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苦難是創業者走向成功的必修課
導讀:《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江蘇、湖北、海南、廣西等地采訪了上百位農村創業者發現,幾乎沒有誰的創業道路是一帆風順的,支撐創業者一路打拼執著前行的動力是對夢想的堅守和永不服輸的勁頭。……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江蘇、湖北、海南、廣西等地采訪了上百位農村創業者發現,幾乎沒有誰的創業道路是一帆風順的,支撐創業者一路打拼執著前行的動力是對夢想的堅守和永不服輸的勁頭。“談起我的創業之路,飽含酸甜苦辣,但我不止步,不服輸,不氣餒,不放棄。”一位創業者如是說,這也讓“辦一個合作社,帶動一個產業,興一方經濟,富一批農民”的愿景正在變成現實。
興一方經濟富一批農戶
“報效家鄉,把一腔創業熱血灑在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上,這是我回鄉創業的初衷。”荊門市齊笙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渝婷是荊門市牌樓鎮長崗村人,作為一名“80后”大學生,站過講臺,做過跨國貿易,8年前返鄉創業當豬倌。
創業伊始就遭受了一次巨大打擊。2007年冬,連降大雪使剛動工的廠房建設被迫停工,隨后建材尤其是鋼材價格暴漲,廠房剛落成驗收,金融危機爆發,鋼價狂泄,建設成本損失慘重。2009年更為艱難,受金融危機擴散效應和禽流感的影響,豬肉價格開年便一路暴跌,企業資金缺口高達300多萬元,而此時金融機構緊閉信貸閘門,豬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心急如焚的吳渝婷到處求助,卻四處碰壁。絕望中,經共青團荊門市委領導牽線搭橋,獲得了“青春郵貸”項目扶持,由市郵政儲蓄銀行授信300萬元,但按規定要求擔保。
當時只有求助鄉親。吳渝婷和父親拿著銀行擔保函,到村里挨家挨戶請求簽字擔保,每戶5萬元,一星期順利簽下60戶村民。這才接上了資金鏈,年底肉價也一路跳漲,企業脫離困境。
“當時自己像一頭困獸,多虧鄉親們伸出援手,才使自己初次創業絕處逢生。”今天談起來,吳渝婷仍是怦然心驚。
去年,吳渝婷迎來了創業以來最為嚴峻的一次挑戰。挑戰源于一起收購事件,由于沒有調查清楚被收購公司的銀行征信信息,完成收購手續后,卻發現被收購公司隱瞞了350萬貸款及建廠時的一些不合法手續。
“那段時間我東奔西走,幾度崩潰,最終在當地政府的調解下,我想盡一切辦法,先后將近千萬元資金全部投入,才使企業出現了生機。”吳渝婷說,“經過這次事件,我更相信苦難是創業者的必修課,是走向成功的序曲。”
為了回報家鄉,她用自己興建的沼氣站長期為長崗村新農村居民免費供氣。建場八年來,始終堅持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理念,并組建了崗東菀畜牧養殖合作社服務中心,傾力解決社員們在養殖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為了提高養殖效益,她還投資興辦了技術培訓中心,為廣大養殖戶和農民工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
吳渝婷說,“辦一個合作社,帶動一個產業,興一方經濟,富一批農民”的愿景正在變成現實。
吳渝婷創業未曾止步,將聯合世界500強農牧企業正大集團襄陽分公司,投資建設100萬只肉羊全產業鏈,即從種羊培育、肉羊養殖、收購屠宰、到熟食品深加工,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實現從農場到餐桌,打造安全、可靠、無公害、可追溯健康食品全產業鏈。
成長是靠挫折換來的
在廣西玉林博白,“壯姑娘”店里播放著《劉三姐》音樂,貨架上獨具壯鄉特色的特產琳瑯滿目,桂圓肉、羅漢果、全州禾花魚、巴馬香豬、玉林牛巴、桂林三寶……每一種特產都帶有它自己的特色文化。
這是朱永創建的“壯姑娘”品牌店。在歷經多次創業之后,朱永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創業理念,那就是將民族文化與特產文化相融合,形成一個獨具壯鄉特色的特產企業——“壯姑娘”特產。
“談起我的創業之路,飽含酸甜苦辣,但我不止步,不服輸,不氣餒,不放棄。”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朱永,曾在國營企業、私營企業、上市公司等單位上過班。第一次創業是在南寧東葛路上開了一家“牛巴王”米粉店,由于經驗不足,僅僅經營七八個月就夭折了。緊接著又與人合伙做坭興陶的生意,由于股東之間理念不同,他又失敗了。
連續兩次的創業失利,朱永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把創業失敗當作一種成長。2005年,他成為一個節能設備的代理商,獲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我對工作很有自信,抗壓性很強。我始終堅信一點:沒有辦不成的事,只有不會辦事的人!”朱永說。
“我最艱難的時候是沒錢給自己的員工發工資,為確保員工的利益,四處借錢,把家里甚至丈母娘的房子都拿去做了抵押。我咬著牙堅持著不讓自己退步,最終得以成功解除自己的創業危機,一步步將‘壯姑娘’經營起來,發展壯大。”
“壯姑娘”發展至今,已經有20多家連鎖店,遍布區內外,發展成為廣西的知名農副產品銷售龍頭企業。來自廣西銀監局的調查表明,類似連鎖店企業,正在通過“小微貸”的模式,獲得當地桂林銀行、柳州銀行為代表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扶持。
創業有激情也要有理性
廖正軍2008年從揚州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后,放棄了在上海待遇優厚的工作,回到家鄉建湖縣高作鎮,踏上特禽養殖之路。父親的怨、母親的淚、鄉親們的質疑,特別是自感底氣不足,曾一度讓他打退堂鼓。更令他揪心的是,岳母家見他要創業,堅決不同意女兒嫁他,幸好女朋友支持他:“贏自己比贏別人更重要,有夢想就一定會有希望!”
在高作鎮黨委政府支持下,村里幾間廢棄的校舍成了養殖基地,200只火雞讓廖正軍一天到晚沒有空閑時間。但令他心里發慌的是,一年的辛苦并沒有得到回報,到了火雞該出欄的時候,養殖的火雞卻沒有長大,最大的公火雞只有十幾斤重,而標準應該達到20斤以上。第一次養火雞創業失敗了。
為了弄清楚火雞養不大的原因,廖正軍先后到揚州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向專家請教,找到失敗的原因。原來他從國內購買的火雞苗,大都是近親繁殖的后代,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須從國外引入優良種蛋。
經過多方聯系,廖正軍通過上海一家貿易公司從美國購買了一批種蛋,種蛋價錢是國內普通種蛋的20倍。孵化出來的雞繁殖能力很強,當年的存欄量就達到了2000多只,每只也長到了20多斤重,品相好,野性足,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在很短時間內一售而空。
廖正軍體會到,創業不能任性,不能盲目,要保持理性,有激情也要有專業知識。小小的成功更堅定了他堅持創業的信心,鄉親們也稱贊他,農村就需要這樣的年輕人。
廖正軍拿著賺得的50萬元做底子,向親戚借了20多萬元,在縣里、鎮上的支持下,再從銀行貸到90萬元,流轉1000畝土地整體升級天和生態農業園,增加了山羊、野生甲魚特種養殖項目,發展循環經濟,并把產業鏈向深加工延伸。
不斷擴大的養殖規模與傳統銷路的停滯成為制約他創業發展的最大隱憂。廖正軍把目光投向了新興的電子商務,做起網絡推廣。2011年注冊了“天和農莊”網站,在阿里巴巴等知名網站設立了十幾家網店。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慕名而來買火雞和雞苗的客戶數量激增至400多人。
在那之后,廖正軍利用網絡平臺,把更多的火雞“養”在網絡上,形成了“養殖基地在外地、銷售市場在外地、苗禽繁殖在農莊”的養殖經營模式,基地遠涉安徽、浙江、四川、貴州、湖北等多個省市。養殖戶的加盟、技術指導,火雞養成后的回收與銷售都是依托網絡來實現。
面對每天產生大量的廢棄火雞羽毛,廖正軍的藝術設計專業竟派上了大用場,經過一年不斷嘗試,成功研發出“金絲羽毛繡”“羽毛工藝畫”等火雞延伸產品,并獲得國家級專利,成為廖正軍致富的新項目。光這一項,每年能增收數十萬元。
廖正軍說,創業路上少不了挫敗和打擊,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艱辛的歷程。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退縮,要善于總結失敗原因,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然后收拾好心情繼續去挑戰,去拼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苦難是創業者走向成功的必修課】相關文章:
走向成功的勵志名言06-20
戰勝挫折,走向成功03-20
盤點創業者10門商學院必修課02-13
青年創業者成功7法則02-02
成功創業者的11本書02-18
成功創業者需要具備的10種品質01-15
史鐵生苦難名言02-21
創業合伙是創業的必修課12-21
創業課變身大學必修課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