直以來楊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極為豐富,她認為,只有經歷過孤獨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身邊親人的珍貴,更好地感悟人生的真諦。她在自己的書中慨嘆:家,不過是讓人得到溫馨和戀愛的場所;愛,也不過是讓人對生命產生希望和追求的感受。
楊絳的人生哲學不得不說真的很有份量,她認為,人生的奮斗本質上是一種面對孤獨和自由的必要探索。當一個人深刻體驗過無助、無依、孤獨時,就會更加珍視周圍的人和事,更加懂得人生的可貴和平凡。她說過:“人生其實很簡單,只是我們把它搞復雜了。”這句話凝聚的正是楊絳對人生的獨特理解。
其實,人的一生也不過是一種從生到死的過程,我們該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更好地崇尚愛和陪伴。楊絳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刻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愛,是一種沉淀。人生是從無到有的,而愛卻在自己有限的時光內沉淀,和被認知,這樣,才能更加明白人生的價值所在。
楊絳先生的人生故事,不僅僅是一段峰巒疊嶂的人生經歷,更是一篇精彩絕倫的華麗篇章。她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座燈塔,指引著讀者前行,也是一份極具震撼和啟示意義的人生道路,啟示我們:
珍惜愛與時光,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和事,然后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隨著人生的步伐,堅持真正的自我。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4
沒考進編前,想方設法,勞心費力,流了汗、流了淚,想沖進體制的城里;而如今,在機關七年有余、入編四年有余,這個“城里人”也想逃出來,因為看到了體制的僵化、工具人、毫無新意、磨滅個性、因循守舊,時常想要逃到城外,呼吸新鮮、新奇、自由的空氣,于是愛上了寫作、日更、大自然、運動、閱讀、冥想,哈哈哈,不亦樂乎。
婚姻也是,以前從小到大,單戀、單相思、沖動表白的次數,不勝枚舉,而和黃先生,相識不到一個月,就戀愛了, 談了三年,就領證結婚了,婚了兩年,寶寶就來了,如今寶寶快三歲了,我們也在一起快八年了。八年了,他沒大吼過我一聲,這好脾氣,是我修來的福氣。八年了,他給我講過數不清的笑話,而我,逗他的時刻,卻掐指可數。
現在,我們待在一起越久,默契越深,尊重越多,相處越自在、自然。感恩他,感恩這個陪了我八年的人。
雖然這路上,見過形形色色的各路優秀、高富帥,越發沒進我的法眼,至此我也不想跳出這婚姻的圍墻,因為城里足夠的安全、自在,這仿佛就是婚姻和愛情的意義吧。
縱使在不同的'維度,你不是最優秀的那個,那又何妨,只需你是最適合我的,我是最適合你的,就好了。兩個人的事,兩個人說了算,別人說了不算,也說了沒用。
親密關系的構建,馬斯洛的第一需求,安全與尊重,全占了,謝謝您,有你真好。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5
這是著名女作家楊絳先生的作品,讀過之后,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指導我更好的成長!
如果說“老先生”用這樣一種自問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么讀者就是從這本書中讀到什么是它包括靈魂、個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內容!這是楊絳先生站在人生邊上對人生的探討,正如許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點是什么,終點又是什么,到底有沒有天堂和地獄?不管有還是沒有,九十多歲的楊絳先生可能比我們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個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嘗到了她的人生感悟!還是比較喜歡作者注釋里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經歷,其中最愛的一對喜鵲的愛恨離愁,可能這是楊絳先生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卻讓我覺得讀后回味無窮.....
也許幾十年后,我站在人生的邊上,再去細讀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我會理解她的胡思亂想,會理解她對于“人”方方面面的探討,這是在經歷過伴侶去世與愛女離去十年后對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辟、韻味無窮!正如她所說的“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我想,我也該從現在起探索人生的價值,因為我們現在無需向后看,只需向前看,楊絳先生已經幫我們探索她經歷過的人生,而我們的人生價值,還在續寫.....我們需細細探索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6
看了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摯樸,平實的語言。無華的語言中又充滿了哲理,引發讀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勞神父》讓我很有感觸。
這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寫的一本書,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機遇偶然的情況下讀完了它,最開始被吸引還是里面的鬼故事內容。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正如書名一樣直白:走在人生邊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進行對話一樣,有生死、有命運、有靈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將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靜的'述說著。
楊絳先生說,九歲那年勞神父跟她講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貼上了十七,八層廢紙,要求必須在回去的火車上才能拆開。楊先生一直以為勞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到九十歲的某一夜晚才頓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帶回家,和爸媽一起分享,僅此而已。哈哈。實在有趣。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坎坷磨難。到百歲之齡仍在學習反思,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發透徹,返樸歸真。其實有時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想多了,不是嗎?沒有那么多的勵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說教,中心思想和內涵引申。
曾經有人問,為什么喜歡看米老鼠和唐老鴨,答案就是,好看。喜歡有時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簡,如日東升西落一樣平常。簡單就是快樂。
鬼打墻、鬼附身、古代刑場這些非常靈異的事情,在這本書里都進行詳細了描述,這些東西本不適合在這里被提及。書里面提及了楊絳先生年輕時候的一個同學,家里般進了非常大的一個院子,這個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個斷頭臺刑場。自從搬進去住之后,一家人接連變故,非常瘆人。從一個老人家的說出這些,說實話,我是信的。楊絳先生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的信念都進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養。人的可貴之處在于人的本身,無盡的苦惱。“曾為靈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最妙曼的”。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嘆楊絳女士在九十多歲的高齡下,那么平靜的對待生活、平靜的思考。作者一輩子經歷了非常多的苦難,生離死別,到臨了對人生看的無比通透,無比豁達。這種心態,是令人無比讓人敬佩的。
活下去。也希望每個人的晚年能夠有幸福快樂的回憶。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7
那日偶然翻開楊絳作品《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從此就癡迷上了她。同樣的女子,為什么她能夠如此優雅,即便飽受困苦。她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唯有這般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做不了她這般的女子,但我也想說:“我只與我爭。”
作為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卻有著自己的光芒。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xx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xx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xx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她用一生向人們述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曾經年少的我,是多么地希望有人夸贊:你真好看!你真聰明!你真能干!讀到楊絳的作品,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淺薄,原來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可以了,別人怎么說與我什么關系。這句“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深深地刺進我的靈魂。人生已經匆匆四十煙云,不知道我錯過了多少個最好的自己。從現在起,我只與我爭。正如楊絳所說“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我要從讀書開始,不再糾結,不再困頓,多讀些好書,讓自己的人生充盈起來。
人生路很長,也很短。人海茫茫中,一生可以遇到很多人,但能夠陪伴的只有幾個。在這世俗生活中,總有些時候不能免俗。楊絳這樣說:“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不爭。只有不爭,才能清醒自我。做最好的我,就能碰到最好的你。人生本來就是這么簡單。何必庸人自擾。朋友多也好,朋友少也好,有一兩個知己足矣。
就像山山水水,總有起伏,總有彎繞。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一馬平川,有成功就有失敗,而且總是失敗的次數多于成功。可以一次成功就夠了。也可以不必成功,享受追求成功的付出過程,也是蠻好。成功的人總是那么少。失敗的人總是那么多。我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人。楊絳說:“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人走茶涼,可以看清人間百態,但也不必過于憂傷,也不必過于計較,誰活著都不容易。你可以現實。我仍然純真。無論世間變化多大,我來過,體驗過,但內心仍然如初。變的是世間萬物,變的是時空穿梭,不變的是我。我就是我。我只我爭。人間有我,才有人間。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8
初讀《走到人生邊上》,老實說,讀完這本書其實并沒有對我有很深的震撼感,可能是我還不太理解一個歷盡滄桑,真正走到人生邊上的人的心境。不過從這本書中,倒是可以看到楊絳先生的一些觀念。
首先,楊絳先生是個很有個性的女人,這一點從她的生活瑣事中不難發現,并且她知書,很多國學經典信手拈來。這樣的女人不止有女人的魅力,更有男人的心胸。
其次,書中一直強調人是萬物之靈,并不在于一個人的價值和所創造的文明,而僅僅在于是他是人類。我想她是真的“以人為本”,這和孔子的思想倒是一致,雖然這里我不是能夠理解的很好,依我看來,人類身體素質如此孱弱,壽命也只有區區幾十年,卻能夠成為萬物之主,這當然是因為人所創造的文明得以延續,并且恰好適應這個自然法則。這從自從人懂得了科學,并加以利用,就更大程度的使利益最大化,繼續創作新科學和文明,更捍衛了人是萬物之主的地位就足以說明,這還有什么爭議呢?
再有,書中用了很大篇幅去講述靈魂和肉體,并且發表了“人之本性”的一些觀點,這些我是認同的,
這也是一位老人,并且是一位睿智的老人給我們提點的.人生,要我們敬畏自然,敬畏鬼神。我認為這可以說是每個人天生的信仰了吧。有所敬畏,才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才會有仁義禮智信,才會有廉恥心愧疚心憐憫之心。曾國藩也曾說過:圣人之所賢,大抵不過“敬”、“恕”二字,可見,從古至今,探討人性的都逃不過“敬畏”。
不過,在整本書中最令我感興趣的還是楊絳先生對于“鏡中人”的闡述,以及丑女人郭媽的描述,因為這里道出了“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確實,無論自己又多丑,在鏡子中,總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美,而且,我們會自負于自己幻想的那樣(盡管我們并不是那樣優秀的、美麗的人)。
“患不自知也”我想是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話了。也想與同讀過本書的人共勉!
這里只是一些粗淺的認識,可能有不恰當的地方,也許重讀的時候會有新的感悟。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9
第二次讀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感觸頗多。
第一次讀它還是20xx年冬天,真沒想到時間過的真快,去年一年就這么嘩啦過去了,完全沒有什么濃墨重彩。看來還是得多多記錄,多多做些有挑戰的事情,才能讓記憶更加刻骨銘心一些。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對人生一些抽象問題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問題、人是否有靈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惡、人活著的價值是什么……作為90多歲(當時寫書時候)高齡的知識女性來說,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錢鐘書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靜,好讀書,思考這些形而上的問題是最自然不過的,可以看出,錢鐘書和女兒離去后,楊絳也隨時準備著『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見爹媽、錢先生和女兒。她做了種種假設,如果是以現在的樣子去見他們,肯定是爹媽不認識她,因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幾歲的樣子去呢,錢先生和女兒又不認識她。哈哈。真有趣兒。
她喜歡《論語》,書中在闡述觀點時,引述了大量《論語》里面的語句。她讀《論語》讀出了個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愛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個弟子的特點都能分析出來;她還對孔子的夫人特別感興趣,因為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語 ,寢不言』等言辭,可以看出他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極高,那這背后服務他的是誰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斷,孔子夫婦肯定感情甚好。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從小背《論語》,恐怕并沒有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錯。還會去考慮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會。
楊先生又教會我們讀經典的一招了,就是把書讀活了,要放開大腦去大膽地想象。記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學課時,一位年輕的男老師講古詩詞時會大膽想象,描繪一些場景,又會延展出相關典故及文化背景,這就顯得既有趣又有學問,所以,比其他課程,逃課的人少多了。
楊絳先生從小有個溫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溫馨,也為日后她和錢鐘書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她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眾多,關系親密,相處和諧。 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顧錢鐘書和阿圓,他倆跟她叫娘,這在《我們仨》里也有體現,羨慕!
她的腦子真好使,好多事兒記得門兒清,文章中詳細記載了哪一年哪一天,發生了什么事兒。想必平時有做日記的緣故吧。這讓我想起《瓦爾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記載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時長等信息。這也是作家。qiang燦械奶匭園傘
作家們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善于觀察,他們用大量的時間來發呆,觀察一些在我們看來特別無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兒,比如楊先生寫的《記比鄰雙鵲》一文,寫自家窗前的喜鵲如何建巢、何時同居、baby何時出生、暴風雨侵襲巢穴、baby 死亡等事情,從頭至尾,她都了如紙張。
要換作是我這種凡人,斷然不會把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因為一來覺得不值,有這時間,蠻可以看點『有用』的有望轉換成錢的東西。二來根本沒有這種閑情逸致。
看來我們這些普通人也需要時不時從頻繁刷朋友圈的狀態中抬起頭來,或是走出看新聞、打游戲、寫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藍天白云、觀察觀察小生靈們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記得著名女導演王潮歌曾這樣批評過這個焦慮的時代,這些焦慮的年輕人:
『我們犧牲了所有生活的樂趣,犧牲了年輕,去追求那一個個理想。我們有太多不滿意,對自己不滿意,對長相不滿意,時間流失就不再來,我們全耽誤在奮斗途中了。我們被理想所誘惑,嫌自己不夠刻苦,春夏秋冬,活生生的生命對草的香味、云彩流動速度無感。』
或許我們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來了,讓我們收拾好行裝,從容出發吧。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10
說起來楊絳先生的文字,我最深刻的感悟是“打動人心”,如清風明月般帶給人片刻安寧。所以,想要說的第一本書便是她所著的《走到人生邊上》。
自《我們仨》和《洗澡》之后,這是第三次拜讀楊先生的作品。“走到人生邊上”是先生的自問自答自解自悟,猶記得在書中楊老開篇就提到過的鬼神之說,雖也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說,但離奇的事卻時有發生,使人不知所以。那這世上究竟有無神鬼出沒?未可知。心中有,便有。心中無,便無。本不過就是一場飄渺的旅行罷了,何必深究其中難以自拔?自問,自答,自解,自悟。筆筆皆是。
簡讀之后,所謂有感不過是管中窺豹。對楊老提出的“靈性良心”略做一點自己的看法。早在《魚我所欲也》中就認可一種說法—“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我個人將之與靈性良心相連,正因為有靈性良心,所以可以抵擋誘惑,抵擋名利爭奪,抵擋縱欲難捺……楊先生講到斗爭,靈與肉的斗爭,靈性良心與內在本我的斗爭,小我與大我的斗爭……而一切斗爭的背后是“我”與許許多多本體的“我”,客體的“我”在抗衡。諸葛孔明一生鞠躬盡瘁,輔助劉備,扶持劉禪。有著“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稱譽。明明可以稱王稱帝,明明那邊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卻還是選擇“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之謂本心。一句“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既是表忠心也是書本心。提到孔明,就不得不提曹操,一代奸雄,拋開他的軍事才能,只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私心,便將靈性良心掩蓋的無影無蹤。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此之謂失之本心。
讀這本書的`同時,也看了一些時事新聞。印象最深的就是“梁穎羅冠軍事件”一開始看到這個熱搜的時候,我像大家一樣,轉發那個女孩的微博,聲討羅冠軍,因為今年這種新聞實在是太多了,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相信所謂的“受害者”但我實在是不得不感嘆互聯網的強大功能,果然,事件發生了反轉……一場鬧劇以兩個人的聲明接近了尾聲。聽到那個女孩的錄音之后,相信大多數人的感覺有“如果每個律師都以一些下三濫的招數去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律師這個行業如何進行下去?”也有“既然有先例在前那以后真正的受害者怎么辦?”可能也是跟那段時間讀的書有關,我聯想到“靈性良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消費善意的同時也泯滅了自己的良心。可能是因為年輕吧,控制不住欲望,只能任由他從一顆火種蔓延到漫天大火,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吞噬自己本有的靈性良心。
一本書,一個人,一部劇,一首歌,的確不能給生活帶來什么特別多的改變。但是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既然我想寫,就不能把經營一個公眾號當成日記來寫,也不想為了寫而寫。我看了看自己原來寫的東西,看著看著,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的確,我目的性確實不強,但是既然想做,就不能敷衍了事。所以,既為了自己能堅持閱讀的習慣,也想把快樂分享給每個關注我的人,就先朝著“簡讀有感”這個方向努力了。我討厭文字帶給我味同嚼蠟的感覺,我的文字我想讓她是有活力的,有力量的,而不是在無病呻吟,無中生有。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11
“有修養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響他的判斷選擇。要等感情得到了相當的滿足或發泄,平靜下來,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驅使。”這是楊絳先生《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出現的一句話,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后記憶最深的一句話。
人生路慢慢,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誰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經歷什么,但是唯一能讓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養了。其實對于我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來說,我并不能說自己有多好的修養,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我就特別崇拜他們。
在我看來,修養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前我是個非常沖動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時候,都非常慌張,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時候,總是非常的情緒化。其實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個變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時,他談起說他在“修身養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書。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談到的《走到人生邊上》。我這個朋友以前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結果因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之后性格大變,開始看起書來。他曾跟我說過,楊絳先生是一個非常來不起的人物,她所經歷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訴我們這代年輕人要熱愛生活,并且要懂得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而在為人處世當中,一定要謙遜,做一個有修養的人。也正是因為朋友的變化,讓我對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領悟。也讓我在參軍之后,不再像從前一樣的浮躁,當然在親自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發現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遠遠比朋友口中所談論的要多得多。
一個人的素養往往體現這個人的待人處事方面,有人說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實這都和我們的素養息息相關。老師要講師德,軍人也是一樣的,各行各業都有各種職業道德,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現在作為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我也應該隨時管理好自己,隨時對自己有高要求,做一個有素質的軍人。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之時的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于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隨筆對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證。此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鬼與神、關于人、靈與肉等問題的思考與認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組成的。
對于這本書我所感受到的是對楊絳先生的敬意。作為一位96歲高齡老人,在躺在醫院病床上時還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與大部分中國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輝。
在中國,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將、嘮家常、東家長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務。好似他們的生活千篇一律,就這樣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一天又一天的過,然后等到生命的盡頭。如果真的就是這樣過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這樣。往往伴隨著的是,身體的疾病、奮不顧身的扎入后一輩的生活中,比如帶孫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覺得孩子不孝啊之類的。當我的身邊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老人時,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變老了,我會變成他們這樣嗎若是這樣有何意義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獻給了家庭,孩子。然后對孩子說我這么苦這么累都是因為你啊。弄得孩子又無奈又氣憤。
為什么喜歡楊絳先生因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經歷中讓我感受到活著可以這么好,這么有希望。如今楊絳先生一百多歲了,歲月的風塵難掩她的風華。我的手機中保留了她頭發花白卻任然埋頭書中認真寫作的照片。這一幕非常打動我。我希望能當我老去的時候,我可以像她一樣,充實淡然的朝天國進發。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12
花了一天的時間讀完這本《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對楊絳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欽佩。
首先,該書是在楊絳先生96歲時寫成,也許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病臥于床,無心學術,抑或是早已命歸西天,去了另一個世界。可又正是這個年紀,正是走到人生邊上的時候,對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楊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下這一本書。
人活在世上的價值到底有什么?楊先生在書中不止一次的思考這個問題。楊先生在書的一開頭就提到了死的問題,按著中國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傳統,說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對。人類懼怕死亡,是普遍的規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說法,有說去往天堂的,有說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學下不都不復存在了嗎?
對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價值,楊絳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貢獻,而是本身身為人、身為萬物之靈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真正價值所在,才不會因建功立業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默默無聞而自怨自艾。
書中也提到了對善惡的思考,性善和性惡,兩個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爭論。現在或許大都相信性惡論,于是出現各種各樣的"信任危機",就拿我們來說,好逸惡勞就是我們經常表現出來的惡。不到最后關頭絕不完成任務甚至到了最后關頭也完不成,這種現象叫"懶癌",在多少人身上,懶癌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楊先生在書中則是從人的本性出發,提出人的靈性良心是主宰著人之善惡的關鍵。靈性良心占上風,人們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貪逸的本性,靈性良心被棄置,那這個人的良心也就輸了,內心的欲望膨脹,往往變成極惡之人諸如希特樂,墨索里尼之類。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惡的,怎樣也變不回好的,這也是我自己認同的。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人生實苦》、《人需要鍛煉》、《修身之道》這幾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這幾篇文章,無論什么時候去讀,都不會過時,講的非常精準到位,我記得楊先生在書里不止一次提過,走到人生邊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把人生的意義用自己的理解和讀者分享,能夠有幸讀到楊先生的這本書,也是一大幸事。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前半部是哲學命題居多,解釋了很多哲學問題,后半部收錄了楊先生寫的小說,散文、議論文。由此可見,楊先生的文學修養之高,無論什么文學體裁都駕馭自如,之前知道錢鐘書先生的學識淵博,讀了這本書之后,才對楊先生的學識大為贊嘆。好多年前看過楊先生的'《我們仨》,時隔多年,再次拿起楊先生的書時,先生已經駕鶴西去了,楊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極高的學者,我從內心深處崇敬她。
這本書里我看到一個對我來說蠻有趣的內容,就是楊先生小學的時候,關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這個倒是意外的收獲,日本現在的星期描述原來出處是從我們國家傳過去的,讓我恍然大悟。我真沒想到看楊先生的書,能夠讓我多了這個知識點,也算是意外之舉。
我慶幸我還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問題可以從現在開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們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過來的,是可以變勤奮的。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13
對我來說,這絕不是楊絳最好的作品。那些關于生死、鬼神、人生價值的探索追問,并沒有比前人更進一步。但那又如何呢?
其實我每次看到楊絳的`新消息都會慘叫一聲說,她怎么還沒死?!不是不喜歡她,實在是憐她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孤單。她曾經翻譯蘭德詩“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她已經準備好了。
我想,死亡之于她,也許真像一個“暑假”,必然是要來的,來了很好;暫時沒有來,那么就安心地等著吧。而在這等待的過程中,她也不甘心讓時光荒廢,讓思維混沌,于是她做些想些有意思的事。
既然她關于生死鬼神的探問對我而言并無新意思,印象稍深的反而是她講的一系列老故事(勞神父對小姑娘曲折的心意真讓人感動)。還有那個關于死后以怎樣的相貌去見親人。她愿意以十五六歲時清秀小姑娘的相貌與先去者見面,但父親,母親,丈夫,女兒眼中的她各自不同。唯可安慰的是,死去之后,大家都是以靈魂相會,而無關相貌了。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14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了,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這是楊絳先生在本書前言中所寫的一段話。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九十六歲高齡時所寫的一本關于人生感悟的書。滾滾紅塵,顯然楊先生已經走得夠久,時間正在從她的身上碾過去。對于人生,她也有自己的豐富經歷。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對于生命的哲思,對于探討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還不夠,我希望通過楊先生對生命的解讀,來找尋自我的價值。
本書分兩部分,一半論文,一半散文;一半講理,一半講故事,用故事當理論的“注釋”。前半部分,充滿了楊絳先生對于鬼神、人生、命運、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自序第一段寫到:我是從醫院前門出來的。如果由后門太平間出來,我就是“回家”了。這樣充滿智慧與幽默的文字,讀上去引人發笑的同時,也有著對生命的深刻反思。
而在本書的注釋部分,楊絳先生用故事來構建她自己的世界。看似尋常的故事,其實有著她自己的人生智慧。《勞神父》、《孔子的夫人》等幾篇文章,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帶來的美感,樸實的文字流露出的是漫長人生的平凡。《記比鄰雙鵲》,看似寫的是喜鵲一家,實則是通過對小鵲的死亡,傳達出對自己親人離世的深切感懷。像楊絳先生這樣一個沉醉在精神世界里的.人,她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而親人的離世,則讓她的精神世界有所坍塌,她也在用一生來修補她自己遭受的創傷。平淡的敘述,不加修飾的白描,更加感人至深。《胡思亂想》這一篇,讀完確實引人深思。作為一名年近百歲的老人,死亡是自己時時刻刻可以感知、觸摸到的,而要如何去面對死亡,楊絳先生似乎也在文中給了我們一個滿意的回答。《她的自述》延續了楊絳先生一貫的白描寫法,通過想對奶奶講的話,給讀者鋪開了一條時間通道,把讀者帶到了當時的場景中去。并用這樣的故事和描寫,解答眾人對于命運的問題,讓讀者與她的思想進行碰撞。而最后的那一句“我活一輩子是為啥呀”,更是將讀者的感悟牽引到了秀秀身上,引發讀者相同的思考,你我的人生命途又何嘗能走出這樣的道路呢?
感謝楊絳先生,在又老又病又忙的人生邊緣上,為世人完成了這本書,解答了世人的疑惑。讀完本書,我更是有了深刻的認同。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15
走在人生邊上,除了年齡,還有靈魂。當然,這兩者相輔相成。希望將靈魂洗凈鉛華然后“回家”,對人生來一次深思,對生命進行拷問,到底我們匆匆忙忙來往真正的意義所在何方。
之所以會為人是因為“靈性良心”,楊先生,百歲老人,
到底善良,把生而為人的定義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靈性良心”就可稱人。所以,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能容忍、容納很多其實不配稱人的人皮、人尸。
“人性善”論看到了,人初生為赤子時的純白,我認為這是一種樂觀主義,努力去糾正和塑造人性里黑色的東西。而我認為“性惡論”更加符合對現下人的認知,
人性里最多最廣泛的是灰色地帶,首先要做的.是正視,其次才是糾正。人,生來就像一艘破船,余生的精力都要用來修修補補。這艘船上有“靈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風浪的大海上,這一點點的東西要經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驗,風平浪靜時見不了可貴,最可貴處當在漆黑夜里的狂風呼嘯、海浪奪命中。
作為掌舵者的自己,當時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相關文章: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03-01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12-21
寫在人生邊上讀后感04-17
《寫在人生邊上》讀后感01-05
寫在人生邊上讀后感9篇05-12
《人生》讀后感03-19
人生讀后感02-21
(精選)《人生》讀后感07-06
【精選】《人生》讀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