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個普通農民的創業竅門
一個不懂他國語言、甚至不太會說普通話的農民,卻在中俄邊境做了三年邊貿生意后又嫻熟地穿梭在中東各國練攤,現在又在南美各國闖市場,56歲的周更明已經踏遍了半個地球。
家住溫嶺市太平街道山下金村的周更明,中學畢業時正遇上“文革”開始,于是回家務農,后來開始了候鳥般的養蜂生活,足跡幾乎遍布國內所有省市。正是這些經歷,練就了周更明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走南闖北的膽魄。
1991年,蘇聯解體,在外養蜂多年的周更明看準這一商機,扔掉蜂箱投入商海,來到中俄邊境綏芬河做邊貿生意。
當時俄羅斯的物資很是匱乏,周更明在那里以物物交換的方式談妥了第一筆生意,用相當于20萬元人民幣的貨物換取一條舊鋼質輪船,船一到,買主就找上了門,轉眼間就脫手成交,這筆買賣是周更明在商海掘得的第一桶金。
繼而,老周轉至鋼鐵生意。這段時間,在哈巴羅斯的一次“送錢”經歷,讓老周名聲大振,在當地被傳為佳話。當時在綏芬河,他常與河南某公司的員工住在一個賓館,彼此間就比較熟悉。有一次,這家公司要從國內帶大額資金到俄羅斯進鋼鐵,因為公司人員緊張,公司就請列車員和正要去俄羅斯的周更明代勞,說好到了綏芬河后,公司住綏芬河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小陳就會來接站。出門在外,誰沒求人的時候,樂于助人的老周也就欣然答應。
不曾想到,老周到了綏芬河后,在約定地點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小陳的人影。焦慮至極的老周只得懷揣幾十萬元人民幣找到小陳住宿的旅館,卻被告之小陳已于前一天到哈巴羅斯的公司駐俄總部辦事去了,老周真是傻眼了,這個時候老周如心生貪欲,這錢也就歸他了?衫现軈s自掏腰包買了火車票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找到了這家公司的駐俄總部?粗芨髑Ю锾鎏鏊蛠淼木揞~現金,公司的員工真是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周更明的大名也因此響亮了起來。
之后,他又做過水晶生意,還賣過日用品。算起來,他已經來回中俄邊境17趟了。作為始發人,他還影響帶動了好些溫嶺人赴俄經商,設攤銷售自家生產的小商品。
周更明現在還收藏著三本護照,上面密密麻麻的各國簽章見證了他另一番商海經歷。1999年,張貼在臺州路橋商業城的一紙招商書,使周更明和幾個同行奔赴阿聯酋的沙加,開始了他的中東練攤之旅。
周更明一行到達阿聯酋時,商業城沙加市場的冷清和蕭條大大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很多人失望地回國了,惟獨老周留了下來。他在阿聯酋一住就是兩個多月,對當地的經濟、市場進行了全面考察,結果發現了無限的商機。
阿聯酋等中東國家石油豐富,當地的百姓生活富裕,但日常用品主要以進口為主,而中國的產品憑借價格優勢搶占了其中的60%。這一重大發現讓老周興奮不已,他急忙叫家里人將購置好的貨物托運過來。
這樣過了幾年,老周從中摸索出了一些門道。幾乎中東的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會舉辦商品展銷會,一般在10天一次,而且通常是各地區輪流舉辦的。這個時候當地的居民就像是過節一樣,大家會相約去購買大量的生活日用品。由于購買者比較集中,展銷會的生意顯然要比在街頭設攤火爆得多。此后,周更明便頻繁穿梭于中東各國的展銷會,阿曼、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約旦、黎巴嫩……那幾年,他走遍了中東的大部分國家。
由于沒學過一句外語,周更明通常用手比劃,用他的話來說,世上惟有手語是各國都相通的。中國商品在中東很受歡迎,當地人看到周更明隨身背著貨物走在街上,經常會喊“China!China!”表示要買他的貨。一番手勢比劃下來,雙方就基本上明白對方的意思了,末了,周更明一句:“money!”生意就成交了。
但是,語言不通還是對生意有不少影響,一些復雜的生意往往因為雙方無法領會對方的意思而告吹。簽合同也成了難事,很多生意因此白白地溜走。老周說,因為這,他特別羨慕現在的大學生,如果他們能走出去,那定是另一番氣象。
“我的腦子里已經裝下半張世界地圖了。”已經50多歲的老周說,飽經風霜的臉上流露出自豪。前段時間,他到南美的哥倫比亞又轉了一圈,發現那里的市場也非常有潛力,于是決定了下一段旅程在南美各國做生意。
他說以后可能還會去北美、西歐,將世界各地的市場進行比較分析,然后選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安營扎寨做買賣。
【一個普通農民的創業竅門】相關文章:
一個勵志者的創業故事集合12-10
一個人創業的艱難的說說10-31
提高英語聽力的竅門11-08
提高英語聽力竅門02-22
一個華為人辭職創業后的14個反思09-27
一個女大學生的另類創業路故事12-15
一個農村經紀人的創業心得體會06-08
創業定義和創業管理11-21
創業成癮的創業者01-31
創業的準備與創業的理由范文12-30